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句话明确地说明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間的关系。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新的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大量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采薇》、《涉江采芙蓉》、《芣苢》、《江南可采莲》本身就是一首大自然的恋歌,《氓》、《归园田居》、《孔雀东南飞》、《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也是生活的插曲,真所谓“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由此可见,语文与生活是紧密想连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意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努力把现实生活植入到语文课堂。可以这样说,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一、联系社会生活教语文
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而特殊的环境中,在课文学习中,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正反典型,明辨是非曲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此乃寓思想教育于现实生活的恰当联系中。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有些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足,受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时还难以有比较清晰、透彻的理解,这时候讲思想教育自然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如果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则能让学生通过思考生活现象,理解教材中蕴含的道理,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一旦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这样的道理就变得通俗、浅显、易于接受了。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能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更深刻的理解。
二、关注社会生活教语文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作5分钟的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的黑恶势力问题、勤俭节约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拨和引导,从而增强了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做理性思考的能力。我们还组织了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
三、反映社会生活悟语文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了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章即生活。作家的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大多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久远,那么,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读时文,多读同龄人的文章;语文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个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发现生活的能力;不要把学生当成作家,凡是来源于生活的文章,有情有理,即使语言表现力差一点,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肯定(在过去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太偏重形式,忽略了文章的“情”和“理”)。
文章即艺术。如果我们把生活当做文章的源头,不断地去发现,艺术地去表现,才能够写出“以情感人,以景动人”的文章,才能达到“震撼心理,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四、将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请进课堂
学生的“理解、积累”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的,学生的“运用技能”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习,他们的“理解”和“运用技能”才能获得与形成,才能逐渐积累、丰富语言。从生活中学习,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那么,该怎样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呢?
1.利用好生活中的网络资源。
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可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信息技术既可丰富视听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拓展学生对生活接触、了解的空间,开拓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2.利用好生活中的电视资源。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口头交流和沟通。这就有必要利用好生活中电视这个资源。电视有好多语言类的节目,其语言的风趣、幽默、睿智,其现场的应急变化能力,令人叹服。诸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栏目,就大容量、高规格地给我们的学生注入了生活,丰富了学生的头脑。
3.利用好生活中的街头资源。
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奔向”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收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语文的田园。看街头招牌,看广告语,各大型考试卷中不就常常出现广告题吗?要让学生放宽视野,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性,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课堂上的语文是有限的,可是生活中的语文是无限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睁大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学习自己生活中的语文。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养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从而点燃生命的熊熊火炬。
一、联系社会生活教语文
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而特殊的环境中,在课文学习中,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正反典型,明辨是非曲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此乃寓思想教育于现实生活的恰当联系中。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有些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足,受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时还难以有比较清晰、透彻的理解,这时候讲思想教育自然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如果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则能让学生通过思考生活现象,理解教材中蕴含的道理,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一旦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这样的道理就变得通俗、浅显、易于接受了。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能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更深刻的理解。
二、关注社会生活教语文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作5分钟的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的黑恶势力问题、勤俭节约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拨和引导,从而增强了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做理性思考的能力。我们还组织了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
三、反映社会生活悟语文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了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章即生活。作家的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大多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久远,那么,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读时文,多读同龄人的文章;语文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个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发现生活的能力;不要把学生当成作家,凡是来源于生活的文章,有情有理,即使语言表现力差一点,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肯定(在过去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太偏重形式,忽略了文章的“情”和“理”)。
文章即艺术。如果我们把生活当做文章的源头,不断地去发现,艺术地去表现,才能够写出“以情感人,以景动人”的文章,才能达到“震撼心理,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四、将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请进课堂
学生的“理解、积累”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的,学生的“运用技能”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习,他们的“理解”和“运用技能”才能获得与形成,才能逐渐积累、丰富语言。从生活中学习,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那么,该怎样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呢?
1.利用好生活中的网络资源。
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可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信息技术既可丰富视听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拓展学生对生活接触、了解的空间,开拓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2.利用好生活中的电视资源。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口头交流和沟通。这就有必要利用好生活中电视这个资源。电视有好多语言类的节目,其语言的风趣、幽默、睿智,其现场的应急变化能力,令人叹服。诸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栏目,就大容量、高规格地给我们的学生注入了生活,丰富了学生的头脑。
3.利用好生活中的街头资源。
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奔向”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收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语文的田园。看街头招牌,看广告语,各大型考试卷中不就常常出现广告题吗?要让学生放宽视野,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性,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课堂上的语文是有限的,可是生活中的语文是无限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睁大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学习自己生活中的语文。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养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从而点燃生命的熊熊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