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8.6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13-01
浮力是力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在引入新课时,我采用直接点题的引课方式,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空矿泉水瓶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自然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
看着水槽里有这么多东西,学生很是兴奋,不由自主的想动一动它们,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想不想玩?我们一起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矿泉水瓶,慢慢向下压,压到水底慢慢松手,反复几次,体会手的感觉。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后,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出来:把这些东西按到水底再轻轻松手时,感觉到水里有什么东西向上顶手,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水的浮力的存在,事实让孩子们信服,“水的浮力”确实存在,而且其方向是向上的。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
接下来,我让学生把桌上的钩码放入水中,观察到钩码下沉,从而引出问题: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有的学生说受到浮力,有的学生说不受,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追问,现在大家只是猜想,事实究竟怎样呢?你们说说怎么办?怎样设计?用什么材料?同学们开始讨论,提出设计方案,当他们有不懂之处时就参阅课本,看到测力计、钩码时,通过讨论很快想出办法:用测力计去称,先称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然后再称出钩码在水中的重量,这两个重量一比较,重量减轻了,说明钩码受到水的浮力。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通过实验,学生亲自证明了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就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浮力大小的测定的测定时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浮力大小的测定传统的方法是在弹簧下面挂一个小桶,桶下面吊一个金属块,记下弹簧伸长后到达的位置。另取一个水槽,槽里的水到溢水管口,把金属块没入水槽的水中,金属块受到水的浮力,弹簧缩短,被金属块排开的水从溢水管流到小杯里。然后把小杯里的水倒进金属筒,这时弹簧又伸长到原来的位置。这说明金属块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 这个实验装置涉及器材较多,经过三次称量对比,演示过程较繁,对初中学生来说接受上有一定困难,在以往讲解的过程中我发现仅有少部分学生能反应过来,明白实验原理,于是在本节课中我将实验做了调整,取一只小塑料袋,袋内装满水,细线把袋口扎紧(要求袋内不留空气),用测力计将它吊起,称出水所受的重力(塑料袋重力可以忽略不计)。随后将这袋水逐渐浸入水中,测力计读数逐渐变小。证明水袋受到水对它作用的浮力方向向上,浮力的大小就是测力计减小的读数,而且浮力的大小还随排开水的体积增大而增加。当水袋全部浸没水中时,测力计读数恰好为零,说明这时水袋所受浮力与这袋水的重力恰好相等,也就是说浮力与排开的水的重力相等。如果换用其他液体,如盐水、酒精,实验结果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这种方法简结直观,现象明显,突出了“排开”的含意,而且把演示过程中部分浸没情况也直观显示出来,给学生强烈的印象,教学效果比较理想。麦克斯韦有一句名言:一项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此实例生动说明了这个道理。
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测出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设计存在不足也有很多,本节未增加一些在生活中重要的应用,以产生学习浮力可服务于社会主意识。对浮力的概念理解可进一步深入,举例说明,增强对“浸入、向上”的理解。对阿基米德原理也可再挖掘,以突出浮力与被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排开体积的关系。
浮力是力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在引入新课时,我采用直接点题的引课方式,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空矿泉水瓶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自然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
看着水槽里有这么多东西,学生很是兴奋,不由自主的想动一动它们,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想不想玩?我们一起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矿泉水瓶,慢慢向下压,压到水底慢慢松手,反复几次,体会手的感觉。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后,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出来:把这些东西按到水底再轻轻松手时,感觉到水里有什么东西向上顶手,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水的浮力的存在,事实让孩子们信服,“水的浮力”确实存在,而且其方向是向上的。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
接下来,我让学生把桌上的钩码放入水中,观察到钩码下沉,从而引出问题: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有的学生说受到浮力,有的学生说不受,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追问,现在大家只是猜想,事实究竟怎样呢?你们说说怎么办?怎样设计?用什么材料?同学们开始讨论,提出设计方案,当他们有不懂之处时就参阅课本,看到测力计、钩码时,通过讨论很快想出办法:用测力计去称,先称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然后再称出钩码在水中的重量,这两个重量一比较,重量减轻了,说明钩码受到水的浮力。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通过实验,学生亲自证明了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就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浮力大小的测定的测定时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浮力大小的测定传统的方法是在弹簧下面挂一个小桶,桶下面吊一个金属块,记下弹簧伸长后到达的位置。另取一个水槽,槽里的水到溢水管口,把金属块没入水槽的水中,金属块受到水的浮力,弹簧缩短,被金属块排开的水从溢水管流到小杯里。然后把小杯里的水倒进金属筒,这时弹簧又伸长到原来的位置。这说明金属块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 这个实验装置涉及器材较多,经过三次称量对比,演示过程较繁,对初中学生来说接受上有一定困难,在以往讲解的过程中我发现仅有少部分学生能反应过来,明白实验原理,于是在本节课中我将实验做了调整,取一只小塑料袋,袋内装满水,细线把袋口扎紧(要求袋内不留空气),用测力计将它吊起,称出水所受的重力(塑料袋重力可以忽略不计)。随后将这袋水逐渐浸入水中,测力计读数逐渐变小。证明水袋受到水对它作用的浮力方向向上,浮力的大小就是测力计减小的读数,而且浮力的大小还随排开水的体积增大而增加。当水袋全部浸没水中时,测力计读数恰好为零,说明这时水袋所受浮力与这袋水的重力恰好相等,也就是说浮力与排开的水的重力相等。如果换用其他液体,如盐水、酒精,实验结果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这种方法简结直观,现象明显,突出了“排开”的含意,而且把演示过程中部分浸没情况也直观显示出来,给学生强烈的印象,教学效果比较理想。麦克斯韦有一句名言:一项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此实例生动说明了这个道理。
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测出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设计存在不足也有很多,本节未增加一些在生活中重要的应用,以产生学习浮力可服务于社会主意识。对浮力的概念理解可进一步深入,举例说明,增强对“浸入、向上”的理解。对阿基米德原理也可再挖掘,以突出浮力与被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排开体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