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党员对教育的信任度直接影响党员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根本上影响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应深刻认识党员教育信任问题的意义,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党员思想教育质量,建立党员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信任关系,运用多种方式建设党员教育信任环境,从根源上遏制党员对教育的信任降低、缺失等问题,增强党员教育的信任度。
[关键词] 教育 信任 党员
缘于现代社会诸多方面的“信任危机”,“信任”问题研究成为当前我国学界的焦点之一,其始于社会学、心理学等研究,后扩展到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领域。当前,党员教育信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对党员教育信任问题意义认识不清,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二是教育的主体(各级党组织、教育实施者等)与客体(党员)之间没有建立高度信任的人际关系;三是教育主体与客体对教育的内容、目的、手段、价值等要素不够信任;四是需要营造党员教育高度信任的环境。我们需从这四个方面问题入手,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当前党员思想教育中的信任降低、缺失等问题,增强党员教育的信任度。
一、深刻认识党员教育信任的意义
1.党员教育信任的本源是对党和人民的信任。当前,对党员教育的研究多聚焦在如何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上,鲜有人去深入思考这样一个前提性问题:对于党的教育,党员为什么要相信“你这一套”,“信”从何而来?在部分教育者看来,党员相信教育内容、信任教育者是理所当然的事,“我打你通”是一件不证自明的事。然而反思其根源,党员信任党的教育真是“理所当然”的事吗?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p9究其“彻底”原因,党员对党的教育确实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这是因为,党员对教育的信任实质上源于对党和人民的信任。党员对党的教育的信任是毫不含糊的、“理所当然”的。但这对部分教育者来说并非是“理所当然”的。这是因为,如果教育者抱有这样一种心理:我是上级,下级就必须服从。那么这种“官本位”“自我中心”式的教育是难以赢得党员“理所当然”的信任的。这么说来,对于教育者来说,不是因为自己是教育者而党员就自然而然信任我们,而是因为我们是具有先进性、具有代表党的资格的“党代表”。要具有代表党的资格,教育者就应放下“官架子”,内强党性,外树形象,以自身的感召力赢得党员的认同与信任,反之则难以取得受教育者的信任。同时,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我们每一名党员要兑现“对党忠诚”的誓言,就必须充分信任各级党组织、相信党的教育、信赖教育者。党员信任教育,是党员信任党和人民、热爱党和人民、忠于党和人民的应有之义。
2.党员教育信任问题是事关教育成败的重要问题。信任是教育主体与客体心灵无障碍沟通的桥梁,是“教”与“受”双方思想坦诚交流的粘合剂,是促进教育成功、有效的催化剂。对受教育者来说,如果不信任教育者、不相信教育内容,那么他可能会“身在曹营心在汉”,“左耳进右耳出”,放松自己“三观”的改造,而教育效果亦大打折扣。对于教育者来说,如果不信任受教育者,也不相信教育内容,那么教育就是应付差事,教育者就是“戏台上的小卒”——走过场。可见,党员教育的信任问题对于增强党员教育的有效性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思想教育要引导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就必须为党员所接纳、认同、信任。只有获得党员的信任,思想教育才能实现其内化思想、外化行为的目的,否则教育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可见,党员教育的信任问题与思想教育的有效性直接相连,是影响教育成败的重要问题。
3.党员教育信任缺失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虽然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强了党员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思想教育为党员所信任、信赖,但是受社会环境、教育本身、教育者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思想教育“信用度”有下降的趋势,少数党员对思想教育心存疑虑、半信半疑,甚至个别不认同、不信“你这一套”。这是一种对我党思想教育极大的信任危机,既给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也给党员的精神世界带来不可低估的伤害和损失。遗憾的是,思想教育的信任降低、缺失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个别教育者明知思想教育信任度不高,亦听之任之,信任问题被掩盖起来。信任问题一天不解决,它就存在一天。因此,提高党员对思想教育的信任度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党员教育信任是需要长期奋斗才能解决的问题。党员教育信任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信任不等于现在信任,现在信任不等于永远信任。在我党发展壮大的历史上,思想教育赢得了广大党员的广泛认同和信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继承光荣传统,不懈奋斗,继续保持党员思想教育的公信力。教育实践表明,党员教育信任的建立与消失是不对称的。党员教育信任的建立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而信任的弱化可能就在一个短短的瞬间。一旦党员对思想教育失去信任,重建教育信任就需要较长时间里花费较大精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采取积极措施长期保持党员对思想教育的高度信任状态。
二、积极提高党员教育的质量
当前党员教育形式主义问题仍未杜绝,教育“假、大、空”的问题已经致使部分党员误认为教育是应付差事而不得不完成的一项任务,这样的教育非但难以达到目的,反而会让党员产生抵触、逃避等不信任情绪。要想增强思想教育的可信度,就必须积极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求真务实,使党员对教育的内容、目的、手段、价值等产生充分的信任感。
1.教育理念须“正”。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作为教育主体,各级党组织和教育者要加强对思想教育的认识,把思想教育当做党的建设的“地基”工程来对待,当做教育人、培养人的灵魂工程来对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党员的主体意识,关注党员的现实需求,关注党员的心理认同,关注党员全面发展,让思想教育成为党员盼望、渴望的“及时雨”。要树立效益理念,不以教育时间的落实作为第一评价指标,而要以教育效果的体现作为第一评价指标。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思维观念,积极实施帮助式、引导式教育,增强教育效果。 2.教育内容须“真”。教育内容良好的可信性来源于求真务实。党员教育要想获得党员的相信与认同,就必须在教育内容求“真”上下功夫。党员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不变形走样传达上级指示,统一党员思想认识,又善把上级指示精神“翻译”成针对党员特点的、贴近党员生活的、瞄准党员实际问题的内容,既对党员进行理论灌输又要反映其现实问题;要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既要有“高、大、上”的要求使党员知不足而奋进,又不能脱离实际使人望而却步;要注重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既要继承思想教育的宝贵经验,又要着眼时代特点赋予思想教育以新的内容。
3.教育形式须“活”。教育的内容需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2]p162-165。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能吸引党员注意,引发兴趣,增强党员教育信任。因而,教育要树立开放观念,改变自我封闭的教育模式,综合运用自主式、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等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网上课堂、群众性文化活动、实践课堂等多种教育资源,积极采用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党员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建立党员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信任关系
教育通过主客体之间的思想交流而达成其目的,思想交流愈是真诚、深入,教育的有效性就愈强。而这种思想交流是以双方互相信任为基础的,否则这种交流难有成效。党员教育信任是双向的信任,包括主体对客体的信任和客体对主体的信任两个方面。
1.提高教育主体能力以取得受教育者的信任。一是提高教育主体的组织任教能力。当前,教育者队伍存在的先天不足和素质“缺陷”,已经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如果教育者本身能力不强,组织教育质量低,怎么能增强党员对教育的信任度呢?为此,必须大力强化教育者的“内功”。教育者要加强学习,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炼就扎实的理论素养。要积极运用查、考、评的手段,激发教育者队伍活力,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二是端正教育态度。有的教育者急功近利,认为教育没有管理手段效果好,对教育的地位、作用认识不清;有的教育者把教育当成一项上级交给的任务,教育搞完就算任务完成;还有的教育者对教育效果不自信,先入为主地认为改变党员思想难。教育者自身对教育都认识不清,态度不端正,何谈党员对教育的高度信任?这样的“糊涂”教育,其结果反而可能导致党员对教育的不信任。因而,教育者首先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强化教育培养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从而促进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做到言教与身教相统一。心理学认为,信息的接受者往往是以自己心目中传播者的形象作为判断所接受信息的可信度真理性的重要标准的[3]p245。有些教育者说一套做一套,台上台下不一样,这让受教育者如何相信你所教的?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对党员都是一种示范作用。自己所教的,就是自己相信的。教育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在任何时候都要以身立教,言教与身教相统一,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受教育者。四是建立积极的人际信任。教育者要信任受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平等对待受教育者,坦诚真心,以教育者的主动信任带动受教育者的信任。此外,教育者还应注重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与受教育者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这也有助于增强教育信任。
2.加强受教育者对教育主体的信任。受教育者要坚持做人老实、做事真实的原则,对他人诚实守信,对上级有信无虚,对组织忠诚老实,对教育信任有加。要认识到党的教育是我们思想进步的阶梯,教育者是培养我们灵魂的园丁,因而,我们应自觉增强主观能动性,积极认同党的教育,高度信任教育者,有困惑和问题及时提出,并在教育者的帮助下解决这些问题,与教育者形成良性的互动反馈机制。此外,我们还要正确地看待党内出现的贪污腐败等不正之风、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言行不一等失信行为,不能片面地看到这些消极现象而减弱对党组织的信仰、失去对教育的信任,应辩证看待问题的主流与支流,明辨善恶真假,积极与丑恶虚假现象作斗争,不让信任危机有隙可乘。
四、运用多种方式建设党员教育信任环境
党员教育的公信力与信任环境有密切关系。一个诚实守信、互信互赖的环境是增强党员教育信任不可或缺的条件。各级党组织必须重视并运用多种方式加强信任环境建设,以此提高党员教育的信任度。
1.靠信任文化来主导。信任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历史积累的集体经验的沉淀物,它可以为相信他人提供充足的影响[4]p95。营造充分信任的文化环境,是加强党员教育信任的内在要求。建设党员信任文化,要实施诚信教育,提高党员道德修养;要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文化活动,通过读书、演讲、讨论、展览、演出等多种形式,加深党员对党忠诚、守信价值的理性认同,以耳濡目染的文化影响来营造高度信任的氛围。
2.靠宣传示范来营造。通过板报、标语、横幅、宣传橱窗等各种设施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手段营造出全方位、立体的诚信、信任的环境,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将党员遵守诚信道德的情况公开化,褒扬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批评不守诚信的人和事,以营造出崇尚诚信的风气。各级组织、党员干部要做公正廉洁、诚实守信的带头人,在处理问题时公平、公正、公开,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带头依法行政,带头忠诚老实,以良好的示范营造良好的信任氛围。
3.靠纯正风气来促进。风气是一种思想导向。一个单位的风气好坏,对党员的教育信任有着直接的影响。有的单位风清气正,党员吸纳诸多“正能量”,以积极的心态和信任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相反,一些单位风气不正,领导不清正廉洁,机关不真心服务,干部不公平公正,这怎能令人对教育产生信心、信任呢?一个好的风气有利于增强教育信任,而不良风气危害甚大。因此,我们必须纯正单位风气,以良好的风气增强党员对教育的信任。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带头忠诚敬业、求真务实,树立正确的导向;带头遵纪守法、公平公正,培养优良作风;带头诚实守信、依法办事,保持良好形象。
4.靠健全机制来保持。健全的制度是促进教育信任的长效手段。建立责任目标机制,区分机关与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等层次分类设立诚信目标,并将其细化为各级组织和各级党员干部的具体责任。建立监督讲评机制,在平时要注重对守信与失信行为的考察,定期总结讲评,评选信用良好的党员和单位,将失信行为与评优评先挂钩,从而使守信者更加守信,不诚信者在受到惩罚后学会守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范碧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信任关系初探[J].理论探讨,2006(6).
[3]郑东兴.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责任编辑/马永义
[关键词] 教育 信任 党员
缘于现代社会诸多方面的“信任危机”,“信任”问题研究成为当前我国学界的焦点之一,其始于社会学、心理学等研究,后扩展到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领域。当前,党员教育信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对党员教育信任问题意义认识不清,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二是教育的主体(各级党组织、教育实施者等)与客体(党员)之间没有建立高度信任的人际关系;三是教育主体与客体对教育的内容、目的、手段、价值等要素不够信任;四是需要营造党员教育高度信任的环境。我们需从这四个方面问题入手,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当前党员思想教育中的信任降低、缺失等问题,增强党员教育的信任度。
一、深刻认识党员教育信任的意义
1.党员教育信任的本源是对党和人民的信任。当前,对党员教育的研究多聚焦在如何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上,鲜有人去深入思考这样一个前提性问题:对于党的教育,党员为什么要相信“你这一套”,“信”从何而来?在部分教育者看来,党员相信教育内容、信任教育者是理所当然的事,“我打你通”是一件不证自明的事。然而反思其根源,党员信任党的教育真是“理所当然”的事吗?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p9究其“彻底”原因,党员对党的教育确实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这是因为,党员对教育的信任实质上源于对党和人民的信任。党员对党的教育的信任是毫不含糊的、“理所当然”的。但这对部分教育者来说并非是“理所当然”的。这是因为,如果教育者抱有这样一种心理:我是上级,下级就必须服从。那么这种“官本位”“自我中心”式的教育是难以赢得党员“理所当然”的信任的。这么说来,对于教育者来说,不是因为自己是教育者而党员就自然而然信任我们,而是因为我们是具有先进性、具有代表党的资格的“党代表”。要具有代表党的资格,教育者就应放下“官架子”,内强党性,外树形象,以自身的感召力赢得党员的认同与信任,反之则难以取得受教育者的信任。同时,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我们每一名党员要兑现“对党忠诚”的誓言,就必须充分信任各级党组织、相信党的教育、信赖教育者。党员信任教育,是党员信任党和人民、热爱党和人民、忠于党和人民的应有之义。
2.党员教育信任问题是事关教育成败的重要问题。信任是教育主体与客体心灵无障碍沟通的桥梁,是“教”与“受”双方思想坦诚交流的粘合剂,是促进教育成功、有效的催化剂。对受教育者来说,如果不信任教育者、不相信教育内容,那么他可能会“身在曹营心在汉”,“左耳进右耳出”,放松自己“三观”的改造,而教育效果亦大打折扣。对于教育者来说,如果不信任受教育者,也不相信教育内容,那么教育就是应付差事,教育者就是“戏台上的小卒”——走过场。可见,党员教育的信任问题对于增强党员教育的有效性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思想教育要引导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就必须为党员所接纳、认同、信任。只有获得党员的信任,思想教育才能实现其内化思想、外化行为的目的,否则教育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可见,党员教育的信任问题与思想教育的有效性直接相连,是影响教育成败的重要问题。
3.党员教育信任缺失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虽然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强了党员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思想教育为党员所信任、信赖,但是受社会环境、教育本身、教育者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思想教育“信用度”有下降的趋势,少数党员对思想教育心存疑虑、半信半疑,甚至个别不认同、不信“你这一套”。这是一种对我党思想教育极大的信任危机,既给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也给党员的精神世界带来不可低估的伤害和损失。遗憾的是,思想教育的信任降低、缺失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个别教育者明知思想教育信任度不高,亦听之任之,信任问题被掩盖起来。信任问题一天不解决,它就存在一天。因此,提高党员对思想教育的信任度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党员教育信任是需要长期奋斗才能解决的问题。党员教育信任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信任不等于现在信任,现在信任不等于永远信任。在我党发展壮大的历史上,思想教育赢得了广大党员的广泛认同和信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继承光荣传统,不懈奋斗,继续保持党员思想教育的公信力。教育实践表明,党员教育信任的建立与消失是不对称的。党员教育信任的建立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而信任的弱化可能就在一个短短的瞬间。一旦党员对思想教育失去信任,重建教育信任就需要较长时间里花费较大精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采取积极措施长期保持党员对思想教育的高度信任状态。
二、积极提高党员教育的质量
当前党员教育形式主义问题仍未杜绝,教育“假、大、空”的问题已经致使部分党员误认为教育是应付差事而不得不完成的一项任务,这样的教育非但难以达到目的,反而会让党员产生抵触、逃避等不信任情绪。要想增强思想教育的可信度,就必须积极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求真务实,使党员对教育的内容、目的、手段、价值等产生充分的信任感。
1.教育理念须“正”。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作为教育主体,各级党组织和教育者要加强对思想教育的认识,把思想教育当做党的建设的“地基”工程来对待,当做教育人、培养人的灵魂工程来对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党员的主体意识,关注党员的现实需求,关注党员的心理认同,关注党员全面发展,让思想教育成为党员盼望、渴望的“及时雨”。要树立效益理念,不以教育时间的落实作为第一评价指标,而要以教育效果的体现作为第一评价指标。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思维观念,积极实施帮助式、引导式教育,增强教育效果。 2.教育内容须“真”。教育内容良好的可信性来源于求真务实。党员教育要想获得党员的相信与认同,就必须在教育内容求“真”上下功夫。党员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不变形走样传达上级指示,统一党员思想认识,又善把上级指示精神“翻译”成针对党员特点的、贴近党员生活的、瞄准党员实际问题的内容,既对党员进行理论灌输又要反映其现实问题;要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既要有“高、大、上”的要求使党员知不足而奋进,又不能脱离实际使人望而却步;要注重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既要继承思想教育的宝贵经验,又要着眼时代特点赋予思想教育以新的内容。
3.教育形式须“活”。教育的内容需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2]p162-165。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能吸引党员注意,引发兴趣,增强党员教育信任。因而,教育要树立开放观念,改变自我封闭的教育模式,综合运用自主式、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等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网上课堂、群众性文化活动、实践课堂等多种教育资源,积极采用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党员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建立党员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信任关系
教育通过主客体之间的思想交流而达成其目的,思想交流愈是真诚、深入,教育的有效性就愈强。而这种思想交流是以双方互相信任为基础的,否则这种交流难有成效。党员教育信任是双向的信任,包括主体对客体的信任和客体对主体的信任两个方面。
1.提高教育主体能力以取得受教育者的信任。一是提高教育主体的组织任教能力。当前,教育者队伍存在的先天不足和素质“缺陷”,已经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如果教育者本身能力不强,组织教育质量低,怎么能增强党员对教育的信任度呢?为此,必须大力强化教育者的“内功”。教育者要加强学习,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炼就扎实的理论素养。要积极运用查、考、评的手段,激发教育者队伍活力,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二是端正教育态度。有的教育者急功近利,认为教育没有管理手段效果好,对教育的地位、作用认识不清;有的教育者把教育当成一项上级交给的任务,教育搞完就算任务完成;还有的教育者对教育效果不自信,先入为主地认为改变党员思想难。教育者自身对教育都认识不清,态度不端正,何谈党员对教育的高度信任?这样的“糊涂”教育,其结果反而可能导致党员对教育的不信任。因而,教育者首先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强化教育培养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从而促进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做到言教与身教相统一。心理学认为,信息的接受者往往是以自己心目中传播者的形象作为判断所接受信息的可信度真理性的重要标准的[3]p245。有些教育者说一套做一套,台上台下不一样,这让受教育者如何相信你所教的?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对党员都是一种示范作用。自己所教的,就是自己相信的。教育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在任何时候都要以身立教,言教与身教相统一,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受教育者。四是建立积极的人际信任。教育者要信任受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平等对待受教育者,坦诚真心,以教育者的主动信任带动受教育者的信任。此外,教育者还应注重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与受教育者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这也有助于增强教育信任。
2.加强受教育者对教育主体的信任。受教育者要坚持做人老实、做事真实的原则,对他人诚实守信,对上级有信无虚,对组织忠诚老实,对教育信任有加。要认识到党的教育是我们思想进步的阶梯,教育者是培养我们灵魂的园丁,因而,我们应自觉增强主观能动性,积极认同党的教育,高度信任教育者,有困惑和问题及时提出,并在教育者的帮助下解决这些问题,与教育者形成良性的互动反馈机制。此外,我们还要正确地看待党内出现的贪污腐败等不正之风、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言行不一等失信行为,不能片面地看到这些消极现象而减弱对党组织的信仰、失去对教育的信任,应辩证看待问题的主流与支流,明辨善恶真假,积极与丑恶虚假现象作斗争,不让信任危机有隙可乘。
四、运用多种方式建设党员教育信任环境
党员教育的公信力与信任环境有密切关系。一个诚实守信、互信互赖的环境是增强党员教育信任不可或缺的条件。各级党组织必须重视并运用多种方式加强信任环境建设,以此提高党员教育的信任度。
1.靠信任文化来主导。信任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历史积累的集体经验的沉淀物,它可以为相信他人提供充足的影响[4]p95。营造充分信任的文化环境,是加强党员教育信任的内在要求。建设党员信任文化,要实施诚信教育,提高党员道德修养;要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文化活动,通过读书、演讲、讨论、展览、演出等多种形式,加深党员对党忠诚、守信价值的理性认同,以耳濡目染的文化影响来营造高度信任的氛围。
2.靠宣传示范来营造。通过板报、标语、横幅、宣传橱窗等各种设施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手段营造出全方位、立体的诚信、信任的环境,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将党员遵守诚信道德的情况公开化,褒扬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批评不守诚信的人和事,以营造出崇尚诚信的风气。各级组织、党员干部要做公正廉洁、诚实守信的带头人,在处理问题时公平、公正、公开,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带头依法行政,带头忠诚老实,以良好的示范营造良好的信任氛围。
3.靠纯正风气来促进。风气是一种思想导向。一个单位的风气好坏,对党员的教育信任有着直接的影响。有的单位风清气正,党员吸纳诸多“正能量”,以积极的心态和信任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相反,一些单位风气不正,领导不清正廉洁,机关不真心服务,干部不公平公正,这怎能令人对教育产生信心、信任呢?一个好的风气有利于增强教育信任,而不良风气危害甚大。因此,我们必须纯正单位风气,以良好的风气增强党员对教育的信任。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带头忠诚敬业、求真务实,树立正确的导向;带头遵纪守法、公平公正,培养优良作风;带头诚实守信、依法办事,保持良好形象。
4.靠健全机制来保持。健全的制度是促进教育信任的长效手段。建立责任目标机制,区分机关与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等层次分类设立诚信目标,并将其细化为各级组织和各级党员干部的具体责任。建立监督讲评机制,在平时要注重对守信与失信行为的考察,定期总结讲评,评选信用良好的党员和单位,将失信行为与评优评先挂钩,从而使守信者更加守信,不诚信者在受到惩罚后学会守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范碧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信任关系初探[J].理论探讨,2006(6).
[3]郑东兴.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责任编辑/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