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公民教育?为什么要发展公民教育?我们需要怎样的公民教育?怎样实施公民教育?这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无法回避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等著《公民教育引论》着眼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程,同时立足中国现实国情,在国际视野比较和历史维度借鉴的基础上对这些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系统的回答。
首先,该书从现代化转型的视角认识公民教育的时代意义。以往研究中,我们常将公民教育看作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这窄化了公民教育的内涵与意义空间,没有真正揭示其在当今时代的重大价值。而该书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出发,从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两个维度来认识公民教育的价值性和必然性,明确提出“公民教育并非只有工具性的一面,就其目的而言,公民教育的培养乃是全部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公民教育的倡导意味着教育性质的改变。公民教育实际上应该是,也必须是全部教育的转型乃至整体社会的改造”。这种独特的认识赋予公民教育以时代价值,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推行公民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第二,该书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维度厘清了公民教育的概念。对于什么是“公民”和“公民教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理解。他们要么对西方公民教育趋之如骛,不加辨别地全盘吸收。要么远而避之,认为公民教育与社会主义相违背,给它打上意识形态的标签。而该著作从历史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出发,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维度辩证地界定了公民、公民教育两大范畴,有效避免了概念理解上的两大思维陷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实践方向扫清了认识上的障碍。一方面,公民概念具有普世性,公民不是“私民”,公民不是“臣民”,公民不是“农民”;另一方面,中国的公民教育绝不是西方的简单移植或“拿来主义”,而是融合中国历史文化的自我特色的现代化转型过程。
第三,该书结合中国实际初步架构了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体系。作者基于公民概念的“自由”和“参与”两大特质的认识,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参与社会的动机,形成公民意识,进而通过个人的积极参与,生成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正的社会”。在公民教育的内容上,作者围绕培养具有自由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的“有责任的自由个体”身份公民,划分为身份与认同、人道与人权、德性与责任、民主与法制、和平与理解、环境与生态这样六个维度。体现了公民与国家之间、公民与社区之间以及公民与世界乃至宇宙之间的所形成的权利关系和责任意识,也体现了本书所界定的以权力和参与为核心的公民教育的固有理路。在公民教育实践策略上,作者提出了两个重要原则:拒绝灌输和学会选择。认为输灌和强迫是公民教育之大敌,自由和选择是通往公民教育的必由之路。从以往培养听话顺从的臣民意识的“好孩子”转变到培养有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就必须用自由民主理念贯穿教育的始终。如此,学生才能在自我管理中发挥民主积极性,获得参与意识、掌握社会参与能力,在教育中获得应有的尊严、价值与幸福感。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22)
责任编辑 余志权
首先,该书从现代化转型的视角认识公民教育的时代意义。以往研究中,我们常将公民教育看作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这窄化了公民教育的内涵与意义空间,没有真正揭示其在当今时代的重大价值。而该书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出发,从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两个维度来认识公民教育的价值性和必然性,明确提出“公民教育并非只有工具性的一面,就其目的而言,公民教育的培养乃是全部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公民教育的倡导意味着教育性质的改变。公民教育实际上应该是,也必须是全部教育的转型乃至整体社会的改造”。这种独特的认识赋予公民教育以时代价值,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推行公民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第二,该书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维度厘清了公民教育的概念。对于什么是“公民”和“公民教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理解。他们要么对西方公民教育趋之如骛,不加辨别地全盘吸收。要么远而避之,认为公民教育与社会主义相违背,给它打上意识形态的标签。而该著作从历史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出发,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维度辩证地界定了公民、公民教育两大范畴,有效避免了概念理解上的两大思维陷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实践方向扫清了认识上的障碍。一方面,公民概念具有普世性,公民不是“私民”,公民不是“臣民”,公民不是“农民”;另一方面,中国的公民教育绝不是西方的简单移植或“拿来主义”,而是融合中国历史文化的自我特色的现代化转型过程。
第三,该书结合中国实际初步架构了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体系。作者基于公民概念的“自由”和“参与”两大特质的认识,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参与社会的动机,形成公民意识,进而通过个人的积极参与,生成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正的社会”。在公民教育的内容上,作者围绕培养具有自由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的“有责任的自由个体”身份公民,划分为身份与认同、人道与人权、德性与责任、民主与法制、和平与理解、环境与生态这样六个维度。体现了公民与国家之间、公民与社区之间以及公民与世界乃至宇宙之间的所形成的权利关系和责任意识,也体现了本书所界定的以权力和参与为核心的公民教育的固有理路。在公民教育实践策略上,作者提出了两个重要原则:拒绝灌输和学会选择。认为输灌和强迫是公民教育之大敌,自由和选择是通往公民教育的必由之路。从以往培养听话顺从的臣民意识的“好孩子”转变到培养有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就必须用自由民主理念贯穿教育的始终。如此,学生才能在自我管理中发挥民主积极性,获得参与意识、掌握社会参与能力,在教育中获得应有的尊严、价值与幸福感。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22)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