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积极介入学生结伴成长的有效途径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学生结伴成长的情景描述
  【案例】
  赵凯奇,从杭州来到诸暨读书。和他同来的一名女生顺利进入实验班,他则没有。刚开学时赵凯奇有些茫然,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在学校的第一次摸底考试中,班级排第19名。但他在工作上比较勤快,受到班主任老师的赏识,被选为班长。
  经过一个学期,赵凯奇的进步十分明显,如在期中考前一个月左右,赵凯奇一改消极的学习态度,连续很多天在教室发奋学习,期中考试成绩上升为班级第九名。期中考试之后,赵凯奇有更好的表现,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遇到不懂的地方,不会去抄同学的作业,而是通过与同学讨论、请教老师、自己独立思考来解决,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班级第一名的成绩。同时,赵凯奇班级工作也做得很好,一个学期个人的“三项竞赛”没有扣分,总体表现让班主任老师很满意。在访谈中,我们谈到为什么改变以前消极的态度时,他说:“因为其他同学都在努力,特别是我的好朋友孟炜,他的成绩一直在我前面,我想超过他,我们相互一起追赶的话,我们都会进步。还有我不想丢面子,让别人说我不行,这倒不是为了每次都考第一,而是为了我想证明我自己能行,不管是学习还是以后工作。”
  显然,赵凯奇的进步,与他伙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我们对他的三位伙伴进行了访谈。
  赵亚坚,也来自杭州,较为聪明,学习基础较好,但投入学习不够,曾因纪律差、带手机以及顶撞老师等受警告处分。自与赵凯奇他们在一起后,他行为表现、成绩上都有较大改进。他说:“我和赵凯奇是初中同学,到高中居然还在同一个班,也就经常跟他一起玩,还有他学习上比较认真的,我爸叫我向他多学习。”
  孟炜,诸暨本地的学生,来自农村,读书非常认真,性格开朗,喜欢打篮球,他与赵凯奇住同一寝室。他说:“赵凯奇来自杭州,但没有城市人的那种娇生惯养,我们都喜欢打篮球,还是同一个寝室的,就经常在一起玩。在学习上,我们也一起讨论问题,他不会做的题目一般会问我,因为比较方便。”
  童成梁,也来自诸暨农村,父亲早已去世,家里母亲忙于打工,不怎么管他,他也不是很懂事,花钱随意。自与赵凯奇他们结伴后,他最大的进步就是花钱有了节制。他说:“我比较喜欢跟孟炜在一起,他比较开朗,不像我整天不高兴,还有我也比较喜欢打篮球,也因为我打球,去学校超市的机会就少了,钱就节约了,接下来我准备在学习上向他们学习,我们将结成为‘四人帮’。”
  此案例中,四个同学都是男生,影响他们结伴的一个明显因素是性别。高中阶段的学生,受学校制度的影响,相同性别之间的交往比较容易,彼此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能力也是一个影响因素,班级中能力接近的学生常常聚集在一起,赵凯奇在工作上能力较强,孟炜在学习上能力较强。另外,相同的兴趣和态度也使在生活上具有共同感受的学生走在了一起,案例中的四个男生都喜欢篮球,这为他们的结伴提供了一个平台。
  这些影响学生结伴的因素,证实了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结果:人际关系受相似性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信念、态度、价值观方面,或在身份、文化程度、社会背景方面相似程度越高,彼此就越容易接近并形成肯定的人际关系,相似程度越低则越容易疏远或产生否定的人际关系。
  接近性因素也影响着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在班级中,座位靠近的学生容易结伴;同一寝室的学生也易聚在一起。赵凯奇和赵亚坚来自杭州、童成梁与孟炜来自诸暨农村、四人都住同一个寝室等这些接近因素,使他们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彼此了解,这大大促进了他们相互关系的发展。
  补偿性的因素同样影响着学生的结伴行为。补偿,包括获得别人的肯定、同情、勉励和援助等。赵凯奇在学校的第一次摸底考试中,班级排名第19名,而且同来自杭州的女生顺利进入实验班而他不能,这些对他挫伤很大。但他从孟炜的开朗乐观、学习认真中得到了鼓励和肯定。赵亚坚纪律观念淡薄,平时喜欢顶撞老师,但学习基础较好,人较为聪明,他从赵凯奇的努力中受到影响,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好。童成梁来自单亲家庭,因为球技出色,得到了伙伴们的肯定。学生在交往和人际关系中,都渴望达到一定的目的,满足一定的需要,这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倾向。因此,他们愿意跟那些能给自己心理补偿的同学结为伙伴。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之间的结伴,未必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师介入学生结伴,引导学生共同成长,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 积极介入学生结伴活动
  学生结伴成长的过程中,学校、教师的积极介入,就是要积极发掘学生间的相似性、接近性、补偿性因素,创设与这些因素有关的情景。譬如,在编排学生住宿床位或者座位的过程中,进行有目的的搭配和调整,让相邻同学能够自然结伴,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相互促进、提高,使伙伴之间的影响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里,是否采用合适的方式,直接影响到结伴的走向与效果。
  (一) 认识伙伴的长处和缺点,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真情告白”活动
  学生之间的结伴,开始的时候,性格爱好等占有主导位置;然后才考虑“学习”这一因素。无论是什么因素促成学生之间的结伴,这种结伴都是自发的。伙伴之间的影响,正面与负面共存。很多学生都承认,正面学习伙伴的长处,负面接受伙伴的影响,都是因为伙伴之间“必须讲感情”。赵亚坚说,初中的时候,跟伙伴同坐,伙伴喜欢上课讲悄悄话,虽然自己胆子比较小,但是觉得不理会伙伴,不好意思,就养成了“上课讲话”这一很不好的习惯。进入高中,他跟童成梁成为同桌,童成梁虽然性格较为内向,不很善于表达,却也有说空话的情况。其他同学也承认,受伙伴影响,自己养成了上课吃零食、下课抄袭作业等不良习惯。
  “没有恰当的方式来指出伙伴的不足之处”是调查中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不少学生反映,有时候明明看到了伙伴学习上生活上的问题,自己也指出来了,伙伴非但不接受,而且还影响了彼此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结伴的长处、缺点,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指出伙伴的不足,如何正确认识伙伴的评价,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第一步:利用“结伴成长记录表”“日常行为评价表”,鼓励伙伴、学习小组成员围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用文字简要指出对方有待改进的地方,发挥旁观者“友情提醒”的作用。如童成梁等同学指出:赵亚坚乐于解答大家遇到的学习问题,让大家受益不少;但是他上课说空话,影响周围同学的学习注意力。由于伙伴之间的评价不是批评的方式,也只局限于小范围,赵亚坚就承认了自己讲空话的习惯影响了周围同学,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
  第二步:以小组、寝室为单位,每周举行一次民主生活会,围绕“三项竞赛”情况,总结小组、寝室成员每周在学习、纪律上的收益,重点就出现的问题开展自我批评。
  第三步:利用教室墙报,设立“真情告白”专栏,请学生用小纸条写出三个内容,即自己在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地方或者科目;对伙伴或者同学的一些建议;就班级活动,对老师、班主任的建议。如童成梁希望在英语作业时得到赵凯奇的帮助,又担心情绪低落的赵凯奇不愿意。因为经常在一起打球,本身谈得来,赵凯奇经常解答童成梁的英语问题,结果得到意外的收获:童成梁在赵凯奇的帮助下英语成绩有了提高,而且他的乐观开朗感染了赵凯奇,让他忘记了未能进入实验班的失落,学习情绪好了很多。
  罗伯特·西奥迪认为,深刻的影响力,从来不是强迫的、被动的,而是以一种为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多种形式的“真情告白”,反映了伙伴之间的平等关系,利用了伙伴之间的友情平台,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乐于接受了,影响就自然产生了。
  (二) 坚持主题班会和民主生活会的常态化
  书面调查显示,有20.2%的高二、高三学生认为自己对学习比较悲观,没有动力,觉得大学生就业难,读书对自己将来的生活没有多大用处。这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很能反映学生内心的困惑,成为制约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混淆了“分数”与“读书”“知识”与“文化”“生存”与“生活”等概念,需要加以疏导沟通。为此,我们在学校的支持下,利用每周一次的读写课时间,开展班会活动,发动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上述问题。如围绕“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为什么要学习”这两个问题,我们收集了大学生能力无法适应工作、高中生的小发明小创造、高新农业成效大等具体事例,张贴在墙报上,供学生浏览。同时设计了几个问题,启示学生思考:(1)人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收获成绩,还能收获什么?(2)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要不要继续学习?为什么?(3)知识与文化,有什么差异?很多高中生、大学生,读书阶段学到的是知识,还是文化?(4)现在每年都有五百万以上的大学生毕业,大学生是知识精英,还是普通劳动者?(5)每个同学都学过电学,教室里一个开关坏了,谁能更换?谁能带电更换?事后有很多学生反映,自己学了复杂的电学知识,就是不会更换开关,更不敢带电更换,学了不能用——“知识”没有转化为“技能”。个别同学认为,自己虽然成绩不错,但是教养好像比较欠缺,心胸比较狭隘,感情比较淡漠,对班级、寝室不够关心,也不太留意父母亲的生活——“知识”没有转化为“文化”。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不读书而工作得心应手的,只是个别的例子;对很多人而言,不读书,不经历大学教育,在竞争的起跑线上就输了;读书,学习,是一辈子的需要,也是一种内心的需要。这样也就从思想上解决了“要不要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很多学生更为注意自己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伙伴之间也会有意识互相鼓励。
  三、 结伴成长活动的启示
  关于人际交往,美国社会学家G. 霍曼斯提出了“社会交换论”,强调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诸如赞美、荣誉、声望等非物质商品的交换。菲斯汀格提出了“社会实在论”,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和意见正确与否的判断无法确定标准时,往往将周围其他人的态度、意见或行为作为暂时性判断标准,使自己的认识与周围人保持一致。“社会交换论”注意到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有时会产生诸如安慰、赞美等某些非物质的功利性动机;“社会实在论”说明了人们在交往中时积极地保持个体与团体认知的和谐,使团体活动能协调进行。推进学生之间通过“人际交流”“艺术素养”“独立生活”“自觉学习”“自审能力”等因素的互补,可以使学生相互影响、促进、提高。伙伴之间的种种交流,让学生建立起信任的感情,逐步消解文化因素差异、社会因素差异、心理因素差异;伙伴之间的评议,让学生能理性看待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调整和改进,从而在现实中共同成长。因此,可以说:学生是学校最珍贵、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充分用好“学生”这一教育资源,对学生、学校的发展,会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其他文献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好习惯,并且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中有疑难的、生活中观察到的而难以解释的问题。培养学生在众多的问题中对照条件进行分析、甄别、梳理、归纳,培养学生去伪存真、弃虚求实的思想方法和能力,筛选出一个能转化为研究课题的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的首要任务,也被认为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难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
期刊
在一个星期的课例研究活动中,笔者一共三次执教了高二选修教材中的《都江堰》一课。过程是比较痛苦的,但是过后觉得非常充实和快乐,因为感觉自己有了很多不一样的体会和收获。在这里,笔者主要借这次课例研究谈谈有关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 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都江堰》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中的一篇课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笔者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1)
期刊
一、 一次课例研究活动的过程描述  2011年4月,安吉县特级教师后备人选培养办班的24名教师,在上海教科院王洁、沈兰、杨玉东、胡庆芳等博士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了一次课例研究活动。笔者参与了整个活动,感受到了一次课例研究的过程与课例研究的价值。  (一) 研究前的准备:分组确定研究主题,规划活动方案  1. 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主题  课例研究是一种集群体智慧的教学行动研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集
期刊
选定《〈论语〉选读》作为浙江高中新课程选修教材,确实是眼光独到。因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论语》,对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心灵的发育意义重大。同时,浙江的会考和高考,将其列入了必考范围,这就意味着《〈论语〉选读》由选修演变成为必修。在《〈论语〉选读》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对一些问题十分纠结。(1) 教材的编排打乱原来的章节,按照一个基本的主题大致排列,章与章间的连接不明显,导致阅读不畅达。(2)
期刊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引发创造性成果,它是人类智慧的核心。要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专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要解决的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和纽带,为整个教学设计合理的思维流程。  这次课例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目的是通过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
期刊
读了张孔义和董承理合著的《语文课程的实践回归——董承理语文教学探索实录评析》(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评析》),对其写作教学案例及评析的突出感觉,不是新奇,而是深刻和中肯。近年来,对写作教学现状的批评不绝于耳,各种改革主张纷见于专业杂志,发表的教学案例也不乏新意。但是,林林总总的意见和教学尝试,鲜有从写作教学现状的源头进行反思,少有从现行教学写作方式的本质上系统地寻找问题的根
期刊
在上海教科所王洁博士的带领下,我们理科综合组共9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例研究。经组长安排,笔者作为课例的主要实践者执教了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科学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课,供组内教师研讨。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即将学习的“电和磁”现象的基础,学生能否正确而系统认识磁体及其性质,对今后进一步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教材通过3个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磁体的性质(能够吸引含铁、镍的物质;
期刊
现阶段的公开课,往往采用这样的流程:导入—自读—正音(或推出教学目标)—整体感知—重点研讨—品味语言—拓展—小结。名义上多为自主探讨,实质上整堂课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依赖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把握能力。而在拓展这一环节上,有的如蜻蜓点水后迅速盲目扩展;有的往往习惯于大量拓展作家言论、著述及其他人的评述而忽略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往往以为拓得越多越深效果就越好,其实不然。以下笔者以《荷叶母亲》一文的公开课
期刊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各种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的认识在特定情境中互相交流、碰撞,促使其提高认识、思维、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情境教学具有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等鲜明特色,对营造教学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思想和道德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对农村职业高中学生的政治课而言,情境教学更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因为农村职业高中学生与普
期刊
课堂拓展资料是学生语文学习材料的一种,它是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的。恰当地使用拓展资料,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厚实起来,从而提升课堂的品质。  一、 结合文体特点选择适宜的拓展资料  每一堂课所选择的拓展资料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文体的课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拓展资料。  (一) 小说教学可选择“主题补充”型和“背景介绍”型拓展资料  “主题补充”型和“背景介绍”型拓展资料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们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