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提倡人文精神,并把提高人文素养作为教育目标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因为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品质和精神需求,对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创造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还要营造体现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化的环境与活跃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自然生成。课堂只有自然生成,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课堂更精彩且富有生命力,这是“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下面我以《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谈谈在兴趣与人文氛围中让知识自然生成的认识与体会。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按照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要求,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精心设计了导学案,明确了学习目标,确立了重点、难点及要求。然后组织小学生自主学习(要求:静、思、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了相关讨论内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要求:记录员做好讨论结果记录,并为展示做好准备)。最后,每个小组进行展示交流、评价、质疑与补充,从而实现了本节课教学目标。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交流,学生在兴趣与人文氛围中获得了新知识,收获了情感,培养了能力,分享了成功的喜悦。这节课的成功让老师高兴,更让老师陶醉,仿佛老师领着孩子们去登山,孩子们都看到了山顶的风光一样,惊喜万分。回到办公室后,这颗稍适平静的心情又掀起了波澜,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与梳理,并把这堂课的成功之处记了下来,或许对他人课堂教学有所启迪、有所帮助。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兴趣活动。他们爱玩好动、爱听故事、爱做游戏。基于孩子的这些特点,为了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且有效,我把激情与鼓励带进了课堂、把“儿童趣味儿”带进了课堂,把“人情味儿”带进了课堂。把数学课堂变成了孩子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场所,使课堂自然生成,更加有效。因此课堂教学中主要安排两条路径:
其中一条路径是:用情境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构建有兴趣的氛围课堂。这节课我首先注重相关情境创设,并且依托这一情境,把富有情感的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在新知识学习伊始,我便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情境:一张熊猫剪纸图(30厘米高,20厘米宽),形象特别逼真。当孩子们好奇地观看时,我及时配备画外语境:这是一位勤劳的熊猫妈妈,她采来了20个竹笋,打算分给4个宝宝,还要让宝宝都高兴。她想请小朋友们帮忙分,同学们想帮忙吗?看谁最先分好、最快告诉熊猫妈妈。(其实我是把知识蕴藏在故事中了,“宝宝都高兴,就要分平均,也就是平均分”。)孩子们以好奇的心态开始探究,并按熊猫妈妈的提示动手动脑摆起了学具。合作讨论场面非常活跃,他们互相帮忙摆,生怕熊猫妈妈不高兴。摆完后,令伙伴们非常满意的同学脱口而说:“摆好了,怎么同熊猫妈妈说呢?”这时我在一旁边鼓励边启发说:“好样的,不但要摆好,还要说好。”用这种方法训练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孩子们的兴趣更浓厚,讨论更有激情,参与学习活动更积极、主动。在孩子们亲身体验中,把抽象的计算转变成了直观、形象的操作,让学生从学数学变为做数学。孩子们在“童趣儿”中各个学会了“平均分”。以往课堂教学由于孩子认知水平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造成许多学生“够不着,吃不到,吃不饱”。通过情境创设,孩子们有了学习兴趣,并在有趣活动中“跳一跳,摘到了果实”——学会了平均分、知道了除法算式的意义。
另一条路径是:在情境中构建人文氛围数学课堂。在情境中学数学,让学习主题鲜活起来,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使孩子们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生活的故事中。利用人情入境、绘声绘色的语言,让孩子们寓于故事角色中,从而营造人文氛围的数学课堂。如这节课中,我由始至终贯穿精彩的“帮一帮”故事情境,先帮熊猫妈妈分竹笋(帮得投入,真的成了帮手);再帮同桌摆一摆(帮得自觉,非常自信),在知识生成中又帮小猪“分一分”,帮小天使“圈一圈”。整个课堂孩子帮得投入,气氛热烈,争先恐后地去做、去摆、去分,并积极交流自己的不同做法,使孩子们在人文氛围中获得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兴奋中感觉到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帮助别人自己也有成功的体验时,我恰到好处地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帮助别人自己也会有收获——我们会做除法,使课堂达到了高潮。此时数学课堂变成了洗涤心灵的乐园。孩子们感谢老师:老师给他们创造了“助人成功”的机会。孩子们彼此感谢:互助使他们都有了自信,有了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人文氛围感染着孩子、感染着教师,使知识自然生成,课堂精彩有加。
总之,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本着这一重要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创设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生情、生趣。同时努力营造符合孩子特点的人文氛围,使孩子们产生自信,并使孩子们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
下面我以《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谈谈在兴趣与人文氛围中让知识自然生成的认识与体会。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按照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要求,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精心设计了导学案,明确了学习目标,确立了重点、难点及要求。然后组织小学生自主学习(要求:静、思、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了相关讨论内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要求:记录员做好讨论结果记录,并为展示做好准备)。最后,每个小组进行展示交流、评价、质疑与补充,从而实现了本节课教学目标。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交流,学生在兴趣与人文氛围中获得了新知识,收获了情感,培养了能力,分享了成功的喜悦。这节课的成功让老师高兴,更让老师陶醉,仿佛老师领着孩子们去登山,孩子们都看到了山顶的风光一样,惊喜万分。回到办公室后,这颗稍适平静的心情又掀起了波澜,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与梳理,并把这堂课的成功之处记了下来,或许对他人课堂教学有所启迪、有所帮助。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兴趣活动。他们爱玩好动、爱听故事、爱做游戏。基于孩子的这些特点,为了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且有效,我把激情与鼓励带进了课堂、把“儿童趣味儿”带进了课堂,把“人情味儿”带进了课堂。把数学课堂变成了孩子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场所,使课堂自然生成,更加有效。因此课堂教学中主要安排两条路径:
其中一条路径是:用情境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构建有兴趣的氛围课堂。这节课我首先注重相关情境创设,并且依托这一情境,把富有情感的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在新知识学习伊始,我便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情境:一张熊猫剪纸图(30厘米高,20厘米宽),形象特别逼真。当孩子们好奇地观看时,我及时配备画外语境:这是一位勤劳的熊猫妈妈,她采来了20个竹笋,打算分给4个宝宝,还要让宝宝都高兴。她想请小朋友们帮忙分,同学们想帮忙吗?看谁最先分好、最快告诉熊猫妈妈。(其实我是把知识蕴藏在故事中了,“宝宝都高兴,就要分平均,也就是平均分”。)孩子们以好奇的心态开始探究,并按熊猫妈妈的提示动手动脑摆起了学具。合作讨论场面非常活跃,他们互相帮忙摆,生怕熊猫妈妈不高兴。摆完后,令伙伴们非常满意的同学脱口而说:“摆好了,怎么同熊猫妈妈说呢?”这时我在一旁边鼓励边启发说:“好样的,不但要摆好,还要说好。”用这种方法训练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孩子们的兴趣更浓厚,讨论更有激情,参与学习活动更积极、主动。在孩子们亲身体验中,把抽象的计算转变成了直观、形象的操作,让学生从学数学变为做数学。孩子们在“童趣儿”中各个学会了“平均分”。以往课堂教学由于孩子认知水平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造成许多学生“够不着,吃不到,吃不饱”。通过情境创设,孩子们有了学习兴趣,并在有趣活动中“跳一跳,摘到了果实”——学会了平均分、知道了除法算式的意义。
另一条路径是:在情境中构建人文氛围数学课堂。在情境中学数学,让学习主题鲜活起来,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使孩子们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生活的故事中。利用人情入境、绘声绘色的语言,让孩子们寓于故事角色中,从而营造人文氛围的数学课堂。如这节课中,我由始至终贯穿精彩的“帮一帮”故事情境,先帮熊猫妈妈分竹笋(帮得投入,真的成了帮手);再帮同桌摆一摆(帮得自觉,非常自信),在知识生成中又帮小猪“分一分”,帮小天使“圈一圈”。整个课堂孩子帮得投入,气氛热烈,争先恐后地去做、去摆、去分,并积极交流自己的不同做法,使孩子们在人文氛围中获得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兴奋中感觉到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帮助别人自己也有成功的体验时,我恰到好处地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帮助别人自己也会有收获——我们会做除法,使课堂达到了高潮。此时数学课堂变成了洗涤心灵的乐园。孩子们感谢老师:老师给他们创造了“助人成功”的机会。孩子们彼此感谢:互助使他们都有了自信,有了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人文氛围感染着孩子、感染着教师,使知识自然生成,课堂精彩有加。
总之,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本着这一重要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创设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生情、生趣。同时努力营造符合孩子特点的人文氛围,使孩子们产生自信,并使孩子们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