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引领下,以服务学生、服务企业、培养目标岗位适配性人才为理念,依托医药行业背景与专业优势,立足于为药品行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药剂专门人才,对中职药剂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并以中职药剂专业《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为例探讨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问题。通过实践建立起融合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的多元价值的和平共存和多元共生的课程价值观。
关键词:课程价值取向;中职药剂专业;课程整合;实践研究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都提到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当下,职业教育仍然受到多方质疑,如: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个人能力与发展孰重孰轻?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能否面向职业岗位群?能否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创造性?能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些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问题都亟待解决。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要求中提到:通过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1]。如何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明确了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才有可能深入研究教材、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才有可能实现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中职药剂专业课程价值取向
1.课程与课程价值取向
课程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就是指某一门学科。无论是广义的课程还是狭义的课程都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规范,都好比是医生为患者制定的疗程或是比赛的赛程设计。因此,课程开发或课程建设不仅仅涉及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涉及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而如何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其课程目标是什么,课程如何实施、如何评价,这些依据又是什么,原则是什么。关键在于明确课程的价值取向。
所谓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定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它影响着人们对课程的整体认识,对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产生重要作用。有关课程价值的辩护起源于斯宾塞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探讨。课程价值取向是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受特定的理论和时代环境影响形成的。纵观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历史,我国学者将其归结为三种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分别是: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以社会的需要作为课程的目标、设置标准、内容标准等。知识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关注的是文化传承、知识创新、学术探求和科学研究,认为“要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儿童的偏好、社会需要或政治家的意愿基础上。”为此,课程“必须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与逻辑来组织”。个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即学生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要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为价值取向,把人作为课程的主体,把课程作为促进个人知识和理智发展的手段,从个人的兴趣、需要和全面和谐的发展出发设计课程。在个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影响下,课程内容设置尤其注重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的相互结合,强调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2.中职药剂专业课程价值取向
对于职业教育,到底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经验最有价值?什么活动最有价值?什么学习经历最有价值?这些课程价值取向的基本问题在职业课程领域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中职药剂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缩小版的本科、高职教育,以学科课程论为指导依据,学科之间界限分明,课程多为从易到难的纵向课程,基础与专业不能很好地衔接。这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在课堂实施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近年来,借鉴国外职教经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逐渐渗入职教人的脑中。如赵沛等人著的《职业教育“面向人人,人人成才”课程价值观下的课程评价》一文就提到: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是“面向人人,人人成才”[3]。乐晓蓉在《从学科知识到工作知识: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一文中提到: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发展学习者职业发展的灵活性,帮助其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飞速变化,帮助青年人设计自己的个人生涯发展途径,为接受终身教育做准备,为工作中和工作外的学习创造条件[4]。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其价值观以原本单一知识本位正逐渐转变为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相互融合的课程价值取向。本校中职药剂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也在进行中。
中职药剂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检验等部门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药剂专门人才。但目前就药剂专业的课程设置看,专业课程构建仍属学科体系模式,教学内容过于宽泛而缺乏指向性与针对性。2011年7月5日,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关注中等职业教育》的报告,其中就指出:据抽样调查,近半数的企业认为学校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实际脱节,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学校实践教学与学生实用技能培养亟待改进。其中医药卫生等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弱[5]。能否使毕业生能力与目标岗位要求适配,成为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成为企业、学生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人才类型与规格标准的多样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充分认识到人才市场的变化对职业学校的影响,以服务学生、服务企业、培养目标岗位适配性人才为理念,依托医药行业背景与专业优势,立足于为药品行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药剂专门人才,对专业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及国家大力倡导的对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把握中职药剂专业课程价值取向,并以课程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学生在社会、在岗位的适应能力,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将中职药剂专业《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两门课程进行整合教学,并寻求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学目标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关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中职药剂专业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1.《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药物化学》是中职药剂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药物分析》是中职药剂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以药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为支撑进行学习。《药物化学》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理论知识较多,相对较难,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兴趣低。《药物分析》内容偏重技能操作,但又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学生通常只知“做”,不知“学”,对其技能应用及相关知识很模糊,学习动力缺乏,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两门课程现行出版的中职教材按不同的学科体系编排,前者按药物作用类别分类,后者按药物结构分类,但是在两门课程的内容上又存在许多重复的地方,造成学生学习时思维混乱。通常这两门课又分别在中职二年级的上下两个学期开设,教学任务一般由两个授课教师分别完成。教师授课时往往缺乏与前期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不了解学情,按照教材内容组织教学,造成学生知识技能不能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并且与职业资格要求与岗位要求严重脱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整合后的课程主要对《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进行整合,并进行教学方式、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研究。整合后的课程将是中职药剂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为后续课程学习服务,为学生在医药工作实践中有效地生产、检验、使用常用药物打下较为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2.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1)教学目标具体化。
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在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同时,关注培养学生个体学习迁移能力和终生发展能力。根据专业职业资格(“药物分析工”中级工)要求、岗位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角度确定具体目标。例如,单项实验《维生素C注射液的含量测定》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设定为:①会查阅所需检验药品的质量标准。②能依据质量标准完成维生素C注射液的含量测定。③能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判断。④能叙述维生素C注射液含量测定的原理。操作时的每一步都有必须达到的要求与目标,每一条子目标也都与实验内容的每一个步骤想匹配。
(2)教学内容系统化、实用化。
以往的课程体系力求课程的完整性,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无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整合上找到知识互通融合的切入点后,进行了有效的“增、减、删、补”,并适当调整了原有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使其更加适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长期需要。课程整合后,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是概述部分;第二模块是各类药物的学习与分析;第三模块为常用典型药物的分析实践。其中,第一、二模块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第三模块为综合实训。例如,综合实训项目就按照药品质量检测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药物分析工等考核标准,选择典型药物作为载体设计了项目教学,按照《中国药典》进行全面检测,使学生学会药物原料、辅料、各剂型的检测要求、检测方法和常规仪器的使用,全面训练学生的对各类药物检测的专业技能,培养严格执行药品标准的意识和能力。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既保持了《药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突出了《药物分析》的实用性,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方式灵活化。
课堂上,在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互动”的原则下,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启发式、讨论式、演示法、现场教学等。特别是借鉴发达国家职教教育的经验,大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对09药剂专业的学生进行的调查分析中就发现,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上讲台讲讲、演示操作”等都较为有效。学生在学习时也采用了多种学习方法,认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基于实践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自主学习”等方法较为有效。
(4)评价方法及时化、考核方法多样化。
课程整合后,为了体现教学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可靠性、公平性、灵活性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改革。如教学评价的主体由教师单一评价转变为任课教师、学生,学生逐渐成为评价的主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在整个考核评价中的权重系数也进一步明确。评价方式上,在理论教学中,结合课堂笔记、互动、课后作业、课前默写、单元测试进行全方位考核;在实验教学及实训教学中,通过观察、倾听及检查学生工作页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巡视、指导、或学生演示,评价学生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课堂教学反馈及实验实训过程中学生操作点评反馈、检验原始记录的填写、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判断,评价学生情感目标达成情况。
把握课程价值取向 创新课程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有关服务产业目标中指出:要适应新医药等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再制造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环境、课程和教材,培养一批基础性技能型人才。在改革创新目标中也指出:要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动态更新课程和教材。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职业能力的要素包括知识、技能、行为、态度、经验等成分。能力的内容涉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部分。从职业能力的要素和内容来看、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知识结构,还需要形成专业的技能、科学思维的方法、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因此,以学科课程体系为价值取向的课程内容必然转变为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相互融合的课程价值取向符合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内容。在课程改革浪潮中,进行中职药剂专业《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课程整合与优化研究,使整合课程既发挥其社会价值,又维护学科知识本身的完整性,同时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人,使其人文价值也得到极大的发挥,真正体现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学生本位相互融合的课程价值取向。
(责任编辑:杨颖文)
关键词:课程价值取向;中职药剂专业;课程整合;实践研究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都提到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当下,职业教育仍然受到多方质疑,如: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个人能力与发展孰重孰轻?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能否面向职业岗位群?能否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创造性?能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些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问题都亟待解决。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要求中提到:通过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1]。如何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明确了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才有可能深入研究教材、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才有可能实现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中职药剂专业课程价值取向
1.课程与课程价值取向
课程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就是指某一门学科。无论是广义的课程还是狭义的课程都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规范,都好比是医生为患者制定的疗程或是比赛的赛程设计。因此,课程开发或课程建设不仅仅涉及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涉及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而如何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其课程目标是什么,课程如何实施、如何评价,这些依据又是什么,原则是什么。关键在于明确课程的价值取向。
所谓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定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它影响着人们对课程的整体认识,对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产生重要作用。有关课程价值的辩护起源于斯宾塞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探讨。课程价值取向是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受特定的理论和时代环境影响形成的。纵观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历史,我国学者将其归结为三种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分别是: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以社会的需要作为课程的目标、设置标准、内容标准等。知识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关注的是文化传承、知识创新、学术探求和科学研究,认为“要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儿童的偏好、社会需要或政治家的意愿基础上。”为此,课程“必须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与逻辑来组织”。个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即学生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要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为价值取向,把人作为课程的主体,把课程作为促进个人知识和理智发展的手段,从个人的兴趣、需要和全面和谐的发展出发设计课程。在个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影响下,课程内容设置尤其注重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的相互结合,强调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2.中职药剂专业课程价值取向
对于职业教育,到底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经验最有价值?什么活动最有价值?什么学习经历最有价值?这些课程价值取向的基本问题在职业课程领域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中职药剂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缩小版的本科、高职教育,以学科课程论为指导依据,学科之间界限分明,课程多为从易到难的纵向课程,基础与专业不能很好地衔接。这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在课堂实施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近年来,借鉴国外职教经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逐渐渗入职教人的脑中。如赵沛等人著的《职业教育“面向人人,人人成才”课程价值观下的课程评价》一文就提到: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是“面向人人,人人成才”[3]。乐晓蓉在《从学科知识到工作知识: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一文中提到: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发展学习者职业发展的灵活性,帮助其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飞速变化,帮助青年人设计自己的个人生涯发展途径,为接受终身教育做准备,为工作中和工作外的学习创造条件[4]。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其价值观以原本单一知识本位正逐渐转变为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相互融合的课程价值取向。本校中职药剂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也在进行中。
中职药剂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检验等部门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药剂专门人才。但目前就药剂专业的课程设置看,专业课程构建仍属学科体系模式,教学内容过于宽泛而缺乏指向性与针对性。2011年7月5日,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关注中等职业教育》的报告,其中就指出:据抽样调查,近半数的企业认为学校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实际脱节,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学校实践教学与学生实用技能培养亟待改进。其中医药卫生等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弱[5]。能否使毕业生能力与目标岗位要求适配,成为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成为企业、学生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人才类型与规格标准的多样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充分认识到人才市场的变化对职业学校的影响,以服务学生、服务企业、培养目标岗位适配性人才为理念,依托医药行业背景与专业优势,立足于为药品行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药剂专门人才,对专业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及国家大力倡导的对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把握中职药剂专业课程价值取向,并以课程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学生在社会、在岗位的适应能力,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将中职药剂专业《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两门课程进行整合教学,并寻求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学目标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关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中职药剂专业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1.《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药物化学》是中职药剂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药物分析》是中职药剂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以药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为支撑进行学习。《药物化学》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理论知识较多,相对较难,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兴趣低。《药物分析》内容偏重技能操作,但又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学生通常只知“做”,不知“学”,对其技能应用及相关知识很模糊,学习动力缺乏,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两门课程现行出版的中职教材按不同的学科体系编排,前者按药物作用类别分类,后者按药物结构分类,但是在两门课程的内容上又存在许多重复的地方,造成学生学习时思维混乱。通常这两门课又分别在中职二年级的上下两个学期开设,教学任务一般由两个授课教师分别完成。教师授课时往往缺乏与前期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不了解学情,按照教材内容组织教学,造成学生知识技能不能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并且与职业资格要求与岗位要求严重脱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整合后的课程主要对《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进行整合,并进行教学方式、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研究。整合后的课程将是中职药剂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为后续课程学习服务,为学生在医药工作实践中有效地生产、检验、使用常用药物打下较为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2.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1)教学目标具体化。
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在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同时,关注培养学生个体学习迁移能力和终生发展能力。根据专业职业资格(“药物分析工”中级工)要求、岗位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角度确定具体目标。例如,单项实验《维生素C注射液的含量测定》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设定为:①会查阅所需检验药品的质量标准。②能依据质量标准完成维生素C注射液的含量测定。③能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判断。④能叙述维生素C注射液含量测定的原理。操作时的每一步都有必须达到的要求与目标,每一条子目标也都与实验内容的每一个步骤想匹配。
(2)教学内容系统化、实用化。
以往的课程体系力求课程的完整性,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无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整合上找到知识互通融合的切入点后,进行了有效的“增、减、删、补”,并适当调整了原有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使其更加适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长期需要。课程整合后,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是概述部分;第二模块是各类药物的学习与分析;第三模块为常用典型药物的分析实践。其中,第一、二模块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第三模块为综合实训。例如,综合实训项目就按照药品质量检测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药物分析工等考核标准,选择典型药物作为载体设计了项目教学,按照《中国药典》进行全面检测,使学生学会药物原料、辅料、各剂型的检测要求、检测方法和常规仪器的使用,全面训练学生的对各类药物检测的专业技能,培养严格执行药品标准的意识和能力。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既保持了《药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突出了《药物分析》的实用性,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方式灵活化。
课堂上,在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互动”的原则下,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启发式、讨论式、演示法、现场教学等。特别是借鉴发达国家职教教育的经验,大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对09药剂专业的学生进行的调查分析中就发现,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上讲台讲讲、演示操作”等都较为有效。学生在学习时也采用了多种学习方法,认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基于实践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自主学习”等方法较为有效。
(4)评价方法及时化、考核方法多样化。
课程整合后,为了体现教学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可靠性、公平性、灵活性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改革。如教学评价的主体由教师单一评价转变为任课教师、学生,学生逐渐成为评价的主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在整个考核评价中的权重系数也进一步明确。评价方式上,在理论教学中,结合课堂笔记、互动、课后作业、课前默写、单元测试进行全方位考核;在实验教学及实训教学中,通过观察、倾听及检查学生工作页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巡视、指导、或学生演示,评价学生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课堂教学反馈及实验实训过程中学生操作点评反馈、检验原始记录的填写、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判断,评价学生情感目标达成情况。
把握课程价值取向 创新课程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有关服务产业目标中指出:要适应新医药等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再制造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环境、课程和教材,培养一批基础性技能型人才。在改革创新目标中也指出:要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动态更新课程和教材。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职业能力的要素包括知识、技能、行为、态度、经验等成分。能力的内容涉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部分。从职业能力的要素和内容来看、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知识结构,还需要形成专业的技能、科学思维的方法、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因此,以学科课程体系为价值取向的课程内容必然转变为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相互融合的课程价值取向符合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内容。在课程改革浪潮中,进行中职药剂专业《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课程整合与优化研究,使整合课程既发挥其社会价值,又维护学科知识本身的完整性,同时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人,使其人文价值也得到极大的发挥,真正体现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学生本位相互融合的课程价值取向。
(责任编辑:杨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