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初中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初中语文教学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提高,成为教学的关键内容。这也给初中师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者,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类型的方法,以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0-0043-02
引 言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为课堂传授知识、课后练习与考核等。这种单一、陈旧的教学方式无法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教学中也无法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这就造成学生自身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其核心素养无法得到有效养成。初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核心素养的意义,并且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地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不同方式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合理的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对其核心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确定教学定位,端正教学态度
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所有知识,都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教学活动的中心应该是学生。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只重视语文各方面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学生则成为接收知识的“储存器”。这样一来,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习十分被动,学习方式、思维也会出现固化,这样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更遑论核心素养的养成。目前,随着初中语文教学中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教学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学生为本”得到更多教师的认可。很多教师也在尝试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初中语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做好定位,找到自身与学生所应扮演的角色,不断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讲解《木兰诗》时,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明确教学定位,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自己则作为辅助角色加以引导。由于语文学习带有主觀性,教师可先带领学生熟读《木兰诗》全文,再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小组间相互交流,对《木兰诗》的内容进行自由联想、合理想象。教师则适时引导、从旁协助,让学生自行完成对《木兰诗》的预习,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相对较为枯燥,文言文、古诗词等与当下距离较远,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避免因教学方式陈旧、单一等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墨守成规,而要结合教学要点、实际内容、学生情况等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例如,教学《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教师不应让学生只是朗读、背诵等,而应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组学生分角色朗读。这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代入所选择的人物角色中,从而进行更深入的自我感悟。同时,教师可扮演旁白的角色,协助学生完成分角色朗读,朗读效果则需要由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讨论、评价等;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并对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效果加以评价,再提出几个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最后,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进一步升华文章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思想。这样的教学方法更为生动、形象,且分小组朗读可以让小组内学生共同合作、齐心协力完成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进行科学引导,培养思维能力
对于同样的事物、问题,不同的学生会出现差异较大的看法。这与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分析角度、理解能力等相关,再加上学生个人思维能力的影响,导致他们对相同问题存在不同认知。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让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挖掘语文知识背后隐藏的情感、内涵等[1]。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除了做好基础知识的讲解外,也要不断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即使学生给出的答案与规定的答案存在较大偏差,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让学生知道由于个人理解能力不同,每个人对问题的认识都有所偏差。学生只有提高个人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度,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等。
例如,教学《观沧海》一诗时,教师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革新与完善,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需要“知作者、明背景”,并阅读曹操的生平、故事等,要掌握《观沧海》一诗的写作背景,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师为学生描绘一幅画面:“作者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萧瑟,吹动他的战袍,衣袂飘飘……”之后引导学生结合这幅画面对诗词内容进行自主分析、理解。最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对学生给出的回答给予相应的鼓励,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加强语言表达,实现文本转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语言表达能力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也能反映学生的思想认知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优秀范文,但不要死记硬背,而是对范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总结,学习其语言表达优点等,并合理运用到学习活动中[2]。
例如,讲解《乡愁》这篇文章时,笔者会让学生着重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运用的语言,并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语言文化的深切热爱,以及作者是如何将语言文化与写作、思念家乡等情感进行有效结合的。通过学习和理解,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中所蕴含的人性之美,并且感受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魅力。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用语言文字进行描写的兴趣,主动学习一些优秀的写作手法、优美的语言文字等,提高自身对文本语言的认知程度,最终实现文本的有效转化,使自己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较重要的意义,也能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学习能力等,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结 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是较为关键的。学生只有通过语文学习养成核心素养,才能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等,并在日后学习中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对教学方法加以完善、创新,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理解能力、核心素养养成条件等,选择多种途径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更好激发,核心素养才能得以养成。
[参考文献]
牛胜国.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探索[J].学周刊,2019(33):70.
金颖.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学创新实践[J].名师在线,2019(05):10-11.
作者简介:沈坤银(1968.10—),男,江苏东台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0-0043-02
引 言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为课堂传授知识、课后练习与考核等。这种单一、陈旧的教学方式无法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教学中也无法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这就造成学生自身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其核心素养无法得到有效养成。初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核心素养的意义,并且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地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不同方式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合理的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对其核心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确定教学定位,端正教学态度
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所有知识,都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教学活动的中心应该是学生。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只重视语文各方面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学生则成为接收知识的“储存器”。这样一来,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习十分被动,学习方式、思维也会出现固化,这样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更遑论核心素养的养成。目前,随着初中语文教学中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教学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学生为本”得到更多教师的认可。很多教师也在尝试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初中语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做好定位,找到自身与学生所应扮演的角色,不断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讲解《木兰诗》时,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明确教学定位,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自己则作为辅助角色加以引导。由于语文学习带有主觀性,教师可先带领学生熟读《木兰诗》全文,再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小组间相互交流,对《木兰诗》的内容进行自由联想、合理想象。教师则适时引导、从旁协助,让学生自行完成对《木兰诗》的预习,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相对较为枯燥,文言文、古诗词等与当下距离较远,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避免因教学方式陈旧、单一等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墨守成规,而要结合教学要点、实际内容、学生情况等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例如,教学《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教师不应让学生只是朗读、背诵等,而应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组学生分角色朗读。这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代入所选择的人物角色中,从而进行更深入的自我感悟。同时,教师可扮演旁白的角色,协助学生完成分角色朗读,朗读效果则需要由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讨论、评价等;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并对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效果加以评价,再提出几个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最后,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进一步升华文章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思想。这样的教学方法更为生动、形象,且分小组朗读可以让小组内学生共同合作、齐心协力完成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进行科学引导,培养思维能力
对于同样的事物、问题,不同的学生会出现差异较大的看法。这与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分析角度、理解能力等相关,再加上学生个人思维能力的影响,导致他们对相同问题存在不同认知。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让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挖掘语文知识背后隐藏的情感、内涵等[1]。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除了做好基础知识的讲解外,也要不断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即使学生给出的答案与规定的答案存在较大偏差,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让学生知道由于个人理解能力不同,每个人对问题的认识都有所偏差。学生只有提高个人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度,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等。
例如,教学《观沧海》一诗时,教师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革新与完善,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需要“知作者、明背景”,并阅读曹操的生平、故事等,要掌握《观沧海》一诗的写作背景,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师为学生描绘一幅画面:“作者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萧瑟,吹动他的战袍,衣袂飘飘……”之后引导学生结合这幅画面对诗词内容进行自主分析、理解。最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对学生给出的回答给予相应的鼓励,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加强语言表达,实现文本转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语言表达能力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也能反映学生的思想认知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优秀范文,但不要死记硬背,而是对范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总结,学习其语言表达优点等,并合理运用到学习活动中[2]。
例如,讲解《乡愁》这篇文章时,笔者会让学生着重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运用的语言,并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语言文化的深切热爱,以及作者是如何将语言文化与写作、思念家乡等情感进行有效结合的。通过学习和理解,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中所蕴含的人性之美,并且感受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魅力。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用语言文字进行描写的兴趣,主动学习一些优秀的写作手法、优美的语言文字等,提高自身对文本语言的认知程度,最终实现文本的有效转化,使自己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较重要的意义,也能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学习能力等,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结 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是较为关键的。学生只有通过语文学习养成核心素养,才能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等,并在日后学习中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对教学方法加以完善、创新,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理解能力、核心素养养成条件等,选择多种途径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更好激发,核心素养才能得以养成。
[参考文献]
牛胜国.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探索[J].学周刊,2019(33):70.
金颖.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学创新实践[J].名师在线,2019(05):10-11.
作者简介:沈坤银(1968.10—),男,江苏东台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