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之困与破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调查显示,中学政治教师存在法律知识的缺漏,法律情意的迷茫,法律践行的缺失等困境。统一认识,明确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和目标;立足学科特性,为中学政治教师设计科学的培训方式;努力实现依法治校,保障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提升中学政治教师的法律素养。
  关 键 词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10-00-03
  2016年9月起,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统一使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高中思想政治课也将设置专门的法治教育模块,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法治教育迈出了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一步。全面、系统、高效地开展法治教育,成为当前中学教育教学领域的重点工程,也成为中学政治教师的历史使命。
  一、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之困
  与小学、大学相比,中学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法律意识与守法行为可塑性最强的时期。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课堂是中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形成法治素养的主渠道,中学政治教师就成为法律知识教学和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学校普法的主要师资。
  但是,教师职前教育的法律科目设置极少,参加工作后接受的法律专题培训也不多,这造成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薄弱,对胜任普法工作信心不足,主要表现有:
  一是法律知识的缺漏。据本区域对在职中学政治教师档案资料统计,法律专业毕业人数比例不足1%,工作后参加过系统专业的法律培训的人数比例不足1%。当前,《道德与法治》初中新教材涉及50多部法律法规,老师们在职前学习中没有专门的科目研读,在职时也没有时间和精力通读。
  在本区域面向全体政治教师的一项问卷调查中,超过一半的任课教师对当前教学中频繁出现的法律内容只是“有所了解、没有通读过”(见表1),比例最高的甚至达70%以上。法律知识的缺失直接导致中学政治教师在课堂讲授法律概念和原理时不够专业,往往照本宣科,简单转述,对立法理念和法律原则不理解,对最新的法律案例不熟悉。常见的失误如“权利”和“权力”不分、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同于“我国法律”,等等。
  二是法律情意的迷茫。中学政治教师具备三重身份,一方面作为中国公民,需要具备普通公民的基本法律素养;另一方面作为专业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法定职责;此外,作为中学政治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教育法律素养,具备法律教学能力,更好地发挥依法执教的示范作用。
  “师者,人之模范也。”中学政治教师身体力行,“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做好法治表率,才能营造真实可信的法治环境,形塑与强化学生的法治信仰。现实中,中学政治教师对法律的尊崇、敬畏,相较于其他老师或者普通公民,并无明显优势,信“访”不信法、信关系不信法、漠视法律权威而屈服于领导意志等现象仍比较普遍,守法意识、护法意识比较薄弱。问卷调查中,仍有31%的教师对“目前的法律法规能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存疑(见表2)。一些政治教师在公众场合对学生直言“你不学可以睡觉,但不要影响其他人!”“罚你骂你都是为了你好,你不领情我以后就不管你了!”“这是校长的最新要求,我也没办法啊!”等言行,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
  三是法律践行的缺失。法治教育的目标终归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而言,也是对教师而言。上表1中,即使是与中学政治教师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教师法,也有67.0%的教师没有通读过。
  在关于“法律行为”的问卷中,教师大多认同自身法律观念与法律行为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但在“当学校制度与法律法规不相符,我会向校方反映”这一项调查中,仍有33.1%的教师不认同,其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行为仍有待改善。此外,个别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随意拖堂损害学生的休息权利、干涉学生中高考志愿填报的自主选择权等行为,也给学生作出了错误的行为示范,不利于法律践行,不利于法治校园、法治社会的创建。
  二、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之破
  精准定位中学政治教师的地位,准确了解中学政治教师的意愿和需求,实事求是开展分类指导,“对症下药”开展重点突破,才能持续高效地提升中学政治教师的法律素养,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唱大风”。
  1.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強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设高水平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具体来说,中学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其中,政治教师作为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执行者,是中学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骨干力量。中学政治教师队伍的法律素养,关系着广大学生和老师能否全面健康地成长,关系着政治学科课程目标和学校德育目标能否有效实现,也关系到依法执教和依法治国国家意志能否得到贯彻落实。
  明确目标,精准定位,是破解当前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困局的前提。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提升的目标,既要有别于普通公民的法律宣传、普通教师的普法教育,也要有别于法学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司法工作人员的精英教育[1]。其培训内容既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和内容[2],又要融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范围。
  为此,荔湾区立足调查结果,在中学政治教师培训中,专门设置了法律专题课程。内容涵盖宪法、刑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等,为老师们“查漏补缺”,补充和丰富法律知识。
  2.科学设计,量身定制
  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中学政治教师这一职业特点和角色定位决定了这一群体的独特性。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课既是一门文化课也是一门德育课,中学政治教师对法律这一范畴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还需要引导学生实现情感态度上的认同,解决“信”与“不信”的矛盾,更需要在生活实践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解决“行”与“不行”的矛盾。   根据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见图2),“实际演练/做中学”“应用”等主动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比“听讲”“阅读”等被动学习方式更高效。在培训中,荔湾区广泛开展法律主题的公开课研讨、微课录制与课堂应用等实践,兼顾中学政治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聚焦当前法律教学的主要矛盾,调动了全体政治教师互学互助的积极性。这有利于丰富教师的法律知识,提升教师执教法律知识的技能,促进教师自身法律素养的提升,这也是当前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提升易普及、更长效的途径。
  3.依法治校,以身作则
  中学政治教师是校园法治文化环境的重要元素,他们既是建设者,也是享受者。[3]因此,深入、广泛地宣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让法律法规“上墙现形”;完善校长责任制、教师聘任制,让法律法规“落地入心”;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让法律法规“随身随行”;严厉制裁侵犯师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让法律法规“保驾护航”,是建设法治校园之要,也是提升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之本。
  荔湾区每年进行一次教师学法考试,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由政治教师担任评卷教师,现场批改并点评,为同事解题释疑。每年开展一次学生法律知识测试,也由政治教师评卷,学生成绩算入学年成绩,并占20%。政治教师每学期承擔至少一次普法讲座;每年组织至少一次法律主题课外实践活动;每两年指导一次全市中学生法律知识竞赛……校园处处可彰显政治教师的模范和魅力,政治教师的法律素养与校园的法治氛围浑然一体。
  法律素养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勇敢直面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之困,深入研究破解之策,协同创新中学政治教师法律素养提升之路,才能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满足广大师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助力国家的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左敬梅.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法律素养提升策略研究[D].温州大学,2016.
  [2]张光杰.中国法律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25-30.
  [3]潘海东,崔维云.破解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难题——基于文献研究的思考[J].中小学德育, 2016(11):41-44.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150)
  责任编辑 王清平
其他文献
“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2011年10月17日,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口,两个放学的孩子嬉闹起来,来接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家长表情尴尬。这是该校的一项“别出心裁”的“新举措”:小学生有两种佩饰,一种是红领巾,还有一种是绿领巾。老师眼里的好学生自然佩戴鲜艳的红领巾,而那些据说是调皮、学习不好的小学生,则佩戴绿领巾,且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该校老师称是为激励学生上进。  真不敢
张添翼在《教育科学研究》2015年第1期撰文指出,在我国当前的德育实践中,面临着三种新变化:儿童个性更强,更要自由;教师权威部分丧失;灌输方式隐性化。因此,德育应合理看待灌输的地位与作用,不应盲目反对任何形式、直接的道德知识讲授与道德价值传递。因而应贯彻“最少灌输”的原则,反对程度较重、封闭儿童思维的灌输方式。“最少灌输”原则有四个要求:第一,灌输目的是“引导”儿童形成他律性道德。儿童的道德认知发
摘 要:知与行相统一是品德课程的要求,也是难点。对此,引入“贴姓名牌”讨论,开展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对话教学,并开展后续追踪学习,以此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选择,促进知识的内化,强化道德行为,促进知行统一。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贴姓名牌”讨论法;知行统一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37-03  知行统一一直是困扰品德课堂教学的难题。为此,
同伴是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他人。这意味着,每个儿童的身边,都需要一些亲密同伴,他们同甘共苦,相扶互助。但是,当前的独生子女很容易陷入同伴交往的尴尬境遇:不愿意分享,缺乏合作意识,缺少朋友,甘當“宅男宅女”……  在教育场域,教师、家长如何解读并解决这一问题?一些敢于探索的教育者们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他们的努力告诉我们:教育者不是儿童同伴交往的“局外人”,相反,当为儿童交往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教育“磁场”,自
摘 要:学校开展性教育,可通过家校沟通,赢得家长的支持;建立教育基地,注重教师培训;构建课程框架,营造参与式学习氛围;挖掘教育资源,深化专项研究等策略来推进。  关键词:性教育;策略;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1-0066-03  孩子们在成长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包括道德问题、心理问题等,很多都源于性教育的缺失。性教育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无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动竟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奢侈品。很多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太难感动了;很多学生说,现在的老师太不会感动别人了。细想起来,真的,感动愈来愈成为教育中的稀缺资源了。  我们的心灵随着这个时代的快速转动,被调侃、逗乐、蹦迪、歇斯底里慢慢浸淫了感官;学生们用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唱K、玩游戏占用了他们的课余时光。细想起来,我们真的不会感动了,或者说,我们感动的阈限值被大大地提高了,敏感性下
声音  王定华:把小“守则”做成大文章  近日,教育部在官网上发布《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以下简称《守则》),该《守则》共9条,282字,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新版《守则》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不比吃喝穿戴等;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如养成阅读习惯、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
当前,学校创品牌已蔚成风气,成为热潮。面对此股“品牌热”,冷静追问大有必要。  事实上,中小学创品牌并非如商家创品牌样为“利”,而是为“名”。只要成了名校,社会赞誉、媒体采访、领导表扬、家长追捧便会接踵而来,优质生源、评优奖励、职称晋级、职务提升自然水到渠成。  但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却是未成年的学生。他们到底享受了什么样的服务,自己说了却不算——就算若干年后长大了能说了,当年的学校也早已物是人非了
摘 要 革命烈士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源。杨匏安纪念学校充分利用革命烈士这一宝贵的资源,以环境润泽心灵,以信仰镌刻理想,以活动塑造人格,以践行传承精神,让孩子们真正成长为“杨匏安之子”。  关 键 词 校园文化;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生态校园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0-00-02  杨匏安是华南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
一  我曾在你懵懂的时候,带着你换三四趟车去鼓浪屿,住昂贵的酒店,就为了让你听一场现场音乐会;我也曾在忙碌得疲惫之际,还打起精神,追赶着的士,带你奔赴体育馆,就为了让你看一场中日足球赛;我特意去跟老师请了一个下午的假,为了让你能看一场省剧团的梨园戏;每一个假期,我都会带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看一看不同的风景……我想让你知道,这世界除了学校和家以外,还有更为广阔的天地。  如果生下来的你只是一幅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