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季明信片
中国、越南、阿根廷、西班牙、日本、法国、英国……
哈佛校报《猩红报(the Crimson)》的编辑记者们,兵分多路,在暑假前往世界各地,
用脚步丈量世界,用项目思考地球,用笔头记录风情,用镜头定格瞬间。
他们在校报开辟专栏“夏季明信片(Summer Postcard)”。
波巴(Boba)是混有木薯球的奶茶。它起源于中国台湾,已然成为全球现象。在哈佛,它的名字是泡茶(Bubble tea),今年春天我就品尝过。越南的夏天,波巴售卖店无处不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购买。
今年暑假,我与12名哈佛同学在越南胡志明市西贡国际大学(Saigo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支教,给越南高中生上课。这些高中生对波巴的渴望是无法满足的,这款饮料很快成为我们交流的热点。
我们13名哈佛本科生设计了一系列主题课程,包括老龄化科学、如何演讲。我的研讨会主题是“#我也是(MeToo)时代”。研讨会全程英语。
第一天的课上,我请听说过“#我也是”的同学举手。131名学生中,只有不到15名学生举手。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这个人,他是美国金牌制作人,2017年10月,女星艾丽莎·米兰诺(Alyssa Milano)等人针对他性侵多名女星丑闻发起了“#我也是”运动。“#我也是”反映出的问题——性别不平等、性骚扰、性侵,学生们是清楚的。
在课堂上,我们一起探讨:在性侵问题凸出的国家,为什么反对性侵的“#我也是”却并不受重视。他们认为,也许是文化中对长者的尊重使得变革举步维艰。也许是女性不愿站出来指控性侵,因为从小她们就被教育要温柔,而不是直言不讳……
但是,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改变现状的渴望,以及坚信实现变革的能力。起初,我把他们的乐观主义误认为天真无邪,但在最后一堂课上,我也变得希望满满。
China Campus
夏季明信片2:
满足尝新欲望
文/Jania J.Tumey
西班牙潘普洛纳。我们在西班牙做五周的项目,几乎没有空闲时间。然而7月初,我们得到了一个自由周末,恰好与潘普洛纳著名的圣佛明节——为期一周、24小时不间断的狂欢、烟花、血腥斗牛和奔牛重合。我们被多次奉劝不要参加这个节日。但是凌晨3:30,我们19人还是出发了。早上5点走下公交车,我们仿佛跨进了后世界末日的战区:街道上成堆的垃圾,玻璃碎片在路灯下闪闪发光……我们很快发现,脖上系红头巾的传统不仅时尚,而且实用:空气中弥漫着尿骚和酒味,我们必须用红头巾捂住鼻孔,直到习惯。早上8点,随着一枚火箭射向天空,公牛被釋放了。它们疯狂奔跑的速度令我心惊肉跳。当最后一头公牛从我的视线中消失,我也筋疲力尽。回到寄宿家庭,寄宿母亲问我感受时,我只能实话实说:疯狂奔跑的公牛的确吸引人,即便在我看来这是混乱、不道德的,但是满足了我的尝试新鲜事物的那一点点的欲望。
日本东京。“Konbini”是日本便利店,它如同一个微型星球。从包装好的饭菜、加了橘子汁的咖啡,到男士内衣、衬衫,Konbini应有尽有。对大多数人来说,自给自足生存的奇迹至多维持一周,我对日语一无所知,Konbini却教会了我在异国他乡独自生存。第一次冒险进入Konbini,我花了20分钟谷歌翻译各种洗发水品牌。第二次在Konbini,我决定尝试包装好的饭菜。每次造访Konbini,我都收获满满。比如学会了区分日本硬币,数到“1000”,要求多给一双筷子。此外,我学会了如何让自己充满自信,并控制局面。我把与收银员的交流,扩展到与同事和陌生人的对话,在语言和视角上混合了日语和英语。我学会了迷路时找到回家的路……东京的每个街区,都有Konbini。
夏季明信片3:
在便利店充电
文/Linda Lee
责任编辑:尹颖尧
牛校校刊
邂逅天使浪漫
理解服务领导
有人说,北大人总有一种情怀:祖国在我心中,世界在我脚下。
短暂却认识另一群不一样的人,感受别样魅力的文化,把纸上所得投入实践,体验属于自己的浪漫……
听北大学子讲述海外交流的N种可能。
服务型领导力
文/夏禹
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经历独一无二。语言不通,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我居然在一所乡村学校成功地为五十名当地孩子举办夏令营。短短三天,我们组织足球比赛、定向越野和寻宝游戏,教会他们用三门语言唱《小星星》,带着他们用画笔一起描绘对未来的理想,也向他们展示了世界上各个大洲的风土人情和中国的美丽。放学后,我们家访,介绍正确的卫生常识和保健知识。晚上,我们睡在地板上,在露天窝棚洗冷水澡。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个八岁小男孩是如何对我讲述他的经商强国的梦想,也不会忘记在问我“明年来给我们开夏令营的是你们还是另外一群人”时语气中的期待。
在这里,我们学会了用心灵来触碰心灵这一疏远已久的本能,在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服务型领导力”。
独一无二的法式浪漫
文/冷景宜
我在法国交换了四个月。去法国前,我也抱有浪漫、时髦的幻想,到达后发现这大部分是小说、电影和街拍的功劳——浪漫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而时髦更像是巴黎的专属名词。长时间居住更会受到语言不通、食物不合口味、商铺营业时间和国内不一致等困扰……法式生活不是轻易能过上的,尤其在我生活的小城市,饮食、交通都不算便利。
交换也不是度假,日常仍然以生活、学习为主,得空才去旅行。
尽管去的不是最好的学校,也没能真的走遍欧洲,但我依然感激这二十年来最特别的四个月。它帮我圆梦,让我成长,改变了我看待人生和世界的一些角度。就像我在票圈里写的:Just go and experience. 行走在德国运河上
文/秦跃磊
我两次参与德国中部运河的考察。
第一次去德国调研,从降落在柏林机场的那一刻起,就从未停下观察。乘船在德国运河考察时,邻水多姿的建筑和丰富多彩的景观不断变幻。汉堡调研时,在博物馆遇到了曾经在北大学习过中文的店员。
第二次去德国调研,是在春节之前,心里满是迫不及待,一见到德国朋友,就互相拥抱,说着好久不见。这次德国之行,除了室内工作以及讨论外,也有机会参观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曾经在书本学习过的工业遗产更新案例终于能零距离地去感受:一方面惊叹于鲁尔区昔日辉煌,另一方面也对这种工业遗产的利用方式感到新奇,此种兴奋溢于言表。受此启发,回国后撰写并发表了一篇关于工业遗产的论文。
从京杭大运河到德国中部运河,流動的文化信息,迥异的城镇乡村,东西的交融贯穿,虽然场景不断变化,但这段记忆却成为永恒,留在心底,历久弥珍。
百日暑研
文/姜宛彤
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我通过学院合作项目,赴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暑期科研。
我和队友负责为一种传感器网络设计,实现路由协议。相关内容之前没接触过,教授建议首先实现最简单的版本,再完善,而不是一开始就面面俱到。这种方式名叫“Worse-is-better”,我们第一次接触,有些抵触。每周的报告,都要做ppt,我们速度慢、内容少,队友很短时间内就把我们的ppt扩充了两倍,瞬间意识到了差距。展示阶段,我们要做demo,用树莓派搭了一个小型的网络。这是我第一次动手搭网络,课本里的一行行字,变成手里的每一个设备、屏幕上显示的每一个参数。这是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责任编辑:尹颖尧
小恶魔小天使
文/程兰岚
大一上学期,我就加入圣加仑项目了,从staff、co-p,到与圣加仑大学的20名同学一起,体验欧洲年轻人的旅行。这群满脑子鬼点子的“小恶魔”,精心展示瑞士文化的“小天使”:比如scavenger hunt挑战一口气吹掉一瓶啤酒的;拎着行李箱在火车站狂奔赶车;用大木棍串着烤香肠就着夕阳草地与篝火;玩beer pong和找借口喝酒的纸牌游戏;在瑞士摔跤体验中被buddy抱起悬空再翻向地面;running dinner里给披萨的饼边塞入满满的芝士,吃着巧克力蛋糕听Innes弹着吉他唱歌……
而比起这些像水晶球里风景一样美好的记忆碎片,似乎还是碰撞和辛苦带来更多的成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十天,四十个从前并不熟悉的人朝夕相处,小的摩擦到大的冲突都是时而有之。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更是引起了许多抱怨和不理解。面对不同的文化,大家逐渐理解,不是要同化,而是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互动和体验。
中国、越南、阿根廷、西班牙、日本、法国、英国……
哈佛校报《猩红报(the Crimson)》的编辑记者们,兵分多路,在暑假前往世界各地,
用脚步丈量世界,用项目思考地球,用笔头记录风情,用镜头定格瞬间。
他们在校报开辟专栏“夏季明信片(Summer Postcard)”。
波巴(Boba)是混有木薯球的奶茶。它起源于中国台湾,已然成为全球现象。在哈佛,它的名字是泡茶(Bubble tea),今年春天我就品尝过。越南的夏天,波巴售卖店无处不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购买。
今年暑假,我与12名哈佛同学在越南胡志明市西贡国际大学(Saigo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支教,给越南高中生上课。这些高中生对波巴的渴望是无法满足的,这款饮料很快成为我们交流的热点。
我们13名哈佛本科生设计了一系列主题课程,包括老龄化科学、如何演讲。我的研讨会主题是“#我也是(MeToo)时代”。研讨会全程英语。
第一天的课上,我请听说过“#我也是”的同学举手。131名学生中,只有不到15名学生举手。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这个人,他是美国金牌制作人,2017年10月,女星艾丽莎·米兰诺(Alyssa Milano)等人针对他性侵多名女星丑闻发起了“#我也是”运动。“#我也是”反映出的问题——性别不平等、性骚扰、性侵,学生们是清楚的。
在课堂上,我们一起探讨:在性侵问题凸出的国家,为什么反对性侵的“#我也是”却并不受重视。他们认为,也许是文化中对长者的尊重使得变革举步维艰。也许是女性不愿站出来指控性侵,因为从小她们就被教育要温柔,而不是直言不讳……
但是,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改变现状的渴望,以及坚信实现变革的能力。起初,我把他们的乐观主义误认为天真无邪,但在最后一堂课上,我也变得希望满满。
China Campus
夏季明信片2:
满足尝新欲望
文/Jania J.Tumey
西班牙潘普洛纳。我们在西班牙做五周的项目,几乎没有空闲时间。然而7月初,我们得到了一个自由周末,恰好与潘普洛纳著名的圣佛明节——为期一周、24小时不间断的狂欢、烟花、血腥斗牛和奔牛重合。我们被多次奉劝不要参加这个节日。但是凌晨3:30,我们19人还是出发了。早上5点走下公交车,我们仿佛跨进了后世界末日的战区:街道上成堆的垃圾,玻璃碎片在路灯下闪闪发光……我们很快发现,脖上系红头巾的传统不仅时尚,而且实用:空气中弥漫着尿骚和酒味,我们必须用红头巾捂住鼻孔,直到习惯。早上8点,随着一枚火箭射向天空,公牛被釋放了。它们疯狂奔跑的速度令我心惊肉跳。当最后一头公牛从我的视线中消失,我也筋疲力尽。回到寄宿家庭,寄宿母亲问我感受时,我只能实话实说:疯狂奔跑的公牛的确吸引人,即便在我看来这是混乱、不道德的,但是满足了我的尝试新鲜事物的那一点点的欲望。
日本东京。“Konbini”是日本便利店,它如同一个微型星球。从包装好的饭菜、加了橘子汁的咖啡,到男士内衣、衬衫,Konbini应有尽有。对大多数人来说,自给自足生存的奇迹至多维持一周,我对日语一无所知,Konbini却教会了我在异国他乡独自生存。第一次冒险进入Konbini,我花了20分钟谷歌翻译各种洗发水品牌。第二次在Konbini,我决定尝试包装好的饭菜。每次造访Konbini,我都收获满满。比如学会了区分日本硬币,数到“1000”,要求多给一双筷子。此外,我学会了如何让自己充满自信,并控制局面。我把与收银员的交流,扩展到与同事和陌生人的对话,在语言和视角上混合了日语和英语。我学会了迷路时找到回家的路……东京的每个街区,都有Konbini。
夏季明信片3:
在便利店充电
文/Linda Lee
责任编辑:尹颖尧
牛校校刊
邂逅天使浪漫
理解服务领导
有人说,北大人总有一种情怀:祖国在我心中,世界在我脚下。
短暂却认识另一群不一样的人,感受别样魅力的文化,把纸上所得投入实践,体验属于自己的浪漫……
听北大学子讲述海外交流的N种可能。
服务型领导力
文/夏禹
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经历独一无二。语言不通,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我居然在一所乡村学校成功地为五十名当地孩子举办夏令营。短短三天,我们组织足球比赛、定向越野和寻宝游戏,教会他们用三门语言唱《小星星》,带着他们用画笔一起描绘对未来的理想,也向他们展示了世界上各个大洲的风土人情和中国的美丽。放学后,我们家访,介绍正确的卫生常识和保健知识。晚上,我们睡在地板上,在露天窝棚洗冷水澡。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个八岁小男孩是如何对我讲述他的经商强国的梦想,也不会忘记在问我“明年来给我们开夏令营的是你们还是另外一群人”时语气中的期待。
在这里,我们学会了用心灵来触碰心灵这一疏远已久的本能,在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服务型领导力”。
独一无二的法式浪漫
文/冷景宜
我在法国交换了四个月。去法国前,我也抱有浪漫、时髦的幻想,到达后发现这大部分是小说、电影和街拍的功劳——浪漫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而时髦更像是巴黎的专属名词。长时间居住更会受到语言不通、食物不合口味、商铺营业时间和国内不一致等困扰……法式生活不是轻易能过上的,尤其在我生活的小城市,饮食、交通都不算便利。
交换也不是度假,日常仍然以生活、学习为主,得空才去旅行。
尽管去的不是最好的学校,也没能真的走遍欧洲,但我依然感激这二十年来最特别的四个月。它帮我圆梦,让我成长,改变了我看待人生和世界的一些角度。就像我在票圈里写的:Just go and experience. 行走在德国运河上
文/秦跃磊
我两次参与德国中部运河的考察。
第一次去德国调研,从降落在柏林机场的那一刻起,就从未停下观察。乘船在德国运河考察时,邻水多姿的建筑和丰富多彩的景观不断变幻。汉堡调研时,在博物馆遇到了曾经在北大学习过中文的店员。
第二次去德国调研,是在春节之前,心里满是迫不及待,一见到德国朋友,就互相拥抱,说着好久不见。这次德国之行,除了室内工作以及讨论外,也有机会参观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曾经在书本学习过的工业遗产更新案例终于能零距离地去感受:一方面惊叹于鲁尔区昔日辉煌,另一方面也对这种工业遗产的利用方式感到新奇,此种兴奋溢于言表。受此启发,回国后撰写并发表了一篇关于工业遗产的论文。
从京杭大运河到德国中部运河,流動的文化信息,迥异的城镇乡村,东西的交融贯穿,虽然场景不断变化,但这段记忆却成为永恒,留在心底,历久弥珍。
百日暑研
文/姜宛彤
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我通过学院合作项目,赴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暑期科研。
我和队友负责为一种传感器网络设计,实现路由协议。相关内容之前没接触过,教授建议首先实现最简单的版本,再完善,而不是一开始就面面俱到。这种方式名叫“Worse-is-better”,我们第一次接触,有些抵触。每周的报告,都要做ppt,我们速度慢、内容少,队友很短时间内就把我们的ppt扩充了两倍,瞬间意识到了差距。展示阶段,我们要做demo,用树莓派搭了一个小型的网络。这是我第一次动手搭网络,课本里的一行行字,变成手里的每一个设备、屏幕上显示的每一个参数。这是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责任编辑:尹颖尧
小恶魔小天使
文/程兰岚
大一上学期,我就加入圣加仑项目了,从staff、co-p,到与圣加仑大学的20名同学一起,体验欧洲年轻人的旅行。这群满脑子鬼点子的“小恶魔”,精心展示瑞士文化的“小天使”:比如scavenger hunt挑战一口气吹掉一瓶啤酒的;拎着行李箱在火车站狂奔赶车;用大木棍串着烤香肠就着夕阳草地与篝火;玩beer pong和找借口喝酒的纸牌游戏;在瑞士摔跤体验中被buddy抱起悬空再翻向地面;running dinner里给披萨的饼边塞入满满的芝士,吃着巧克力蛋糕听Innes弹着吉他唱歌……
而比起这些像水晶球里风景一样美好的记忆碎片,似乎还是碰撞和辛苦带来更多的成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十天,四十个从前并不熟悉的人朝夕相处,小的摩擦到大的冲突都是时而有之。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更是引起了许多抱怨和不理解。面对不同的文化,大家逐渐理解,不是要同化,而是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互动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