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被认为是一种抽象的学科,容易使学生“厌学”。但是正如《标准》指出的那样,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大部分学生都不怎么喜欢数学,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基本理念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不仅是智能发展的关键期,而且是情感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期。新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及基本的数学方法和必要的数学技能,还要求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念,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发展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身心,变苦学为乐学、会学,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学数学所带来的乐趣,才会有发现和创新。那么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数学在新课标下应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让课堂充满活力,成为学生表现“个性”的天地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要提升自身修养,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使他们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努力营造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自主性功能。恰当运用故事、图片、动画和实际生活事例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从而让学生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使学习始终处于自觉的激发状态,使教学系统优化发展。从学生身边有趣的具体事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接受,并从中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我情感关系的体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鼓励性语言与学生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大胆质疑,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表现,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得出五花八门的答案时,教师用通融的心、欣赏的眼睛给学生送去鼓励、赞许、期盼和爱意,这时学生的自信心油然而生,思维是无拘束的,产生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渴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时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让学生欣赏数学的内在美
数学情感的产生来自于对数学本身内在美的追求,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既具有科学真理性,又具有美,数学的图形、结构、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美的因素。如果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是美的,而不是枯燥的运算,不是无休止的问题、问题、再问题,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持久的、执著的追求。数学中的美还有许多,比如思维有序的秩序美,排列有法的规律美,数量关系中的统一美等,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就看教师怎样挖掘?怎样使用?使其发挥作用,触动学生。
案例一: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时,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用剪切、平移等策略求出面积。通过探讨,学生自己获得算法,是自己通过动手、思考、交流得到的,用起来就适合自己;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案例二:结合“轴对称”图形,可以介绍中国的古代建筑很多都是对称的,如天安门、故宫,这里面还有很深的文化背景。可以鼓励学生浏览这方面的史料,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现代建筑中的“对称”比比皆是。
教育是什么?就是在以后的生活中将所学的知识合理、有效地进行利用。数学教育呢?就是学生真切的生活、师生的情感交流、现实世界的反映、人类历史的传承、中外文化的交融、最后才是演算、符号。
三、铺垫师生合作交流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失败,不仅受到认识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时时刻刻都渗透在教学的一切环节中,它悄悄地微妙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而且要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交流渠道,接纳和呵护每一位学生,做每位学生的良师益友。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着力把学生推到主人的位置,给学生思考、发问、答问、动手操作等机会,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练的被动局面。教师要主动地、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由于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因此,尽管这些想法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却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从而我们就不应该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应认真地分析,理解它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措施有针对性。通过心理交往影响他们,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以及独立思考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师生合作教学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负担,从而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持久的动力。
只有站到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学科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注意利用和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迁移性、感染性、情境性、自主性、可导性等功能,才能真正做到在数学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这就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数学修养,从隐含的数学知识体系中适时引导学生挖掘,恰当地点拨,让学生感知,并内化到知识的结构中,逐步树立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态度,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相互转化的观点审视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探索知识的奥秘,体会知识的力量。
一、让课堂充满活力,成为学生表现“个性”的天地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要提升自身修养,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使他们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努力营造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自主性功能。恰当运用故事、图片、动画和实际生活事例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从而让学生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使学习始终处于自觉的激发状态,使教学系统优化发展。从学生身边有趣的具体事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接受,并从中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我情感关系的体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鼓励性语言与学生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大胆质疑,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表现,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得出五花八门的答案时,教师用通融的心、欣赏的眼睛给学生送去鼓励、赞许、期盼和爱意,这时学生的自信心油然而生,思维是无拘束的,产生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渴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时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让学生欣赏数学的内在美
数学情感的产生来自于对数学本身内在美的追求,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既具有科学真理性,又具有美,数学的图形、结构、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美的因素。如果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是美的,而不是枯燥的运算,不是无休止的问题、问题、再问题,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持久的、执著的追求。数学中的美还有许多,比如思维有序的秩序美,排列有法的规律美,数量关系中的统一美等,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就看教师怎样挖掘?怎样使用?使其发挥作用,触动学生。
案例一: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时,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用剪切、平移等策略求出面积。通过探讨,学生自己获得算法,是自己通过动手、思考、交流得到的,用起来就适合自己;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案例二:结合“轴对称”图形,可以介绍中国的古代建筑很多都是对称的,如天安门、故宫,这里面还有很深的文化背景。可以鼓励学生浏览这方面的史料,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现代建筑中的“对称”比比皆是。
教育是什么?就是在以后的生活中将所学的知识合理、有效地进行利用。数学教育呢?就是学生真切的生活、师生的情感交流、现实世界的反映、人类历史的传承、中外文化的交融、最后才是演算、符号。
三、铺垫师生合作交流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失败,不仅受到认识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时时刻刻都渗透在教学的一切环节中,它悄悄地微妙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而且要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交流渠道,接纳和呵护每一位学生,做每位学生的良师益友。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着力把学生推到主人的位置,给学生思考、发问、答问、动手操作等机会,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练的被动局面。教师要主动地、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由于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因此,尽管这些想法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却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从而我们就不应该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应认真地分析,理解它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措施有针对性。通过心理交往影响他们,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以及独立思考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师生合作教学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负担,从而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持久的动力。
只有站到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学科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注意利用和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迁移性、感染性、情境性、自主性、可导性等功能,才能真正做到在数学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这就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数学修养,从隐含的数学知识体系中适时引导学生挖掘,恰当地点拨,让学生感知,并内化到知识的结构中,逐步树立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态度,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相互转化的观点审视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探索知识的奥秘,体会知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