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科学化与智能化的特点。但当前多数高校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收集整理感到无从下手,对大数据的管理不够重视。为了实现高校思想教育中大数据的有效运用,就必须对大数据运用中所遇到的困难障碍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这个信息技术发展爆炸式增长的大数据时代,不知不觉间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领域使用上了大数据技术。在这一大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运用大數据技术,成为了教育学术领域讨论研究的热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大数据对信息高速处理的优势,将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有效的传达。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高校教育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大数据技术的优势,能够有效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数据运用的障碍
1.1 教师的大数据应用能力有限
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使用能力与对数据情报的搜集能力,以此实现对大数据技术的有效运用[1]。然而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队伍中多半年纪较高,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认知有限,对计算机的操作使用能力较差,个人思维也难以迎合互联网思维,现实表现为不接受、不认可网络教学模式,认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知识是严重影响思想政治课堂环境的行为。也有部分院校虽然引进了大数据技术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但并未对教师进行相应的操作技术培训,致使部分教师的大数据技术存在明显漏洞,难以将大数据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供给乏力
目前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数据收集能力十分欠缺,难以收集到有效的信息数据,其主要原因在于历史数据的供给不足、个体数据供给不足与数据样本供给不足[2]。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我国设立的时间尚短,其中又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或现实困难,导致许多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没能得到有效的保存。对于大学生个体使用移动端进行的网络行为,其产生的结构性数据与非结构性数据分由不同部门管理,不便于以个体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传统的样本调查、访谈讲座等依旧是现今的主要数据收集方式,这些方式难以确保收集的数据真实有效,同时还费时费力。高校与各研究机构间还存在信息屏障,难以实现开放性的数据共享,进一步降低了样本数据的精准度。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大数据的对策
2.1 建立师生教育共同体
大数据的环境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3]。例如,以教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为了更好地输出教学观点,提升学生对思政概念的理解,教师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以设定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教师带动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带动教师的教学方案做出调整,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共同协商,建立起一个新的教育共同体。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地位产生新的认知,将自己与学生放于同一水平线,从内心认同自己与学生的平等地位,以此展开与学生间的交流、探讨,真正意义上的将平等贯彻到教育过程中。以此实现大数据技术的充分运用,设计出真正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案。
2.2 拓展数据采集程度
数据采集是大数据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发展的前提,为此需要拓展数据采集的广度与深度。为了拓宽数据采集的覆盖面,需要高校建立起与相关企业、政府机关的数据对接机制,从高校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起数据对接平台,使高校能够更加便捷、有效地获取所需数据,实现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其次,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建设一个汇聚全国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中心平台,将汇聚的数据信息筛选归类后,向全国各地高校开放,以便各高校能依据平台变化及时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数据采集的深度为数据的可用性提供了保障,为此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中两个主体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生日常管理的第一人,需要熟悉校内所运用的各种平台,借助校园一卡通、校园论坛、在线学习情况等对学生的校园动态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与思想波动。对于大学生,高校可与思政教育研究机构合作,借助在线测试平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测,从而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借助校内心理咨询等形式实现自我调节。
总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分析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在高校自身条件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寻求专业机构的协助也是不可或缺的。实现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要对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其充分掌握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借助专业平台的构建,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思政教育工作数据的可用性与有效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浩泉,陈岸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数据的有效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6):58-59+68.
[2]左振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数据的应用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37):223-224.
[3]连蒙.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索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75-7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这个信息技术发展爆炸式增长的大数据时代,不知不觉间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领域使用上了大数据技术。在这一大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运用大數据技术,成为了教育学术领域讨论研究的热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大数据对信息高速处理的优势,将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有效的传达。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高校教育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大数据技术的优势,能够有效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数据运用的障碍
1.1 教师的大数据应用能力有限
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使用能力与对数据情报的搜集能力,以此实现对大数据技术的有效运用[1]。然而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队伍中多半年纪较高,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认知有限,对计算机的操作使用能力较差,个人思维也难以迎合互联网思维,现实表现为不接受、不认可网络教学模式,认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知识是严重影响思想政治课堂环境的行为。也有部分院校虽然引进了大数据技术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但并未对教师进行相应的操作技术培训,致使部分教师的大数据技术存在明显漏洞,难以将大数据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供给乏力
目前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数据收集能力十分欠缺,难以收集到有效的信息数据,其主要原因在于历史数据的供给不足、个体数据供给不足与数据样本供给不足[2]。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我国设立的时间尚短,其中又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或现实困难,导致许多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没能得到有效的保存。对于大学生个体使用移动端进行的网络行为,其产生的结构性数据与非结构性数据分由不同部门管理,不便于以个体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传统的样本调查、访谈讲座等依旧是现今的主要数据收集方式,这些方式难以确保收集的数据真实有效,同时还费时费力。高校与各研究机构间还存在信息屏障,难以实现开放性的数据共享,进一步降低了样本数据的精准度。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大数据的对策
2.1 建立师生教育共同体
大数据的环境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3]。例如,以教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为了更好地输出教学观点,提升学生对思政概念的理解,教师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以设定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教师带动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带动教师的教学方案做出调整,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共同协商,建立起一个新的教育共同体。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地位产生新的认知,将自己与学生放于同一水平线,从内心认同自己与学生的平等地位,以此展开与学生间的交流、探讨,真正意义上的将平等贯彻到教育过程中。以此实现大数据技术的充分运用,设计出真正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案。
2.2 拓展数据采集程度
数据采集是大数据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发展的前提,为此需要拓展数据采集的广度与深度。为了拓宽数据采集的覆盖面,需要高校建立起与相关企业、政府机关的数据对接机制,从高校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起数据对接平台,使高校能够更加便捷、有效地获取所需数据,实现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其次,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建设一个汇聚全国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中心平台,将汇聚的数据信息筛选归类后,向全国各地高校开放,以便各高校能依据平台变化及时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数据采集的深度为数据的可用性提供了保障,为此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中两个主体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生日常管理的第一人,需要熟悉校内所运用的各种平台,借助校园一卡通、校园论坛、在线学习情况等对学生的校园动态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与思想波动。对于大学生,高校可与思政教育研究机构合作,借助在线测试平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测,从而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借助校内心理咨询等形式实现自我调节。
总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分析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在高校自身条件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寻求专业机构的协助也是不可或缺的。实现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要对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其充分掌握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借助专业平台的构建,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思政教育工作数据的可用性与有效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浩泉,陈岸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数据的有效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6):58-59+68.
[2]左振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数据的应用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37):223-224.
[3]连蒙.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索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