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主互助课堂中,我认为质疑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因为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相互合作,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归纳创新,这也是学好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老师的启发诱导也是很重要的。
所有的创造发明首先都要通过质疑猜想,连想都不敢想还怎么能够做出来呢。现在新课标就是提倡学生自己质疑解疑,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鼓励学生的质疑,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教给他们方法,使学生会质疑。创设质疑的条件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机会。当时,我在课堂上就告诉孩子们,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开放、民主的课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下几点方法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积极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有问题想问。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到了高年级以后便渐渐的不再积极举手发言和提问了。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因此对这项机械性学习不能产生很好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创设有趣的情境,来引导和吸引学生,让他们体会数学的乐趣与意义。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使学生想问问题。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让学生有问题敢问。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这种过程一种沟通与合作的过程,这种活动过程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在那种教师权威式的讲解与“独白式”的传授下,学生及时有了疑问也不敢提问。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是需要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是课堂学生敢提问的基础。所谓的平等和谐的对话,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机会,给学生的“学”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让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学习内容,力争自己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热烈讨论或师生共同研究、各抒已见。应当是人人参与,包括良好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这种对话应当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才能做到思想和思想的融和,并且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才能产生新的问题,学生才敢提问。反之,如果这种对话是带有压抑的心情或是地位上的不平等,学生体会不到宽松的环境,敞不开自己的心扉,释放自己的情感,大多数学生也只会将问题埋藏在心中。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赞赏,多一些鼓励,让学生消除自卑心里,毫无顾忌的勇于质疑。
三、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人一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在此同时,我们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们教师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订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我们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送他们一程。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时,我是引导学生这样设问:
①小山村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②人们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村庄的?
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
④小山村怎样了?
⑤小山村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⑥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一个小山村由繁荣到消失的详细过程,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质疑。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建,认真观察善比较。再一个就是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学生勤于提问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質”、“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问题。
2.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认识打下良好基础。
3.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的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养成良好的质疑的习惯。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这也是自主互助课堂成功的关键。
所有的创造发明首先都要通过质疑猜想,连想都不敢想还怎么能够做出来呢。现在新课标就是提倡学生自己质疑解疑,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鼓励学生的质疑,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教给他们方法,使学生会质疑。创设质疑的条件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机会。当时,我在课堂上就告诉孩子们,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开放、民主的课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下几点方法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积极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有问题想问。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到了高年级以后便渐渐的不再积极举手发言和提问了。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因此对这项机械性学习不能产生很好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创设有趣的情境,来引导和吸引学生,让他们体会数学的乐趣与意义。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使学生想问问题。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让学生有问题敢问。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这种过程一种沟通与合作的过程,这种活动过程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在那种教师权威式的讲解与“独白式”的传授下,学生及时有了疑问也不敢提问。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是需要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是课堂学生敢提问的基础。所谓的平等和谐的对话,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机会,给学生的“学”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让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学习内容,力争自己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热烈讨论或师生共同研究、各抒已见。应当是人人参与,包括良好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这种对话应当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才能做到思想和思想的融和,并且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才能产生新的问题,学生才敢提问。反之,如果这种对话是带有压抑的心情或是地位上的不平等,学生体会不到宽松的环境,敞不开自己的心扉,释放自己的情感,大多数学生也只会将问题埋藏在心中。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赞赏,多一些鼓励,让学生消除自卑心里,毫无顾忌的勇于质疑。
三、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人一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在此同时,我们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们教师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订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我们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送他们一程。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时,我是引导学生这样设问:
①小山村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②人们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村庄的?
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
④小山村怎样了?
⑤小山村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⑥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一个小山村由繁荣到消失的详细过程,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质疑。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建,认真观察善比较。再一个就是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学生勤于提问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質”、“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问题。
2.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认识打下良好基础。
3.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的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养成良好的质疑的习惯。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这也是自主互助课堂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