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论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创新精神。“学案教学”在理念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把教学的立足点、课堂的支撑点,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实现了教案学案一体化。课堂活动为学生学习和发展设计,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一、“学案教学”中教师的备课主要是设计学案
采用的方式是:轮流主备,集体讨论增删,形成共案,组长把关,审订,然后付印。共案到手后,各位教师在共案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作个性补充,而后施教。
1.创作化原则。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学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学生学习、探究、走向教材深处的“导航仪”。要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教师必须把握课标,认真学习教材,准确加工教材,科学补充教材,合理拓展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在《课标》中承担的使命和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经验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突破点,把教材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科学整合。使学生能够通过学案的引领,顺利走进教材,自主进行知识构建,发展思维,并让学生最终走出教材,形成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2.学科化原则。学案编写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学案设计有它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格式,但在具体设计操作时不可受“式”的束缚而模糊了学科特点。应以探究知识为基本线索,以“三维目标”为指向,以发展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为目标,为学生设计符合学科特点、符合探究知识规律的学习行为,绝不可抹杀学科的特殊性。一般地说,语文科侧重语文实践、积累和对文本的感悟。学案设计既要体现探究知识的共性特点,更要体现学科的自身规律,切不可把学案简化为一份习题,课课一副面孔,节节一个模样。
3.问题化原则。学案如何实现学生知识建构,关键在于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知识点的设疑,即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思维,落实知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体现在对题例、问题的选择设计上。精选的题例体现着学习文本的实质内涵,体现着教学重点、难点的落实、突破。所以,学案中的问题习题的设计,成为学案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4.个性化原则。学案同时是教案,共案到手,执教教师必须根据所教学生的学情进行个性加工。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细节预设,对重点、难点作引导点拨,对解题思路方法及知识规律作总结归纳,指导学习方法,等等。可在学案教学设计时,作个性设计,成为执教者的个案。
二、“学案教学”的课堂活动的流程
“学案教学”的课堂活动是根据课前学案预设的流程来进行的,即“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展示反馈——评价点拨”的程序。
1.自主学习。学生依据学案自学指导要求,逐段逐节研读教材,完成学案所提出的任务与要求。教材是学本,学案是引导。学案具体设计的重点研究的问题,学生在阅读教材中逐项明确,逐题落实,对预习自学是很好的落实。对课前进行了预习自学的学科,课堂上可直接自学检测,以展示反馈的手段,反映自学效果,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2.小组学习。学生自学的困惑,自学检测暴露的问题,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求教的欲望。教师随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以一帮一、兵教兵的方式,解决学生的个性疑问。教师深入小组,进一步了解学情,并随机辅导点拨,引导小组成员积极交流,热烈讨论,适当辨论,把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
3.展示反馈。此环节中,训练是主线,展示是手段,反馈是目的。对学案上的问题习题,学生都有一个“自做——交流——总结”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如何,要作必要的展示反馈。小组问题,小组内展示;共性问题,全班展示。可以采用多种展示方式,进行各种有效的反馈。
4.评价点拨。展示反馈的结果必须通过评价点拨落到实处,先评后点,评中有点,点中有评。展示的结果,可以组内自评,可以组与组交叉互评,还可以采用小组报告制度,将展示结果的正确与否汇报给教师,并督促展示对象纠正修改。教师在学生展示与评价的过程中,巡视展示的内容,要甄别对错,及时判定。同时,发现代表性的问题及学生思维的亮点,特别是对于多元思维、对于预设问题之外的生成问题,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要进行及时评述,点拨讲解,使学生豁然开朗。对于思维重点,思维的多元表现,教师要加以激励引导,三言两语点出妙处,使学生能够借鉴。
学案一般按以上四环节操作,但四环节不可机械地割裂开来,合作中有展示,展示中有合作,过程性评价更是贯串始终,
“学案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整个过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整个课堂,任务交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方法告诉学生,过程让学生亲生经历,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困难让学生设法攻克,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精彩让学生充分展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一、“学案教学”中教师的备课主要是设计学案
采用的方式是:轮流主备,集体讨论增删,形成共案,组长把关,审订,然后付印。共案到手后,各位教师在共案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作个性补充,而后施教。
1.创作化原则。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学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学生学习、探究、走向教材深处的“导航仪”。要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教师必须把握课标,认真学习教材,准确加工教材,科学补充教材,合理拓展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在《课标》中承担的使命和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经验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突破点,把教材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科学整合。使学生能够通过学案的引领,顺利走进教材,自主进行知识构建,发展思维,并让学生最终走出教材,形成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2.学科化原则。学案编写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学案设计有它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格式,但在具体设计操作时不可受“式”的束缚而模糊了学科特点。应以探究知识为基本线索,以“三维目标”为指向,以发展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为目标,为学生设计符合学科特点、符合探究知识规律的学习行为,绝不可抹杀学科的特殊性。一般地说,语文科侧重语文实践、积累和对文本的感悟。学案设计既要体现探究知识的共性特点,更要体现学科的自身规律,切不可把学案简化为一份习题,课课一副面孔,节节一个模样。
3.问题化原则。学案如何实现学生知识建构,关键在于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知识点的设疑,即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思维,落实知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体现在对题例、问题的选择设计上。精选的题例体现着学习文本的实质内涵,体现着教学重点、难点的落实、突破。所以,学案中的问题习题的设计,成为学案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4.个性化原则。学案同时是教案,共案到手,执教教师必须根据所教学生的学情进行个性加工。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细节预设,对重点、难点作引导点拨,对解题思路方法及知识规律作总结归纳,指导学习方法,等等。可在学案教学设计时,作个性设计,成为执教者的个案。
二、“学案教学”的课堂活动的流程
“学案教学”的课堂活动是根据课前学案预设的流程来进行的,即“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展示反馈——评价点拨”的程序。
1.自主学习。学生依据学案自学指导要求,逐段逐节研读教材,完成学案所提出的任务与要求。教材是学本,学案是引导。学案具体设计的重点研究的问题,学生在阅读教材中逐项明确,逐题落实,对预习自学是很好的落实。对课前进行了预习自学的学科,课堂上可直接自学检测,以展示反馈的手段,反映自学效果,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2.小组学习。学生自学的困惑,自学检测暴露的问题,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求教的欲望。教师随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以一帮一、兵教兵的方式,解决学生的个性疑问。教师深入小组,进一步了解学情,并随机辅导点拨,引导小组成员积极交流,热烈讨论,适当辨论,把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
3.展示反馈。此环节中,训练是主线,展示是手段,反馈是目的。对学案上的问题习题,学生都有一个“自做——交流——总结”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如何,要作必要的展示反馈。小组问题,小组内展示;共性问题,全班展示。可以采用多种展示方式,进行各种有效的反馈。
4.评价点拨。展示反馈的结果必须通过评价点拨落到实处,先评后点,评中有点,点中有评。展示的结果,可以组内自评,可以组与组交叉互评,还可以采用小组报告制度,将展示结果的正确与否汇报给教师,并督促展示对象纠正修改。教师在学生展示与评价的过程中,巡视展示的内容,要甄别对错,及时判定。同时,发现代表性的问题及学生思维的亮点,特别是对于多元思维、对于预设问题之外的生成问题,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要进行及时评述,点拨讲解,使学生豁然开朗。对于思维重点,思维的多元表现,教师要加以激励引导,三言两语点出妙处,使学生能够借鉴。
学案一般按以上四环节操作,但四环节不可机械地割裂开来,合作中有展示,展示中有合作,过程性评价更是贯串始终,
“学案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整个过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整个课堂,任务交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方法告诉学生,过程让学生亲生经历,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困难让学生设法攻克,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精彩让学生充分展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