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十年来,像一盏指路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为幼儿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如今,《纲要》已陪伴我们走过了十年,在它的指导下,我们的学前教育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作为教师的我在每年学习《纲要》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关键词]幼儿培养 规则 奠基
中图分类号:U2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329-01
《纲要》让我更新了教育观念, 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也教会了我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近,我发现家长们由于将精力大幅度地倾向于孩子的智力投资,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长期以来,许多孩子就表现得行为自由散漫、缺乏自制力、不愿受拘束,不能很好地与同伴或老师合作。 因此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 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学习中的各项规则,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是我们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本文就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谈一下个人的观点。
一、加强学习 明确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规则意识能力不仅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将影响一个人终身适应社会的程度,因此对幼儿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幼儿园教育纲要》强调教育要以幼儿为本,主张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同时,《纲要》在社会领域目标要求里也明确提出“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并尊重他人” 。多年的教育实践也表明,要想让幼儿真正展开自主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规则作为保障。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规则,有三种情况,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可以选择遵守的他律规则、自发活动中协商产生的活动规则。
二、亲身体验,激发幼儿遵守规则的内在动机
规则这种过于理性的要求不易于幼儿理解,简单的说教也不能使孩子們真正去接受。而如果我们教师将它作为一种外在的要求,刻意地对孩子进行训练和培养,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老师,为了别人,不会真正意识到这些规则对自己带来得愉快与成就感。因此,要从幼儿内在的动机出发,有意识到帮助孩子理解规则,让幼儿真正体验到遵守规则得到满足的快乐,从而形成自觉的规则意识。
记得有一年,我刚接中班,孩子比较多,他们的卫生习惯不怎么好,废纸、奶盒甚至果皮随手扔,一一捡过之后强调不要乱扔垃圾,但没过多久,垃圾就会星星点点的出现在活动室里,真让人头痛。为了让孩子们遵守不乱扔垃圾的规则,有一天下午,我故意不捡孩子们扔的垃圾,甚至带头将废纸扔到地上,孩子喝完水留下的黑脚印也让它原封不动……活动时间到了,我们在室内做“丢手绢”的游戏,需要孩子们坐下,他们看看满地的垃圾,又抬头看看我,显然都不情愿坐在垃圾上。我顺势提问:
“大家为什么不坐呢?”
“太脏了”
“会弄脏衣服的”
“那是谁弄脏的呢?”
“奶盒是我扔的”
“纸飞机是我扔的”
“饮料瓶是我的”……
听着孩子们自责的语气,我也趁机说“啊呀,这张废纸是我扔的呢,我把它捡起来吧”于是,不用口令,不要强制,孩子们主动和老师一起将活动室打扫的干干净净,游戏继续进行,孩子们的脸上露出难以掩饰的自豪和兴奋,不用说了,以后的垃圾自然的都进了垃圾桶,乱扔垃圾的坏习惯被攻破了。
因此,帮助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让他们亲身体验规则带来的方便和愉悦,能对他们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让他们形成主动遵守规则的意识。
三、以人文本,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违反规则,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遵守规则或用批评的方法强制执行,会在无形中剥夺了幼儿学习、游戏的时间,还会严重地挫伤幼儿的的自尊心,那么让幼儿参与制定规则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能提高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有助于孩子主动的遵守与执行。比如在区角活动中,有的区角多数孩子比较喜欢,但如果都挤到一块玩,效果就不好。于是,我和孩子通过讨论一致决定,这个区角中的人数不能多于5个,如果特别想玩,那么只有等别人玩够了再来玩,或者自己和别人商量交换着玩。另外,规定每天的区域活动,可以自己选择活动区,并取拿活动材料,但玩好后都要自觉地整理好。因为多次活动使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取放方便,玩得更开心,而规则又是自己制定的,因此他们非常愿意去遵守和维护,由此产生的积极作用也非常明显。
四、因材施教,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作为教师,要重视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爱好来实施教育,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既要充分考虑知情意行的规律,又要充分遵循孩子具体认知特点。如在一次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宝宝”把“菜刀”扔来扔去,还笑个不停,别的孩子玩得也不开心。我看见了,立刻表情紧张地跑过去说: “哎呀,这个宝宝被菜刀割伤了手了,要赶快送医院!”“宝宝”被送进了医院,结果他很长时间里都只能躺在医院的床上,不能游戏,谁让他不会好好遵守规则呢?
还有一次,我带孩子玩“网小鱼”游戏时,游戏前讲好了规则,但有个叫乐乐的男孩比较调皮,在和别人拉手结网时总是故意摔倒,我抓住时机说: “哎呀,乐乐这片网不够结实了,需要到一边去补一补,等补好了才可以再回来”,乐乐只好乖乖的躲一边,其它孩子看到,也能自觉的遵守规则了。因此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变相的让违规者接受惩罚,可以有效减少他们违规行为的出现。
五、创造机会,让幼儿学习自律
有些规则不是预先就明确存在着,因为有了交往和实践、有了碰撞或者冲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商、交换、合作之后,才会出现规则。这种规则是建立在人们自觉的意志之上,是活动者之间的契约。教师应该在生活中,为幼儿创造多种交往和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的过程中,学会遵守规则。
比如每天下午我们都安排了自由的活动,请幼儿带自己喜欢的玩具玩,在玩玩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来特别小气的雯雯开始逐渐变得大方了,因为她明白了一种规则:只有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才有可能玩别人的玩具,别的方法是不能得到玩具的。
六、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模仿、学习。所以教师要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幼儿,发挥榜样作用。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幼儿不能做的,自己更不能去做。比如我们要求幼儿进午睡室后安静入睡,而教师却在里面与别人讲话,这是否成了幼儿不遵守规则的诱因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榜样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可以把抽象的认识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幼儿易于接受。
七、家园合作,让幼儿的规则意识成为自觉行动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一个小宝两个样”的现象。经常听到家长跟老师说: “我家孩子在幼儿园穿衣服几天不洗都不见脏,可星期天在家,一会就脏得没样了”;“我家孩子在家吃饭乱跑”等,那么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能主动遵守各种规则,而在家中会觉得不需要遵守呢?究其原因,是家长们没有认识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这样就会造成所谓的“5+2”小于 5的状况。因此,加强家园合作,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让
孩子形成良好的规则行为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使“习惯成自然” ,教师和家长们要密切合作,做到始终如一,长期坚持,还要不断反思、探索符合幼儿的教育观念、方式以及途径,使幼儿在生活、学习中自然而然的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为幼儿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培养 规则 奠基
中图分类号:U2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329-01
《纲要》让我更新了教育观念, 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也教会了我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近,我发现家长们由于将精力大幅度地倾向于孩子的智力投资,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长期以来,许多孩子就表现得行为自由散漫、缺乏自制力、不愿受拘束,不能很好地与同伴或老师合作。 因此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 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学习中的各项规则,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是我们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本文就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谈一下个人的观点。
一、加强学习 明确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规则意识能力不仅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将影响一个人终身适应社会的程度,因此对幼儿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幼儿园教育纲要》强调教育要以幼儿为本,主张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同时,《纲要》在社会领域目标要求里也明确提出“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并尊重他人” 。多年的教育实践也表明,要想让幼儿真正展开自主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规则作为保障。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规则,有三种情况,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可以选择遵守的他律规则、自发活动中协商产生的活动规则。
二、亲身体验,激发幼儿遵守规则的内在动机
规则这种过于理性的要求不易于幼儿理解,简单的说教也不能使孩子們真正去接受。而如果我们教师将它作为一种外在的要求,刻意地对孩子进行训练和培养,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老师,为了别人,不会真正意识到这些规则对自己带来得愉快与成就感。因此,要从幼儿内在的动机出发,有意识到帮助孩子理解规则,让幼儿真正体验到遵守规则得到满足的快乐,从而形成自觉的规则意识。
记得有一年,我刚接中班,孩子比较多,他们的卫生习惯不怎么好,废纸、奶盒甚至果皮随手扔,一一捡过之后强调不要乱扔垃圾,但没过多久,垃圾就会星星点点的出现在活动室里,真让人头痛。为了让孩子们遵守不乱扔垃圾的规则,有一天下午,我故意不捡孩子们扔的垃圾,甚至带头将废纸扔到地上,孩子喝完水留下的黑脚印也让它原封不动……活动时间到了,我们在室内做“丢手绢”的游戏,需要孩子们坐下,他们看看满地的垃圾,又抬头看看我,显然都不情愿坐在垃圾上。我顺势提问:
“大家为什么不坐呢?”
“太脏了”
“会弄脏衣服的”
“那是谁弄脏的呢?”
“奶盒是我扔的”
“纸飞机是我扔的”
“饮料瓶是我的”……
听着孩子们自责的语气,我也趁机说“啊呀,这张废纸是我扔的呢,我把它捡起来吧”于是,不用口令,不要强制,孩子们主动和老师一起将活动室打扫的干干净净,游戏继续进行,孩子们的脸上露出难以掩饰的自豪和兴奋,不用说了,以后的垃圾自然的都进了垃圾桶,乱扔垃圾的坏习惯被攻破了。
因此,帮助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让他们亲身体验规则带来的方便和愉悦,能对他们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让他们形成主动遵守规则的意识。
三、以人文本,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违反规则,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遵守规则或用批评的方法强制执行,会在无形中剥夺了幼儿学习、游戏的时间,还会严重地挫伤幼儿的的自尊心,那么让幼儿参与制定规则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能提高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有助于孩子主动的遵守与执行。比如在区角活动中,有的区角多数孩子比较喜欢,但如果都挤到一块玩,效果就不好。于是,我和孩子通过讨论一致决定,这个区角中的人数不能多于5个,如果特别想玩,那么只有等别人玩够了再来玩,或者自己和别人商量交换着玩。另外,规定每天的区域活动,可以自己选择活动区,并取拿活动材料,但玩好后都要自觉地整理好。因为多次活动使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取放方便,玩得更开心,而规则又是自己制定的,因此他们非常愿意去遵守和维护,由此产生的积极作用也非常明显。
四、因材施教,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作为教师,要重视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爱好来实施教育,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既要充分考虑知情意行的规律,又要充分遵循孩子具体认知特点。如在一次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宝宝”把“菜刀”扔来扔去,还笑个不停,别的孩子玩得也不开心。我看见了,立刻表情紧张地跑过去说: “哎呀,这个宝宝被菜刀割伤了手了,要赶快送医院!”“宝宝”被送进了医院,结果他很长时间里都只能躺在医院的床上,不能游戏,谁让他不会好好遵守规则呢?
还有一次,我带孩子玩“网小鱼”游戏时,游戏前讲好了规则,但有个叫乐乐的男孩比较调皮,在和别人拉手结网时总是故意摔倒,我抓住时机说: “哎呀,乐乐这片网不够结实了,需要到一边去补一补,等补好了才可以再回来”,乐乐只好乖乖的躲一边,其它孩子看到,也能自觉的遵守规则了。因此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变相的让违规者接受惩罚,可以有效减少他们违规行为的出现。
五、创造机会,让幼儿学习自律
有些规则不是预先就明确存在着,因为有了交往和实践、有了碰撞或者冲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商、交换、合作之后,才会出现规则。这种规则是建立在人们自觉的意志之上,是活动者之间的契约。教师应该在生活中,为幼儿创造多种交往和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的过程中,学会遵守规则。
比如每天下午我们都安排了自由的活动,请幼儿带自己喜欢的玩具玩,在玩玩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来特别小气的雯雯开始逐渐变得大方了,因为她明白了一种规则:只有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才有可能玩别人的玩具,别的方法是不能得到玩具的。
六、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模仿、学习。所以教师要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幼儿,发挥榜样作用。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幼儿不能做的,自己更不能去做。比如我们要求幼儿进午睡室后安静入睡,而教师却在里面与别人讲话,这是否成了幼儿不遵守规则的诱因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榜样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可以把抽象的认识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幼儿易于接受。
七、家园合作,让幼儿的规则意识成为自觉行动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一个小宝两个样”的现象。经常听到家长跟老师说: “我家孩子在幼儿园穿衣服几天不洗都不见脏,可星期天在家,一会就脏得没样了”;“我家孩子在家吃饭乱跑”等,那么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能主动遵守各种规则,而在家中会觉得不需要遵守呢?究其原因,是家长们没有认识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这样就会造成所谓的“5+2”小于 5的状况。因此,加强家园合作,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让
孩子形成良好的规则行为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使“习惯成自然” ,教师和家长们要密切合作,做到始终如一,长期坚持,还要不断反思、探索符合幼儿的教育观念、方式以及途径,使幼儿在生活、学习中自然而然的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为幼儿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