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小成本影片来说如何唤醒观众集体记忆、表达集体经验至关重要。当然小成本电影也要遵守市场规律,做好后期宣传。不过就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来看,小成本电影的确在经历一场危机四伏的“历险记”。
[关键词] 《李献计历险记》 中国 小成本电影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19
中国电影市场每年都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票房神话,看上去一片繁荣,但与这种“繁荣”状况真正契合的只有那些高投入、大制作的“大片”。目前来说,一部片子在上映之前,它的衡量标准基本只剩了投资的多少。大片上映,如不出意外,影院一定是人山人海,电影票的火热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春运的车票。每年那几部“大片”已经成为生活必备知识,如果你没有看过,都不好意思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可是中国电影并非只有大片,而且大片也只占中国电影产量的一小部分。大量的却是那些小成本电影,而这些小成本电影被深深地淹没在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一片“繁荣”景象之中。
在今天,中国的小成本电影已经不能完全跟文艺片划等号了。毕竟在大的市场环境下,小成本电影也要生存。“第六代”崛起时频繁在国际重要电影节获奖的势头也有所衰退,所有电影从业者都清醒地认识到一味地追求艺术上的纯粹,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只能是死路一条。2006年《疯狂的石头》无疑为中国小成本电影生产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小成本电影也能在中国电影市场这个大锅里分得一碗羹。但是像《疯狂的石头》这种既赢得口碑又获得票房成功的片子毕竟是凤毛麟角。每年能获得双赢的片子还是被冠以“黑马”之称,在市场意识的影响下还未成为“群马”之势,其中一部分赢了口碑却输了票房,更多的则是一败涂地。这就让我们不由得思考,中国的小成本电影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是固守艺术这个孤独的阵地?还是放下自尊跳进商业的海洋?
2011年,几部小成本影片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些许惊喜。从上半年的《观音山》到下半年的《钢的琴》,前者在票房上杀出了一条血路,而后者又陷入了国际获奖赢得口碑但是票房黯淡。当然,这有宣传投入、院线排片等各种原因。后期宣传资金的不足,院线排片量少,而口碑的获得又是一个慢热的过程,当影片被观众所知产生观影欲望的时候,影片已经下线,这些都是造成《钢的琴》票房收入低的因素,而这又都因其是小成本电影的缘故。而像《到阜阳六百里》这样获得两项金马奖的影片,却至今仍未进入国内院线,成本回收更成问题。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小成本电影创作生产的萎缩,加重中国电影市场的畸形状态。对小成本电影来说,艺术这一追求不能丢掉,还要能够适应当下电影市场。另外一部由动画短片改编的《李献计历险记》同样也是让人惊喜的片子,虽然该片在票房上遭遇了滑铁卢,但这并不能抹杀它的个性,这是一部值得我们尊重的片子,从它身上我们也可以得到对一些小成本电影创作的启示。
被称为“80后青春悼词”的《李献计历险记》,的确很好地呈现了80后的集体记忆。集体经验的传达、集体记忆的再现,可以成为中国小成本影片的突破口。资金的短缺造成了小成本影片在奇观呈现上的弱势,小成本电影必须避其短,寻找更利于自己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途径。作为小成本电影,要么创造集体记忆,要么唤醒集体记忆。《疯狂的石头》把移植的叙事结构放到了中国重庆这个城市,加上极具特色的四川方言,掀起了一股城市电影的热潮。尤其是以重庆为背景,以四川话为主要语言的城市电影。这也使中国观众对重庆产生了一种集体认识,然后形成了集体记忆。而另一部风靡网络的短片《老男孩》则是以唤醒集体记忆的方式,感动了一大批拥有或没有那种体验的观众。《李献计历险记》同样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
影片唤醒和呈现的集体记忆是以80后为主,但又不局限于80后,其中对90后年轻人的集体记忆和当下的集体经验也有所表现。表面上来看,影片被构架在一个爱情主题当中,但是整篇的叙事没有脱离的却是“时间”。从“差时症”到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再到穿越时空的光盘,以及过去与现在交叉行进的叙事方式,无不围绕时间这一母题。同样,对80后、90后集体记忆的呈现也是在时间上的一种表达。
80后的集体记忆对这一代逐渐成为社会主体的观众来说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共鸣,这也是对由《老男孩》引起的一股怀旧风潮的一种宣泄。上课看的小人书、老师的形象、黑猫警长、健力宝、中国女排、老新闻联播、西游记、呲水枪、手写油印的试卷、小霸王游戏机、魂斗罗、大白兔、PS2、CS……每一件事物都能勾起80后无尽的回忆,从而获得了对影片的认同。同时,逐渐步入社会的80后,遭受着情感、生活、家庭、社会带来的挫败感,从而产生了消极、悲观的情绪,与李献计的悔恨和生命的遗憾也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
影片也没有仅仅将眼光集中在80后身上,而是考虑了更多的受众群体,如90后。小成本的投入就注定了影片不可能有大牌明星,房祖名作为本片星光最璀璨的明星,他的主要受众群体还是90后。且不去评价房祖名对于角色阐释,虽然操着一口略显生硬的京片子,但这不失为一个卖点。这样的明星策略还是值得提倡的。对“自拍”这一当下十分流行的行为的表现、宅男宅女生活状态的呈现,也在90后观众那获得了认同。而且90后对PS2、CS等也同样有着集体的记忆。集体记忆被唤醒,影片也就成了观众醒来后的早餐。当然,这份早餐不仅仅只有这一个方面吸引着观众。
除了集体记忆的呈现,从类型和风格上来说《李献计历险记》同样非常包容。就影片类型来说,可以将它看作一部复合类型的爱情片或青春片,又或者就是一部复合类型电影。《李献计历险记》可以说包含了所有经典和现代的主要电影类型元素:爱情、喜剧、战争、犯罪、警匪、动作、科幻、动画、穿越等等;风格同样也是丰富多彩:浪漫、时尚、无厘头……而且影片还加入了追车、枪战、跑酷、太空遨游等视觉冲击很强的场面。由于资金的原因,并且影片本身就是改编自动画作品,所以很多元素、场景的表现都是通过动画的形式。这样做一方面保留了原动画中的精华,另一方面也节省了成本。而且特技上的不足也被影片形式上的多变和多样性所掩盖,可谓是一举多得。
无厘头的表现方式也使整部影片显得生动有趣,具体表现在对传统的颠覆和对现实的调侃。对电话客服、黑医生、刑事政策、慈善机构、借孕、电影预告片、英语、闹太套、迈克尔·杰克逊、本拉登、诺曼底登陆、爱因斯坦、奥巴马等等的调侃,以及范明、白凯南、矢野浩二、“羽·泉”的倾力演出,都极大地增加了影片的喜剧效果。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现实元素的介入也是对观众当下生活经验的一种体现。另外,影片中李献计救美国总统女儿的段落,明显是对美国英雄片的一种解构。英雄已经不是中情局特工,李献计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好戏,但不管是英雄形象还是桥段设计都表现出对美国英雄片的强烈颠覆。 当然,这些都是这部影片向商业靠拢的一种表现,除此之外,植入广告也是影片商业性的体现。
与《观音山》、《钢的琴》等影片相比,《李献计历险记》所显出的还是商业有余而艺术不足。对小成本影片来说如何唤醒观众集体记忆、表达集体经验至关重要。当然小成本电影也要遵守市场规律,做好后期宣传。不过就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来看,小成本电影的确在经历一场危机四伏的“历险记”。
“这个平淡的世界,在它慢下来的那个瞬间,就会流露出温情的一面。”这似乎是对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一种期望。希望中国的商业大片能放慢你的脚步,耐心等一下小成本电影,保留那一份温情!
作者简介
位晓宁(1982—),男,山东莱阳人,鲁东大学文学院,助教,电影学硕士。
[关键词] 《李献计历险记》 中国 小成本电影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19
中国电影市场每年都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票房神话,看上去一片繁荣,但与这种“繁荣”状况真正契合的只有那些高投入、大制作的“大片”。目前来说,一部片子在上映之前,它的衡量标准基本只剩了投资的多少。大片上映,如不出意外,影院一定是人山人海,电影票的火热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春运的车票。每年那几部“大片”已经成为生活必备知识,如果你没有看过,都不好意思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可是中国电影并非只有大片,而且大片也只占中国电影产量的一小部分。大量的却是那些小成本电影,而这些小成本电影被深深地淹没在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一片“繁荣”景象之中。
在今天,中国的小成本电影已经不能完全跟文艺片划等号了。毕竟在大的市场环境下,小成本电影也要生存。“第六代”崛起时频繁在国际重要电影节获奖的势头也有所衰退,所有电影从业者都清醒地认识到一味地追求艺术上的纯粹,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只能是死路一条。2006年《疯狂的石头》无疑为中国小成本电影生产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小成本电影也能在中国电影市场这个大锅里分得一碗羹。但是像《疯狂的石头》这种既赢得口碑又获得票房成功的片子毕竟是凤毛麟角。每年能获得双赢的片子还是被冠以“黑马”之称,在市场意识的影响下还未成为“群马”之势,其中一部分赢了口碑却输了票房,更多的则是一败涂地。这就让我们不由得思考,中国的小成本电影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是固守艺术这个孤独的阵地?还是放下自尊跳进商业的海洋?
2011年,几部小成本影片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些许惊喜。从上半年的《观音山》到下半年的《钢的琴》,前者在票房上杀出了一条血路,而后者又陷入了国际获奖赢得口碑但是票房黯淡。当然,这有宣传投入、院线排片等各种原因。后期宣传资金的不足,院线排片量少,而口碑的获得又是一个慢热的过程,当影片被观众所知产生观影欲望的时候,影片已经下线,这些都是造成《钢的琴》票房收入低的因素,而这又都因其是小成本电影的缘故。而像《到阜阳六百里》这样获得两项金马奖的影片,却至今仍未进入国内院线,成本回收更成问题。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小成本电影创作生产的萎缩,加重中国电影市场的畸形状态。对小成本电影来说,艺术这一追求不能丢掉,还要能够适应当下电影市场。另外一部由动画短片改编的《李献计历险记》同样也是让人惊喜的片子,虽然该片在票房上遭遇了滑铁卢,但这并不能抹杀它的个性,这是一部值得我们尊重的片子,从它身上我们也可以得到对一些小成本电影创作的启示。
被称为“80后青春悼词”的《李献计历险记》,的确很好地呈现了80后的集体记忆。集体经验的传达、集体记忆的再现,可以成为中国小成本影片的突破口。资金的短缺造成了小成本影片在奇观呈现上的弱势,小成本电影必须避其短,寻找更利于自己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途径。作为小成本电影,要么创造集体记忆,要么唤醒集体记忆。《疯狂的石头》把移植的叙事结构放到了中国重庆这个城市,加上极具特色的四川方言,掀起了一股城市电影的热潮。尤其是以重庆为背景,以四川话为主要语言的城市电影。这也使中国观众对重庆产生了一种集体认识,然后形成了集体记忆。而另一部风靡网络的短片《老男孩》则是以唤醒集体记忆的方式,感动了一大批拥有或没有那种体验的观众。《李献计历险记》同样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
影片唤醒和呈现的集体记忆是以80后为主,但又不局限于80后,其中对90后年轻人的集体记忆和当下的集体经验也有所表现。表面上来看,影片被构架在一个爱情主题当中,但是整篇的叙事没有脱离的却是“时间”。从“差时症”到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再到穿越时空的光盘,以及过去与现在交叉行进的叙事方式,无不围绕时间这一母题。同样,对80后、90后集体记忆的呈现也是在时间上的一种表达。
80后的集体记忆对这一代逐渐成为社会主体的观众来说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共鸣,这也是对由《老男孩》引起的一股怀旧风潮的一种宣泄。上课看的小人书、老师的形象、黑猫警长、健力宝、中国女排、老新闻联播、西游记、呲水枪、手写油印的试卷、小霸王游戏机、魂斗罗、大白兔、PS2、CS……每一件事物都能勾起80后无尽的回忆,从而获得了对影片的认同。同时,逐渐步入社会的80后,遭受着情感、生活、家庭、社会带来的挫败感,从而产生了消极、悲观的情绪,与李献计的悔恨和生命的遗憾也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
影片也没有仅仅将眼光集中在80后身上,而是考虑了更多的受众群体,如90后。小成本的投入就注定了影片不可能有大牌明星,房祖名作为本片星光最璀璨的明星,他的主要受众群体还是90后。且不去评价房祖名对于角色阐释,虽然操着一口略显生硬的京片子,但这不失为一个卖点。这样的明星策略还是值得提倡的。对“自拍”这一当下十分流行的行为的表现、宅男宅女生活状态的呈现,也在90后观众那获得了认同。而且90后对PS2、CS等也同样有着集体的记忆。集体记忆被唤醒,影片也就成了观众醒来后的早餐。当然,这份早餐不仅仅只有这一个方面吸引着观众。
除了集体记忆的呈现,从类型和风格上来说《李献计历险记》同样非常包容。就影片类型来说,可以将它看作一部复合类型的爱情片或青春片,又或者就是一部复合类型电影。《李献计历险记》可以说包含了所有经典和现代的主要电影类型元素:爱情、喜剧、战争、犯罪、警匪、动作、科幻、动画、穿越等等;风格同样也是丰富多彩:浪漫、时尚、无厘头……而且影片还加入了追车、枪战、跑酷、太空遨游等视觉冲击很强的场面。由于资金的原因,并且影片本身就是改编自动画作品,所以很多元素、场景的表现都是通过动画的形式。这样做一方面保留了原动画中的精华,另一方面也节省了成本。而且特技上的不足也被影片形式上的多变和多样性所掩盖,可谓是一举多得。
无厘头的表现方式也使整部影片显得生动有趣,具体表现在对传统的颠覆和对现实的调侃。对电话客服、黑医生、刑事政策、慈善机构、借孕、电影预告片、英语、闹太套、迈克尔·杰克逊、本拉登、诺曼底登陆、爱因斯坦、奥巴马等等的调侃,以及范明、白凯南、矢野浩二、“羽·泉”的倾力演出,都极大地增加了影片的喜剧效果。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现实元素的介入也是对观众当下生活经验的一种体现。另外,影片中李献计救美国总统女儿的段落,明显是对美国英雄片的一种解构。英雄已经不是中情局特工,李献计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好戏,但不管是英雄形象还是桥段设计都表现出对美国英雄片的强烈颠覆。 当然,这些都是这部影片向商业靠拢的一种表现,除此之外,植入广告也是影片商业性的体现。
与《观音山》、《钢的琴》等影片相比,《李献计历险记》所显出的还是商业有余而艺术不足。对小成本影片来说如何唤醒观众集体记忆、表达集体经验至关重要。当然小成本电影也要遵守市场规律,做好后期宣传。不过就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来看,小成本电影的确在经历一场危机四伏的“历险记”。
“这个平淡的世界,在它慢下来的那个瞬间,就会流露出温情的一面。”这似乎是对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一种期望。希望中国的商业大片能放慢你的脚步,耐心等一下小成本电影,保留那一份温情!
作者简介
位晓宁(1982—),男,山东莱阳人,鲁东大学文学院,助教,电影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