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怎样引导学生梳理课文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315157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高中语文教材是知识之森林,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在走入茫茫森林时,既不迷失方向又能满载而归呢?在实际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探索,对课文的梳理我更侧重引导学生抓住每篇课文的切入点,解决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所谓万绿丛中我只取“一点红”。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新教材·语文说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容量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我们为每堂课制定的教
  学目标的数量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仍旧包含有提高道德品质、加强思想修养、培养某几方面能力等诸多目标。试问:一堂课或者一篇课文真的如此神通广大?一堂课能解决一个问题就很不容易了,目标越多,越容易“有的”而无法“放矢”了。
  目標只要一个,也不能过大,并且只有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荷塘月色》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景中饱含的情,《我与地坛》中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米洛斯的维纳斯》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灯》让学生会用象征手法,《雷雨》理解戏剧冲突……
  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重视点滴的积累,知识的梳理任重道远,不是一日之工,一节课就只解决一个问题,学习目标明确,学生不至于迷失于五彩缤纷的“知识森林”。有了目标,找一个与学生生活能联系起来的切入点,是梳理攻克目标的关键。真正实现梳理解决一个目标的问题,也会使整堂课显得集中而凝练。如《故都的秋》要解决体会作者孤独悲凉的心境这一目标,切入点不妨放在学生对秋天的景色的感受上(秋声、秋色、秋形)?为什么单写这样的景?”以此为切入点,就便于让学生在瘦削的秋形、冷色调的秋色、低吟般的秋声中体会作者心的悲凉,更好地完成梳理课文的目标。 《琵琶行》以生活的“同病相怜”的事情为切入点,然后了解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而到琵琶女的“五陵年少争缠头”和“老大嫁作商人妇”,去真正体会到“江州司马”为何“青衫湿”了。
  ……
  “乱花渐欲迷人眼”,走在知识的森林中,不要太贪心,万绿丛中我只取“一点红”,假以时日,采得百花成蜜后,师生同在丛中笑。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总是“抄、编、凑”,作文语言充斥着“假话、大话、空话”、“模式化、成人化、公式化”,作文语言缺乏创新、表达缺少个性,这里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者的原因。要改变以上现状,就必须张扬个性, 放飞想象,培育创新思维。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三条途径:  1.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与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
期刊
我们欣赏小说的语言,不仅要琢磨作者落笔行文中所散发出来的特殊味道,体会其语言风格,更主要的还是重点分析、细心品味小说中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那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在小说这极具现实意义和人生哲理的沃土之上,引导学生去感受小说语言的花香呢?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细咀嚼,慢品味  小说有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初读小说,为情节所吸引,会自然读得很快
期刊
文言文语句翻译是每年高考试卷中的必考题,常考题。此类试题不仅是考查重点,而且是考查难点。试题一般难度较大,学生在此类题上经常失分,有时甚至一败涂地。如何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十分复杂艰难的问题。故而,要想在翻译上得到高分,必须突破文言翻译的瓶颈,从而解决这一难题。  高考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一般选择那些带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来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
期刊
名著属于精神食粮的“大餐”,只有读名著,才能真正进入文艺的殿堂,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新课程教材(人教版)中设置了“名著导读”这一模块,就是要求学生了解名著、接触名著、学会欣赏名著。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样落实教学目标呢?难道仅仅让学生自己看“名著导读”部分吗?笔者认为,“名著导读”不能放任自流,老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下面笔者以《红楼梦》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引导学生
期刊
关于鲁迅作品的调整,众人议论纷纷。有人说是“大撤退”,有人说是“被撤退”,有人说是“大换血”,笔者觉得还是说“调整”恰当些。  一、鲁迅作品选入课本有其时代原因  鲁迅,曾经被捧上天。其作品中政治色彩浓厚,被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骨头是最硬的”“民族魂”,是左翼的一面旗幟。鲁迅锐眼发现历史是写满“吃人”的流水簿子,他骂军阀,骂帮闲文人,骂假洋鬼子,骂阿Q们,毫不留情地揭示中国人的劣根性。他的
期刊
翻开泛黄的扉页,循着熟悉的自己,触摸岁月的痕迹,静静聆听岁月的足音在心里回荡,一阵又一阵惊起沉睡已久的回忆。读着,读着,眼里烟雾腾起,潸然泪下。  感恩,一个谁都懂,却不知要怎么去做的词。在过去的日志里,并且忘记了这个简简单单的词“感恩”。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一首《感恩的心》唱出无数人的心声。感恩一滴水,感恩一朵花,感恩一只鸟儿,感恩万物,不需要任何理由。  常懷一颗感恩的心,
期刊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课堂。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力量,如何管理好班级,保障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团结友爱、身心愉悦、积极健康、勤奋向上的环境里发奋求学,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面对现在的生源现实,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说教,而是要有一个使人向上、向善的班风。风气是无形的力量,它能引导人、陶冶人、教化人,塑造美好的人格。学生在班级里,通过集体的共同学习与
期刊
心理学及其研究的成果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活动的焦点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即研究教和学的互动方面。作文教学是一个包括很多变项的复杂过程。其中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和动力、外因的刺激与反应、学习兴趣、认知方式、人格因素、焦急感等)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学习动机、动力、学习兴趣决定着学习效果。  从作文的本质看,学生作文其实就是一种用笔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客观事物的所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新的理念得到了有效的实践和深刻的理解,其中,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意义及做法,我自己颇有感触。本文就结合高中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学生学习的需要  新课程下除了重视结果外,更重视过程。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热爱祖国语言,并能正确应用汉语言文字,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听说读写是最好的措施。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到阅读、思考、发言、或讨论等学
期刊
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我们精心设计的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让我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于是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要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出低谷,改变误区,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动些脑子,下些功夫,让学生重燃学习语文的信心。  一、教师要有广泛的综合素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