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由于篇幅相对较长,课堂教学中对于内容和主题的解读,很多时候显得冗长而拖沓。笔者认为,以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意解读《故乡》,可以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简约而不简单”。
《故乡》中“我”的思想和记忆,在二十余年的时空里来回穿梭。笔者以为,教学中可首先以“无可奈何花落去”勾联故乡的往昔和现在,引领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我”内心的失落和失望。
一、如“花”乡景的凋落
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是怎样的呢?解读之初,抛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故乡曾经的美丽和美好。学生联系文本,能够得出曾经的故乡是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这乡景如“花”般色彩明快、艳丽,令人神往。
如今的故乡还是那般美好吗?在学生初步感知故乡往昔美好的前提下,再发一问,把学生的视线拉回现在。学生很快能筛选出用“阴冷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来描述现在的故乡。如今的故乡满目萧然,如花的美景已然凋零。
二、如“花”少年的沦落
来到故乡,忆起好友。曾经的他是怎样的形象?教者由景及人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学生定能循着“我”的思绪捕捉到:闰土“紫色的圆脸”“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极其神勇,朝气蓬勃,如花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教者顺势引导,“我”忆起了闰土的哪些事?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边拾贝,看管庄稼,“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说起来是滔滔不绝,让学生体会到闰土的世界亦如“花”儿般色彩斑斓。
許多年不见,昔日的小英雄可曾安好?教者再提出比照性的问题。无需多说,学生很快能从行文中找出叙写中年闰土的文字,感知他苍老穷苦的肖像,断断续续的语言,麻木迟钝的动作,谦恭小心的神态,这所有的一切无不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闰土变了,如花少年就这样沦落了。试问,小英雄缘何会变成这样?再作追问,让学生找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的主旨句。
三、如“花”近邻的堕落
“我”眼中细脚伶仃的圆规是谁?现时的她是怎样的?解读了闰土的变化,教者再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杨二嫂。引导学生从文本和边。批感知杨二嫂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及她的形貌“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还有杨二嫂见到“我”后的一番言语,加之离故乡时母亲提及她的话,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尖嘴利舌、泼悍放肆、尖酸刻薄、自私贪婪的庸俗的城镇小市民形象。
近邻杨二嫂曾经也似现在这般模样吗?教者因势利导,让学生和文中的“我”一起回顾往昔的杨二嫂: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从没见过圆规式的姿势。如此之形象,确是如花般美丽端庄的女子。“花”一样的杨二嫂本不应如此,但在艰辛生活的折磨下,人格渐被扭曲,一步步地堕落,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了人与人的隔膜。
《故乡》中的“我”目睹了故乡的人事凋零,无可奈何,内心失望,但仍心怀希望。笔者以为,教学中应再以“似曾相识燕归来”展开研读,引领学生感悟“我”的执着信念。
四、似“燕”相识的新人
败落的故乡可有令“我”欣慰的人?在感知故乡凋敝的情境下,再作深究。学生定会将目光锁定在水生和宏儿身上。文中水生的样貌正是一个廿年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项圈罢了;出场的时候很害羞,紧紧的贴在闰土背后,一如多年前闰土来我家见人也很怕羞;宏儿招呼水生,水生就松松爽爽同他一路走了,亦如多年前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离故乡时宏儿想念水生,和“我”想念闰土如出一辙。
这似“燕”相识的后辈的出现,尤其水生和宏儿的亲密,让我内心腾起了希望:“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至此“我”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便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五、似“燕”相识的新景
“我”理想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以这个问题延展开去,让学生明确,“我”朦胧中眼前幻化的神奇境界: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正是我理想中的故乡。结合上文似曾相识的新人,学生很容易理解“我”所畅想的故乡之景是为水生宏儿他们准备的,是希望后辈能过上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人”的生活。
这似“燕”相识的新景的描绘,寄托着“我”的憧憬和理想。“我”渴望能改变故乡衰败凋敝的现实状况,能打破彼此隔膜,探求出一条人生新路。此幻化之景让“我”走出了先前的无奈和悲哀,重新对故乡、对生活、对人生燃起了希望。
以两句诗将八十八段文字予以贯穿,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五个主问题的引领和深发展开,全方位、多层次地解剖文本,进而透彻领悟文章“改造新社会、创造新生活”的主旨。
如此既克服了长文教学的冗长拖沓,又实现了文本的诗意解读,正可谓一举两得。
《故乡》中“我”的思想和记忆,在二十余年的时空里来回穿梭。笔者以为,教学中可首先以“无可奈何花落去”勾联故乡的往昔和现在,引领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我”内心的失落和失望。
一、如“花”乡景的凋落
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是怎样的呢?解读之初,抛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故乡曾经的美丽和美好。学生联系文本,能够得出曾经的故乡是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这乡景如“花”般色彩明快、艳丽,令人神往。
如今的故乡还是那般美好吗?在学生初步感知故乡往昔美好的前提下,再发一问,把学生的视线拉回现在。学生很快能筛选出用“阴冷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来描述现在的故乡。如今的故乡满目萧然,如花的美景已然凋零。
二、如“花”少年的沦落
来到故乡,忆起好友。曾经的他是怎样的形象?教者由景及人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学生定能循着“我”的思绪捕捉到:闰土“紫色的圆脸”“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极其神勇,朝气蓬勃,如花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教者顺势引导,“我”忆起了闰土的哪些事?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边拾贝,看管庄稼,“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说起来是滔滔不绝,让学生体会到闰土的世界亦如“花”儿般色彩斑斓。
許多年不见,昔日的小英雄可曾安好?教者再提出比照性的问题。无需多说,学生很快能从行文中找出叙写中年闰土的文字,感知他苍老穷苦的肖像,断断续续的语言,麻木迟钝的动作,谦恭小心的神态,这所有的一切无不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闰土变了,如花少年就这样沦落了。试问,小英雄缘何会变成这样?再作追问,让学生找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的主旨句。
三、如“花”近邻的堕落
“我”眼中细脚伶仃的圆规是谁?现时的她是怎样的?解读了闰土的变化,教者再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杨二嫂。引导学生从文本和边。批感知杨二嫂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及她的形貌“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还有杨二嫂见到“我”后的一番言语,加之离故乡时母亲提及她的话,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尖嘴利舌、泼悍放肆、尖酸刻薄、自私贪婪的庸俗的城镇小市民形象。
近邻杨二嫂曾经也似现在这般模样吗?教者因势利导,让学生和文中的“我”一起回顾往昔的杨二嫂: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从没见过圆规式的姿势。如此之形象,确是如花般美丽端庄的女子。“花”一样的杨二嫂本不应如此,但在艰辛生活的折磨下,人格渐被扭曲,一步步地堕落,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了人与人的隔膜。
《故乡》中的“我”目睹了故乡的人事凋零,无可奈何,内心失望,但仍心怀希望。笔者以为,教学中应再以“似曾相识燕归来”展开研读,引领学生感悟“我”的执着信念。
四、似“燕”相识的新人
败落的故乡可有令“我”欣慰的人?在感知故乡凋敝的情境下,再作深究。学生定会将目光锁定在水生和宏儿身上。文中水生的样貌正是一个廿年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项圈罢了;出场的时候很害羞,紧紧的贴在闰土背后,一如多年前闰土来我家见人也很怕羞;宏儿招呼水生,水生就松松爽爽同他一路走了,亦如多年前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离故乡时宏儿想念水生,和“我”想念闰土如出一辙。
这似“燕”相识的后辈的出现,尤其水生和宏儿的亲密,让我内心腾起了希望:“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至此“我”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便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五、似“燕”相识的新景
“我”理想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以这个问题延展开去,让学生明确,“我”朦胧中眼前幻化的神奇境界: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正是我理想中的故乡。结合上文似曾相识的新人,学生很容易理解“我”所畅想的故乡之景是为水生宏儿他们准备的,是希望后辈能过上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人”的生活。
这似“燕”相识的新景的描绘,寄托着“我”的憧憬和理想。“我”渴望能改变故乡衰败凋敝的现实状况,能打破彼此隔膜,探求出一条人生新路。此幻化之景让“我”走出了先前的无奈和悲哀,重新对故乡、对生活、对人生燃起了希望。
以两句诗将八十八段文字予以贯穿,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五个主问题的引领和深发展开,全方位、多层次地解剖文本,进而透彻领悟文章“改造新社会、创造新生活”的主旨。
如此既克服了长文教学的冗长拖沓,又实现了文本的诗意解读,正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