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近100年的艺术设计发展的进程中,各种新的思潮、新的流派、新的理论和新的风格往往都首先在建筑领域孕育成型。20世纪经历了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时代,虽然这两种建筑流派具有根本的差别,但它们都是对特定的工业社会做出的反映和回答,呈现出与以往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的面貌。
【关键词】设计;现代;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01-02
20世纪上半叶,现代设计由萌发走向成熟,现代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体系、风格以及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方式逐步成型。当时的欧洲,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敏锐、才华横溢、勇于创新、极富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格罗皮乌斯是当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包豪斯宣言》中宣称:“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的。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今天,他们各自孤立地生存着,只有通过自觉,并且和所有的工艺技术人员合作才能达到自救的目的。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栋建筑是各种美观的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让我们创造出一栋将建筑、雕塑、绘画结合成为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的殿堂,并且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它耸立在云霞高处,变成一种新的信念的鲜明标志。”从中可以看到格罗皮乌斯试图努力把设计、艺术、建筑、雕塑联合和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家的合作,他们强调联合基础上的个人发展,强调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平衡。创造视觉世界的新的“整和”,在这里建筑、绘画、雕塑、器物融合成合唱一般的奇妙的整体。
他们积极寻找一种与日新月异的工业、科技相匹配的现代的设计思想与设计风格,提倡设计与新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相配合,倡导关注功能,注重实效的功能主义设计,强调形式追随功能、技术特征和生产方式,注重发挥新材料的作用,努力创造一种与大工业生产方式、工业社会生活方式和新技术、新材料相适应的设计美学与产品艺术形式。30年代现代主义设计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最后影响到世界各地,所有的文明国家无一例外都受到这场运动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各国重建热潮的高涨,现代设计成为整个战后发展过程中几乎是无可替代的一种设计手段、无论是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还是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都深刻地贯穿了它的精神内容,从来没有一个设计运动对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过如此深刻的、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影响,其意义深刻地影响到整个世纪的人类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到50年代,作为现代建筑的伟大成就之一的摩天大楼,在世界各国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干净、利落、挺拔、显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它适应了现代城市人口密集用地紧张的需要。同时,它给城市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由于技术需要和高处风力太大,不能开设阳台,甚至窗户都不能开启;簇拥在一起的又高又大的体量,造成了许多令人窒息的“人工峡谷”。反映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则表现为没有城市意识和城市建筑形式语言的极度匮乏,旧城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新城,汽车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结果产生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历史文化遭到破坏。在表面的繁荣之下,潜伏着迫在眉睫的危机。随着现代主义发展到国际式阶段,战前现代主义大师们所具有的鲜明个性,经长期沿用和各地的相互转抄,早已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沦为千篇一律的教条。这些造型简单、外表光滑的火柴盒式的建筑以及各种基于功能主义、技术逻辑以及机器美学的产品设计,在世界各地泛滥成灾。观念的枯燥与僵化、风格的单调和雷同,以及艺术性、文化性、传统性、人情味的缺乏,成为威胁现代主义继续存在与发展的致命伤。一股重新唤起人情、人性和传统的思潮兴起,建筑的精神意义也重新得到了重视。
技术的发展向来有着无可回避的正反方面的效应。西方在二战经济恢复以后,又取得了飞速发展,当初现代主义面临的建筑功能,经济等重要课题在此时已不再是问题,到了五六十年代,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西方工业文明滋生的种种弊端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强调现存主体极其活动——“烦恼、畏惧、领悟甚至死亡等非理性因素作为主体,其本性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表达了大众在工业社会被机器奴役而产生的厌恶情绪,人的精神需求急剧高涨,要求重建建筑的精神价值。存在主义哲学观的传播必然带来了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崛起,要求以对人的肯定取代对机器的崇拜,便促成了强调自我,突出个人思潮的膨胀,导致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因而很快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1966年,著名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发表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明确表明了与现代主义的对立,他说:“建筑师再也不能被正统的现代建筑的那种清教徒式的语言吓唬住了。我赞成混杂的因素,而不赞成纯粹的;赞成折中的,而不赞成洁净的;赞成牵强附会的,而不赞成直截了当的;赞成含混暧昧的,而不赞成直接的和明确的;我主张凌乱的活力,而不强求统一。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的丰富,即要含蓄的功能也要明确的功能。我喜欢两者兼顾超过非此即彼。”六年后,他又推出《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将国际主义思潮的缔造者密斯的名言“少就是多”改为截然相反的“少令人厌烦”。他的言论成为批评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与流派的经典论著。同时也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早期纲领。它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东西放在一起,有的把同一时代、不同风格的东西组合在一起,有的把不同民族、各不相同的东西混合在一起等,使建筑的面貌看上去复杂、混乱、相互矛盾和模棱两可。它的无限开放的艺术追求,是对生活本身而不是对任何预定的美学体系的应答,这就是后现代建筑设计的理念。
这种理念的产生使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视觉表现领域开始走向多元,使建筑设计突破狭义的界限而扩张到无所不包的地步,并且开始打破了生活和艺术、科学和艺术的界限。后现代主义中所追求的装饰的、历史的折衷主义风格,其主导因素是装饰风格的综合和折衷,是多种历史装饰风格和形式的拼接、挪用和同构,成为既有历史文化内涵,又有新的其他因素的综合形式,这与其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历史文脉和情趣联系在一起,使得这些传统样式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符号性,而且还蕴藏着特定时代的历史与人文情怀。所以,“混合”在这里不再是一种手法,而成为了后现代建筑设计的灵魂。
后现代的建筑设计一旦诉诸于“混合”,就呈现出与以往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的面貌,恰如马克思?恩斯特所说:“把毫不相关的客体相互连接起来,即会产生诗意的燃烧。”悉尼歌剧院被看作是后现代设计的代表作品之一,有人作过这样的描绘:像海面上奔驰的白帆;又像是一队白色的贝壳;或是几朵浮在碧海中的百合化,比起一般的方方正正的歌剧院来说,它是美的飘逸不凡而富有诗意。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往往从一个整体的组成成分变成另一个整体的组成成分,使得原有的艺术意象要素和材料在原来的整体中的那种联系和由这种联系造成的种种特色就不明显了,而代之生发出全新的作品。过去存在的艺术意象、要素和材料是有限的,但“混合”的方式是无限的,而且,每产生出一个新的作品,就会通过进一步的“混合”生发出更新的作品。通过杂技般的跳跃和转变,这种无穷无尽的不确定的生成过程,因而使得后现代的建筑设计显出个人的、非严肃的、自嘲自讽、戏嘻的风格样式。虽然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通过与其他不同艺术门类的嫁接和混合,体现了设计师在精神领域的一次新的冒险和尝试,并且使得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而在今天,通过不同人类活动领域内差异的相互不断地“整和”与“混合”以争取设计的前进,这越来越成为必要。人类对建筑的探索和再生,必然朝着世界不可阻挡的方向迈进。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物质文明的发展伴随了文化由单一向多元化演变的过程中,不管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出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高质量的建筑设计作品,这些高质量的作品往往来源于有理想、有道德的设计师的努力。他们弥补了工业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缺陷,尊重自然资源、注重大自然与人文环境间的平衡,使得我们在整个社会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受之,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 1995.12
2、詹和平,后现代主义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8
3、尹国均,国外后现代建筑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1.4
【关键词】设计;现代;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01-02
20世纪上半叶,现代设计由萌发走向成熟,现代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体系、风格以及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方式逐步成型。当时的欧洲,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敏锐、才华横溢、勇于创新、极富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格罗皮乌斯是当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包豪斯宣言》中宣称:“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的。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今天,他们各自孤立地生存着,只有通过自觉,并且和所有的工艺技术人员合作才能达到自救的目的。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栋建筑是各种美观的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让我们创造出一栋将建筑、雕塑、绘画结合成为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的殿堂,并且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它耸立在云霞高处,变成一种新的信念的鲜明标志。”从中可以看到格罗皮乌斯试图努力把设计、艺术、建筑、雕塑联合和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家的合作,他们强调联合基础上的个人发展,强调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平衡。创造视觉世界的新的“整和”,在这里建筑、绘画、雕塑、器物融合成合唱一般的奇妙的整体。
他们积极寻找一种与日新月异的工业、科技相匹配的现代的设计思想与设计风格,提倡设计与新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相配合,倡导关注功能,注重实效的功能主义设计,强调形式追随功能、技术特征和生产方式,注重发挥新材料的作用,努力创造一种与大工业生产方式、工业社会生活方式和新技术、新材料相适应的设计美学与产品艺术形式。30年代现代主义设计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最后影响到世界各地,所有的文明国家无一例外都受到这场运动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各国重建热潮的高涨,现代设计成为整个战后发展过程中几乎是无可替代的一种设计手段、无论是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还是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都深刻地贯穿了它的精神内容,从来没有一个设计运动对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过如此深刻的、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影响,其意义深刻地影响到整个世纪的人类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到50年代,作为现代建筑的伟大成就之一的摩天大楼,在世界各国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干净、利落、挺拔、显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它适应了现代城市人口密集用地紧张的需要。同时,它给城市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由于技术需要和高处风力太大,不能开设阳台,甚至窗户都不能开启;簇拥在一起的又高又大的体量,造成了许多令人窒息的“人工峡谷”。反映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则表现为没有城市意识和城市建筑形式语言的极度匮乏,旧城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新城,汽车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结果产生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历史文化遭到破坏。在表面的繁荣之下,潜伏着迫在眉睫的危机。随着现代主义发展到国际式阶段,战前现代主义大师们所具有的鲜明个性,经长期沿用和各地的相互转抄,早已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沦为千篇一律的教条。这些造型简单、外表光滑的火柴盒式的建筑以及各种基于功能主义、技术逻辑以及机器美学的产品设计,在世界各地泛滥成灾。观念的枯燥与僵化、风格的单调和雷同,以及艺术性、文化性、传统性、人情味的缺乏,成为威胁现代主义继续存在与发展的致命伤。一股重新唤起人情、人性和传统的思潮兴起,建筑的精神意义也重新得到了重视。
技术的发展向来有着无可回避的正反方面的效应。西方在二战经济恢复以后,又取得了飞速发展,当初现代主义面临的建筑功能,经济等重要课题在此时已不再是问题,到了五六十年代,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西方工业文明滋生的种种弊端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强调现存主体极其活动——“烦恼、畏惧、领悟甚至死亡等非理性因素作为主体,其本性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表达了大众在工业社会被机器奴役而产生的厌恶情绪,人的精神需求急剧高涨,要求重建建筑的精神价值。存在主义哲学观的传播必然带来了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崛起,要求以对人的肯定取代对机器的崇拜,便促成了强调自我,突出个人思潮的膨胀,导致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因而很快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1966年,著名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发表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明确表明了与现代主义的对立,他说:“建筑师再也不能被正统的现代建筑的那种清教徒式的语言吓唬住了。我赞成混杂的因素,而不赞成纯粹的;赞成折中的,而不赞成洁净的;赞成牵强附会的,而不赞成直截了当的;赞成含混暧昧的,而不赞成直接的和明确的;我主张凌乱的活力,而不强求统一。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的丰富,即要含蓄的功能也要明确的功能。我喜欢两者兼顾超过非此即彼。”六年后,他又推出《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将国际主义思潮的缔造者密斯的名言“少就是多”改为截然相反的“少令人厌烦”。他的言论成为批评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与流派的经典论著。同时也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早期纲领。它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东西放在一起,有的把同一时代、不同风格的东西组合在一起,有的把不同民族、各不相同的东西混合在一起等,使建筑的面貌看上去复杂、混乱、相互矛盾和模棱两可。它的无限开放的艺术追求,是对生活本身而不是对任何预定的美学体系的应答,这就是后现代建筑设计的理念。
这种理念的产生使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视觉表现领域开始走向多元,使建筑设计突破狭义的界限而扩张到无所不包的地步,并且开始打破了生活和艺术、科学和艺术的界限。后现代主义中所追求的装饰的、历史的折衷主义风格,其主导因素是装饰风格的综合和折衷,是多种历史装饰风格和形式的拼接、挪用和同构,成为既有历史文化内涵,又有新的其他因素的综合形式,这与其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历史文脉和情趣联系在一起,使得这些传统样式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符号性,而且还蕴藏着特定时代的历史与人文情怀。所以,“混合”在这里不再是一种手法,而成为了后现代建筑设计的灵魂。
后现代的建筑设计一旦诉诸于“混合”,就呈现出与以往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的面貌,恰如马克思?恩斯特所说:“把毫不相关的客体相互连接起来,即会产生诗意的燃烧。”悉尼歌剧院被看作是后现代设计的代表作品之一,有人作过这样的描绘:像海面上奔驰的白帆;又像是一队白色的贝壳;或是几朵浮在碧海中的百合化,比起一般的方方正正的歌剧院来说,它是美的飘逸不凡而富有诗意。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往往从一个整体的组成成分变成另一个整体的组成成分,使得原有的艺术意象要素和材料在原来的整体中的那种联系和由这种联系造成的种种特色就不明显了,而代之生发出全新的作品。过去存在的艺术意象、要素和材料是有限的,但“混合”的方式是无限的,而且,每产生出一个新的作品,就会通过进一步的“混合”生发出更新的作品。通过杂技般的跳跃和转变,这种无穷无尽的不确定的生成过程,因而使得后现代的建筑设计显出个人的、非严肃的、自嘲自讽、戏嘻的风格样式。虽然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通过与其他不同艺术门类的嫁接和混合,体现了设计师在精神领域的一次新的冒险和尝试,并且使得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而在今天,通过不同人类活动领域内差异的相互不断地“整和”与“混合”以争取设计的前进,这越来越成为必要。人类对建筑的探索和再生,必然朝着世界不可阻挡的方向迈进。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物质文明的发展伴随了文化由单一向多元化演变的过程中,不管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出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高质量的建筑设计作品,这些高质量的作品往往来源于有理想、有道德的设计师的努力。他们弥补了工业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缺陷,尊重自然资源、注重大自然与人文环境间的平衡,使得我们在整个社会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受之,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 1995.12
2、詹和平,后现代主义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8
3、尹国均,国外后现代建筑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