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套教材都是教材编写队伍集体智慧的结晶,都会凸显他们对儿童、数学、数学教育以及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和研究根据新课标精神修订的这些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认识人民币”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都安排了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在2011版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认识人民币”是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里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当前“一纲多本”的教材背景下,各版本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修订上会有什么异同,又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哪些启示呢?笔者就三个版本的最新教材中“认识人民币”的编写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认识人民币”教材编写基本情况
整体上看,对于认识人民币的学习均安排在第一学段的前半段时间内。除了北师大版,另两个版本教材都将认识人民币的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修订前的实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也是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教学的,其调整理由是“考虑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兑换人民币过程中计算有一定困难,所以修订时移到二年级上册教学。”
单元名称各不相同。人教版“认识人民币”单元名称和课程标准一致,苏教版修订前的实验教材单元名称也是“认识人民币”,后来对单元名称的改动更多地缘于“突出这部分内容的数学内涵”,北师大版的“购物”单元名称则强调了货币的功能和使用。
二、 “认识人民币”教材具体比较
首先教材都重视现实情境的营造,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儿童买饮料、买文具、买午餐、买生活用品、买玩具、买图书、买报纸、买邮票、买碰碰船票、买体育用品等生活情境,设计了零钱罐数钱、找零、兑换等日常情节来作为学习载体,为儿童深入学习人民币奠定了基础。下面从例题习题、出现人民币种类、单位关系认识、数学文化等四个方面做进一步对比分析。
1.例题习题的容量比较
例题习题是数学教材的基本组成部分,三个版本教材例题习题等编写情况如下表。
从上面信息综合起来看,人教版对认识人民币的编排容量最大,安排了7个习题和6次练习,处理较细腻。苏教版在本单元之后安排了相应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小小商店”。例题编写情况具体解读如下:
人教版的7个例题中,例1:认识1元以下的人民币(包括硬币和纸币)。例2:人民币单位进率。例3:认识5元以上的人民币。例4:人民币的兑换。例5:人民币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换算。例6:元、角的加减计算。例7:简单的购物问题。
苏教版的3个例题中,例1:认识小面额人民币(包含硬币和纸币)及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例2:小面额人民币间的兑换。例3: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北师大版的3个例题(主题)分别是:主题1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主题2买衣服,认识大面额人民币。主题3小小商店,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从例题编排来看,教学内容的相同点有四:一是认识小面额人民币,二是认识大面额人民币,三是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四是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2.出现人民币种类的比较
人民币至今共发行五套,除1、2、5分三种硬币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已经退出流通,流通的人民币是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币,以第五套为主,两套人民币同时等值流通。目前流通的纸币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硬币有1分、2分、5分、1角、5角和1元。这些人民币在教材中都会出现吗?请看下面的统计:
人教版和苏教版没有出现2角和2元纸币,北师大版教材实现了人民币种类的全覆盖。苏教版修订前的实验教材(2004年11月第3版)中也有2角和2元纸币的认识。对于删去2角和2元的认识,苏教版教材编写组的解释是“因为日常生活中,2角币和2元币已退出了正常的市场流通,认识它们的现实意义已经不大。”人教版修订前的实验教材(2008年7月第2版)中也包含2角和2元的认识,同时1角、1元的硬币和10元、50元、100元券的纸币都呈现了两种版别。这次修订既删掉2角和2元的认识,也去掉了同一面值的另一种版式,只保留了第五套人民币的最新版式。
对于多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教材出现了集中和分段认识两种形式。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分两段,人教版先认识1元及以下的人民币(含6种硬币和3种纸币),再认识5元及以上的人民币(5种大面额纸币)。北师大版先认识6种硬币和6种纸币(1分、2分、5分、1角、5角、1元的硬币和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的纸币),再认识10元、20元、50元、100元的纸币4种。苏教版分三段,先认识硬币1分、1角、1元和纸币1角、1元,再认识硬币2分、5分、5角和纸币5角,最后认识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的纸币。在三个版本教材中,人民币的硬币和纸币都仅给出有面值的正面图案,没有背面图案。
3.人民币单位之间关系的编写比较
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是指两个单位间的换算进率,一般有1元=10角,1角=10分,教材中都不涉及1元=100分的认识。对于人民币的单位是什么,人教版、苏教版有明确的说明,人教版是“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苏教版是“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北师大版中没有明确提及。
人教版(图1)出示硬币实物图,通过直观地数一数得出1元=10角、1角=10分。
苏教版(图2)出示实物图,先通过购买文具的情境和对话来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再借助数一数来强化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元和角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话形式直接告诉,角和分的关系以问题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及交流。其中元和角的关系认识使用纸币,角和分的关系认识使用硬币。
北师大版(图3)采用实物图,1元和1角为纸币,1分为硬币,由两组等值兑换式揭示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教材中没有直接告诉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对应的10个1角和10个1分是重叠的。 教材中,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使用两组填空的方式,没有直接交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人教版有明确的结论。在所对应的10角及10分的摆放上,人教版呈等腰三角形排列,富有美感;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中相应的10个1角和10个1分都是重叠的,不能直接看出数量10。
4.数学文化方面的编写比较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为此,“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指向数学文化方面的常用栏目是“你知道吗”。人教版(图4、5)、苏教版(图6)安排了特定栏目“你知道吗”。北师大版(图7)练一练中“读一读讲一讲”的文字材料是周总理妙答记者的故事,故事中蕴含人民币的知识。本单元数学文化方面,人教社编排了两次,苏教版、北师大版各一次。
人教版和苏教版从货币史的角度介绍我国古代货币的知识,人教版提及7种古代货币,苏教版提到4种古代钱币,人教版中呈现的货币历史更悠久,更全面。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人教版小数标价牌(图4)的认识并不能被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所以可以淡化或调整。上述拓展材料中,展示了教材编写者对核心内容的多样化背景解读。“你知道吗”为学生系统认识人民币提供了学习时机,也为教师丰富课堂教学预留了空间。
三、“认识人民币”教材横向比较对教学的启示
1.唤醒生活经验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都有和家人一起购物或者独自购物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也经常看到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人民币,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人民币的使用经验。各版本教材在情境引入、例题设计、习题图文等编写时都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前教师要提前几天让学生整理零钱罐、购买文具或生活用品,并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以收集好购物收银凭证。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用学生们最熟知的生活场景图片,同时让学生多举例,从而说明“购物时要使用人民币”。笔者从一些课堂案例上发现,有教师采用从红包或压岁钱引入教学,虽然给压岁钱收红包也是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但是这种做法弊大于利。压岁钱红包并非货币的本质功能,不可能包含多种币值,容易引发学生之间的攀比,分散注意力。在具体认识小面额人民币时整理零钱罐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先分类,再逐一认识,最后还可以结合数一数、算一算一共有多少钱,把复名数和单名数的换算融合进来。
2.落实活动体验
教材内容的呈现都体现了过程性,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提出很多熟悉问题,如怎样付钱、怎样找钱、怎样换钱,提倡多种策略和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这些启示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购物、换钱等模拟活动的组织,活动前细心准备各种人民币学具,三种教材附页都印有相关的人民币图片,要安排学生课前剪好。不过这些图片都较小,有条件的可以准备较大尺寸的学具币,最好是正反面都印有图案的学具币,这样传递给学生的购物体验会更真切。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并提醒学生不要携带破旧污损的人民币或者大面额的人民币,并适时地把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巧妙渗透在系列活动中。学生在多次交流、模拟购物、换钱游戏中认识人民币,掌握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人民币计算的实际问题,在多样化的付款方式中发展了数感。
3.丰富货币知识
与人民币有关的资料从大的方面说包括货币史、人民币发行史、当前各国主要货币情况等等,小的方面可以触及有关人民币的趣事、人民币上的人物、风景、花卉等等,可供选择的素材很多。比如在第一课时可以融入古代人们实物交易、钱币购物以及不同时期的钱币演变的图片式介绍;在教学完大面额的人民币后,简介人民币的由来、五套人民币的发行情况;在认识各种人民币时,教师要坚持展示每种人民币的正面和反面图样,在有关练习环节也可以增加看局部颜色猜一猜是哪种人民币的练习;还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作业供学生课后探究,如硬币的拓印或图样设计、有没有3元的人民币、硬币上的花卉有哪些等等。在经济发达地区,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国外货币的知识。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邀请在银行工作或者收藏钱币的学生家长介绍有关知识。教学时教师要有开放的视野和开发的意识,加大欣赏与拓展的力度,丰富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提高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仲崇恒,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2153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一、“认识人民币”教材编写基本情况
整体上看,对于认识人民币的学习均安排在第一学段的前半段时间内。除了北师大版,另两个版本教材都将认识人民币的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修订前的实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也是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教学的,其调整理由是“考虑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兑换人民币过程中计算有一定困难,所以修订时移到二年级上册教学。”
单元名称各不相同。人教版“认识人民币”单元名称和课程标准一致,苏教版修订前的实验教材单元名称也是“认识人民币”,后来对单元名称的改动更多地缘于“突出这部分内容的数学内涵”,北师大版的“购物”单元名称则强调了货币的功能和使用。
二、 “认识人民币”教材具体比较
首先教材都重视现实情境的营造,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儿童买饮料、买文具、买午餐、买生活用品、买玩具、买图书、买报纸、买邮票、买碰碰船票、买体育用品等生活情境,设计了零钱罐数钱、找零、兑换等日常情节来作为学习载体,为儿童深入学习人民币奠定了基础。下面从例题习题、出现人民币种类、单位关系认识、数学文化等四个方面做进一步对比分析。
1.例题习题的容量比较
例题习题是数学教材的基本组成部分,三个版本教材例题习题等编写情况如下表。
从上面信息综合起来看,人教版对认识人民币的编排容量最大,安排了7个习题和6次练习,处理较细腻。苏教版在本单元之后安排了相应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小小商店”。例题编写情况具体解读如下:
人教版的7个例题中,例1:认识1元以下的人民币(包括硬币和纸币)。例2:人民币单位进率。例3:认识5元以上的人民币。例4:人民币的兑换。例5:人民币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换算。例6:元、角的加减计算。例7:简单的购物问题。
苏教版的3个例题中,例1:认识小面额人民币(包含硬币和纸币)及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例2:小面额人民币间的兑换。例3: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北师大版的3个例题(主题)分别是:主题1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主题2买衣服,认识大面额人民币。主题3小小商店,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从例题编排来看,教学内容的相同点有四:一是认识小面额人民币,二是认识大面额人民币,三是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四是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2.出现人民币种类的比较
人民币至今共发行五套,除1、2、5分三种硬币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已经退出流通,流通的人民币是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币,以第五套为主,两套人民币同时等值流通。目前流通的纸币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硬币有1分、2分、5分、1角、5角和1元。这些人民币在教材中都会出现吗?请看下面的统计:
人教版和苏教版没有出现2角和2元纸币,北师大版教材实现了人民币种类的全覆盖。苏教版修订前的实验教材(2004年11月第3版)中也有2角和2元纸币的认识。对于删去2角和2元的认识,苏教版教材编写组的解释是“因为日常生活中,2角币和2元币已退出了正常的市场流通,认识它们的现实意义已经不大。”人教版修订前的实验教材(2008年7月第2版)中也包含2角和2元的认识,同时1角、1元的硬币和10元、50元、100元券的纸币都呈现了两种版别。这次修订既删掉2角和2元的认识,也去掉了同一面值的另一种版式,只保留了第五套人民币的最新版式。
对于多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教材出现了集中和分段认识两种形式。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分两段,人教版先认识1元及以下的人民币(含6种硬币和3种纸币),再认识5元及以上的人民币(5种大面额纸币)。北师大版先认识6种硬币和6种纸币(1分、2分、5分、1角、5角、1元的硬币和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的纸币),再认识10元、20元、50元、100元的纸币4种。苏教版分三段,先认识硬币1分、1角、1元和纸币1角、1元,再认识硬币2分、5分、5角和纸币5角,最后认识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的纸币。在三个版本教材中,人民币的硬币和纸币都仅给出有面值的正面图案,没有背面图案。
3.人民币单位之间关系的编写比较
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是指两个单位间的换算进率,一般有1元=10角,1角=10分,教材中都不涉及1元=100分的认识。对于人民币的单位是什么,人教版、苏教版有明确的说明,人教版是“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苏教版是“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北师大版中没有明确提及。
人教版(图1)出示硬币实物图,通过直观地数一数得出1元=10角、1角=10分。
苏教版(图2)出示实物图,先通过购买文具的情境和对话来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再借助数一数来强化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元和角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话形式直接告诉,角和分的关系以问题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及交流。其中元和角的关系认识使用纸币,角和分的关系认识使用硬币。
北师大版(图3)采用实物图,1元和1角为纸币,1分为硬币,由两组等值兑换式揭示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教材中没有直接告诉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对应的10个1角和10个1分是重叠的。 教材中,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使用两组填空的方式,没有直接交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人教版有明确的结论。在所对应的10角及10分的摆放上,人教版呈等腰三角形排列,富有美感;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中相应的10个1角和10个1分都是重叠的,不能直接看出数量10。
4.数学文化方面的编写比较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为此,“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指向数学文化方面的常用栏目是“你知道吗”。人教版(图4、5)、苏教版(图6)安排了特定栏目“你知道吗”。北师大版(图7)练一练中“读一读讲一讲”的文字材料是周总理妙答记者的故事,故事中蕴含人民币的知识。本单元数学文化方面,人教社编排了两次,苏教版、北师大版各一次。
人教版和苏教版从货币史的角度介绍我国古代货币的知识,人教版提及7种古代货币,苏教版提到4种古代钱币,人教版中呈现的货币历史更悠久,更全面。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人教版小数标价牌(图4)的认识并不能被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所以可以淡化或调整。上述拓展材料中,展示了教材编写者对核心内容的多样化背景解读。“你知道吗”为学生系统认识人民币提供了学习时机,也为教师丰富课堂教学预留了空间。
三、“认识人民币”教材横向比较对教学的启示
1.唤醒生活经验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都有和家人一起购物或者独自购物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也经常看到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人民币,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人民币的使用经验。各版本教材在情境引入、例题设计、习题图文等编写时都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前教师要提前几天让学生整理零钱罐、购买文具或生活用品,并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以收集好购物收银凭证。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用学生们最熟知的生活场景图片,同时让学生多举例,从而说明“购物时要使用人民币”。笔者从一些课堂案例上发现,有教师采用从红包或压岁钱引入教学,虽然给压岁钱收红包也是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但是这种做法弊大于利。压岁钱红包并非货币的本质功能,不可能包含多种币值,容易引发学生之间的攀比,分散注意力。在具体认识小面额人民币时整理零钱罐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先分类,再逐一认识,最后还可以结合数一数、算一算一共有多少钱,把复名数和单名数的换算融合进来。
2.落实活动体验
教材内容的呈现都体现了过程性,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提出很多熟悉问题,如怎样付钱、怎样找钱、怎样换钱,提倡多种策略和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这些启示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购物、换钱等模拟活动的组织,活动前细心准备各种人民币学具,三种教材附页都印有相关的人民币图片,要安排学生课前剪好。不过这些图片都较小,有条件的可以准备较大尺寸的学具币,最好是正反面都印有图案的学具币,这样传递给学生的购物体验会更真切。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并提醒学生不要携带破旧污损的人民币或者大面额的人民币,并适时地把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巧妙渗透在系列活动中。学生在多次交流、模拟购物、换钱游戏中认识人民币,掌握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人民币计算的实际问题,在多样化的付款方式中发展了数感。
3.丰富货币知识
与人民币有关的资料从大的方面说包括货币史、人民币发行史、当前各国主要货币情况等等,小的方面可以触及有关人民币的趣事、人民币上的人物、风景、花卉等等,可供选择的素材很多。比如在第一课时可以融入古代人们实物交易、钱币购物以及不同时期的钱币演变的图片式介绍;在教学完大面额的人民币后,简介人民币的由来、五套人民币的发行情况;在认识各种人民币时,教师要坚持展示每种人民币的正面和反面图样,在有关练习环节也可以增加看局部颜色猜一猜是哪种人民币的练习;还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作业供学生课后探究,如硬币的拓印或图样设计、有没有3元的人民币、硬币上的花卉有哪些等等。在经济发达地区,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国外货币的知识。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邀请在银行工作或者收藏钱币的学生家长介绍有关知识。教学时教师要有开放的视野和开发的意识,加大欣赏与拓展的力度,丰富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提高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仲崇恒,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2153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