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病疫陰霾的緊張氣氛之中,連公交優先政策也需要被暫緩的環境下,恐怕市民快要忘記“嘟”澳門通或碰卡上車的習慣了。近月,有關新型肺炎疫症的事件眾說紛紜,無日無之。如何緩解疫情當然依靠醫藥,但心理上的湯水,還不如舞文弄墨,搏取大眾百忙中之微笑,是為了給收正能量的做法。
點到即止的藝術
除了廚藝比試或武術運動上,有所謂“點到即止”之外,連社論文章也同樣受到觀點與角度的斟酌,以及敏感話題的觸碰深淺程度亦有所限制。唇槍舌劍之間,筆者和讀者間的思想觸碰,贊成與否,其實就是互動。輔之以IQ趣味題目來闡明它的制衡力。
拍卡繳費的管理歸屬
本澳應屆官子班底與鼠年“雙新”來臨。隨機奉送考題娛樂大家:“有甚麼東西,是張司長不應碰到,黃司長也不應碰的;但羅司長碰到時,李司長又會碰到。”猜身體一部分。
相信大家早已猜中答案——舌尖。當大家細心讀出各司長姓氏的時候,便會發覺舌尖與上顎門牙後側的輕碰規律。“張、黃”兩字發音時都不用碰;而“羅、李”則要。不過,重點是:在真實的政治問題上,碰與不碰,光靠運氣和玩耍般分析是不行的。
“嘟”卡多面睇
雖然,澳門通(Macau Pass)和澳門錢包(MPay)的輕碰式繳費經已是家傳戶曉。但去年7至8月期間,就《輕軌交通系統法》細則性通過事宜,傳出不能用澳門通購票的話題成為了一時焦點,更莫說憑著澳門通直接入閘了。從巴士和輕軌同為公交的大前提下,以及市民日常乘車習慣來看,難免大家會把澳門通的適用範圍,與香港的八達通相提並論。其爭議點與80年代的信用卡問題有相似之處。
當年信用卡新興面世,在打入亞洲市場以後,收受現金的傳統店舖仍然一律並存。就好比現在澳門通與八達通的情形:它們即使成為了合法的支付方式,但市面商店和公交收費仍然以接受現金支付為基本。但當年,信用卡碰到的問題頗為複雜,例如在A店舖可接受萬事達卡,但在B店就只受大來信用卡等。因應發行機構的背景,而引起信用卡認受程度的差異。經過多番廣告宣傳和銀行業務推廣的磨合之下,多種信用卡(如:Visa、聯合信用、JCB和中國銀聯卡等)才越來越普及。回想90年代末、澳門回歸初期,中資銀行陸續新興南下開拓,隨即與大西洋銀行為首的外資銀行,有著互聯互通的迫切和需要。為了方便客戶轉帳提款等交易操作,“銀聯”的標誌成為ATM機“表情包”中的泰山北斗。
基於此,筆者謹統稱:信用卡、銀聯互通、APPs電子支付和公交儲值成為了現代中國經濟上的“四大發明”。雖然,各種支付方式都試圖取代傳統的現金交收,但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而且還有新鈔不斷發行,港澳的發鈔銀行更不止一間。歸根結底,在四大發明之中,APPs電子支付和公交儲值之所以一直備受質疑,皆因它們不是銀行,但又管著財富。
多隻香爐多隻鬼
倘要強行劃一電子支付和儲值方式,抑或將電子收費平臺的“可接受種類範圍”無限升級加闊,結果極可能是勞而少功,而且迫使相關IT業界人員疲於奔命,多了雙黑眼圈。基此,試從三方面分析劃一問題:(一)非必要:即使為了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地位,或營造便民而又公平的商業競爭環境為己任等,各種冠冕堂皇的理據也好,但經過新型肺炎一疫之後,大眾也深深體會亦不再寄望“澳門通會萬能”。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若政府先開了“逢新必納”的原則,則日後新興了一堆支付澳、通支易、澳支通……也難道要統統被納入“可接受收費範圍”麼?只為了“購票入閘”而勞師動眾、大費周章是不切合實際;(二)使用率:無可置疑,70%以上的居民或外勞,乘搭公交時都使用澳門通。一“嘟”了當的方便,總比起刻意搜尋二維碼界面,然後響出80分貝大大聲地說“掃碼成功”來得平易近人。因此,隨著輕軌普及或單日載客量與巴士媲美時,相信“要求以澳門通乘坐輕軌”的訴求會持續,但不會強烈;(三)儲額問題:即使公交公司的總收益,並不及2019年整體約2900億的賭收龐大,但鑑於涉及全澳營運和政府投資等多項因素,因此有必要加強各巴士公司總收益的透明度、受監察程度和衡工量值審查。基於公交儲值卡是無須密碼、無須用戶人確認的“雙無”卡類,從而被不法者盯上盜用和非法篡改儲值數目,潛在風險。
歸屬與管控建議
基於此,政府應勒令管制電子繳費公司的數量、發牌化和續期等門檻,以因應市場經濟狀況來選擇靈活調控。以去掉逢新必納,來杜絕“可接受繳費種類”的顯示屏上呈現千字文;即然市民已習慣將儲值卡和手機分開使用,在事實上又不存在“機卡合一”的迫切性,而且,免費優惠等利誘條件皆非恆常,政府可著實執行縮減電子支付種類和“不向外擴張”原則,以達到有效監控和預防電子犯罪的存在風險,從而不必額外加派或擴充監控的保安範疇人資。因為既無新設部門專責管治,並以私營公司加強管理為原則,所以並不應靠行政法務和保安範疇來討論;而是交由經濟和工務運輸的角度來檢視,才是情理所宜。而這次儲值卡的輕“碰”問題,說到舌尖口邊,恐怕哪司碰著、哪司不用碰,並非鬧著玩兒,而是一語成讖。
(澳門/少輔)
點到即止的藝術
除了廚藝比試或武術運動上,有所謂“點到即止”之外,連社論文章也同樣受到觀點與角度的斟酌,以及敏感話題的觸碰深淺程度亦有所限制。唇槍舌劍之間,筆者和讀者間的思想觸碰,贊成與否,其實就是互動。輔之以IQ趣味題目來闡明它的制衡力。
拍卡繳費的管理歸屬
本澳應屆官子班底與鼠年“雙新”來臨。隨機奉送考題娛樂大家:“有甚麼東西,是張司長不應碰到,黃司長也不應碰的;但羅司長碰到時,李司長又會碰到。”猜身體一部分。
相信大家早已猜中答案——舌尖。當大家細心讀出各司長姓氏的時候,便會發覺舌尖與上顎門牙後側的輕碰規律。“張、黃”兩字發音時都不用碰;而“羅、李”則要。不過,重點是:在真實的政治問題上,碰與不碰,光靠運氣和玩耍般分析是不行的。
“嘟”卡多面睇
雖然,澳門通(Macau Pass)和澳門錢包(MPay)的輕碰式繳費經已是家傳戶曉。但去年7至8月期間,就《輕軌交通系統法》細則性通過事宜,傳出不能用澳門通購票的話題成為了一時焦點,更莫說憑著澳門通直接入閘了。從巴士和輕軌同為公交的大前提下,以及市民日常乘車習慣來看,難免大家會把澳門通的適用範圍,與香港的八達通相提並論。其爭議點與80年代的信用卡問題有相似之處。
當年信用卡新興面世,在打入亞洲市場以後,收受現金的傳統店舖仍然一律並存。就好比現在澳門通與八達通的情形:它們即使成為了合法的支付方式,但市面商店和公交收費仍然以接受現金支付為基本。但當年,信用卡碰到的問題頗為複雜,例如在A店舖可接受萬事達卡,但在B店就只受大來信用卡等。因應發行機構的背景,而引起信用卡認受程度的差異。經過多番廣告宣傳和銀行業務推廣的磨合之下,多種信用卡(如:Visa、聯合信用、JCB和中國銀聯卡等)才越來越普及。回想90年代末、澳門回歸初期,中資銀行陸續新興南下開拓,隨即與大西洋銀行為首的外資銀行,有著互聯互通的迫切和需要。為了方便客戶轉帳提款等交易操作,“銀聯”的標誌成為ATM機“表情包”中的泰山北斗。
基於此,筆者謹統稱:信用卡、銀聯互通、APPs電子支付和公交儲值成為了現代中國經濟上的“四大發明”。雖然,各種支付方式都試圖取代傳統的現金交收,但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而且還有新鈔不斷發行,港澳的發鈔銀行更不止一間。歸根結底,在四大發明之中,APPs電子支付和公交儲值之所以一直備受質疑,皆因它們不是銀行,但又管著財富。
多隻香爐多隻鬼
倘要強行劃一電子支付和儲值方式,抑或將電子收費平臺的“可接受種類範圍”無限升級加闊,結果極可能是勞而少功,而且迫使相關IT業界人員疲於奔命,多了雙黑眼圈。基此,試從三方面分析劃一問題:(一)非必要:即使為了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地位,或營造便民而又公平的商業競爭環境為己任等,各種冠冕堂皇的理據也好,但經過新型肺炎一疫之後,大眾也深深體會亦不再寄望“澳門通會萬能”。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若政府先開了“逢新必納”的原則,則日後新興了一堆支付澳、通支易、澳支通……也難道要統統被納入“可接受收費範圍”麼?只為了“購票入閘”而勞師動眾、大費周章是不切合實際;(二)使用率:無可置疑,70%以上的居民或外勞,乘搭公交時都使用澳門通。一“嘟”了當的方便,總比起刻意搜尋二維碼界面,然後響出80分貝大大聲地說“掃碼成功”來得平易近人。因此,隨著輕軌普及或單日載客量與巴士媲美時,相信“要求以澳門通乘坐輕軌”的訴求會持續,但不會強烈;(三)儲額問題:即使公交公司的總收益,並不及2019年整體約2900億的賭收龐大,但鑑於涉及全澳營運和政府投資等多項因素,因此有必要加強各巴士公司總收益的透明度、受監察程度和衡工量值審查。基於公交儲值卡是無須密碼、無須用戶人確認的“雙無”卡類,從而被不法者盯上盜用和非法篡改儲值數目,潛在風險。
歸屬與管控建議
基於此,政府應勒令管制電子繳費公司的數量、發牌化和續期等門檻,以因應市場經濟狀況來選擇靈活調控。以去掉逢新必納,來杜絕“可接受繳費種類”的顯示屏上呈現千字文;即然市民已習慣將儲值卡和手機分開使用,在事實上又不存在“機卡合一”的迫切性,而且,免費優惠等利誘條件皆非恆常,政府可著實執行縮減電子支付種類和“不向外擴張”原則,以達到有效監控和預防電子犯罪的存在風險,從而不必額外加派或擴充監控的保安範疇人資。因為既無新設部門專責管治,並以私營公司加強管理為原則,所以並不應靠行政法務和保安範疇來討論;而是交由經濟和工務運輸的角度來檢視,才是情理所宜。而這次儲值卡的輕“碰”問題,說到舌尖口邊,恐怕哪司碰著、哪司不用碰,並非鬧著玩兒,而是一語成讖。
(澳門/少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