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ish_z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已经普遍存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究其原因,一是作文教学缺乏系统的规划,二是老师作文教学方法尤其是批改方法存在问题,三是学生积累不够,难以提高作文的质量。针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有所启迪。
  一、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作文训练体系
  怎样制定作文教学体系呢?作文语文老师,我们首先要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写作能力的总目标,然后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作文水平,将《标准》要求的作文能力进行分解、组合,按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原则,设立一系列相应的训练专题。如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我们按照每一单元的主题和每一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授课内容,可以设立这样的训练体系:第一单元,围绕“童年”和“童年梦”的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第二单元,围绕“秋天”让学生写作。第三单元,围绕“亲情”进行作文练习。第四单元,请学生就“善与恶”展开写作训练。第五单元,让学生结合“生命”进行作文训练。第六单元,请学生围绕“智慧”进行写作。每个单元一个专题,每篇作文都围绕这个专题或主题进行训练,一个学期一共六次专门的作文训练,加上每节课都进行的写作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有明显的提升。教材的编排是按照主题来进行的,我们的作文训练也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使每一次的训练都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二、改变老师批改作文的方法
  当前,学生作文的评改仍然多由老师包办代替,老师多劳而学生不多得,常常是老师辛辛苦苦评改好的作文,过几天发下去,学生至多是看一下分数、评语,就搁置一旁完事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没有因为老师的评改而得到提高。在不断的尝试中,我借鉴魏书生先生的作文批改方法并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造”,效果不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主要的评改要点包括:
  1.格式是否正确。
  2.卷面是否整洁。
  3.是否有错别字。
  4.是否有病句。
  5.标点符号是否有明显错误。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7.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
  8.看文章的结构。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主要看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当然以议论为主。
  10.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学生批改作文,关键在于与学生商量,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适应学生心理,组织得好了,才有实效,学生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学习自评和互评互改作文有哪些好处呢?第一,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学生们能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第二,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引为戒鉴,也是好事,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第三,批改作文,每人每次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每次又都抽签换人,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这种新鲜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第四,批改作文时,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促进学生心理走向成熟。
  三、重视作文素材的积累
  因为多方面的原因,现在的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仍然很少,知识面狭窄,写作能力自然难以提高,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在课程安排上,要大胆开辟“阅读课”,通过课内大量的快速的阅读来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可以利用早读课、课前三分钟等时间来朗读美文,读历久弥新的经典片段,相信学生能够演绎出别样的精彩!每学期开始,我都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精美的硬皮笔记本作为自己的摘抄本,将自己平时阅读到的好文妙句、警句格言摘抄下来,要求他们坚持复习、回顾、浏览以加深记忆。除此之外,推荐相关作文素材类书籍杂志以备学生查用,比如推荐《读者》、《实用文摘》、《作文素材》、《满分阅读》等,让学生长期浸润于各类素材之中,以备作文时能够及时提用。除此之外,我还结合作文教学及课程进度,适时、适量、有针对性地推荐一批可资借鉴的好文章供学生选读,以增长学生知识,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提高作文能力。在我任教的班级内,定时开展学生作文展览、故事会、读书交流会、名著讲座等活动,指导学生办好手抄报,向报刊投稿。作文素材的积累有很多途径,关键是要能够坚持下来,并且能够把所积累的素材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去,这还需要语文老师再下一些功夫。众所周知,作文教学要取得成效,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要主动探索适合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找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要让某些做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长期坚持,不懈努力,不断创新,不懈实践,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作文能力和水平上有较明显的进步。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二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当前,随着信息校园网络的普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库进行建设也迫在眉睫。本文作者基于初中数学课程网络资源库的特点和对当今初中课程资源构建的现状分析,提出网络课程资源库下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数学课程资源库在实际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得出在数学课程资源库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精神更加强烈,获取相关资料背景的途径更广,学习效率更高。  【关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新课程标准成为现代教学领域的热门词汇,教育教学理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育部高度重视各地新课标改革的开展情况,各地区结合实际教育背景,以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为目标,对教材内容、授课方式、课程标准等各方面内容进行改革。普通高中的历史教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教学目标等做出了规定。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结合新课标教学模式的新要求,制定不同于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各个学科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本文着重描述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 教学方式  新课标是对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进行改革之后颁布的,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要求高了,同时对于老师的要求也更高了。众所周知,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施,以往的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它着重强调了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而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就是基于学生的主体视角,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响应了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能体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发力度,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及时间。至此,本文就多年一线初中教学经验提出基于学生主体视角的构建主义
【内容摘要】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件场景,创设情境是指把这些事件或场景引入课堂,则是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产生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现为一种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探索学习。良好有效的
中考试卷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審题、立意、组织材料、润色文字等功夫,交出一份既能表达个人丰富情感,又语言通顺、力求新颖的文章来,这着实让很多人头痛。他们不是作陈词滥调、记流水账,就是多发无病呻吟、说着言不由衷的梦语。同样,许多老师似乎也无计可施,找不到作文教学的的杠杆。作文教与学的死穴到底在哪里?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打通学生写作思路的任督二脉?  阅读、写作 互为表里  《语文课程标准》明
内容摘要】从初中二年级甚至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学生的英语成绩呈悬殊态势,两级分化现象逐渐严重。不少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丧失信心。笔者通过调查后认为:中学生英语过早两极分化的现象与英语听力教学有很大关系。本文将七年级上册Unit7 Integrated skills听力教学为例,阐释了动态教学与静态教学相结合下英语听力的教学设计。通过“动静结合”这一方法,激励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交流,从而提升听力能
【内容摘要】本文以话题作文《真情》为例,分析了学生写作视野窄化的主要原因,并从展开联想想象,提高写作深度;丰富人生经历,拓宽写作广度;扩大写作视野,关注观察自然;留给学生空间,积淀思想情感四个方面就提高高中生写作深度与广度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作文 话题 深度 广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学生写作明确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特别是在新课标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下面我就英语课堂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以求抛砖引玉:  一、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众所周知,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
诗歌形象的可感性要求诗人大量运用通感。通感作为一种文学描写手法,就是“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五官感受及内心感受沟通起来,互相补充,彼此影响,综合运用,去感知客观事物,描摹主观情绪感受。”早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通感就已被大量地使用。《礼记·乐记》中用“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的比喻来描绘歌声,把视觉和听觉通联起来。贾岛“促织声尖尖似针”,用“针尖”来极言促织发音之尖细,把听觉融在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