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孤寡老人心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dingmanz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师傅,要不是您送来救命钱,我可能……”“汪师傅,您又給我送钱和粮食来啦?”“汪师傅,太感谢您了,如果不是您……”这些病残老人口中的“汪师傅”,就是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宝林镇杨家祠村9组的汪大学。他从1979年开始救弱助老,用一颗善良的心,温暖着众多弱势老人。
  (一)
  汪大学出生于1942年。父母希望他好好学习,做一个善良的人,为此,给他取名为“大学”。汪大学从小就很懂事,五六岁时,父母给他糖果,他都要让父母先尝一口后才蹦蹦跳跳地拿着糖果独自去玩耍。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汪大学从小就有一颗孝心。
  长大后,汪大学如父母所想的那样,乐于奉献,任劳任怨,深得人们的信任,他先后当过生产队队长和作业组组长。1979年8月的一天,他到乐至县城买种子,遇到街边一个70多岁的老婆婆伸着手向他讨钱。看到老婆婆骨瘦如柴、面有菜色,虚弱得连手都快抬不起来的样子,汪大学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他想都没想,就把身上仅有的36元钱全部掏出来,放到老婆婆的手中。回家没了车钱,他只好步行30多里路回家。到家后,父母见他空手回来,就问他在县城买的粮食种子在哪里。他只好向父母道出了实情。父母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称赞了他的善举。汪大学认为,做好事就是行善、积德,每次助人之后,他都会感觉心情特别舒畅。
  (二)
  “热心公益,帮助他人,奉献爱心,快乐自己,传播社会正能量。”这便是汪大学和妻子唐兴琼的幸福感言。30多年来,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奔波忙碌在杨家祠村、宝林镇、乐至县这片土地上,虽累,但却快乐着。
  1989年12月,汪大学听说乐至县高寺镇一位名叫陈素华的妇女,因多年的病痛折磨,家里一贫如洗,曾几度欲轻生,都被家人制止了。汪大学想帮助这个贫穷的家庭走出困境。他几经周折,找到了陈素华的家,在了解其病情后,他不仅出钱让其去医院医治,而且还根据民间验方,自己上山采草药。在汪大学的帮助下,陈素华的病终于治好了。陈素华的丈夫白玉林因为感激汪大学,从此跟随汪大学一起助老扶贫,回报社会,传递爱心。
  2012年6月,汪大学听说邻村有位79岁的老人,子女都在新疆打工,一个人在家都病了好几天了,一直没有去医治。汪大学及时将老人送到了县城医院医治,不仅出钱为其支付住院医药费用,而且让唐兴琼到医院护理老人。20余天后,老人病情好转出院,因怕老人一个人在家有闪失,汪大学就与妻子商量,征得老人同意后,将其接到了自己家中照顾。夫妻俩不仅陪老人拉家常,而且还免费供其吃穿,让老人找到了家的温暖。其间,老人的子女虽然多次想接老人到新疆去生活,但考虑到新疆的水土气候,加之老人年纪也大了,怕去了新疆身体吃不消,老人就一直留在汪大学家生活。老人感动地说:“汪大学夫妇虽然与我非亲非故,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三)
  “至纯至善,德孝兼备。”这一直被汪大学视为最基本的传统美德之一。随着夫妇俩收留的老人逐渐增多,身为农民的汪大学日益感到力不从心,如何让这些空巢老人继续幸福地生活下去,成了汪大学的一块心病。有一天,他突然想到,自家庄稼地相邻的土地荒废了许多年,地里长满了野草,自己如果开垦出来种粮食,不就解决了老人们的生活之需吗?说干就干,第二天天不亮,汪大学就与唐兴琼扛着锄头去开垦荒地。几个五六十岁的老人看到汪大学夫妇这么辛苦,再三要求汪大学同意让他们一起去开荒种地。汪大学夫妇和老人们开垦的土地从当初的几亩、10亩、30亩,到现在的170亩。他们种的粮食全部是绿色、环保、无公害的。就这样,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将多余的粮油等农作物无偿捐献给民政局、敬老院、红十字会,为社会捧出一颗颗爱心,传递着正能量。
  为了使敬老事业有经济支撑,走得更远,汪大学决定成立企业。2014年3月,由汪大学出任法定代表人的乐至县大众粮油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汪大学把“大众行善乐”作为企业的宗旨,将“义行树千秋,全民健康保食安;信誉传万里,绿色五谷无公害”作为企业的指导思想。有了企业经营收入的支撑,汪大学的爱心慈善行动,也先后传递到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甘肃、陕西、云南等地,捐助了大米、清油、鸡、猪、衣服、鞋帽、手套、书包等物品。
  汪大学的敬老事业不断发展。2017年9月,一个由大众粮油专业合作社和一些爱心人士捐资的“天缘大众幸福园”养老中心在杨家祠村正式落成。该中心可为老、弱、病、残人士提供170余个床位,入住的老人不仅可全部享受到免费吃住,而且可以免费获得衣物等生活用品,孤寡老人每人每年还可以获得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的爱心零用钱。
  “天缘大众幸福园”的落成让汪大学背负了200余万元的债务。在幸福园落成仪式上,汪大学动情地说:“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而儿女工作繁忙不在身边,今后幸福园就成了他们晚年生活的唯一去处,我既然选择了奉献,那么就要有一颗为老人敬孝的大爱之心,让他们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幸福美满。”
其他文献
田鸡(我们老家叫“石卵”)长在深山溪涧的清泉里,个头大,外形浑圆,像蛤蟆,大的有三五两重,其肉质鲜嫩,可与家鸡媲美,故称田鸡。  200世纪800年代初,物资比较匮乏,市场上少有肉食和鱼类出售,我当时在永丰龙岗乡下一所学校教书,吃住都在学校。学校老师生活十分贫苦,伙食极差。于是老师们便萌发了去深山野涧里捕捉田鸡改善生活的念头。  六月里晴朗的夜晚,特别是遇上下雨前的闷热天气,田鸡出没频繁,喜欢出来
期刊
母亲节前夕,网络上一条微博火爆刷屏,一名北漂女孩刚将妈妈接到北京一起生活,本打算母亲节带妈妈出去玩,无奈要加班,担心妈妈在家无聊,于是突发奇想手绘了一份详细的出门攻略,帮助“路痴”妈妈更快地融入大北京。  这份暖心的手绘地图被其闺蜜发到了网上,很快就成了热门话题,不仅网友们纷纷为这个贴心的女儿点赞,还掀起了一场关于“老漂族”的热烈讨论:追随儿女来到大城市的1800万老人们应该如何融入新环境?  “
期刊
昨日清晨,我漫步在赣江茶市场的人群中,突然发现,一个村姑身旁摆着一篮子新鲜的红杨梅。好久没吃杨梅了,我便买了一些带回家与老伴尝鲜。酸酸甜甜的杨梅一到嘴里,我便想起儿时在家乡上山摘杨梅的情景。  我的老家在赣中山区,每当杨梅红了的季节,我便会与村里的一个小伙伴相约上山摘杨梅。摘了之后,几毛钱一斤卖给杨梅贩子,换来铅笔、橡皮、作业本,如果某一次摘得多,还能换来一支钢笔呢。  在那艰苦岁月里,小学生能有
期刊
南昌因水而发,缘水而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三湖九津通赣鄱”就是对南昌水资源的描述。同时,这句谚语也大致描述了古时南昌城的范围。那么,“三湖九津”指的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前身在唐  自古以来,南昌地区水资源丰富,但灌婴濒江筑城,使得古南昌城水害严重。面对日益严重的水患,唐代江南西路观察使韦丹曾组织民力治湖。除此之外,他还在水关桥置内、外闸,汛期闭外闸开内闸,使水绕壕沟从城东北面排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中华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定向领航。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
期刊
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机关党委原专职副书记钟礼琴退休后,积极发挥余热,努力传播正能量,受到机关老同志和身边群众广泛好评。2017年,他被评为江西省首届“最美老干部”。  钟礼琴退休后最大的爱好是学习。他常说:“学习是人生最大的事,每天都必须坚持,不能停下。”他坚持政治学习不放松,坚持每天读书看报、收看电视新闻。他坚持学习,自我加压,从学习中提升自己,通过写文章、讲党课等形式,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我在江西省永修县白槎乡政府任办公室主任。白槎乡地处丘陵山区,全乡辖10个行政村,1.2万多人,1.8万多亩耕地,人均耕地1.5亩左右,90%为水田,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收入来源。人民公社时期,大部分生产队的日工分值只有四五毛钱,最低的仅几分钱,农民生产生活十分困难。  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白槎乡的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但由于人均耕地少,水稻产量低、价格不高,人均
期刊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多数人退休时,会不由想起这意境虽好却又无奈的千古名句,而现年83岁高龄的崇仁县政协退休干部宁宏昌却在想:除了种养花草健身外,自己还能做点什么?还能留下点什么?他认为只有退休的干部,没有退休的党员,思想上还得追求进步,应当尽自己的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正因为宁宏昌的突出表现,退休后他先后受到各类表彰27次之多,2015年入选“中国好人榜”,被评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
期刊
说到阳光,就想到它的普惠性,辐射面积极大,驱逐黑暗,让世界变得明亮;照耀万物,促其成长;带来温度,暖物暖心。实际上,它还拥有一双明媚的慧眼,具有极高的识漏水平。  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位焊匠,谁家铁容器腐蚀生漏,就请他去焊。夏天,他常借一棵大树庇荫,坐一小凳,手持的焊具顶部有一带尖头的铁块,把那铁块在小煤球炉子里烧热,触在锡板上,锡板顿时熔化,焊具铁块蘸上锡水,然后用其堵在四周被打磨出带有光泽的漏洞
期刊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之后,梁启超不再过问政事,在家潜心钻研学术。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写作,生活没有规律,再加上烟酒过度,身体状况渐渐恶化,最后发展成尿毒症。  1926年年初,随着病情的日益加重,梁启超不得不住院治疗,在这之前有人劝他服中药,也有人建议他出国治疗,但他坚持选择了当时国内最好的西医医院,也就是北京协和医院。梁启超做此选择还有另外一层深意,他毕生都坚信西方科学,而且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