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在作文教学中滥竽充数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sh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作文,老师学生都头疼。绝大多数学生都不爱写作文,绝大多数老师也是怕教作文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 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面对这个“老大难”,相信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做过类似的训练:引导学生收集素材、对学生进行如何开头、结尾、过渡等写作技巧片段训练,目的就是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来。然而,老师做得越多,学生觉得越难。
   每次批改学生作文难免心灰意懒,总觉得虚的东西太多而实的东西太少、模仿得太多而独创的太少、概述的太多而具体描写得太少、无病呻吟的太多而有真情实感的太少。教师煞费苦心的劳动都成了“枉然的赋予”,学生怎么就写不出鲜活的作文呢?我们在慨叹学生不会做文章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在作文教学上做了些什么文章?
   就一(篇)次作文教学的程序而言,作文教学程序应该是: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个阶段。这种作文教学的程序可以说行之已久,在我们作文教学活动中,我们习惯在交代写作任务之后,大讲作文技法,就如何选材、如何构思、如何确立主题,大发见解,然后来几篇范文佳作引路。老师可谓事无巨细,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写出好作文来,我也如此炮制了许久,满怀期待的我却发现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我们的“指点江山”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弱化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少懒于思考的学生便根据老师所讲依葫芦画瓢,这样千篇一律的“八股文”就应运而生了。最后,本应“千人千面”的作文在实际中常常发现有许多题材、结构、主题极为雷同的作文,甚至开头、结尾都惊人的相似。学生一听说上作文课就发出狼嚎般的抱怨。
   如果我们还要对学生老生常谈的作文评头论足还有什么意义?我们又何必为学生的矫揉造作顿足捶胸?也难怪学生一写同学友情就写考试时情急之下掰断直尺,一写助人为乐就帮老大爷推三轮车,一写老师就写挑灯夜战,奉献得忘了自我,似乎不蜡炬成灰就不能显示其崇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教师指导力度不够,而是教师在学生作文前指导过多。我们的喋喋不休已经把学生的思维不自觉地引向了狭窄阴暗的死胡同,严重束缚的学生的个性。
   更何况,在这四个阶段里,教师的“命”、“指”、“批”、“讲”的行为占用了太多的教学时间,学生在教师的这些行为指令下所能表现的行为以“听”“写”为主,“说”“思”为辅。这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的死板教学形式,使学生对作文教学早已失去了兴趣。
   其实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为了让学生考试得高分,有的老师采用投机取巧的办法,要求学生临考前背几篇“范文”,考试时“用上”或“改头换面后用上”。甚至反复对学生进行如何“套”文章的技巧训练。我想,这样的指导,还有谁会真正的作文?
   作文是什么?作文是学生自由运用所积累的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由发挥个性,展示文学才华的方式。百花绽放,江河奔涌,百鸟争鸣,虎啸猿啼:自然界的生命在以不同的形式宣泄着自己的情感。自古,人类也以不同的形式宣泄着自己的情绪。文明时代,写作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一种情感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仿佛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痛快淋漓地抒发对生命的体验、对生活的感悟,让清澈的情感之水自然流畅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表现欲是极强的,只要是感兴趣的事情就一定会想办法做得最好。其实,学生很多时候写作文的心态并不端正,往往是完成任务而写作,因而导致正规作文训练效果不佳,而一些小作文片断,日记却写得很好。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想写啊。因此,决定学生作文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想写而不是要我写。有人笑谈:作文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作文的真实是内容的真实,更重要的是“写作”行为的真实即真实的言语任务、言语环境和言语效果。如果作文是一次真实的言语交流而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一次真实的生活再现而不是生活模拟,是用来与同学欣赏的而不是交给老师评判的,那么鲜活生动的文字就会喷涌而出!
   综上所述,我们的作文教学中的确忽视了写作的本质,误导了学生的写作,急功近利地在教学生怎样写应试作文。而忽略了写作其实是对生活的自我表达,是自我生命的活动,是富有个性的创造。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丰富的精神活动,因为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因为对生活的个性感悟和独特体验,因为有自己的情感表达,所以作文。
   那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还应做些什么文章?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灰溜溜地做逃兵,把作文的“半壁江山”拱手相让吧?学什么就写什么,教材文本就是个例子。
其他文献
做为中学语文教学中难点的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令很多学生头痛的老大难问题。笔者探索出“以诵读翻译为主体,讨论交流为辅助,鉴赏扩展为提高”的多步课堂学习模式,在文言文学习中有较好的效果。   一、诵读翻译为主   所谓诵读,就是声情并茂地以记诵为目标的朗读。诵读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法障碍: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新课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时代发展的必要,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出路何在呢?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
期刊
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说:“功利的危害是导致人的狭隘: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人是看不见水的。功利狭隘的人说到底是没有出息的,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为此,用充满诗性与理性的教学,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催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个呼唤精神家园回归的社会中,意义重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实施课改中,面临着严重的功利性问题。   一、以丧失人文精神为代价获得短期“效益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助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是近年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没有达到真正学习的目的。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如何让学生走出误区,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真正在集体中获得个人生动活动的发展
期刊
一、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性质及课程目标优化   新课程改革,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教育思潮渐渐靠拢的大势,表达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愿望。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由“唯工具论”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论”,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   新课改课程目标的优化,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期刊
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除了要选准立意的角度,明确作者的褒贬态度,更要有联系现实生活的热度。高考本身历来就是一个万众瞩目的热点话题,语文社会现实联系又最为密切,语文高考不会局限于书斋,局限于纸上谈兵,而是力求沟通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主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这一倾向表现在选题上,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事件。   纵观2014年全国18道高考作文命题,全是
期刊
每个学校和老师都应该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但目前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我们的师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真真实实从追求课堂有效教学做起,让我们的老师从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策略或技术做起。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   第一,灵活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曾指出:“语文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无论语文知识是通
期刊
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当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以鱼”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以渔”的智者。教学模式也要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客观的板块式程式。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来应对此次教学改革呢?  
期刊
新课程理论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创新精神。“学案教学”在理念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把教学的立足点、课堂的支撑点,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实现了教案学案一体化。课堂活动为学生学习和发展设计,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古诗文。这些千古美文之所以能够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流传下来,且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都堪称典范,可以使学生在诵读中得到滋养和熏陶,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古诗文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可取之处。因此,将诵读古诗文与小学生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难题。在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