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老农也要来健身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uall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6月15日清早,玉屏自治縣大龙镇老年活动中心场院。20多位老人聚集在这里,他们有的打太极拳,有的练太极剑,有的做健身操。虽然动作不很规范,但他们那种认真劲儿,不得不让人鼓掌喝彩。
  这些老人大部分是大龙镇的农民,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聚在这里练上1个多小时。蒋开香是大龙镇大龙堡村两河组的村民,也是最早参加体育健身的人之一。“1992年,我脖子上长了个肉瘤,经过多次治疗不见好转。1993年,我到长沙的一家医院检查,才知道是癌症,长时间化疗也起不到效果。”一次,她通过别人介绍,开始练习气功,没想到几个月后,她再去检查,竟然没有发现癌细胞。从那时起,她就坚持练习气功,做保健操,练太极拳,跳秧歌舞。2006年12月,她还拿到了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证”。如今,她不仅收了50多个“徒弟”,而且她丈夫胡吉智也加入了练健身操的行列。
   “我有腰椎骨质增生,自从2年前参加健身活动后,身体比以前好多了,腰也不怎么痛了。”大龙堡村城头村民组刘桂芝说。说到健身活动,今年63岁的她快人快语。据她介绍,她现在每天早上打太极拳和太极剑,晚上跳健身操和秧歌舞。家里人给她买来了健身物品。今年5月,她还前往凯里市老年大学学习取经,准备编排一个侗族舞蹈,把身体保健方面的知识融合进去。现年62岁的陈化国住大龙堡村中街村民组,谈到健身心得,他说:“大伙在一起练习,可以忘记烦恼忧愁,精神愉快,气氛和谐。我们老年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嘴,放开自己的腿。”
  黄尚文是大龙镇老年学校副校长。已经78岁的他说起镇里的老年健身活动,总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据他介绍,老年学校有学员91人,练习健身操的有50人,练习太极拳和太极剑的有48人,学员当中农民有73人,他们有的住在大龙堡村,有的还住在3公里外的大屯村、麻音塘村等。“他们通常是10多个人聚在一起练,有的在学员家里,有的在寨子的院坝,有的来老年学校。”
  “以前我们哪里有时间来练这些,现在农村条件好了,子女也比较孝顺,不让我们干太多的活。我们心情好,就来参加健身活动,把身体锻炼好了,多享受享受生活,多看几年光景。”家住大龙堡村新街村民组的周四妹如是说。
  结束采访,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蒙古人》又在耳边响起:“洁白的帐房炊烟升起,我出生在牧人家里,辽阔的草原……”随着优美的旋律,老人们又扭起了秧歌……
其他文献
老婆在一家外资企业当上了后勤总管。每天出门,她化了淡妆,身上洒了香水,套着得体的职业装,看上去像个“白领”。  才上一周的班,她就说:“公司规定员工得有洋名。像‘爱丽丝’、‘安祺儿’好听些的都让小姑娘们占了。老公,你懂外语,帮我想个洋名吧!”  老婆姓夏,名桂花,叫上去很土。我查资料了解到叫“珍妮”的在国外以中年妇女居多, “珍妮·夏”不错,老婆说这名好,先从家里和周围邻居间开始叫起。  她把改名
期刊
喜慶香港回归十周年  ■ 李冀峰(贵州)  香港回归十周年,  实行两制起变迁。  港人治港作主人,  血洗国耻换新天。    阮郎归·退休乐   ■ 周福明(贵州)   花开花谢自安详,杞人何感伤。春归秋至顺时昌,叶红稻黍香。 一夜纸,字三行,晚情野鹤翔。农家院里话麻桑,归来月映窗。    书法  ■刘铭简(贵州)    踏莎行·香港回归十周年感怀   ■ 马礼诚(贵州)    华夏泱泱,沧桑历
期刊
口述:王 军  撰文:万乾红    “父亲”一词意味着什么?代表着什么?父亲是一道高大的山梁,是一面宽厚的脊背,是一个安全的怀抱……对于我来说,父亲是——     布鞋 长征   江西兴国县于我是一个遥远且亲近的地方,说遥远,是因为我从不曾去过;说亲近,是因为那是我的老家。1915年5月,兴国县东福后村的一个贫农家庭新添了一个男孩,他就是我的父亲,爷爷为他取名“王道金”。1930年,15岁的父亲参
期刊
核桃肉 、山楂、蜂蜜各适量,入锅煮吃,每日2~3次。   黑芝麻10克、糯米250克、蜂蜜20毫升,將芝麻炒熟后放入锅内同糯米、蜂蜜共煮,熟后当餐食,每日3次。   百合半斤、蜂蜜适量,先将百合加水熬成粥状,然后再加蜂蜜拌匀后食用,每日1次。   麦芽糖、蜂蜜适量,苹果2个,放锅内煮吃,每日早晚各1次。
期刊
一座郊外年代已久的低矮平房,门前一条冲去了泥土高低不平的沙石小道,一个毕业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著名高校后又投笔从戎抗击日本侵略官至军长的白发老翁,一个平淡无奇又险象环生的隐秘故事——这一切,跨越了两个世纪,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知不觉渐渐堆积成102年漫长的人生……     进入2007年6月,102岁的张葆琛愈发显得兴奋和不安,一份近5000字的《凇沪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赞礼》早已写好放在
期刊
2007年5月10日这天,我应邀参加朋友父母结婚43周年的纪念日。今年72岁的陈伯伯精神很好、思维敏捷,62岁的廖阿姨坐在陈伯伯旁边,漂亮的脸上带着些羞涩,像一个刚结婚的新娘子。我们这帮年轻人对这对“金婚”老人的爱情充满了好奇,打趣陈伯伯是什么让两位老人携手走到今天。陈伯伯说:“是我们共同经历的苦日子!”饭后,陈伯伯给我们讲述了他们早期苦涩又幸福的故事。  陈伯伯和廖阿姨都是湖南人,廖阿姨18岁时
期刊
老年性痴呆的临床表现  记忆障碍以记住新知识能力受损和回忆远期知识困难为特点。患者的日常表现为“丢三落四”、“说完就忘”,如同一内容无论向他述说几遍也会立即忘记,刚放置的东西就忘掉所放的位置,刚买下的东西就忘记拿走等。  视空间技能障碍不能准确地判断物品的位置,放物品时不能正确判断应放的位置,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甚至在自己家中也发生定向障碍,找不到自己的房间,不知哪个床是自己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明显
期刊
92岁高龄的郭庆兰,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优秀共产党员柯棣华的夫人,现住在大连市。长期以来,她一直从事中印友好工作,当年曾受到周总理的赞赏,称她为中印两国人民的“民间大使”。郭老精力充沛,容光焕发。日前,她讲述了自己的长寿之道。    徒步行走徒步行走是郭老常用的健身运动。当年,她随丈夫柯棣华在战场上抢救伤员时练就了一双“铁脚板”,离休后,市内一些学校、街道、医院经常邀请郭老去作报
期刊
思念父亲总会牵出对《晚晴》的一段情愫。  在父亲卧床的最后3年里,母亲和儿女们对父亲的衣食以无微不至的照料。酷爱报刊的父亲对《晚晴》很感兴趣,他是《晚晴》的老读者。随着心血渐尽,越到后来父亲越想读《晚晴》了。  父亲虽然走了,但我还是把《晚晴》当成朋友直到永远。整理父亲遗物时,看着父亲精心保存着的完好的《晚晴》,在读过的《晚晴》上留下的字迹,父亲的容颜和言行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代表家人对《晚晴》
期刊
避免噪音 长时间接触噪音可导致噪音性耳聋,强烈的噪音对耳朵的听力损伤很大,故听收音机的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宜过大。还要盡可能减少工作场所和居住环境的噪音。  戒除烟酒 烟中的尼古丁中毒及慢性酒精中毒,都可直接损害听神经,严重影响听力。  慎用药物特别慎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喹宁等,这些药物可损害听神经,使用不当,会造成耳聋。   调整饮食多食含锌、铁、钙丰富的食物,有助于内耳的血液供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