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生物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德育教育内容显露在教材的文字之中,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的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德育内容的教育。事实上,生物教材,尤其是初中部分,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或是人体部分,都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只要我们努力去钻研教材,挖掘其思想内容,就能有机地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既接受知识教育,又受到德育教育。
一、挖掘新教材的德育素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新教材多处涉及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一份爱国主义的好素材,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信心,立志为国争光的决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收集了一些资料,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了200多种植物,说明我国是研究和利用植物最早的国家;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经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要早一个半世纪,他的这部巨著被译成十几种文字,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杂交稻,已经跨入世界优良稻种的前列;童第周用细胞核培植的新方法,培养成功一种似鲤非鲤、似鲫非鲫、生长快,又能正常繁殖后代的新型鱼——“童鱼”,等等。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今现在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中领悟到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利用科学家的发现历程,渗透意志品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
生物学的任何一个发现无不包含了无数科学工作者辛勤的劳动和辛酸苦辣的探索历程。教学中,通过介绍生物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事例,引导他们树立远大抱负,刻苦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人类做出贡献。李时珍不顾世俗偏见,不做举人,二十七年如一日,爬山涉水,不畏艰险,“搜罗百草”,“访采四方”,终于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巨著,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从小热爱大自然,神学院毕业后放弃当时人们崇尚的牧师职业,随“贝格尔”舰历经千险环球考察五年,历时二十二年写成《物种起源》,科学阐述了生物的起源,被马克思称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加强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科学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从而促使学生去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运用新教材相关知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新教材中的观念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生物学科是自然学科,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阐述教学内容,去分析、讲解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生命活动的一些现象来阐述哲学原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如一个植物体表面看来并没有位置上的移动变化,但它每一个细胞、组织、器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变化,完成着发生、发展和死亡的过程,从而揭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通过生物进化的历程,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发展的方式都是由简单——复杂,由低级——高级。通过讲解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间共生、寄生等复杂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等,阐明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方式。通过种子休眠与萌发、水分吸收与散失、无机盐吸收与利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机物制造与分解,我们知道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系列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推动着整个生物界的发展,让学生理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通过内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让学生明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讲述光合作用时,在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关内容之后,可以这样问学生:为什么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不能呢?学生会回答是因为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接着教师再问:植物细胞有了叶绿体是不是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呢?初中生可能要经过讨论才会答出还必须要有光照。然后教师再以这个例子教育学生:植物细胞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一是因为有叶绿体,二是要有光照,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就好比同学们在学校学习,要学好知识,首先要自己努力,其次还要靠教师的教导,这两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的。对学生来说,这样的灌输不仅能使他们懂得搞好学习的基本要素,还能够使他们建立内因外因关系的初步概念,为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奠定基础。
四、要结合国情国策
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认识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国策。作为生物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在进行遗传系谱图的有关教学时,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一个包含有近亲结婚的遗传系谱图。在解答了有关的问题后,又问学生:图中的×号和×号生出患病孩子的机率达25%,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他们都带有致病基因。笔者再问:他们为什么会带有相同的致病基因呢?他们的致病基因是不是都来自同一个祖先?学生在观察后会得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再问:×号和×号是什么关系?学生答:表兄妹关系,是近亲结婚。这时笔者再作一个小结:由于在近亲结婚情况下,夫妻双方带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随机婚配,故生出患病孩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所以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从而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婚姻法》的有关内容,而且还使他们从理论上弄清了近亲结婚的严重危害。再如,在进行生态系统有关内容的教学时,也会经常碰到有类似“大量捕蛇”、“捕杀猫头鹰”等内容的习题,这时,教师应结合题意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后果,如捕蛇和猫头鹰会导致田鼠数量大增,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并且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有关法制教育。此外,还在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介绍在我国保护森林和草原的必要性、结合北方的沙尘暴天气谈在我国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紧迫性等等。从而将德育教育与我国的国情、国策紧密结合。
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学以致用的科学品质
德育教育是“知”与“行”的结合。生物学是门实验学科,它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既从感性入手,又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亲身实践,必将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德育效果。如通过分发各种种子让学生课后分组观察、记录“种子萌发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又从中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指导学生观察中了解和掌握氮、磷、钾等无机盐缺乏时植物出现的病症及抢救措施,对学生及学家生长的不良花卉进行及时“抢救”,初步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力量;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植物挂牌”,“悬挂鸟巢”以及走出校门进行“爱鸟周”、“环境保护宣传”、“植物资源调查”等活动,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理论和实践使学生感受到生物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只要努力学习,大胆实践,就可以充分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学以致用的科学品质。
六、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生物与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的学习,根据教材的编排采用适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习惯,如爱护有益动物,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生态环境,增强其对是非、善恶、美丑、真伪的辨别能力,树立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义务感,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环境伦理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七、要适时、自然,不能盲目、牵强
德育教育虽然是中学生物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但它的具体落实应该有一定的技巧,要把握适当的时机,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德育教育的适时性表现在:①抓住焦点问题,如结合申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环境教育;②关注热点问题,如结合沙尘暴天气进行国情和环境教育,结合克隆技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③有时甚至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如联系学校中在开展义务献血活动,可以提问:一次献血200-400ml,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为什么?学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很快就能答出:一次献血200-400ml对身体健康不会造危害,献血后,血浆量、红细胞量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
综上所述,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它需要生物教师多花时间和精力,找到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德育教育收到最佳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唐市中学)
一、挖掘新教材的德育素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新教材多处涉及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一份爱国主义的好素材,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信心,立志为国争光的决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收集了一些资料,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了200多种植物,说明我国是研究和利用植物最早的国家;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经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要早一个半世纪,他的这部巨著被译成十几种文字,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杂交稻,已经跨入世界优良稻种的前列;童第周用细胞核培植的新方法,培养成功一种似鲤非鲤、似鲫非鲫、生长快,又能正常繁殖后代的新型鱼——“童鱼”,等等。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今现在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中领悟到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利用科学家的发现历程,渗透意志品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
生物学的任何一个发现无不包含了无数科学工作者辛勤的劳动和辛酸苦辣的探索历程。教学中,通过介绍生物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事例,引导他们树立远大抱负,刻苦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人类做出贡献。李时珍不顾世俗偏见,不做举人,二十七年如一日,爬山涉水,不畏艰险,“搜罗百草”,“访采四方”,终于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巨著,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从小热爱大自然,神学院毕业后放弃当时人们崇尚的牧师职业,随“贝格尔”舰历经千险环球考察五年,历时二十二年写成《物种起源》,科学阐述了生物的起源,被马克思称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加强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科学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从而促使学生去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运用新教材相关知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新教材中的观念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生物学科是自然学科,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阐述教学内容,去分析、讲解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生命活动的一些现象来阐述哲学原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如一个植物体表面看来并没有位置上的移动变化,但它每一个细胞、组织、器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变化,完成着发生、发展和死亡的过程,从而揭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通过生物进化的历程,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发展的方式都是由简单——复杂,由低级——高级。通过讲解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间共生、寄生等复杂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等,阐明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方式。通过种子休眠与萌发、水分吸收与散失、无机盐吸收与利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机物制造与分解,我们知道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系列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推动着整个生物界的发展,让学生理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通过内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让学生明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讲述光合作用时,在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关内容之后,可以这样问学生:为什么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不能呢?学生会回答是因为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接着教师再问:植物细胞有了叶绿体是不是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呢?初中生可能要经过讨论才会答出还必须要有光照。然后教师再以这个例子教育学生:植物细胞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一是因为有叶绿体,二是要有光照,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就好比同学们在学校学习,要学好知识,首先要自己努力,其次还要靠教师的教导,这两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的。对学生来说,这样的灌输不仅能使他们懂得搞好学习的基本要素,还能够使他们建立内因外因关系的初步概念,为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奠定基础。
四、要结合国情国策
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认识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国策。作为生物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在进行遗传系谱图的有关教学时,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一个包含有近亲结婚的遗传系谱图。在解答了有关的问题后,又问学生:图中的×号和×号生出患病孩子的机率达25%,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他们都带有致病基因。笔者再问:他们为什么会带有相同的致病基因呢?他们的致病基因是不是都来自同一个祖先?学生在观察后会得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再问:×号和×号是什么关系?学生答:表兄妹关系,是近亲结婚。这时笔者再作一个小结:由于在近亲结婚情况下,夫妻双方带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随机婚配,故生出患病孩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所以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从而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婚姻法》的有关内容,而且还使他们从理论上弄清了近亲结婚的严重危害。再如,在进行生态系统有关内容的教学时,也会经常碰到有类似“大量捕蛇”、“捕杀猫头鹰”等内容的习题,这时,教师应结合题意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后果,如捕蛇和猫头鹰会导致田鼠数量大增,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并且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有关法制教育。此外,还在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介绍在我国保护森林和草原的必要性、结合北方的沙尘暴天气谈在我国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紧迫性等等。从而将德育教育与我国的国情、国策紧密结合。
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学以致用的科学品质
德育教育是“知”与“行”的结合。生物学是门实验学科,它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既从感性入手,又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亲身实践,必将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德育效果。如通过分发各种种子让学生课后分组观察、记录“种子萌发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又从中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指导学生观察中了解和掌握氮、磷、钾等无机盐缺乏时植物出现的病症及抢救措施,对学生及学家生长的不良花卉进行及时“抢救”,初步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力量;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植物挂牌”,“悬挂鸟巢”以及走出校门进行“爱鸟周”、“环境保护宣传”、“植物资源调查”等活动,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理论和实践使学生感受到生物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只要努力学习,大胆实践,就可以充分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学以致用的科学品质。
六、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生物与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的学习,根据教材的编排采用适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习惯,如爱护有益动物,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生态环境,增强其对是非、善恶、美丑、真伪的辨别能力,树立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义务感,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环境伦理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七、要适时、自然,不能盲目、牵强
德育教育虽然是中学生物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但它的具体落实应该有一定的技巧,要把握适当的时机,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德育教育的适时性表现在:①抓住焦点问题,如结合申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环境教育;②关注热点问题,如结合沙尘暴天气进行国情和环境教育,结合克隆技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③有时甚至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如联系学校中在开展义务献血活动,可以提问:一次献血200-400ml,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为什么?学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很快就能答出:一次献血200-400ml对身体健康不会造危害,献血后,血浆量、红细胞量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
综上所述,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它需要生物教师多花时间和精力,找到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德育教育收到最佳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唐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