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需要深入地研究与探索。本文从分析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入手,明确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提出了贴近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改革策略及大致框架。
关键词:岗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职业教育无论是教育理念、办学原则,还是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大都还是承袭学历教育那一套,而尚未形成职业教育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而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它集中反映着教育的特性和功能,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在构筑职业教育模式过程中争议最多、变革难度最大的部分。只有在建立课程体系方面有新的突破,才会对职业教育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
1 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一是要坚持能力为本,课程体系的目标要紧紧围绕任职岗位的能力需求而设置。从一般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完成基础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岗位逐级晋升需要而进行的专业技能教育,以岗位任职能力培养为重点,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性。这一人才培养的要求决定了课程体系必须要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明确而具体地指向某个岗位或岗位群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因此课程目标不是来自学科,更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专业调查和岗位活动分析,以便瞄准现实目前和近期的岗位需要,其下的分目标、子目标都要具体化,指向岗位所需的某种素质或能力要素。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课程方案的实施中必须顾及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条件。
2 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一是在理论知识传授与实际技能培训的关系中,突出实际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身居操作层面、从事技术性较强岗位工作的特殊人才,他的课程内容应该以应用技术为主,而不是起基础作用的科学知识。课程给予学生的技能与态度既不能过时,又不能超现实太远,既要够用,又要有—定发展潜力。二是在课堂教学与实作训练的关系中,突出岗位实作训练,遵从技能生成规律,课程的组织形式要紧紧围绕切合实际需要的技术运用与开发活动,科学安排多种课程要素。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性教学设计是区别于学历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实训场所更贴近真实的岗位环境,尽量避免采用实验室的框架,学生使用的装备、工具也尽可能贴近岗位现状。实训项目也明显区别于实验,不以验证某个定理或公式的正确性为目的,而强调应用性和工艺规范性。
3 综合性
由于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因而课程体系必须具备综合型特征。综合性一是指学科专业的综合,课程在知识组织中以技能生成为目标,打破学科界限,不局限在某一学科领域,为了能力与技能的形成与掌握,实行多学科的交叉,把相关知识材料有机地重新组合,并引进一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二是指课程实施参与者的多元化,技能的最终形成和检验不是由教师一锤定音的,需要企业、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甚至有些课程目标的实现就要以企业为主。因而他们也不是职业教育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多方的协调一致才能高效的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要以系统论方法设置课程,统筹各方资源,使课程结构科学、合理,以达到课程设置的最优状态。
二、贴近任职岗位加大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1 倒算分解,逐步细化
采用“倒算”的方法来进行课程分级目标的确定和课程内容的取舍。先要以岗位需求为准,以能力要求的方式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再将总的能力目标分解,细化成各课程、各阶段所要达到的子目标,并尽量以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比如“能用…做…”,进而明确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边界和作用,从而确定它在课程结构中的主次、性质以及课程的增减、内容的删选和学时学分的赋值。课程设置的顺序是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然后根据专业课的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最后再根据专业基础、专业课的需要安排基础课。这样,就能更好地体现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的职能以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环环相扣的特点,使课程体系既具有层次性,又促进各层次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保持各课程的功能取向和整个课程体系的取向一致。
采取这种设置方法,要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要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直接效用,理论渊源和推演可少讲或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要认清基础课的作用,基础课既要为专业服务,又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终身学习和接受高一层次教育提供知识、能力的准备,简单地把基础课定义为“枝”,把专业课定义为“干”,这样的“削枝”不一定能“强干”,而是要研究基础学科的知识结构,选择最基本的原理和知识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能够对基础学科体系有一个最基本的框架认识,在此基础上强调够用为度。
2 融合渗透,螺旋递进
以岗位活动为导向进行课程的整合和结构的编排。所谓课程整合是指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统整成一门新的课程。课程整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内容压缩或精简层面上,必须经过打散、筛选、再重组的过程,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能力和技能的形成不是以学科或专业领域为分界的,实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相互融合,明确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提高他们全面的系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能力和技能的形成是长期训练与积累的结果,能力培养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存在着螺旋式递进的关系,对能力与技能培养应采取阶梯性和连续性的方式,使学生可以分层次掌握、循序渐进的提高。
课程的整合要注意几点:第一,整合的目的是促使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单科课程在教学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此时,每门课不是平行地、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处在多维的、多层次的联系中,每门课客观上都不同程度地对其他课程起基础、延伸、扩大、融合、激活的作用。第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要注意衔接,既不能出现空白,也不能有太多的重复。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由浅至深,能力和技能逐步提高。第三,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同一时期开展的不同课程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一个教学目标进行阐述、分析、运用等。比如思想道德教育,既可以在品德课上进行系统讲述,也可以在专业课上以要求职业道德高尚的形式出现。
3 动态可调,形式多样;
职业教育条件下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处于动态发展的体系,任职岗位的目标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传递高、新、精、尖的课程知识,因此它的课程内容必須常更常新,始终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基础、培训层次差异较大,课程体系要能随之及时调整变化。首先要建立与企业密切联系的对话机制,紧密关注企业管理、运营、新装备配备等过程,及时取消一些陈旧的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专业课程,同时增加一些新的应用价值高的知识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其次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基础差的学生增设补习课程,对学有余力的加开高级技能、专长、兴趣课程。
职业教育条件下的课程体系又是一个模式多样的体‘系。因为模式本身并无好坏、优劣,每一模式都有其一定的适用条件、时间、范围,要注意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要求来选择恰当的类型。一是设置模块化课程,课程的模块化是能力本位教育的有效实现形式,因为模块化的课程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速度使得教学内容的容量迅速增大,教学内容改变的频率大大加快,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动态特征变得十分明显,组合式的教材或活页式的教材也就十分必要。二是可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运用,隐性课程作为显性课程的补充、延伸和拓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是显性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职校学生在一起生活,集体活动中相互影响,如果学生管理者、教师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培养,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设置专题课程,专题课程是规模小而又相对独立的课程。可以是课本的延伸或补充,也可以是全新的技术介绍;可以是信息性的知识,也可以是活动训练;可以是讲座、讨论、阅读,也可以是参观、调查、见习或实践。
关键词:岗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职业教育无论是教育理念、办学原则,还是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大都还是承袭学历教育那一套,而尚未形成职业教育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而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它集中反映着教育的特性和功能,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在构筑职业教育模式过程中争议最多、变革难度最大的部分。只有在建立课程体系方面有新的突破,才会对职业教育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
1 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一是要坚持能力为本,课程体系的目标要紧紧围绕任职岗位的能力需求而设置。从一般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完成基础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岗位逐级晋升需要而进行的专业技能教育,以岗位任职能力培养为重点,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性。这一人才培养的要求决定了课程体系必须要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明确而具体地指向某个岗位或岗位群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因此课程目标不是来自学科,更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专业调查和岗位活动分析,以便瞄准现实目前和近期的岗位需要,其下的分目标、子目标都要具体化,指向岗位所需的某种素质或能力要素。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课程方案的实施中必须顾及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条件。
2 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一是在理论知识传授与实际技能培训的关系中,突出实际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身居操作层面、从事技术性较强岗位工作的特殊人才,他的课程内容应该以应用技术为主,而不是起基础作用的科学知识。课程给予学生的技能与态度既不能过时,又不能超现实太远,既要够用,又要有—定发展潜力。二是在课堂教学与实作训练的关系中,突出岗位实作训练,遵从技能生成规律,课程的组织形式要紧紧围绕切合实际需要的技术运用与开发活动,科学安排多种课程要素。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性教学设计是区别于学历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实训场所更贴近真实的岗位环境,尽量避免采用实验室的框架,学生使用的装备、工具也尽可能贴近岗位现状。实训项目也明显区别于实验,不以验证某个定理或公式的正确性为目的,而强调应用性和工艺规范性。
3 综合性
由于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因而课程体系必须具备综合型特征。综合性一是指学科专业的综合,课程在知识组织中以技能生成为目标,打破学科界限,不局限在某一学科领域,为了能力与技能的形成与掌握,实行多学科的交叉,把相关知识材料有机地重新组合,并引进一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二是指课程实施参与者的多元化,技能的最终形成和检验不是由教师一锤定音的,需要企业、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甚至有些课程目标的实现就要以企业为主。因而他们也不是职业教育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多方的协调一致才能高效的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要以系统论方法设置课程,统筹各方资源,使课程结构科学、合理,以达到课程设置的最优状态。
二、贴近任职岗位加大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1 倒算分解,逐步细化
采用“倒算”的方法来进行课程分级目标的确定和课程内容的取舍。先要以岗位需求为准,以能力要求的方式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再将总的能力目标分解,细化成各课程、各阶段所要达到的子目标,并尽量以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比如“能用…做…”,进而明确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边界和作用,从而确定它在课程结构中的主次、性质以及课程的增减、内容的删选和学时学分的赋值。课程设置的顺序是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然后根据专业课的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最后再根据专业基础、专业课的需要安排基础课。这样,就能更好地体现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的职能以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环环相扣的特点,使课程体系既具有层次性,又促进各层次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保持各课程的功能取向和整个课程体系的取向一致。
采取这种设置方法,要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要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直接效用,理论渊源和推演可少讲或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要认清基础课的作用,基础课既要为专业服务,又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终身学习和接受高一层次教育提供知识、能力的准备,简单地把基础课定义为“枝”,把专业课定义为“干”,这样的“削枝”不一定能“强干”,而是要研究基础学科的知识结构,选择最基本的原理和知识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能够对基础学科体系有一个最基本的框架认识,在此基础上强调够用为度。
2 融合渗透,螺旋递进
以岗位活动为导向进行课程的整合和结构的编排。所谓课程整合是指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统整成一门新的课程。课程整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内容压缩或精简层面上,必须经过打散、筛选、再重组的过程,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能力和技能的形成不是以学科或专业领域为分界的,实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相互融合,明确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提高他们全面的系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能力和技能的形成是长期训练与积累的结果,能力培养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存在着螺旋式递进的关系,对能力与技能培养应采取阶梯性和连续性的方式,使学生可以分层次掌握、循序渐进的提高。
课程的整合要注意几点:第一,整合的目的是促使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单科课程在教学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此时,每门课不是平行地、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处在多维的、多层次的联系中,每门课客观上都不同程度地对其他课程起基础、延伸、扩大、融合、激活的作用。第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要注意衔接,既不能出现空白,也不能有太多的重复。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由浅至深,能力和技能逐步提高。第三,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同一时期开展的不同课程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一个教学目标进行阐述、分析、运用等。比如思想道德教育,既可以在品德课上进行系统讲述,也可以在专业课上以要求职业道德高尚的形式出现。
3 动态可调,形式多样;
职业教育条件下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处于动态发展的体系,任职岗位的目标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传递高、新、精、尖的课程知识,因此它的课程内容必須常更常新,始终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基础、培训层次差异较大,课程体系要能随之及时调整变化。首先要建立与企业密切联系的对话机制,紧密关注企业管理、运营、新装备配备等过程,及时取消一些陈旧的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专业课程,同时增加一些新的应用价值高的知识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其次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基础差的学生增设补习课程,对学有余力的加开高级技能、专长、兴趣课程。
职业教育条件下的课程体系又是一个模式多样的体‘系。因为模式本身并无好坏、优劣,每一模式都有其一定的适用条件、时间、范围,要注意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要求来选择恰当的类型。一是设置模块化课程,课程的模块化是能力本位教育的有效实现形式,因为模块化的课程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速度使得教学内容的容量迅速增大,教学内容改变的频率大大加快,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动态特征变得十分明显,组合式的教材或活页式的教材也就十分必要。二是可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运用,隐性课程作为显性课程的补充、延伸和拓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是显性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职校学生在一起生活,集体活动中相互影响,如果学生管理者、教师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培养,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设置专题课程,专题课程是规模小而又相对独立的课程。可以是课本的延伸或补充,也可以是全新的技术介绍;可以是信息性的知识,也可以是活动训练;可以是讲座、讨论、阅读,也可以是参观、调查、见习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