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多数手风琴作品中,中国人创作的民族手风琴作品虽然数量不及国外,但却是手风琴音乐世界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手风琴与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的探索过程中,作曲家李遇秋的贡献是不容被忽视的,他以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结合西方作曲的技法,将手风琴这件外来乐器在中国这片土地生根发芽,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特色,使手风琴艺术创作走上了“民族化的道路”。以李遇秋《南国情》作品为例,在手风琴少数民族风格作品的研习和演奏上针对作品特点及演奏技术上加以简单分析,希望有助于演奏者更好的展现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手风琴;南国情;中国作品;研习演奏
《南国情》是李遇秋众多具有民族特色代表作品中的其中一首。此曲作于1989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创作,是他《手风琴协奏曲》中的第二、第三乐章。在该曲的音乐音响氛围中,浓郁的少数民族音乐画面不断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仿佛诉说着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美丽风光以及特有的风土人情。这首手风琴中国作品吸收了很多云南民间民歌的素材,以及众多表现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语言素材。通过语言,人们表达内心的万千想法,音乐也有自己表情达意的方式,这种方式即音乐语言。组成音乐语言的要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旋律线、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音乐、音色、演奏法以及织体等等。在《南国情》这首作品中,从节奏、节拍速度、演奏法上与以往的中国作品相比有了更大的特色,演奏欣赏作品带来的听觉感受也异于其他中国作品,这种音乐的突破表现力代表了什么样的音乐语言?这种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如何通过演奏来展现?
一、个性鲜明的音乐风格
全曲分两个性格迥异的乐章,前乐章用“Andante”行板的速度,表现较为舒缓的音乐小曲,后乐章与前乐章的对比较大,情绪热烈活泼,用“Allegro”的快板展现,从而两个乐章的基本情绪迥然不同。在这两个乐章里,运用了很多少数民族音乐语言元素,同时运用“B·S”传统低音演奏与“B·B”自由低音演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不同的左右手配合,让听觉上的音色对比更具丰富的表现力。
前一乐章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云南民间民歌的素材作为主导动机通过左右手交替出现,使用一个特殊的调式,把G大调与g小调混合交叉起来使用,为后来旋律和调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随后通过不断分裂的作曲方式,将主题的和声逐渐丰富。最具特色的是节奏的连续变化,如同细胞分裂,由一个四分音符时值组成的16分音符变化成节奏紧凑的6连音,之后继续变化为八个32分音符,这种具有数学逻辑的变化带来了别样的音乐听觉感受。全曲一开头出现的主题在第一部分运用变奏的手法出现三次,第一次主题的出现是以单音旋律的方式向人们娓娓道来,第二次左右手都加入和旋,同时旋律节奏发生变化,第三次是主题声部通过左手自由低音声部出现,右手用连续的6连音做装饰音。第二部分速度和力度都不同于第一部分,速度更慢,力度更强。鲜明的节奏安排如同第一部分,和声色彩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第二部分后半部分加入再现主题的部分,情绪更为热烈,高潮部分之后,旋律和声都以更加简明的方式做给人渐行渐远感觉的处理,将人们的思绪拉长,在悠长的长音中结束,同时运用风箱的持续抖动造成如风般自然的效果,将这一乐章拉入回味无穷的联想之中。后一乐章载歌载舞,欢快活泼,用5/4的特殊节奏组合营造出了少数民族欢歌笑语的音乐场景,副部主题是芦笙式的旋律,奇特又别具风味,同时旋律大量使用短倚音来模仿少数民族语言的特色,让旋律表现的更为自然质朴,更符合少数民族的地方语言特色,一听就具有浓烈的少数民族风格。这一乐章具有鲜明特色的是风箱的运用。风箱运动的好坏在这一乐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乐章最令人较难把握的是它丰富的演奏技法,我们也将在实践演奏中做简要的分析。
二、新颖别致的演奏技法
总的概括这首乐曲中的特殊演奏技法,主要包括抖风箱、震风箱、拍风箱、划奏、拳打、掌拍、轮指、敲变音器等等。如果说对全曲的掌握除了基本功的练习,还要轻松自如的应对这些非常规演奏的特殊演奏技法。这些演奏技法一方面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同时也增强了演奏者的表演功力。 这些技法和乐曲的民族风格紧密相连,有些国外作品为了表现其特有的节奏特点,如爵士乐作品,演奏者往往通过非常规敲奏来展现音乐表现力,增强人们听赏音乐的主观感受能力,听众往往表现出与演奏者一起随着节奏摇摆的感染力,作为中国作品的《南国情》亦如此,通过敲打手风琴不同部位的方式,让最原始的敲击带来的直观节奏感更让人为之动容。全曲两个乐章需要把握不同的演奏情绪,既要把握舒缓自由宽广音乐风格的演奏,又要演奏出灵动活泼自如的欢快音乐。这对演奏者的要求是全面的,一方面风箱控制的气息运用要“毫无痕迹”,不能破坏乐句的完整性,同时手指的快速运动及大的跳动,又细致地要求演奏者具有良好的指头基本功。无论是前一乐章还是后一乐章,其特色复杂的变化音都需要演奏者更为细致的读谱和细心的演奏,同时在快速乐章需要通过反复慢速的练习加强这些特殊演奏的技法,强弱力度对比需要尊重作曲家创作初衷,乐谱往往客观纪录作曲家创作的“思路”,对于手风琴作品的演奏者来说,对不同作品的演奏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同,而这种理解与认同都离不开乐谱的识读,乐谱是最能准确表达作曲家创作意图的说明载体。在乐谱的基础上通过演奏者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感悟能力,对提升作品演奏表现力也起着助推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菊. 论李遇秋手风琴的音乐创作[D]. 西南师范大学,2004.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手风琴;南国情;中国作品;研习演奏
《南国情》是李遇秋众多具有民族特色代表作品中的其中一首。此曲作于1989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创作,是他《手风琴协奏曲》中的第二、第三乐章。在该曲的音乐音响氛围中,浓郁的少数民族音乐画面不断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仿佛诉说着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美丽风光以及特有的风土人情。这首手风琴中国作品吸收了很多云南民间民歌的素材,以及众多表现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语言素材。通过语言,人们表达内心的万千想法,音乐也有自己表情达意的方式,这种方式即音乐语言。组成音乐语言的要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旋律线、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音乐、音色、演奏法以及织体等等。在《南国情》这首作品中,从节奏、节拍速度、演奏法上与以往的中国作品相比有了更大的特色,演奏欣赏作品带来的听觉感受也异于其他中国作品,这种音乐的突破表现力代表了什么样的音乐语言?这种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如何通过演奏来展现?
一、个性鲜明的音乐风格
全曲分两个性格迥异的乐章,前乐章用“Andante”行板的速度,表现较为舒缓的音乐小曲,后乐章与前乐章的对比较大,情绪热烈活泼,用“Allegro”的快板展现,从而两个乐章的基本情绪迥然不同。在这两个乐章里,运用了很多少数民族音乐语言元素,同时运用“B·S”传统低音演奏与“B·B”自由低音演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不同的左右手配合,让听觉上的音色对比更具丰富的表现力。
前一乐章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云南民间民歌的素材作为主导动机通过左右手交替出现,使用一个特殊的调式,把G大调与g小调混合交叉起来使用,为后来旋律和调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随后通过不断分裂的作曲方式,将主题的和声逐渐丰富。最具特色的是节奏的连续变化,如同细胞分裂,由一个四分音符时值组成的16分音符变化成节奏紧凑的6连音,之后继续变化为八个32分音符,这种具有数学逻辑的变化带来了别样的音乐听觉感受。全曲一开头出现的主题在第一部分运用变奏的手法出现三次,第一次主题的出现是以单音旋律的方式向人们娓娓道来,第二次左右手都加入和旋,同时旋律节奏发生变化,第三次是主题声部通过左手自由低音声部出现,右手用连续的6连音做装饰音。第二部分速度和力度都不同于第一部分,速度更慢,力度更强。鲜明的节奏安排如同第一部分,和声色彩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第二部分后半部分加入再现主题的部分,情绪更为热烈,高潮部分之后,旋律和声都以更加简明的方式做给人渐行渐远感觉的处理,将人们的思绪拉长,在悠长的长音中结束,同时运用风箱的持续抖动造成如风般自然的效果,将这一乐章拉入回味无穷的联想之中。后一乐章载歌载舞,欢快活泼,用5/4的特殊节奏组合营造出了少数民族欢歌笑语的音乐场景,副部主题是芦笙式的旋律,奇特又别具风味,同时旋律大量使用短倚音来模仿少数民族语言的特色,让旋律表现的更为自然质朴,更符合少数民族的地方语言特色,一听就具有浓烈的少数民族风格。这一乐章具有鲜明特色的是风箱的运用。风箱运动的好坏在这一乐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乐章最令人较难把握的是它丰富的演奏技法,我们也将在实践演奏中做简要的分析。
二、新颖别致的演奏技法
总的概括这首乐曲中的特殊演奏技法,主要包括抖风箱、震风箱、拍风箱、划奏、拳打、掌拍、轮指、敲变音器等等。如果说对全曲的掌握除了基本功的练习,还要轻松自如的应对这些非常规演奏的特殊演奏技法。这些演奏技法一方面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同时也增强了演奏者的表演功力。 这些技法和乐曲的民族风格紧密相连,有些国外作品为了表现其特有的节奏特点,如爵士乐作品,演奏者往往通过非常规敲奏来展现音乐表现力,增强人们听赏音乐的主观感受能力,听众往往表现出与演奏者一起随着节奏摇摆的感染力,作为中国作品的《南国情》亦如此,通过敲打手风琴不同部位的方式,让最原始的敲击带来的直观节奏感更让人为之动容。全曲两个乐章需要把握不同的演奏情绪,既要把握舒缓自由宽广音乐风格的演奏,又要演奏出灵动活泼自如的欢快音乐。这对演奏者的要求是全面的,一方面风箱控制的气息运用要“毫无痕迹”,不能破坏乐句的完整性,同时手指的快速运动及大的跳动,又细致地要求演奏者具有良好的指头基本功。无论是前一乐章还是后一乐章,其特色复杂的变化音都需要演奏者更为细致的读谱和细心的演奏,同时在快速乐章需要通过反复慢速的练习加强这些特殊演奏的技法,强弱力度对比需要尊重作曲家创作初衷,乐谱往往客观纪录作曲家创作的“思路”,对于手风琴作品的演奏者来说,对不同作品的演奏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同,而这种理解与认同都离不开乐谱的识读,乐谱是最能准确表达作曲家创作意图的说明载体。在乐谱的基础上通过演奏者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感悟能力,对提升作品演奏表现力也起着助推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菊. 论李遇秋手风琴的音乐创作[D]. 西南师范大学,2004.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