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吉的神话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h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3-2008年,6年间中国饮料界最不能忽视的黑马现象就是王老吉销量从1亿到超百亿的成长神话,这种势头足以令传统饮料巨头们嫉妒、惊愕乃至恐慌。但2008年之后,王老吉对外公布的数据减少,隐隐让人觉察其形势的不妙。
  事实上,在王老吉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一系列问题和隐患已经悄然埋伏……
  
  消费者心智中的三大战役
  
  破解王老吉的成功,首先从消费者的认知角度看凉茶的三大战役。
  
  1 “怕上火!”VS饮料——饮料之战
  当年,除两广地区以外,人们并没有凉茶的概念,都是“凉茶就是凉白开”、“我们不喝凉的茶水,泡热茶”这样的看法。纠正消费者的心智是很困难的事,王老吉也不想当慈善教育家,而摆在眼前的难题就是:怎么把王老吉当饮料卖?“怕上火”是国人普遍的认知概念。通过“怕上火”,王老吉变成了饮料,并红遍了全国,打赢了一场漂亮的侧翼战。
  
  2 “怕上火。”VS“怕上火”——上火之战
  李逵出名自然少不了李鬼的存在,要不怎么叫鲜花还需绿叶衬。王老吉用“怕上火”切下的蛋糕实在令人眼馋,大家都跟风用“怕上火”。于是出现了一大批唱着“清润真正爽”“清湿火,送健康”“清火更放心”“清火不伤身”“清火气,养元气”出场的凉茶。而王老吉自然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直推“怕上火”。结果呢?再次证明跟进者的“ME TOO”战略是行不通的。
  
  3 “怕上火?”VS凉茶——凉茶之战
  前浪死在沙滩上后,后浪察觉跟在王老吉身后喊“预防上火”是行不通的,于是盯上了王老吉的“凉茶”特征,开始了“凉茶大战”。此时的广告又来了,从“喝顺牌凉茶,今天特别顺”“中国凉茶,和其正”“嘿巴适川派凉茶,巴适就好”,直到最近的“霸王凉茶,好喝有回甘”。不过特征变了,从“预防上火”变成“凉茶”了。结果怎么样呢?除了才出现的新贵生死未卜外,其他的后浪照样死在沙滩上。
  
  王老吉和凉茶
  
  其实,在消费者心智中,王老吉跟凉茶基本没有多大关系。
  在南方大部分地区,王老吉几乎成了餐馆里唯一的非酒类饮料,消费者对王老吉替代品的看法就是“金银花茶也不错,也下火”,“没有王老吉?我不喝汽水,那来瓶鲜橙多吧。”“对王老吉怎么看的?”“怕上火啊”。这时候,你如果提醒他“知道什么是凉茶吗?”“王老吉就是啊。”
  看看消费者的观念:“怕上火”=王老吉,-怕上火”≠凉荼。消费者只有“怕上火”的迫切需要,却没有凉茶的迫切需要,买王老吉就是为了“怕上火”。凉茶买来有什么作用?消费者不知道,因为没人教育。王老吉打广告打到现在,除了罐子上不起眼的地方有“凉茶”两字外,其他表现统统与凉茶无关,而消费者也不会拿着罐子细细看。现在的凉茶却想当然地认为王老吉已经宣称了凉茶品类。结果就是当你在任何角落里宣传凉茶时,消费者的注意就被切断了——因为与我无关,懒得理你,管你是什么“xx凉茶”。这就是为什么从“上火之战”转为“凉茶之战”后,王老吉的销量不上升的原因。
  可见,商战与认知有关,与事实无关。
  
  跟随者之战
  
  在上火之战里,由于众多企业都在打“上火”的主意,造成众人拾柴火焰高,先进入消费者心智的“预防上火饮料”王老吉便“顺势而上”,自然赚得盆满钵满。跟在身后的“ME TOO”品牌非但分不了一杯羹,反倒个个亏损。处于这个时期时,王老吉不需多做战略调整,把战略坚持好就可以,而王老吉也是这么做的。处于此时期的其他企业早就应该攻打老大的侧翼了,凉茶有那么多好处,难道就只看到了“下火”?
  在凉茶之战里,众多企业已在“上火之战”里元气大伤,“吃一堑,长一智”,从跟随王老吉的“怕上火”到跟随“凉茶”了。这些企业根本没顾忌消费者心智中对凉茶的概念,闷着脑袋往前冲,我有钱,有团队,有产品,有渠道,要啥有啥……能达不到目的吗?很可惜,这些企业自身都觉察不到自己没方向,照“南辕北辙”宣科。最近又来位
  “霸王凉茶,好喝有回甘”,先撇开霸王的延伸问题,霸王怎么就不看看周围做凉茶的企业为什么大多都出在两广?其他地方的企业难道看不到这块蛋糕吗?
  症结就在于,凉茶的概念并未走出这些地方。
  凉茶要走出两广,道路还很漫长,因为凉茶在消费者心智中已经有了“成见”。首先在源点区就教育不通,两广人认为凉茶是药(他们认为王老吉不是凉茶);其次,其他地方的人认为那是凉的茶。
  如果非要推凉茶概念,就得先去做做教育工作。可乐在国内教育了十几年才盈利呢。因为可乐是个舶来词,人们心中并没有直接印象,而且当时并没有饮料的概念,教育多了自然就会造成“可乐”同“饮料”的联系。
  要想让消费者心智中的认知改变,首先得找到一个全国人民普遍接受的概念;其次要虚化“凉茶”两字的作用;最后打侧翼战,从王老吉的侧翼进攻,否则凭着王老吉的强大渠道等优势,你必然是打不赢的。
  
  王老吉的战争
  
  王老吉一开始是跟汽水在一个舞台上唱戏,然后又跟一大批“怕上火”同台演出,再后来却没人同台演出了,于是就打出“亚运有我,精彩之吉”的牌来。
  因为王老吉也明白,当发展一旦放缓,品牌缺乏新鲜信息刺激时,顾客对它的关注就会减少。以前它快速成长不断改观的品牌印象,很快会稳定而“固化”下来,品牌就走到了最高点。更可怕的是,品牌一停顿,有可能会被消费者当成一种退缩的表现,从而在人们心智中产生你成长“到头”和“受挫”的看法,等到被大家不看好的时候,你就真的由此走下坡路了。
  目前,王老吉打“亚运”牌,看似提升了王老吉的新鲜度,但却没有指明攻击方向。攻击的是谁?自己都没有目标,消费者更看不到了。没有战争的军队怎么吸引人?打仗的时候军队怎样都引人瞩目,而和平年代军队则只能靠演习吸引眼球了(还得同别人打)。
  王老吉的亚运战术,用武侠大师的话来解释就很好理解:看似一刀砍向了敌人,却是一刀砍向了虚空。
  因此,王老吉现在急需要换个舞台。别人不到你的舞台上表演,我就去“砸场子”。
  方向在哪里?必须要确认自己的对手。
  首先,搞清楚消费者为什么要买饮料?毫无疑问,解渴是第一大要素,接下来才是“怕上火”,这是一个需求层次的满足过程。打情感广告是因为领导者占据了低层次的需求,需要向高层次的需求进攻。而非领导者打出情感广告只能比前浪更早死在沙滩上,因为你没有占领低层次的需求。
  其次,搞明白什么是饮料?相信很多人第一次接触的饮料都是汽水,因此饮料的第一印象便是汽水。看看现在的汽水广告,无不围绕“解渴”来一遍一遍提醒消费者,它们比水、酒等更解渴。而现在只要打出“喝饮料”的广告都对汽水有推动作用,就像当初无论谁打“怕上火”都对王老吉有推动作用一样。要进一步扩大销量,只有在消费者心智中挤开“饮料就是汽水”的观念,而“王老吉比汽水更解渴”就是最重要的战略基础。
  反观战略部署也是这样。最初王老吉是打着“王老吉是饮料”的旗号入场的,现在要让更多的人接受你,必须打着“王老吉比汽水好”的旗号重新亮相。
  
  进攻战——王老吉该做的
  
  要扳倒对手,必须研究对手的强势,就是武侠大师常说的“罩门”,只有打在这里才有效。
  “罩门”在哪里呢?
  首先就是配方问题。汽水配方是其长处,也是其短处。
  其次是渠道问题。王老吉虽然抢了餐饮渠道,但相应的,走出这个渠道却有很大麻烦,因为敌人肯定会乘虚而入,所以后方还得兼顾。问题是,怎样保持原有的消费者,又能捕获新的目标消费者?
  对于王老吉来说,自身的问题更要解决。
  首先要解决的是新战略。这里不同于成长期的唯一一点就是:要明确指出你攻击的目标是谁,亦即要强调“预防上火的饮料”比汽水更解渴。因为解渴是第一需要——你必须去抢,而“预防上火”是你的根——无可替代,你的广告词却可以改——大炮可以变导弹。
  其次是结盟。因为你要去跟另一个强大的竞争者作战,你需要带着品类去冲锋,不要光是自己冲上去,你的兵力还不够。可以以“预防上火的饮料”来对抗对手,要界分敌我,要让友军有盼头。“凉茶”暂时不是你考虑的方向。
  再者是时间。纠正消费者观念是很困难的,不能操之过急,保持低增长就阿弥陀佛了。
  此种战略不仅仅适用于王老吉,国内任何占据消费者心智且有实力的饮料都适合。
其他文献
随需而变是一种境界    对很多经销商来说,他们总是努力满足终端商的各种要求,并且积极支持与配合经销商的工作,为什么终端商最终还是不买账?面对终端商越来越多的“要求”,供应商总是一头的雾水与困惑。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经销商“随需而变”能力不强,这是病根所在。  应该如何理解“随需而变”呢?“随需而变”是经销商为终端商提供前瞻性、主动化、贴身化、共赢式的综合性资源输出,这里的综合性资源包括产品
期刊
中国白酒行业的模仿经济导致企业陷入“进入增长极限”的陷阱,跟风行为使企业的竞争能力越来越弱。    营销的本质终究是一场消费者心智上的认知战,品牌在消费者的心智上出了问题,那就等于品牌出了问题。  2010年春节期间,在众多白酒品牌广告传播运动中,最为关注和争议的焦点应当是xx广告植入春晚小品《xx》这一营销事件。由于xx的决策者,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传播平台不恰当地做了一个不符合品牌核心价值诉求
期刊
白酒时尚化升级要针对特定消费群体,而不是泛泛的大众消费者。因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有着不同的时尚概念,这是由他们的价值观、购买力等因素决定。所以,时尚白酒的开发与营销尤其要锁定中高端群体,他们具有“三高”特征,即高学历、高职务、高文化,以及新崛起的年轻(白领)消费群体。  白酒时尚化升级不能仅仅停留在营销层面,仅仅用对产品的包装、策划、宣传、推广等手段,无法从根本解决白酒的时尚化营销问题。企业应该从新产
期刊
“解读定位”系列之一    定位的本质就是利用品牌去占有顾客心智的某种“心智资源”。一旦通过成功定位,占有了某个心智资源,就有机会通过代言品类构建起认知标准,赢得顾客的优先选择,并且能有效的防范负面认知。这样就在消费者心智中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堡垒。  近些年来,面对竞争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经营每况愈下、传统商业理念效用低下等现状,企业界越来越热衷于研究定位理论。究竟该如何把握这个“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
期刊
“怕上火,喝王老吉”——这一精准定位,使王老吉以“一箭穿心”之势,迅速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成就其凉茶第一品牌的地位,开创了中国饮料界一大营销奇迹。  就在王老吉一路高歌的征途上,如影随形的则是其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管理危机。“夏枯草”事件,劳资纠纷,销量下滑,品牌归属问题等一系列“麻烦”,在王老吉创造百亿销售神话之后陆续冒出,成为王老吉未来发展的羁绊。  与此同时,凉茶市场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竞争浪潮,越来
期刊
经济管理学院皮埃罗教授的讲课深受大学生的欢迎。他擅长把枯燥晦涩的专业知识与大学生们的兴趣点相结合起来。  一次上课,他在讲解一些营销概念的时候,做了如下解析。  你在晚会上看到一个漂亮的女一生。你走到她的面前,说:“我很有钱,嫁给我吧!”  ——直接营销  你在晚会上看到一个漂亮的女生。你的一个朋友在你的授意下走到这个女生面前,指着你,说:“他很有钱,嫁给他吧!”  ——发布广告  你在晚会上看到
期刊
近几年,加多宝运作的红罐王老吉凭借其“防火”的准确定位以及“无处不在”的终端策略红遍大江南北,销量几乎与可口可乐比肩。这确实是国内企业的一个营销奇迹。  长达数年的裂变式增长戛然而止,王老吉显然遇到了发展瓶颈。无论是“王老吉”这一品牌未来的使用权问题,还是未来的增长问题,都逼得红罐王老吉奇迹的缔造者加多宝公司必须求交。  而从加多宝公司的求变措施来看,它学的仍然是可口可乐模式。曾经赖以发家的模式,
期刊
娃哈哈,一个成功的中国企业,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中国饮料业的一颗明星。  从1987年宗庆后靠14万借款创业至今,娃哈哈已走过20余年的历程,已发展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等跨国巨头。旗下产品琳琅满目,其中多种产品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  娃哈哈式成功,有着可圈可点的“壮举”。其开创性的“联销体”模式一直为业界津津乐道,便是其中之一。  市场在变化,竞
期刊
2003年底,CCTV-2做了一个“创新前沿”的大型对话节目。主持人间以创新见长的娃哈哈老总宗庆后:“会不会因为你个人的创新而阻碍了其他人的创新?”宗庆后坦言:“不会。”  中国企业缺少营销创新吗?社会的共识是“创新不够”。笔者认为恰恰相反。中国企业不乏营销创新,但大量的创新没有被发现,以至造成目前创新的整体贫乏。这是谁的责任?责任不在员工和部下,而在老板。  创新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员工个人层面
期刊
以我做企业的经验,我觉得日常经营、赚钱都不难,最难的是赚钱后发奖金。有些岗位的奖金很好发,比如独立操作的生产工人和跑单帮业务员,有量化的指标,奖金是算出来的。最难发奖金的是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贡献最大,好攀比,发奖金往往发出矛盾,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产生负面作用。  为此,有一种解决办法是搞工资奖金保密制度,让你无法比,一比较就受处罚。  奖金难发的主要原因是由分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