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家民居包括客家围屋、客家排屋、福建土楼三大类,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保存最多最全的一类。客家围屋和一棵印、窑洞、四合院、杆栏式共同组成了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客家围屋是远居他乡的客家人在社会动荡不安、战事频繁的明末至清末之间,为防御外侵和野兽侵袭而建立起来的封闭堡垒式集体性建筑。客家围屋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价值,客家围屋的美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客家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风水,讲究“天人合一”。
一是讲究选址方位,一般选择坐北朝南、背风向阳。二是讲究地形,傍山而建,背靠大山树林。三是注重房屋局势,信奉“林木兴则宅必发旺,林木败则宅必衰落”,在屋后、屋旁大量培植树林,用以藏风得水。四是注重发挥水对围屋环境和风水的引导作用,在屋前设置一口半圆形的池塘,既提供了日常生活的方便,又景致迷人,更为重要的是象征着母体的下腹,寓意家族人丁兴旺,完善了“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的宅基地阴阳格局。蕴含了阴阳和德、天圆地方的文化意象客家围屋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风水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客家围屋的封闭性很强,只有一个大门进出,整个村庄通过周围的房子围建起来,每个房子都是独立的防御单位,通过走廊把房屋连通起来,有利于内部的协调统一和防御功能,从加强安全防备的角度,有些村庄还在险要的位置设置坚固的炮楼,在炮楼设置枪眼,以便向外观察和开枪。
通过这种建筑形式,有效地遏制入侵群体的欺凌和有效地保护家族的人身安全,使客家人能够在新的环境中扎根生存下来。
这种建筑形式,充分反映了客家人寻求封闭独立和防御外界干扰的意识形态,也形成了客家人内敛的性格。一座围屋就是一座东方的古罗马城堡。
客家围屋在平面布局上以方形造型为主,中轴对称,以祠堂为轴心。祠堂、横屋和围屋,一起组合成结构严谨统一的空间整体。
基本建筑单位是“四扇三间”,也就是一明二暗的三间房。明间为厅,次间为室,厨房、牲舍和厕所傍房搭建。家居单元是“三堂两横”,就是中部为三进厅堂,两侧为横屋即纵向房屋。
围屋采用“外闭内敞”的格局,外观似堡垒,但内部空间却十分宽阔通畅。
如果围屋内的先人有朝廷的功名,围屋内才可以有门楣,用以标记堂号和第号,才可以有官宦人家常用的飞檐门楼。
整个空间布局向心有序,在空间视觉上给人柔和大气的美感。
客家围屋里设置有粮仓、水井等满足基本生活的基础设施,布置有满足居住功能的卧室、厅堂、厨房、厕所,搭建有猪圈、鸡窝等牲舍,客家围屋很好地满足客家人的居住和生活功能。
祖宗祠堂作为聚集各户家长议事、办理红白喜事的重要场所,在客家围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建筑物,也是客家围屋中最为富丽堂皇的建筑,祖宗祠堂将全族各位成员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家族天伦之乐。祠堂是证明中原遗韵的重要代表之一,祠堂也是家族发展状况的反映:如果这个宗族人财两旺,那么祠堂的建筑规模比较大,装饰也比较气派;如果这个家族财力不够雄厚或者人丁不够兴旺,那么祠堂必然会简陋和狭小;如果这个宗族家道中衰,祠堂也会由气派变得破旧不堪。
客家围屋的外墙既是承重墻,也是防御围墙,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一座围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构成了功能齐全的统一体,形成了一个自得其乐、自给自足的小社会群体。
客家人是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中原人后裔,注重家族人口、社会地位和家族财富,由此产生的攀比心理和竞争心理不断地推动家族繁荣昌盛,注重通过围屋的规模和建筑内饰来体现家族的经济实力、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
在建筑装饰上,采用几何图案、动植物、人物故事等中原建筑装饰样式作为表达的方式。喜欢选取的动物形象有龟、鹤、蝙蝠、龙、凤、象、牛、羊、猪,通过这些动物形象寓意吉祥、富贵、平安和功名利禄。喜欢选取的植物形象有梅花、兰花、竹子、菊花、牡丹、石榴等四季花草,寓意富贵多子和为人的优秀品格。
人物故事的装饰图案主要用于教化后人,起到弘扬家庭伦理道德和宣扬儒家文化的作用。
客家人一向重视教育,从中原迁徙而来,他们的祖辈接受的是中原正统文化,围屋的建筑布局和内饰以及客家人的宗亲观念都是儒家礼制的反映。
围屋的建筑特点有利于睦邻敬长,族人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生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互相抱团,共同应对困难,客家人通过围屋的空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儒家思想中的“和气生财”“退一步海阔天空”等具有“人和”特点的思维,客家人来源于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辈出的中原地区,因而一直注重用伦理来规范每个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讲究“大人有大人的样子,小孩子要像小孩子的样子”。
客家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科举是光宗耀祖的绝佳途径,因而在围屋设置功名牌匾激励后人奋进,同时在围屋内设置学堂,供客家子弟上学读书。生活在客家围屋里的客家人一直在传承着中原文化。
集建筑美学和浓厚的客家文化于一身的客家围屋,随着岁月的变迁,大部分居民搬离了围屋,人去楼空,传统村落出现了空心化和空巢化。一部分围屋长满苔藓,墙体剥落,破旧不堪;一部分围屋由于年久失修而损坏塌落,成为危楼;一部分围屋由于内部设施满足不了现代人生活要求的标准而被改造成钢筋水泥的小洋房。祠堂也只有在祭祀祖宗时才会恢复短暂的热闹。不少的客家围屋由于得不到有效的维修而逐渐消失。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客家围屋的保护理应成为其中的一项工作,客家围屋的保护同样面临着资金短缺和产权模糊的问题。
每一座客家围屋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积极挖掘和整理客家围屋背后的文化元素,积极地申报省级、国家级的保护政策,积极提升客家围屋的知名度,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来自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和来自社会民间资本的募集,从而使客家围屋的保护落到实处,客家围屋才能重新焕发生机,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犹如明珠一般保持璀璨的光芒。
[1]雷 翔.广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谢小英.广西古建筑(上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谢小英.广西古建筑(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客家围屋是远居他乡的客家人在社会动荡不安、战事频繁的明末至清末之间,为防御外侵和野兽侵袭而建立起来的封闭堡垒式集体性建筑。客家围屋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价值,客家围屋的美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自然和谐之美——“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观
客家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风水,讲究“天人合一”。
一是讲究选址方位,一般选择坐北朝南、背风向阳。二是讲究地形,傍山而建,背靠大山树林。三是注重房屋局势,信奉“林木兴则宅必发旺,林木败则宅必衰落”,在屋后、屋旁大量培植树林,用以藏风得水。四是注重发挥水对围屋环境和风水的引导作用,在屋前设置一口半圆形的池塘,既提供了日常生活的方便,又景致迷人,更为重要的是象征着母体的下腹,寓意家族人丁兴旺,完善了“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的宅基地阴阳格局。蕴含了阴阳和德、天圆地方的文化意象客家围屋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风水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形式之美——“东方的古罗马城堡”
客家围屋的封闭性很强,只有一个大门进出,整个村庄通过周围的房子围建起来,每个房子都是独立的防御单位,通过走廊把房屋连通起来,有利于内部的协调统一和防御功能,从加强安全防备的角度,有些村庄还在险要的位置设置坚固的炮楼,在炮楼设置枪眼,以便向外观察和开枪。
通过这种建筑形式,有效地遏制入侵群体的欺凌和有效地保护家族的人身安全,使客家人能够在新的环境中扎根生存下来。
这种建筑形式,充分反映了客家人寻求封闭独立和防御外界干扰的意识形态,也形成了客家人内敛的性格。一座围屋就是一座东方的古罗马城堡。
三、空间之美——向心有序的空间布局
客家围屋在平面布局上以方形造型为主,中轴对称,以祠堂为轴心。祠堂、横屋和围屋,一起组合成结构严谨统一的空间整体。
基本建筑单位是“四扇三间”,也就是一明二暗的三间房。明间为厅,次间为室,厨房、牲舍和厕所傍房搭建。家居单元是“三堂两横”,就是中部为三进厅堂,两侧为横屋即纵向房屋。
围屋采用“外闭内敞”的格局,外观似堡垒,但内部空间却十分宽阔通畅。
如果围屋内的先人有朝廷的功名,围屋内才可以有门楣,用以标记堂号和第号,才可以有官宦人家常用的飞檐门楼。
整个空间布局向心有序,在空间视觉上给人柔和大气的美感。
四、功能之美——家、祠、堡的统一体
客家围屋里设置有粮仓、水井等满足基本生活的基础设施,布置有满足居住功能的卧室、厅堂、厨房、厕所,搭建有猪圈、鸡窝等牲舍,客家围屋很好地满足客家人的居住和生活功能。
祖宗祠堂作为聚集各户家长议事、办理红白喜事的重要场所,在客家围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建筑物,也是客家围屋中最为富丽堂皇的建筑,祖宗祠堂将全族各位成员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家族天伦之乐。祠堂是证明中原遗韵的重要代表之一,祠堂也是家族发展状况的反映:如果这个宗族人财两旺,那么祠堂的建筑规模比较大,装饰也比较气派;如果这个家族财力不够雄厚或者人丁不够兴旺,那么祠堂必然会简陋和狭小;如果这个宗族家道中衰,祠堂也会由气派变得破旧不堪。
客家围屋的外墙既是承重墻,也是防御围墙,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一座围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构成了功能齐全的统一体,形成了一个自得其乐、自给自足的小社会群体。
五、装饰之美——民间文化艺术的殿堂
客家人是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中原人后裔,注重家族人口、社会地位和家族财富,由此产生的攀比心理和竞争心理不断地推动家族繁荣昌盛,注重通过围屋的规模和建筑内饰来体现家族的经济实力、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
在建筑装饰上,采用几何图案、动植物、人物故事等中原建筑装饰样式作为表达的方式。喜欢选取的动物形象有龟、鹤、蝙蝠、龙、凤、象、牛、羊、猪,通过这些动物形象寓意吉祥、富贵、平安和功名利禄。喜欢选取的植物形象有梅花、兰花、竹子、菊花、牡丹、石榴等四季花草,寓意富贵多子和为人的优秀品格。
人物故事的装饰图案主要用于教化后人,起到弘扬家庭伦理道德和宣扬儒家文化的作用。
六、人文之美——中原文化的传承
客家人一向重视教育,从中原迁徙而来,他们的祖辈接受的是中原正统文化,围屋的建筑布局和内饰以及客家人的宗亲观念都是儒家礼制的反映。
围屋的建筑特点有利于睦邻敬长,族人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生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互相抱团,共同应对困难,客家人通过围屋的空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儒家思想中的“和气生财”“退一步海阔天空”等具有“人和”特点的思维,客家人来源于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辈出的中原地区,因而一直注重用伦理来规范每个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讲究“大人有大人的样子,小孩子要像小孩子的样子”。
客家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科举是光宗耀祖的绝佳途径,因而在围屋设置功名牌匾激励后人奋进,同时在围屋内设置学堂,供客家子弟上学读书。生活在客家围屋里的客家人一直在传承着中原文化。
集建筑美学和浓厚的客家文化于一身的客家围屋,随着岁月的变迁,大部分居民搬离了围屋,人去楼空,传统村落出现了空心化和空巢化。一部分围屋长满苔藓,墙体剥落,破旧不堪;一部分围屋由于年久失修而损坏塌落,成为危楼;一部分围屋由于内部设施满足不了现代人生活要求的标准而被改造成钢筋水泥的小洋房。祠堂也只有在祭祀祖宗时才会恢复短暂的热闹。不少的客家围屋由于得不到有效的维修而逐渐消失。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客家围屋的保护理应成为其中的一项工作,客家围屋的保护同样面临着资金短缺和产权模糊的问题。
每一座客家围屋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积极挖掘和整理客家围屋背后的文化元素,积极地申报省级、国家级的保护政策,积极提升客家围屋的知名度,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来自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和来自社会民间资本的募集,从而使客家围屋的保护落到实处,客家围屋才能重新焕发生机,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犹如明珠一般保持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雷 翔.广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谢小英.广西古建筑(上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谢小英.广西古建筑(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