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断凸显,笔者分析了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如教育资源紧缺,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学 校教学中的民族文化缺失等,探讨了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如经济发展 落后导致教育资源短缺,家庭经济问题引发儿童心理失衡,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博弈的 势弱等。应从加大各级政府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加强寄宿制学校良好学校生活氛围 的建设和管理,加厚民族文化浓郁的校本课程等方面着手,以解决该小学留守儿童教育 存在的问题,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民族教育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据预测,到 2020 年,我国有过留守经历的儿童数量将达到 1.1 亿人,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缓慢,政府对该小学财力、物力支持力度不够,经费紧缺,办学条件较差,课外图书资源较少,只能配备最基本教学器材,教学设备跟不上教学需求,缺少现代化的电子教学设备,教育资源的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该小学教学质量。
(二)艰苦的学习条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较早独立地承担着家庭责任,他们不仅要照顾自己,负责自己的日常起居及家务,而且还要照顾爷爷奶奶及弟妹,生活的重担给他们的童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和其他同龄的非留守儿童相比较,生活显得异常艰辛,他们也变得更加的成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该小学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教育监督,没人给他们创造正常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有时会产生依赖性及惰性,降低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三)突出的心理问题。农村小学很多留守儿童承受各种压力,长期缺乏 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不完善,缺少心灵的沟通,他们 往往性格内向,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自卑 心很强,不愿相信他人,有自责倾向,缺乏安全感等。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
(四)民族教育的课程缺乏。“民族教育最具特色的是‘双语教学’,即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双语教学。” 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儿童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儿童传承和发展着民族的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及风俗习惯等。家庭是儿童民族文化获得的首要场所,父母外出务工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儿童从小生活在民族文化缺失的氛围中,间接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断层。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各级政府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当地相关部门应拨款增加学校教学设备,补充图书资源,补足多媒体教学设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针对该小学教师数量上的不足,相关部门应适当放 宽对该小学教师的编制和招聘计划,全面施行“特岗” 教师计划,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到该小学 任教,确保特岗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绩效考核 等方面一视同仁。给予到该小学从教的教师较丰厚的待 遇,给予教师住房补贴,对于紧缺学科的教师,如:外 语、音乐、体育等,学校应增加其招聘人数,给予教师 特殊优惠条件,弥补教师数量的不足,以达到学科教师 的结构合理。
(二)加强寄宿制学校良好学校生活氛围的建设和管理
当地政府应加大對该小学的资金投入,督促寄宿制 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当地媒体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及网 络等开展宣传活动,呼吁社会力量,建立该地留守儿童 教育基金会、慈善基金会,鼓励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解决建设寄宿制学校资金困难问题。该校领导应加强寄 宿制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儿童的住 宿条件和饮食条件。寄宿制学校能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及安全问题,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在毛草坪小学,一方面,一些监护人不能正确的对待留守儿童,认为只要给儿童吃饱穿暖、不出意外就是最好的,他们并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内心需求和情感变化,不能给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三)加深家庭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关爱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 长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父母要对家庭教育形成正确 的认识。父母应转变观念,背井离乡打工挣钱不仅仅只 是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孩子需要更多父母的关爱,父母应加强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多关注他们的心理状 况及学习情况。父母应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 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及心理变化。父母双方都需外出 的,要选择适合照顾孩子的监护人,尽量将孩子托付在 有责任感、有耐心的家庭里,使孩子感受到生活在一个 完整温馨的家里,让孩子从监护人那里享受到跟父母一样的关爱和教育,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使孩子形 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减少孩子心理负担。
(四)加厚民族文化浓郁的校本课程
如何有效地把主流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传承,是民族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民族大学和学院专科及本科应更多的开设双语课程,适当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名额,分门别类的开设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培养双语教师。
三、结语
为了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体现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应开设反映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民族课程,大力培养熟知少数民族文化的教师。(本文系2017年度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同伴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B097)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16):5.
关键词: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民族教育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据预测,到 2020 年,我国有过留守经历的儿童数量将达到 1.1 亿人,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缓慢,政府对该小学财力、物力支持力度不够,经费紧缺,办学条件较差,课外图书资源较少,只能配备最基本教学器材,教学设备跟不上教学需求,缺少现代化的电子教学设备,教育资源的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该小学教学质量。
(二)艰苦的学习条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较早独立地承担着家庭责任,他们不仅要照顾自己,负责自己的日常起居及家务,而且还要照顾爷爷奶奶及弟妹,生活的重担给他们的童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和其他同龄的非留守儿童相比较,生活显得异常艰辛,他们也变得更加的成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该小学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教育监督,没人给他们创造正常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有时会产生依赖性及惰性,降低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三)突出的心理问题。农村小学很多留守儿童承受各种压力,长期缺乏 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不完善,缺少心灵的沟通,他们 往往性格内向,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自卑 心很强,不愿相信他人,有自责倾向,缺乏安全感等。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
(四)民族教育的课程缺乏。“民族教育最具特色的是‘双语教学’,即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双语教学。” 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儿童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儿童传承和发展着民族的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及风俗习惯等。家庭是儿童民族文化获得的首要场所,父母外出务工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儿童从小生活在民族文化缺失的氛围中,间接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断层。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各级政府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当地相关部门应拨款增加学校教学设备,补充图书资源,补足多媒体教学设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针对该小学教师数量上的不足,相关部门应适当放 宽对该小学教师的编制和招聘计划,全面施行“特岗” 教师计划,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到该小学 任教,确保特岗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绩效考核 等方面一视同仁。给予到该小学从教的教师较丰厚的待 遇,给予教师住房补贴,对于紧缺学科的教师,如:外 语、音乐、体育等,学校应增加其招聘人数,给予教师 特殊优惠条件,弥补教师数量的不足,以达到学科教师 的结构合理。
(二)加强寄宿制学校良好学校生活氛围的建设和管理
当地政府应加大對该小学的资金投入,督促寄宿制 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当地媒体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及网 络等开展宣传活动,呼吁社会力量,建立该地留守儿童 教育基金会、慈善基金会,鼓励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解决建设寄宿制学校资金困难问题。该校领导应加强寄 宿制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儿童的住 宿条件和饮食条件。寄宿制学校能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及安全问题,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在毛草坪小学,一方面,一些监护人不能正确的对待留守儿童,认为只要给儿童吃饱穿暖、不出意外就是最好的,他们并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内心需求和情感变化,不能给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三)加深家庭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关爱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 长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父母要对家庭教育形成正确 的认识。父母应转变观念,背井离乡打工挣钱不仅仅只 是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孩子需要更多父母的关爱,父母应加强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多关注他们的心理状 况及学习情况。父母应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 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及心理变化。父母双方都需外出 的,要选择适合照顾孩子的监护人,尽量将孩子托付在 有责任感、有耐心的家庭里,使孩子感受到生活在一个 完整温馨的家里,让孩子从监护人那里享受到跟父母一样的关爱和教育,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使孩子形 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减少孩子心理负担。
(四)加厚民族文化浓郁的校本课程
如何有效地把主流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传承,是民族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民族大学和学院专科及本科应更多的开设双语课程,适当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名额,分门别类的开设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培养双语教师。
三、结语
为了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体现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应开设反映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民族课程,大力培养熟知少数民族文化的教师。(本文系2017年度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同伴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B097)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