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师傅,要不是您送来救命钱,我可能……”“汪师傅,您又給我送钱和粮食来啦?”“汪师傅,太感谢您了,如果不是您……”这些病残老人口中的“汪师傅”,就是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宝林镇杨家祠村9组的汪大学。他从1979年开始救弱助老,用一颗善良的心,温暖着众多弱势老人。
(一)
汪大学出生于1942年。父母希望他好好学习,做一个善良的人,为此,给他取名为“大学”。汪大学从小就很懂事,五六岁时,父母给他糖果,他都要让父母先尝一口后才蹦蹦跳跳地拿着糖果独自去玩耍。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汪大学从小就有一颗孝心。
长大后,汪大学如父母所想的那样,乐于奉献,任劳任怨,深得人们的信任,他先后当过生产队队长和作业组组长。1979年8月的一天,他到乐至县城买种子,遇到街边一个70多岁的老婆婆伸着手向他讨钱。看到老婆婆骨瘦如柴、面有菜色,虚弱得连手都快抬不起来的样子,汪大学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他想都没想,就把身上仅有的36元钱全部掏出来,放到老婆婆的手中。回家没了车钱,他只好步行30多里路回家。到家后,父母见他空手回来,就问他在县城买的粮食种子在哪里。他只好向父母道出了实情。父母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称赞了他的善举。汪大学认为,做好事就是行善、积德,每次助人之后,他都会感觉心情特别舒畅。
(二)
“热心公益,帮助他人,奉献爱心,快乐自己,传播社会正能量。”这便是汪大学和妻子唐兴琼的幸福感言。30多年来,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奔波忙碌在杨家祠村、宝林镇、乐至县这片土地上,虽累,但却快乐着。
1989年12月,汪大学听说乐至县高寺镇一位名叫陈素华的妇女,因多年的病痛折磨,家里一贫如洗,曾几度欲轻生,都被家人制止了。汪大学想帮助这个贫穷的家庭走出困境。他几经周折,找到了陈素华的家,在了解其病情后,他不仅出钱让其去医院医治,而且还根据民间验方,自己上山采草药。在汪大学的帮助下,陈素华的病终于治好了。陈素华的丈夫白玉林因为感激汪大学,从此跟随汪大学一起助老扶贫,回报社会,传递爱心。
2012年6月,汪大学听说邻村有位79岁的老人,子女都在新疆打工,一个人在家都病了好几天了,一直没有去医治。汪大学及时将老人送到了县城医院医治,不仅出钱为其支付住院医药费用,而且让唐兴琼到医院护理老人。20余天后,老人病情好转出院,因怕老人一个人在家有闪失,汪大学就与妻子商量,征得老人同意后,将其接到了自己家中照顾。夫妻俩不仅陪老人拉家常,而且还免费供其吃穿,让老人找到了家的温暖。其间,老人的子女虽然多次想接老人到新疆去生活,但考虑到新疆的水土气候,加之老人年纪也大了,怕去了新疆身体吃不消,老人就一直留在汪大学家生活。老人感动地说:“汪大学夫妇虽然与我非亲非故,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三)
“至纯至善,德孝兼备。”这一直被汪大学视为最基本的传统美德之一。随着夫妇俩收留的老人逐渐增多,身为农民的汪大学日益感到力不从心,如何让这些空巢老人继续幸福地生活下去,成了汪大学的一块心病。有一天,他突然想到,自家庄稼地相邻的土地荒废了许多年,地里长满了野草,自己如果开垦出来种粮食,不就解决了老人们的生活之需吗?说干就干,第二天天不亮,汪大学就与唐兴琼扛着锄头去开垦荒地。几个五六十岁的老人看到汪大学夫妇这么辛苦,再三要求汪大学同意让他们一起去开荒种地。汪大学夫妇和老人们开垦的土地从当初的几亩、10亩、30亩,到现在的170亩。他们种的粮食全部是绿色、环保、无公害的。就这样,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将多余的粮油等农作物无偿捐献给民政局、敬老院、红十字会,为社会捧出一颗颗爱心,传递着正能量。
为了使敬老事业有经济支撑,走得更远,汪大学决定成立企业。2014年3月,由汪大学出任法定代表人的乐至县大众粮油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汪大学把“大众行善乐”作为企业的宗旨,将“义行树千秋,全民健康保食安;信誉传万里,绿色五谷无公害”作为企业的指导思想。有了企业经营收入的支撑,汪大学的爱心慈善行动,也先后传递到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甘肃、陕西、云南等地,捐助了大米、清油、鸡、猪、衣服、鞋帽、手套、书包等物品。
汪大学的敬老事业不断发展。2017年9月,一个由大众粮油专业合作社和一些爱心人士捐资的“天缘大众幸福园”养老中心在杨家祠村正式落成。该中心可为老、弱、病、残人士提供170余个床位,入住的老人不仅可全部享受到免费吃住,而且可以免费获得衣物等生活用品,孤寡老人每人每年还可以获得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的爱心零用钱。
“天缘大众幸福园”的落成让汪大学背负了200余万元的债务。在幸福园落成仪式上,汪大学动情地说:“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而儿女工作繁忙不在身边,今后幸福园就成了他们晚年生活的唯一去处,我既然选择了奉献,那么就要有一颗为老人敬孝的大爱之心,让他们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幸福美满。”
(一)
汪大学出生于1942年。父母希望他好好学习,做一个善良的人,为此,给他取名为“大学”。汪大学从小就很懂事,五六岁时,父母给他糖果,他都要让父母先尝一口后才蹦蹦跳跳地拿着糖果独自去玩耍。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汪大学从小就有一颗孝心。
长大后,汪大学如父母所想的那样,乐于奉献,任劳任怨,深得人们的信任,他先后当过生产队队长和作业组组长。1979年8月的一天,他到乐至县城买种子,遇到街边一个70多岁的老婆婆伸着手向他讨钱。看到老婆婆骨瘦如柴、面有菜色,虚弱得连手都快抬不起来的样子,汪大学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他想都没想,就把身上仅有的36元钱全部掏出来,放到老婆婆的手中。回家没了车钱,他只好步行30多里路回家。到家后,父母见他空手回来,就问他在县城买的粮食种子在哪里。他只好向父母道出了实情。父母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称赞了他的善举。汪大学认为,做好事就是行善、积德,每次助人之后,他都会感觉心情特别舒畅。
(二)
“热心公益,帮助他人,奉献爱心,快乐自己,传播社会正能量。”这便是汪大学和妻子唐兴琼的幸福感言。30多年来,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奔波忙碌在杨家祠村、宝林镇、乐至县这片土地上,虽累,但却快乐着。
1989年12月,汪大学听说乐至县高寺镇一位名叫陈素华的妇女,因多年的病痛折磨,家里一贫如洗,曾几度欲轻生,都被家人制止了。汪大学想帮助这个贫穷的家庭走出困境。他几经周折,找到了陈素华的家,在了解其病情后,他不仅出钱让其去医院医治,而且还根据民间验方,自己上山采草药。在汪大学的帮助下,陈素华的病终于治好了。陈素华的丈夫白玉林因为感激汪大学,从此跟随汪大学一起助老扶贫,回报社会,传递爱心。
2012年6月,汪大学听说邻村有位79岁的老人,子女都在新疆打工,一个人在家都病了好几天了,一直没有去医治。汪大学及时将老人送到了县城医院医治,不仅出钱为其支付住院医药费用,而且让唐兴琼到医院护理老人。20余天后,老人病情好转出院,因怕老人一个人在家有闪失,汪大学就与妻子商量,征得老人同意后,将其接到了自己家中照顾。夫妻俩不仅陪老人拉家常,而且还免费供其吃穿,让老人找到了家的温暖。其间,老人的子女虽然多次想接老人到新疆去生活,但考虑到新疆的水土气候,加之老人年纪也大了,怕去了新疆身体吃不消,老人就一直留在汪大学家生活。老人感动地说:“汪大学夫妇虽然与我非亲非故,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三)
“至纯至善,德孝兼备。”这一直被汪大学视为最基本的传统美德之一。随着夫妇俩收留的老人逐渐增多,身为农民的汪大学日益感到力不从心,如何让这些空巢老人继续幸福地生活下去,成了汪大学的一块心病。有一天,他突然想到,自家庄稼地相邻的土地荒废了许多年,地里长满了野草,自己如果开垦出来种粮食,不就解决了老人们的生活之需吗?说干就干,第二天天不亮,汪大学就与唐兴琼扛着锄头去开垦荒地。几个五六十岁的老人看到汪大学夫妇这么辛苦,再三要求汪大学同意让他们一起去开荒种地。汪大学夫妇和老人们开垦的土地从当初的几亩、10亩、30亩,到现在的170亩。他们种的粮食全部是绿色、环保、无公害的。就这样,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将多余的粮油等农作物无偿捐献给民政局、敬老院、红十字会,为社会捧出一颗颗爱心,传递着正能量。
为了使敬老事业有经济支撑,走得更远,汪大学决定成立企业。2014年3月,由汪大学出任法定代表人的乐至县大众粮油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汪大学把“大众行善乐”作为企业的宗旨,将“义行树千秋,全民健康保食安;信誉传万里,绿色五谷无公害”作为企业的指导思想。有了企业经营收入的支撑,汪大学的爱心慈善行动,也先后传递到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甘肃、陕西、云南等地,捐助了大米、清油、鸡、猪、衣服、鞋帽、手套、书包等物品。
汪大学的敬老事业不断发展。2017年9月,一个由大众粮油专业合作社和一些爱心人士捐资的“天缘大众幸福园”养老中心在杨家祠村正式落成。该中心可为老、弱、病、残人士提供170余个床位,入住的老人不仅可全部享受到免费吃住,而且可以免费获得衣物等生活用品,孤寡老人每人每年还可以获得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的爱心零用钱。
“天缘大众幸福园”的落成让汪大学背负了200余万元的债务。在幸福园落成仪式上,汪大学动情地说:“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而儿女工作繁忙不在身边,今后幸福园就成了他们晚年生活的唯一去处,我既然选择了奉献,那么就要有一颗为老人敬孝的大爱之心,让他们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