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媳似闺女
今年47岁的杨召娣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公公和婆婆住处去“请安”,帮身患风湿病、手脚不灵便的公公、婆婆打洗脸水,有时亲手给公公洗一洗脸,给婆婆梳一梳头,像亲生父女、母女一样亲热。婆婆杨春秀逢人便说:“像召娣这样孝敬老人的儿媳,世上难找!”
1982年,杨召娣嫁到黄家。那时黄家的祖父、祖母健在,都是80多岁高龄,双眼失明,长期卧床。杨召娣一进黄家,就自觉承担起服侍老祖父、老祖母的任务,每天为两位老人洗脸、倒屎倒尿。老爷爷抽草烟,但看不到,常常不是卷不好烟卷,就是点不燃火。这个刚过门的孙媳帮老爷爷把烟卷好、点燃,再递到老爷爷手里。
80年代末,老祖父、老祖母先后去世,杨召娣从服侍老人的琐事中解脱出来。但没过几年清闲日子,公公、婆婆开始生病,她又走上服侍第二代老人的漫长道路。
杨召娣服侍黄家两代老人的美谈传遍铜仁市的四里八乡,也因此成为当地传颂的好儿媳和全村老少尊敬的好榜样。
侄子胜亲儿
孤寡老人杨秀富78岁,双眼失明七年,家里一贫如洗。五个侄儿争着赡养他,大侄儿杨发云定期给他洗澡,大侄媳郭喜珍每天给他送饭。
前几年杨发云家经济困难,但他们一家首先保证老人的吃穿,把自己的棉被让给老人用。每逢老人的生日,侄儿们都要为他办十多桌寿酒,购买生日蛋糕。老人每逢生日总要被感动得老泪横流。村里人说起杨发云五弟兄孝敬伯父的事,都夸他们有孝心。
像这样的敬老美谈,在铜仁市“孝子村”的柳杨村只是一个侧影。
“两会”树新风
“孝子村”位于铜仁市河西办事处西部山坳里,离城6公里。这里古树参天,绿荫覆盖,一派田园风光,给人世外桃源之感。柳杨村有176户730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8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0%。1984年,杨召娣担任村妇女主任后,遇到最多的是老人的赡养问题。为了融洽一般家庭的婆媳关系,杨召娣每年都要开好“两个会”,一个是“公婆会”,另一个是“儿媳会”。她把全村的60岁以上的公公、婆婆集中起来召开“公婆会”,引导老人们理解年轻人,辅助年轻人;再把全村的儿媳集中起来召开“儿媳会”,教导她们尊敬老年人,关爱老年人。通过“两会”的学习,婆媳之间的纠纷、虐待老人的现象迅速减少。对个别不肯赡养老人的,村干部先进行说服教育,必要时对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1997年,高沟组有两户子女不肯赡养老人,经多次说服教育无效,杨召娣与村委班子成员拿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这两户分家时签订的赡养合同书,依法办公,照章进行处理。老人感慨地说:“村调解委和法制真管用。”这对杨召娣也是一个启示: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仅仅用说服教育是不够的,必要时得走法律途径。
敬老“花儿”开全村
中寨组卢才毛75岁的母亲生病,卢才毛与妻子及时送到医院治疗,其妻日夜守护在医院病床边,连续两个多月为老人翻身、接屎接尿,眼睛熬红了,身体消瘦了。中寨组韩翠娥今年70岁,有三子一女,老伴去世7年,不愿与子女一起过。韩翠娥说,四个子女争着送粮、拿钱给她。女婿与儿子一样照顾她,逢年过节,儿女们争着与她一起过。杨黑毛是个独子,母亲今年86岁,是个瞎子,爱发脾气。杨黑毛每次上街总要给母亲捎点好吃的东西回来,让母亲宽心。有时母亲与孙辈怄气,不肯吃饭,杨黑毛和妻子给她赔礼道歉,让她开心。
78岁的孤寡老人杨宗德,有点耳聋,身患风湿病,没有房屋,住在外甥家。外甥一家人外出打工,无法照顾他。杨宗德说,村里给他落实了责任地的耕种问题,定时将国家补助的救助金发给他,他有吃有穿。生病时,邻居和亲戚给他送水送饭,像照料亲人一样;安排他到铜仁市敬老院去住,他不肯。他说村里把他安顿得周到,村民们对他也很关照,自己没有什么顾虑,没必要去。
在“孝子村”的各个村寨,老人们坐在树荫下、阶檐上悠闲自得,他们面前不时有面带微笑的年轻人,或与老人说着话,或给老人“烧”烟,这一幕幕,犹如一幅幅充满浓烈、色彩的乡村亲情图。
今年47岁的杨召娣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公公和婆婆住处去“请安”,帮身患风湿病、手脚不灵便的公公、婆婆打洗脸水,有时亲手给公公洗一洗脸,给婆婆梳一梳头,像亲生父女、母女一样亲热。婆婆杨春秀逢人便说:“像召娣这样孝敬老人的儿媳,世上难找!”
1982年,杨召娣嫁到黄家。那时黄家的祖父、祖母健在,都是80多岁高龄,双眼失明,长期卧床。杨召娣一进黄家,就自觉承担起服侍老祖父、老祖母的任务,每天为两位老人洗脸、倒屎倒尿。老爷爷抽草烟,但看不到,常常不是卷不好烟卷,就是点不燃火。这个刚过门的孙媳帮老爷爷把烟卷好、点燃,再递到老爷爷手里。
80年代末,老祖父、老祖母先后去世,杨召娣从服侍老人的琐事中解脱出来。但没过几年清闲日子,公公、婆婆开始生病,她又走上服侍第二代老人的漫长道路。
杨召娣服侍黄家两代老人的美谈传遍铜仁市的四里八乡,也因此成为当地传颂的好儿媳和全村老少尊敬的好榜样。
侄子胜亲儿
孤寡老人杨秀富78岁,双眼失明七年,家里一贫如洗。五个侄儿争着赡养他,大侄儿杨发云定期给他洗澡,大侄媳郭喜珍每天给他送饭。
前几年杨发云家经济困难,但他们一家首先保证老人的吃穿,把自己的棉被让给老人用。每逢老人的生日,侄儿们都要为他办十多桌寿酒,购买生日蛋糕。老人每逢生日总要被感动得老泪横流。村里人说起杨发云五弟兄孝敬伯父的事,都夸他们有孝心。
像这样的敬老美谈,在铜仁市“孝子村”的柳杨村只是一个侧影。
“两会”树新风
“孝子村”位于铜仁市河西办事处西部山坳里,离城6公里。这里古树参天,绿荫覆盖,一派田园风光,给人世外桃源之感。柳杨村有176户730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8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0%。1984年,杨召娣担任村妇女主任后,遇到最多的是老人的赡养问题。为了融洽一般家庭的婆媳关系,杨召娣每年都要开好“两个会”,一个是“公婆会”,另一个是“儿媳会”。她把全村的60岁以上的公公、婆婆集中起来召开“公婆会”,引导老人们理解年轻人,辅助年轻人;再把全村的儿媳集中起来召开“儿媳会”,教导她们尊敬老年人,关爱老年人。通过“两会”的学习,婆媳之间的纠纷、虐待老人的现象迅速减少。对个别不肯赡养老人的,村干部先进行说服教育,必要时对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1997年,高沟组有两户子女不肯赡养老人,经多次说服教育无效,杨召娣与村委班子成员拿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这两户分家时签订的赡养合同书,依法办公,照章进行处理。老人感慨地说:“村调解委和法制真管用。”这对杨召娣也是一个启示: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仅仅用说服教育是不够的,必要时得走法律途径。
敬老“花儿”开全村
中寨组卢才毛75岁的母亲生病,卢才毛与妻子及时送到医院治疗,其妻日夜守护在医院病床边,连续两个多月为老人翻身、接屎接尿,眼睛熬红了,身体消瘦了。中寨组韩翠娥今年70岁,有三子一女,老伴去世7年,不愿与子女一起过。韩翠娥说,四个子女争着送粮、拿钱给她。女婿与儿子一样照顾她,逢年过节,儿女们争着与她一起过。杨黑毛是个独子,母亲今年86岁,是个瞎子,爱发脾气。杨黑毛每次上街总要给母亲捎点好吃的东西回来,让母亲宽心。有时母亲与孙辈怄气,不肯吃饭,杨黑毛和妻子给她赔礼道歉,让她开心。
78岁的孤寡老人杨宗德,有点耳聋,身患风湿病,没有房屋,住在外甥家。外甥一家人外出打工,无法照顾他。杨宗德说,村里给他落实了责任地的耕种问题,定时将国家补助的救助金发给他,他有吃有穿。生病时,邻居和亲戚给他送水送饭,像照料亲人一样;安排他到铜仁市敬老院去住,他不肯。他说村里把他安顿得周到,村民们对他也很关照,自己没有什么顾虑,没必要去。
在“孝子村”的各个村寨,老人们坐在树荫下、阶檐上悠闲自得,他们面前不时有面带微笑的年轻人,或与老人说着话,或给老人“烧”烟,这一幕幕,犹如一幅幅充满浓烈、色彩的乡村亲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