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主要表现在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没有远大理想信念与抱负,精致的功利主义,待人接物少有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方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挥的因素包括国内外环境、教师教育教学、学生自身等方面。基于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升施教主体的自身素质,强调以人为本乃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重要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
改革开放迄今四十余载,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日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日益显著。故总体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是相对乐观,高校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考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的诸种表相,探寻其弱化产生背后的主客观原因,进而提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办法与举措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坠落的精神家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的诸种呈相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能和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教育目標与教育结果的符合程度,亦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观察教育者在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后所取得实际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符合程度,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益判断。[3]很显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指向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实际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的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效益低下。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繁荣发展的契机,从整体与趋势上考量,其实效性愈益提升。但同时也遭遇严峻的挑战——少部分大学生寻觅不到属于他们的精神家园: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没有远大理想信念与抱负;精致的功利主义,待人接物少有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
(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目标低端化
政治信仰,是构建在政治秩序上的政治认同,是对理想社会模式及社会政治理论的信奉与追求,具有执着性和坚定性。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更多的具有坚定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对党忠诚的一代新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主体上是坚定的,对党的领导与国家的基本制度总体上也是认同的。然而仍有部分大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不足;在重大政治原则和社会政治制度的选择等问题上怀疑、动摇,甚至于背离正确的方向;而对“西方价值观念却产生亲近感、信任感,甚至走向认同和依赖,终至于表现在政治意识上的极端民主化,政治评价标准上的极端模糊化、乃至黑化”[4]等等。政治信仰具有凝聚精神与行为导向的功能,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迷失,在当代社会成为消解社会稳定、阻滞社会发展的精神之源。如何纠正这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偏差,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理想是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内容与层次来类别,理想可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新时代大学生一般都能正确、理性地处理社会理想、道德理想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个人理性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理想这一核心基石的支撑。然而也有部分大学生所谓的理想仅仅停留在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对金钱的不竭追求、对小我家庭温暖幸福的满足、个人情感愉悦的充溢等等低端的层面。高校部分大学生这一“理想”的现象,近年来屡被关注与重视:如2017年,江西农业大学吕述华课题组在对江西省29所高校3119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你的人生追求或人生理想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42.97%的学生只希望能找到一份稳定满意的工作并组建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庭。[5]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性天赋使然,也是新时代社会所大力倡导的,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部分大学生在对生活、职业理想的追求时,忽视甚至贬斥社会、道德理想,夸大二者的冲突与对立,把生活、职业理想与社会、道德理想截然割裂.[6]这种对理想追求的实用性、偏执性现状令人担忧。
(二)功利主义严重、诚信意识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缺失
首先,功利主义严重。追求功利性,是人性使然,然而当对功利的追求打破了他者与自我的利益的互惠与平衡的边界时,遂谓功利主义。市场经济强化了社会的功利性,于是乎功利主义浸然渗透入市场经济社会的每一细缝之角落。受功利主义熏染,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畸重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甚至于以“功利”“实惠”之进出取舍作为唯一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个人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使得部分大学生在面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产生矛盾与冲突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性忽视社会价值,甚至于践踏社会价值。因而个人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会导致大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缺乏强大的内在动力,精神支柱软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其次,诚信意识淡薄。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定。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取向的基本内容。然而大学生当中少数精致的功利主义者们却诚信尽失,德伦无存。诸如恶意拖欠学费、为骗取助学金构造虚假材料、考试舞弊被抓竟泰然自若、论文剽窃、伪造个人简历、与人交往中“说谎献媚”、损人利己等等毁信情况时有发生。
再次,社会责任感缺乏。“社会责任担当”是指个体按照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望来尽心尽力地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对国家、集体、家庭以及他人的社会责任担当态度,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部分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不强,对自己的思想、言论、行为不负责任,对身体健康的忽视,对生命冷漠,家庭责任意识淡漠。他们津津乐道于对社会与他人的索取,却淡漠于自己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与奉献,在集体和他人需要时,对个人有利的就去付出,没有利益的事情避而远之;在谈到对社会与国家责任时,表现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缺乏融入社会生活之中的主人翁般的拼搏精神,缺乏改造现实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淡薄之甚令人担忧。 总之,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异化和西化;人生理想目标实用化和低端化;为人处世的精致功利主义;待人接物少有诚信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诸种呈相,折射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之颓败与荒芜;也警示着历史在场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预期的落差与张力是回避不了的事实。其落差之大小与张力之紧弛随社会之演绎与主客观因素之变化而起伏,任何选择无视或放而任之,将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整体性弱化乃至于社会一代人的整体性精神危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重道远,而其背后之造因当深长思之。
二、物与人的双重迷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之诱因
考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之诱因,不脱臼于客观外在的物与主体内在的人——物与人的双重迷失:物即国内外环境;人直指教学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
(一)复杂的国内与国际环境因素
影响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实效性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充满正能量的外部环境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现实基础,而消极的外部环境则起着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功能。
从国内来看,经历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已进入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盛世时期。这一盛世圖景为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充满正向说服力的良好的社会背景。但是,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深刻多元的变动、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失序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又为这盛世图景涂抹些许阴影,它消解着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深刻多元变动的前提与核心内容。经济形式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与变动,“必然导致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和新的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产生……而复杂多元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利益反映在思想文化、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上亦随之多样化和多元化。由于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复合地共时态存在,因而一元化价值主导与多样化价值取向的辩证统一问题”[7]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一个绕不开的棘手的难题与困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多样化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分解,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功利性使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出现矛盾,进而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怀疑。
二是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失序。从历史长程来考量,我国依然处于社会转型的周期中:权力与市场的错位;“人治”与“法治”的纠缠;制度建构与改革政策推行中的紊乱与低效;和谐声中的社会矛盾的复杂多元与利益分化的日益严重;思想舆论场中的正邪模糊、是非难分等等——转型期的阵痛与失序纷然如絮,此落彼起。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场考验与挑战。作为掌控国家权力资源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其政治生态的演绎走势在转型的当代中国社会中格外引世人注目。诚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不间断地律己正身、自我净化、清除自身机体内的疽虫毒瘤,对腐败严厉惩治,反腐肃贪也取得压倒性态势,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腐败消极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腐败活动向一些关键领域、社会领域扩散,高中级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严重,一些腐败分子集政治贼变、经济腐败、生活腐化于一身”,[8]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拜金主义、在一定的领域内呈蔓延之势。这些社会负面呈相在发达的信息网络环境下迅速扩散蔓延,再由某些利益群体的恶意夸大和别有用心的所谓公知们的煽动引领,使得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怀疑和抵触,从而矮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从国际上看,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思想文化愈来愈多元,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亦必然呈现多样化趋势。[9]但同时,在开放世界的大潮下,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思想流布肆虐于国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西之社会制度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迥异,又由于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行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一些曲折与失误,西方国家趁机传播他们的所谓“普世价值观”,诋毁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二)施教主体教师的因素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程中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道德修养、业务水平与能力等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大多政治素质、人格品信、道德修养、理论学识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高。但同时,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信仰不坚定、人格魅力欠缺,缺乏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教学成就感缺失;另有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学识水平不高、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在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授课或做思想工作僵化、呆板,有的只是空洞说教,做不到有理有据;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滞后,不善于或不积极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因此,可以说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诸方面的欠缺与不足,消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施教客体学生的因素
大学生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对象,但他们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作为能动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主体参与其中,是有复杂思想、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独立意志并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教育主体。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十分成熟,心理负荷较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与大学生本身因素关联甚紧。
18-24岁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生理发育已趋成熟,而心理发育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期。大学生充满朝气,对外界事务反应敏锐,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大事,他们开始能够以独立的个体观察世界、了解世界,但同时他们缺乏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与生活经验,长时间在学校学习,并没有直接的、深刻的了解真正的社会生活,因而与复杂纷纭的社会有着某种程度的隔离。面对现实社会问题,大学生大多不人云亦云,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与判断,但他们在谈论、评价、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脱离实际,片面而幼稚,简单而轻率。大学生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情绪变化起伏大,易受周围环境及人物事件变化的左右,容易偏激冲动,固执己见,特别自以为是,不愿或不屑于接受别人的观点,甚至于故意叛逆,表现出相当强的逆反心理。大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容易持怀疑态度,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总之,复杂的充满矛盾、陷阱与诱惑国内国际环境,作为施教主体的部分高校思政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以及受教主体的部分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的失衡等等——这种物与人的双重迷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使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格物正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之举措
提升校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格物正人”。所谓“格物”,这里指的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谓“正人”,即提高施教主体的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部分大学生理想信仰迷茫、价值取向功利、诚信不彰,一个重要的因素即社会环境所释放的负能量的熏染所致。如经济发展迟滞,政治生态恶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存在,社会群体撕裂、社会矛盾尖锐、财富分化严重等等。这些或许不是社会环境呈相的主体,然而其存在乃至于固疾不消,与人民对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期盼的落差而产生的意识的疏离与不断生长的不满与怨愤,必然会消解任何已经沉淀的或正在传播的正能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复如此。所谓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对于从事专业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来说,实无力创造或改变,但于执政党与政府而言,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公平正义与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基本内容与前提条件。
(二)提升施教主体的自身素质
作为施教主体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与重要载体。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第一,要按照政治强、情怀深、业务精、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敬业精神。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真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正确的政治站位、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政治辨别能力,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能够以身作则,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10]第二,要建立起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1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渊博的学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強大的学术研究潜质与能力的获得,一方面需要良好的机制与平台作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也在于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第三,教师要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要按照导向型与主体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要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从而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以人为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贯彻实施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其一,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主体的双重身份统一体。作为客体,大学生是施教的对象;作为主体,在受教实践中凸显其能动性、自主性、独立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注重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自主的积极活动来自主地接受教育,开展自我教育。教师通过建构情景,组织学习活动、情感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在追逐政治功能与整体社会需要的满足外,不能忽视个体需要的满足性,或者从常态来讲,更要注重个体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背负政治使命与家国情怀的同时,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朝气、思想活跃、自我性、独立性强而心理发展不十分成熟,人生观还未稳定成型的群体。教师要把握这个年龄段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时、准确,全面了解学生的心声,掌握学生最关注的疑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主动走进学生内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尤其要关切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困惑,呼应学生个体的当下期盼与需求。
总之,注重实效、追求实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根本要求。而实效性弱化却是这一基本理念和根本要求实现的阻梗。考量实效性弱化的诸种呈相、探寻实效性弱化之造因,设计去弱化之方略举措,应该是逾越阻梗,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逻辑遵循与必依路径。而这遵循之逻辑与依赖之路径必定要承载社会的日新月异、诸事呈相的多元复杂,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嬗变与重构,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现象才能终得以逐步消解。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7):11-13.
[2]张文凯.关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45.
[3][7]杨洪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14+79.
[4]李忠军,张森林.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8-169.
[5]吕述华,陈小志,潘锡杨.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39.
[6]邹霞,杨长河,徐盼龙.“95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 ——以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为例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09-110.
[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一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36.
[9]张国茹,卜忠政.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因素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0.
[10]教育部社科司.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教社科函〔2019〕10号).
[11]教育部社科司.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教社科函〔2019〕10号).
责任编辑 牛志鹏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
改革开放迄今四十余载,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日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日益显著。故总体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是相对乐观,高校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考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的诸种表相,探寻其弱化产生背后的主客观原因,进而提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办法与举措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坠落的精神家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的诸种呈相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能和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教育目標与教育结果的符合程度,亦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观察教育者在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后所取得实际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符合程度,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益判断。[3]很显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指向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实际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的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效益低下。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繁荣发展的契机,从整体与趋势上考量,其实效性愈益提升。但同时也遭遇严峻的挑战——少部分大学生寻觅不到属于他们的精神家园: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没有远大理想信念与抱负;精致的功利主义,待人接物少有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
(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目标低端化
政治信仰,是构建在政治秩序上的政治认同,是对理想社会模式及社会政治理论的信奉与追求,具有执着性和坚定性。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更多的具有坚定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对党忠诚的一代新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主体上是坚定的,对党的领导与国家的基本制度总体上也是认同的。然而仍有部分大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不足;在重大政治原则和社会政治制度的选择等问题上怀疑、动摇,甚至于背离正确的方向;而对“西方价值观念却产生亲近感、信任感,甚至走向认同和依赖,终至于表现在政治意识上的极端民主化,政治评价标准上的极端模糊化、乃至黑化”[4]等等。政治信仰具有凝聚精神与行为导向的功能,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迷失,在当代社会成为消解社会稳定、阻滞社会发展的精神之源。如何纠正这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偏差,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理想是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内容与层次来类别,理想可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新时代大学生一般都能正确、理性地处理社会理想、道德理想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个人理性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理想这一核心基石的支撑。然而也有部分大学生所谓的理想仅仅停留在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对金钱的不竭追求、对小我家庭温暖幸福的满足、个人情感愉悦的充溢等等低端的层面。高校部分大学生这一“理想”的现象,近年来屡被关注与重视:如2017年,江西农业大学吕述华课题组在对江西省29所高校3119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你的人生追求或人生理想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42.97%的学生只希望能找到一份稳定满意的工作并组建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庭。[5]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性天赋使然,也是新时代社会所大力倡导的,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部分大学生在对生活、职业理想的追求时,忽视甚至贬斥社会、道德理想,夸大二者的冲突与对立,把生活、职业理想与社会、道德理想截然割裂.[6]这种对理想追求的实用性、偏执性现状令人担忧。
(二)功利主义严重、诚信意识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缺失
首先,功利主义严重。追求功利性,是人性使然,然而当对功利的追求打破了他者与自我的利益的互惠与平衡的边界时,遂谓功利主义。市场经济强化了社会的功利性,于是乎功利主义浸然渗透入市场经济社会的每一细缝之角落。受功利主义熏染,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畸重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甚至于以“功利”“实惠”之进出取舍作为唯一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个人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使得部分大学生在面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产生矛盾与冲突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性忽视社会价值,甚至于践踏社会价值。因而个人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会导致大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缺乏强大的内在动力,精神支柱软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其次,诚信意识淡薄。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定。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取向的基本内容。然而大学生当中少数精致的功利主义者们却诚信尽失,德伦无存。诸如恶意拖欠学费、为骗取助学金构造虚假材料、考试舞弊被抓竟泰然自若、论文剽窃、伪造个人简历、与人交往中“说谎献媚”、损人利己等等毁信情况时有发生。
再次,社会责任感缺乏。“社会责任担当”是指个体按照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望来尽心尽力地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对国家、集体、家庭以及他人的社会责任担当态度,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部分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不强,对自己的思想、言论、行为不负责任,对身体健康的忽视,对生命冷漠,家庭责任意识淡漠。他们津津乐道于对社会与他人的索取,却淡漠于自己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与奉献,在集体和他人需要时,对个人有利的就去付出,没有利益的事情避而远之;在谈到对社会与国家责任时,表现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缺乏融入社会生活之中的主人翁般的拼搏精神,缺乏改造现实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淡薄之甚令人担忧。 总之,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异化和西化;人生理想目标实用化和低端化;为人处世的精致功利主义;待人接物少有诚信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诸种呈相,折射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之颓败与荒芜;也警示着历史在场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预期的落差与张力是回避不了的事实。其落差之大小与张力之紧弛随社会之演绎与主客观因素之变化而起伏,任何选择无视或放而任之,将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整体性弱化乃至于社会一代人的整体性精神危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重道远,而其背后之造因当深长思之。
二、物与人的双重迷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之诱因
考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之诱因,不脱臼于客观外在的物与主体内在的人——物与人的双重迷失:物即国内外环境;人直指教学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
(一)复杂的国内与国际环境因素
影响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实效性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充满正能量的外部环境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现实基础,而消极的外部环境则起着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功能。
从国内来看,经历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已进入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盛世时期。这一盛世圖景为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充满正向说服力的良好的社会背景。但是,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深刻多元的变动、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失序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又为这盛世图景涂抹些许阴影,它消解着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深刻多元变动的前提与核心内容。经济形式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与变动,“必然导致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和新的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产生……而复杂多元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利益反映在思想文化、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上亦随之多样化和多元化。由于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复合地共时态存在,因而一元化价值主导与多样化价值取向的辩证统一问题”[7]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一个绕不开的棘手的难题与困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多样化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分解,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功利性使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出现矛盾,进而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怀疑。
二是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失序。从历史长程来考量,我国依然处于社会转型的周期中:权力与市场的错位;“人治”与“法治”的纠缠;制度建构与改革政策推行中的紊乱与低效;和谐声中的社会矛盾的复杂多元与利益分化的日益严重;思想舆论场中的正邪模糊、是非难分等等——转型期的阵痛与失序纷然如絮,此落彼起。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场考验与挑战。作为掌控国家权力资源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其政治生态的演绎走势在转型的当代中国社会中格外引世人注目。诚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不间断地律己正身、自我净化、清除自身机体内的疽虫毒瘤,对腐败严厉惩治,反腐肃贪也取得压倒性态势,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腐败消极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腐败活动向一些关键领域、社会领域扩散,高中级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严重,一些腐败分子集政治贼变、经济腐败、生活腐化于一身”,[8]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拜金主义、在一定的领域内呈蔓延之势。这些社会负面呈相在发达的信息网络环境下迅速扩散蔓延,再由某些利益群体的恶意夸大和别有用心的所谓公知们的煽动引领,使得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怀疑和抵触,从而矮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从国际上看,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思想文化愈来愈多元,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亦必然呈现多样化趋势。[9]但同时,在开放世界的大潮下,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思想流布肆虐于国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西之社会制度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迥异,又由于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行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一些曲折与失误,西方国家趁机传播他们的所谓“普世价值观”,诋毁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二)施教主体教师的因素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程中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道德修养、业务水平与能力等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大多政治素质、人格品信、道德修养、理论学识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高。但同时,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信仰不坚定、人格魅力欠缺,缺乏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教学成就感缺失;另有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学识水平不高、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在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授课或做思想工作僵化、呆板,有的只是空洞说教,做不到有理有据;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滞后,不善于或不积极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因此,可以说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诸方面的欠缺与不足,消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施教客体学生的因素
大学生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对象,但他们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作为能动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主体参与其中,是有复杂思想、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独立意志并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教育主体。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十分成熟,心理负荷较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与大学生本身因素关联甚紧。
18-24岁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生理发育已趋成熟,而心理发育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期。大学生充满朝气,对外界事务反应敏锐,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大事,他们开始能够以独立的个体观察世界、了解世界,但同时他们缺乏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与生活经验,长时间在学校学习,并没有直接的、深刻的了解真正的社会生活,因而与复杂纷纭的社会有着某种程度的隔离。面对现实社会问题,大学生大多不人云亦云,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与判断,但他们在谈论、评价、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脱离实际,片面而幼稚,简单而轻率。大学生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情绪变化起伏大,易受周围环境及人物事件变化的左右,容易偏激冲动,固执己见,特别自以为是,不愿或不屑于接受别人的观点,甚至于故意叛逆,表现出相当强的逆反心理。大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容易持怀疑态度,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总之,复杂的充满矛盾、陷阱与诱惑国内国际环境,作为施教主体的部分高校思政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以及受教主体的部分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的失衡等等——这种物与人的双重迷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使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格物正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之举措
提升校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格物正人”。所谓“格物”,这里指的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谓“正人”,即提高施教主体的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部分大学生理想信仰迷茫、价值取向功利、诚信不彰,一个重要的因素即社会环境所释放的负能量的熏染所致。如经济发展迟滞,政治生态恶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存在,社会群体撕裂、社会矛盾尖锐、财富分化严重等等。这些或许不是社会环境呈相的主体,然而其存在乃至于固疾不消,与人民对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期盼的落差而产生的意识的疏离与不断生长的不满与怨愤,必然会消解任何已经沉淀的或正在传播的正能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复如此。所谓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对于从事专业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来说,实无力创造或改变,但于执政党与政府而言,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公平正义与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基本内容与前提条件。
(二)提升施教主体的自身素质
作为施教主体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与重要载体。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第一,要按照政治强、情怀深、业务精、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敬业精神。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真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正确的政治站位、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政治辨别能力,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能够以身作则,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10]第二,要建立起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1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渊博的学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強大的学术研究潜质与能力的获得,一方面需要良好的机制与平台作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也在于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第三,教师要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要按照导向型与主体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要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从而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以人为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贯彻实施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其一,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主体的双重身份统一体。作为客体,大学生是施教的对象;作为主体,在受教实践中凸显其能动性、自主性、独立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注重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自主的积极活动来自主地接受教育,开展自我教育。教师通过建构情景,组织学习活动、情感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在追逐政治功能与整体社会需要的满足外,不能忽视个体需要的满足性,或者从常态来讲,更要注重个体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背负政治使命与家国情怀的同时,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朝气、思想活跃、自我性、独立性强而心理发展不十分成熟,人生观还未稳定成型的群体。教师要把握这个年龄段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时、准确,全面了解学生的心声,掌握学生最关注的疑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主动走进学生内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尤其要关切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困惑,呼应学生个体的当下期盼与需求。
总之,注重实效、追求实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根本要求。而实效性弱化却是这一基本理念和根本要求实现的阻梗。考量实效性弱化的诸种呈相、探寻实效性弱化之造因,设计去弱化之方略举措,应该是逾越阻梗,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逻辑遵循与必依路径。而这遵循之逻辑与依赖之路径必定要承载社会的日新月异、诸事呈相的多元复杂,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嬗变与重构,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现象才能终得以逐步消解。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7):11-13.
[2]张文凯.关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45.
[3][7]杨洪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14+79.
[4]李忠军,张森林.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8-169.
[5]吕述华,陈小志,潘锡杨.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39.
[6]邹霞,杨长河,徐盼龙.“95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 ——以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为例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09-110.
[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一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36.
[9]张国茹,卜忠政.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因素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0.
[10]教育部社科司.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教社科函〔2019〕10号).
[11]教育部社科司.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教社科函〔2019〕10号).
责任编辑 牛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