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近的书和最远的书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pan_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个老师很会读书,老被人追着问:应该怎么读书?偶尔,他会玩世不恭地回一句:读书啊,从前往后翻,从上往下看。
  我现在也常常被问——我的孩子多少多少岁了,应该读什么书?
  “读书是重要的信息来源,但不是唯一来源”
  对于“几岁读什么书”这个问题,多数回答是罗列一堆书单。诸如中学生必读书目100本,3岁前必读经典100篇等。网上一搜一堆。
  可是在我认为,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一本书是必需读的,尤其还限定在某个年龄阶段必读,别闹了!
  书,是信息来源之一,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但每个人可获得信息和启发的地方很多,不一定就是书。
  我身边有朋友靠文字吃饭,但读的书并不多。也有朋友不靠文字吃饭,事情做得很好,读的书也不多。还有阅读无限的,连前苏联某将军的姨的表弟是干啥的都能张嘴就来,16岁就从科技大学毕业了,但现在工作生活方面都不是很好。
  当然,也有小小年纪就啃大部头然后一生与书结缘,写本小说都要去跟古书里的人物纠缠,且写完直接拿它问鼎法兰西院士桂冠的尤瑟纳尔之类。萨特等也都是,他们都是孩提时代人还没书桌高时就开始了非常成人化的阅读生涯。
  我举这两类例子的意思是,对待读书要有平常心,它不一定能确保什么。
  “12岁以下孩子应该读的书:离生活最近的和最远的”
  如果听了我这个观点,你也依然想聊聊读书这个话题,那么我很愿意配合,给点我的意见和建议。
  比如,12岁以下孩子,应该读什么书?我的回答是,离生活最近和最远的书。
  什么是离生活最近的书?
  就是所有跟你的日常生活能直接挂上钩的。如果你见过水,用你的手和脚把水搞得浪花四溅过,知道它在夏日清凉冬日温暖,对它永不停歇的流动发过呆,那么,去找些跟水有关的书来看看吧,管它是画册、童话、散文还是科普文。哪怕仅仅是“水”这个字,你也一定会很高兴去了解的,会立刻有对上号的惊喜。
  你的生活蔓延到哪,你的阅读就跟上;从此以后不必问,“我应该读什么书”。
  什么是离生活最远的书?
  就是跟你的日常生活不沾边的书。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每次跟着父母去山上干活,都喜欢爬到最高的石头上,找找我们的村子,有时候能找到,它就凹在一个小山坳里;有时候看不到,只能看到层峦叠嶂,一波连着一波,直到天边。我就禁不住想:山的那一边,再那一边,再那一边,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我上大学期间,乃至后来很长的时间里,一直很纠结“宇宙以后究竟往哪里去”;以至于很多年以后有次在香港见到净空法师,我问的唯一一个问题就是:你说宇宙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我说这个,不是让你向我学习;我是在解释什么叫“离生活很远”的知识和书。
  “为什么小朋友可以看看这两个极端的书?”
  我先用几个故事说说孩子的思维特点。
  典典2岁时,她爷爷给她买一种方形的饼干吃;第二天走在大西洋小区里的石板路上,她指着脚下的石板路说“饼干”。那石板路跟它的饼干一样,也是方形的。
  朝朝快3岁,看见古建筑上瘦骨嶙峋的中国龙,会把它认作“恐龙”;看见阿联酋航空戴红帽围白色纱巾的空姐,会把她们当“圣诞老人”,理由是她们有red hat and white beard(红帽子和白“胡子”)。
  壮爸教过两岁的儿子背古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结果有次在路边的墙角尿急,儿子突然冒出一句“墙角数枝梅”。实际上那只有墙角,没有梅。有次他爸晚上没洗脚,脱袜子,他又突然冒出来一句“‘闻’有暗香来”。
  小朋友很可爱,是不是?先别顾着笑,这是他们思维的一个特点:感性——从一个点直接过渡到另一个点,中间没有抽象的过程。他们需要经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思维才能进入抽象阶段:懂得盐巴之所以是盐巴,不是因为它的块状颗粒状粉末状液状,而是因为“咸”这一本质特点。
  所以,跟着生活读书就好了,如果读离生活最近的书,就慢慢生活,慢慢读,不着急——语言、绘画、文字、数字等等,通通都是符号,没有生活,我们着急学那么多符号、那么多表达技巧做什么呢?
  至于最远的书,且不说“生命来自宇宙”这种玄妙又煽情的话,因为远到天边的东西不容易有固定答案,刚好跟孩子好奇的心性及天马行空的发散思维吻合。还有个好处就是,在他还不需要被迫与世俗生活迎面撞上的阶段,给他一个广阔的世界观。
  这样的孩子,不容易随便被一个说法唬住,因为他眼里有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作者简介:
  大鲸鱼玩具图书馆创始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倡导者。
其他文献
不久前,我参加了女儿学校的“学园祭”(类似于中国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制作的1000份年糕,让我特别惊讶和感动。原因是:  做年糕所使用的糯米,全是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播种、栽培和收割的;打年糕、调制口味也是孩子们在老师和义工家长的带领下完成的——从原材料的生产到食品的制作,孩子们全程参与。  在日本的学校和家庭里,这种“食育”非常普遍,而且广泛,绝不是单纯的餐桌礼仪
第一步:  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作为火箭的身体。  第二步:  画上火焰和太空人等细节。  第三步:  添畫太空背景,构图饱满均衡,涂上喜欢的颜色。  你刚画好的这枚火箭,不仅会飞到浩瀚的宇宙中,游览无边无际的星空,还会和不同的星星做朋友呢!
“老师老师,肚子疼是不是可以回家休息?”  “可是,你并没有发烧啊!”  “你哪里疼呢?”“嗯……哪里都疼。”  “我有辦法治疗臻臻!”  “噗噗——叽叽叽……”“哈哈,救命啊!”  “还要治吗?”“不要啦,不疼啦,哈哈哈!”
刚到温哥华时,我最为担忧的是女儿找不到朋友,害怕她适应不了新环境。但在她上学第一周,每天看着她高高兴兴地去,高高兴兴地回,我的内心倍感欣慰:北美教育崇尚happy,名不虚传。  岂料周末,当我照例和女儿做睡前聊天时,女儿突然红了眼圈:“妈妈,您知道吗?我这个星期一点都不快乐,我每天都是装得很高兴的样子。我听不懂老师说的话,也没有小朋友和我玩,我一开口说话,有一个男生就会跑到我面前,摇着手喊‘no
河里捕鱼,树上摘果  妈妈告诉我,我们是既吃肉类也吃植物的動物。所以我不仅会去河里捕鱼,还会爬到树上摘果子吃。由于吃肉和吃植物时撕咬和咀嚼的方式不同,我们甚至为此长出了不同的两种牙齿!花式进洞,迷惑天敌  3岁前,我一直跟妈妈住在同一个洞穴里。妈妈为了保护我,想了很多聪明的法子:每次进洞前她都先围着洞口转一转,有时候还跳着钻进去,或者后退着进窝,甚至还会故意把自己的足迹弄乱,防止被天敌发现我在洞穴
晚上十二点,妈妈和往常一样去察看孩子的睡眠情况,一看吓一跳,孩子睡得很熟,但小鼻子正在不断地流鼻血。妈妈赶紧叫醒孩子,孩子却表示没有不舒服的地方。第二天一早,不放心的妈妈带孩子去医院,医生表示这很常见,不必惊慌。  容易受伤的“黎氏区”  鼻中隔前下方有一个由动脉和静脉血管构成的血管网,称为“黎氏区”,这里的粘膜薄,医学上也称为“鼻腔易出血区”。孩子上火、乱挖鼻孔,或者鼻子受到外力撞击、上呼吸道感
●编者按  自从教育家蔡元培在1912年定学制、倡“五育”以来,中国教育已经按这一模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从个别教育和工作坊式的私塾改为规格化、标准化的学校,教学形式改为班级授课制,进而分科教学,这是教育的一次革命。一个适龄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毕业,甚至读完硕士、博士——主流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然而,社会多元化观念的发展,也使越来越多对应试教育不满的家长“不按牌理出牌”,重新
  
现在,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宝贝疙瘩。在家长心目中,那可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掉了”,甭说惩罚了,就连一个手指头也不敢动,一个“不”字也舍不得说。那么,我们现在讨论“家长可不可以惩罚孩子”这个话题是不是太不合时宜?    “哄”不是万能的    近些年来,一种称做“赏识教育”的思潮通过各种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给家长思想上造成了很大混乱。  孩子不管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都要大加赞赏,说“你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