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和多彩性的实践探索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gc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为,为思想品德课内容找到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发挥学习主体能动性的环境条件,让理性教育寓于感性讨论之中,以先进的技术手段表现内容,是思想品德课生动化的必由之路。
  一、充分发掘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备课的主要内容
  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是思想品德课老师可以去寻觅的思想宝库。中华文明史是课程资源的最大宝库。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古国,以德治国一直是社会的理想。二千多年前的先人,就把德治,德政和德育放在了非常高的位置。孔子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创立了深厚的儒家德育理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及“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等等,至今为人所称颂和沿用。
  其次,我们要多从现实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去寻找课程资源。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一所最大的学校,它为我们提供了天然的课程资源。其中,学生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题材。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关注学生的现状是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
  二、要探索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本质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经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因此,“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应该是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本质。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思想的学科,也是行为的学科。它的有效性严格地体现在落实上。能不能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是检验这门学科的不二法则。教师传统上使用的“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张嘴”来讲课,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实的客观条件,教师提取典型的实例,经过比较僵化的分析过后让学生去接受,这样学习难免缺乏学生的自主性。思想品德课变成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思想品德课的生动性,对思想的指导性,实用性都被忽略了,抹杀了创新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的过程变成了接受的过程,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学生为了那枯燥的分数而去枯燥地学习,没有体验,没有主动参与,情感也就无法得到充分激发,上课时“恹恹欲睡”也就在所难免。最后的结果是学生死记了几点所谓的“知识”,教学效果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学生对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知识理解不透、体验不深,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微不足道,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理论的理性和接受的感性
  思想品德课不只是一门分析的科学,它更是一种价值的判断,是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所以,我们应该将理论的讲解分析和传授,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感亲近紧密结合。
  例如在讲“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工农联盟”“改革开放”等等知识点时,有的老师让学生欣赏并齐唱《国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走进新时代》、《我的祖国》等歌曲,也可以给学生放一些相关的历史影片,录像,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的感性认识和亲近的情怀油然而生。在歌声中,党的形象,祖国的形象自然高大神圣起来。又如,在讲世界环境,气候变暖等问题时时,给学生播放当前的很多相关新闻资料,还可以播放一些自然科学短片,让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自主进行发言,辩论。通过感性的接受,这些教学内容就变得有血有肉了。思想品德课不只是一门分析的科学,它更是一种价值的判断,所以,我们应该将理论的讲解分析和传授,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感亲近紧密结合。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有时候,工具的应用在问题的解决中能起到重大作用。教学历史上有两次革命性的工具变化,一个是纸张的出现,另一个就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产生。我们要高度重视新的技术革命给教学方式和方法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把握好教育技术的方向和潜力,有创造性地利用和发挥这一技术给教学所提供的方便和效率。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即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90后一出生就习惯了的接受信息的方式,让学生在他们喜闻乐见的信息传递方式中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这就是思品课的与时俱进,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会感到思品课“枯燥”、“单调”、“抽象”……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还有一个教师这样描述他的体会:比如在讲《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知识点时,播放电视记录片,让学生欣赏草原美景的空旷,沙漠戈壁的荒凉,草原沙漠化的加剧,牧区经济的腾飞,牧民的抱怨与无奈的画面,再让学生聆听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最后再结合画面的内容,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感性上体会到党的英明和实施可持續发展战略政策的伟大。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
  以上的事例,只是现代教学手段很小的一个表现。实际上,以信息技术革命为特征的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潜力,我们远远还没有发现,更谈不上发掘。实际上,不光是思品课,全世界整个的教育体系和制度都在新的信息技术面前漏洞百出,摇摇欲坠。过去信息和知识的源头都是教师掌握,居高临下,徐徐灌输就是落后教育技术所支持的东西。现在,知识信息的源头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已经多元化,知识的垄断,信息的独占都已不复存在。任何人,只要轻轻点击鼠标,知识王国的大门就訇然洞开。现代的教育,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好现代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就必然被现代技术所淘汰,被教育对象所淘汰。
  所以,深刻地领会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事情。
  总之,教育即生活,思想品德课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把生活引进课堂,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我们要善于运用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贯彻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原则将课堂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惑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的一个大难题。一是往往学生无话可写。二是对练习习作的写作目标不大明确。三是无“欲”而写。小学生做事,都是重在一个“趣”字,有了前面两个“拦路虎”,他们自然觉得写作是一种无趣的事情,从而很不情愿去做,因此其作文总是难免“干巴”,毫无生趣。介于以上原因,因此学生是望“文”生畏,谈“作”色变。  一、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
[摘 要]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  [关键词]英语 情感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以求得共同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是指教师把对学生的情感转化为满足学生对学习合理需要的
[摘 要]学生怕作文,对写作文没有兴趣。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学生开笔痛苦,似乎无事可写;二是付出不少的能力,最终老师只打了个及格或良好,不像做数学题,认真仔细做了,容易得优秀;三是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有问题,没有把作文的含义说清楚,或写作指导不到位;四是教师对学生写作激发兴趣的手段不多等。破解这个问题有四招:观趣事,读趣闻,培育学生写作兴趣;好的作文大胆给优秀,激发学生作文兴趣;走进大自然,培养学生写
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景。可以这么说,适当的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机条件。所谓情境,我认为是能唤起学生心底情感和听课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