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新农村要由新型农民来建设。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本。因此,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根本措施。本文从培育新型农民的现实意义和如何培育新型农民两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培育;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根本措施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因此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措施现就培育新型农民的现实意义和如何培育两方面做一探讨。
1 培育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因此,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因此,培育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 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也是顺利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尤其在贫困落后的地区,更为重要。
1.2 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1.3 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大量的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2 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的几点建议
目前,农村生产落后,现代农业不发达,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难,增收途径少等问题,其实都与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必须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而培育新型农民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措施。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一,引导农民走出旧观念的牢笼,树立科学文明的新观念。观念是一个人行动的指南,观念的不同,在行动取向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尤其在越贫困越落后的地区,人的思想观念就越落后。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引导农民革除旧观念的束缚,倡导树立科学文明的观念。
在这转变陈旧观念的引导中,要做到“六”变,即:变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就行的满足现状的生活观为吃要讲营养、住要讲环境、穿要讲光鲜的追求上进的生活观;变靠天吃饭、靠天生产、靠天养畜的落后生产观为科学种田、科学养畜的先进生产观;变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陈旧生育观为少生快富、社会养老的全新生育观;变“有了一顿,没有了干停”的盲目消费观为厉行节约、科学安排的统筹消费观;变等、靠、要、催、逼的“要我发展”的被动发展观为自找门路、主动创新、自我发展的“我要发展”的主动发展观;变“学习只是学生和老师的事,我一个农民还学啥”的终止学习观为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学习法律的终身学习观。
观念的转变,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而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中,不能只靠开几次会,讲一些大道理,办几次短期培训来实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让老百姓看得见,昕得着,摸得着的生动的实际例子来促使其实现“六变”。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对比实践”和“典型示范”相结合,“观摩学习”和“自我体验”相结合等的方式来促进使农民观念的转变。
第二,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和特点,立足于现实,加大对现有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让他们尽快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更要着眼于长远,加大农村的义务教育,为新农村的建设注入新鲜血液。①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提高未来农民素质。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营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同时,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延长农民子女免费义务教育的年限;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加大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免费培训和教育,从而提高未来农民素质。②采用多种形式,加大现有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在目前,农民中大多数人文化程度偏低,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困难,再加上在村中搞学习讲座、科技培训的方式单一,就是大会集中式。使农民想学学不懂,想听听不清,从而使农民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一部分农民把学习当作无所谓的事情。因此,在培育新农民中,一定要克服这种大会集中式的学习辅导方式,要根据农民的意愿,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辅导。如:对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可以采取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一帮一、多帮一、子帮父母、孙帮爷奶等形式,集中辅导、送学上门、送学进田间、送学进畜棚、温棚等;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可采用集中辅导学,自己主动学,小组共同学,轮流探讨学,交流互动学等方式进行学习,让其成为村中的示范户、带头人,成为促进农村发展的主力军。
第三,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强化服务职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政府掌握着农业、畜牧、林业、党建的各类培训资源,但真正做到为农、惠农的服务只浮在表面,使农民不能真正享受到实际的服务,尤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中,这些应该为农服务的有效载体和资源,享受着政府的财政补贴,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盘算着自己的部门,使这些应该服务于农民的资源只能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同时,一些“三下乡”服务活动,尽管搞的轰轰烈烈,但农民想要得到实惠,农民最需要的东西还是没有得到。因为“科技下乡”只停留在摆几张桌子、出几块展板、印几本小册子、发几张传单,对于文化素质不高,职业技能不强的农民来说,这就是“天书”,读不懂,看不明白,只是浪费了几张纸。因此,在这方面,要突出以下几点:一是让承担农、林、牧、党建等培训机构的教师、技师、工程师采取课堂教学,农户家中辅导,田间或畜棚、温棚内指导相结合,集中讲解、分散辅导、个别示范相结合的教学途径等路子,提高这些部门的为农、惠农服务,使农民的整体素质理到普遍提高。二是培训出更多,职业技能更高的农民,让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成为农、林、牧、畜的示范户、带头人。让那些在有一技之长,有一定经验,有科技意识,有致富能力的农民更优,能力更强。可以采取,分类培训农民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带头人,科学养殖带头人,发家致富带头人,经纪带头人。三是农村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培养本村、本地的实用人才、专家。请一些农、林、牧、畜、经纪等方面的专家进村来,定期给农民传授讲解科技知识,给各类带头人传授经验、技术,使他们更快成长起来,同时,要选派接受能力强,实际经验多的带头人到有关院校、有关单位取经学习,提高他们的能力,充实技能,让其成为本村、本地的留得住、长期在的实用人才。
第四,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新型农民的研究,提高教育和培训的实用性。目前,对新型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的研究十分欠缺,对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把握不准,只有政府的一种声音,从而缺乏反馈、矫正机制,缺乏科学决策。因此,今后在这方面,要鼓励政府、企业组织、社会团体等进行专题研究,确立农民教育发展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不断矫正和改进,探索和建立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建立公立和民营教育部门和谐竞争和互为补充机制。
第五,要充分发挥村干部的领头雁作用,加大对村领导干部的培训和配备,提高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村干部是村民的领路人和带头人,因此,一定要加大对村领导干部的配备和培训。引导村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若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在培训上可以采取就地培训和异地学习培训相结合,轮训和定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在配备上可以采用建立乡村人才库,让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回村的大、中、专毕业生等成为本村领导干部的后备资源,让其担任一定的职务,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曾预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标准将不再是劳动的消耗,即不再是工作时间和数量,而是组成社会的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发展。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培育新型农民是贫困落后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必须要立足于实际,着眼长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条件,真正培养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培育;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根本措施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因此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措施现就培育新型农民的现实意义和如何培育两方面做一探讨。
1 培育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因此,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因此,培育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 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也是顺利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尤其在贫困落后的地区,更为重要。
1.2 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1.3 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大量的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2 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的几点建议
目前,农村生产落后,现代农业不发达,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难,增收途径少等问题,其实都与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必须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而培育新型农民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措施。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一,引导农民走出旧观念的牢笼,树立科学文明的新观念。观念是一个人行动的指南,观念的不同,在行动取向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尤其在越贫困越落后的地区,人的思想观念就越落后。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引导农民革除旧观念的束缚,倡导树立科学文明的观念。
在这转变陈旧观念的引导中,要做到“六”变,即:变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就行的满足现状的生活观为吃要讲营养、住要讲环境、穿要讲光鲜的追求上进的生活观;变靠天吃饭、靠天生产、靠天养畜的落后生产观为科学种田、科学养畜的先进生产观;变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陈旧生育观为少生快富、社会养老的全新生育观;变“有了一顿,没有了干停”的盲目消费观为厉行节约、科学安排的统筹消费观;变等、靠、要、催、逼的“要我发展”的被动发展观为自找门路、主动创新、自我发展的“我要发展”的主动发展观;变“学习只是学生和老师的事,我一个农民还学啥”的终止学习观为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学习法律的终身学习观。
观念的转变,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而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中,不能只靠开几次会,讲一些大道理,办几次短期培训来实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让老百姓看得见,昕得着,摸得着的生动的实际例子来促使其实现“六变”。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对比实践”和“典型示范”相结合,“观摩学习”和“自我体验”相结合等的方式来促进使农民观念的转变。
第二,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和特点,立足于现实,加大对现有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让他们尽快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更要着眼于长远,加大农村的义务教育,为新农村的建设注入新鲜血液。①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提高未来农民素质。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营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同时,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延长农民子女免费义务教育的年限;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加大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免费培训和教育,从而提高未来农民素质。②采用多种形式,加大现有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在目前,农民中大多数人文化程度偏低,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困难,再加上在村中搞学习讲座、科技培训的方式单一,就是大会集中式。使农民想学学不懂,想听听不清,从而使农民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一部分农民把学习当作无所谓的事情。因此,在培育新农民中,一定要克服这种大会集中式的学习辅导方式,要根据农民的意愿,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辅导。如:对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可以采取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一帮一、多帮一、子帮父母、孙帮爷奶等形式,集中辅导、送学上门、送学进田间、送学进畜棚、温棚等;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可采用集中辅导学,自己主动学,小组共同学,轮流探讨学,交流互动学等方式进行学习,让其成为村中的示范户、带头人,成为促进农村发展的主力军。
第三,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强化服务职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政府掌握着农业、畜牧、林业、党建的各类培训资源,但真正做到为农、惠农的服务只浮在表面,使农民不能真正享受到实际的服务,尤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中,这些应该为农服务的有效载体和资源,享受着政府的财政补贴,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盘算着自己的部门,使这些应该服务于农民的资源只能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同时,一些“三下乡”服务活动,尽管搞的轰轰烈烈,但农民想要得到实惠,农民最需要的东西还是没有得到。因为“科技下乡”只停留在摆几张桌子、出几块展板、印几本小册子、发几张传单,对于文化素质不高,职业技能不强的农民来说,这就是“天书”,读不懂,看不明白,只是浪费了几张纸。因此,在这方面,要突出以下几点:一是让承担农、林、牧、党建等培训机构的教师、技师、工程师采取课堂教学,农户家中辅导,田间或畜棚、温棚内指导相结合,集中讲解、分散辅导、个别示范相结合的教学途径等路子,提高这些部门的为农、惠农服务,使农民的整体素质理到普遍提高。二是培训出更多,职业技能更高的农民,让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成为农、林、牧、畜的示范户、带头人。让那些在有一技之长,有一定经验,有科技意识,有致富能力的农民更优,能力更强。可以采取,分类培训农民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带头人,科学养殖带头人,发家致富带头人,经纪带头人。三是农村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培养本村、本地的实用人才、专家。请一些农、林、牧、畜、经纪等方面的专家进村来,定期给农民传授讲解科技知识,给各类带头人传授经验、技术,使他们更快成长起来,同时,要选派接受能力强,实际经验多的带头人到有关院校、有关单位取经学习,提高他们的能力,充实技能,让其成为本村、本地的留得住、长期在的实用人才。
第四,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新型农民的研究,提高教育和培训的实用性。目前,对新型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的研究十分欠缺,对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把握不准,只有政府的一种声音,从而缺乏反馈、矫正机制,缺乏科学决策。因此,今后在这方面,要鼓励政府、企业组织、社会团体等进行专题研究,确立农民教育发展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不断矫正和改进,探索和建立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建立公立和民营教育部门和谐竞争和互为补充机制。
第五,要充分发挥村干部的领头雁作用,加大对村领导干部的培训和配备,提高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村干部是村民的领路人和带头人,因此,一定要加大对村领导干部的配备和培训。引导村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若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在培训上可以采取就地培训和异地学习培训相结合,轮训和定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在配备上可以采用建立乡村人才库,让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回村的大、中、专毕业生等成为本村领导干部的后备资源,让其担任一定的职务,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曾预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标准将不再是劳动的消耗,即不再是工作时间和数量,而是组成社会的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发展。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培育新型农民是贫困落后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必须要立足于实际,着眼长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条件,真正培养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