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态、语文教学、辅助
内容提要:语文学科的性质及特点决定其教学方法应该是少讲精讲,尽量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丰富的信息,恰当运用语态可辅助语文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语态的恰当运用。
正文:
新的教育观念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讲了,相反,教师不仅需要讲,而且更要讲出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态的辅助表达作用不容忽视。语文学科的教学的独特性,决定了教态辅助作用的重要性。
一、语文教学的特点
跟其他学科,特别是跟理科科目相比,语文教学显示出很强的独特性,表现如下:
1、以感悟为主,分析为辅
语文课的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其承载体是文章,中学生接触的文章中一般含有丰富的感情和或复杂或深刻的思想(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学生通过感悟来体味感情,领会主题,从而得到感情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所以,教学中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感悟。
2、以联想想象为主,直观为辅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和想象,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训练,而不宜在教学中过多地使用直观教具或设置多媒体画面,以剥夺学生想象的权力和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
3、以语文实践为主,传授语文知识为辅
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际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学从用来,学以致用应该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精讲多练,老师所讲既要少而精,又要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因此,语态的恰当运用不容忽视。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态的辅助作用
1、一枝一叶总关情——何谓语态
语态是指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包括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本文所谈老师教学时语态,还涉及到语调问题,及说话时句子中间的高低,快慢轻重,停顿等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交流的双方,其交流中的表情达意,语言只占30%,而70%依靠眼神等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恰当运用语态可以加强表达的效果。
2、传情达意妙手天成——语态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恰到好处的语态来辅助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更显得语态运用的重要。
我们在日常交谈中,总是自觉地运用语态来帮助我们传情达意,例如用瞪眼表示愤怒与谴责,用微笑表示接纳和谅解,用加重语气来强调内容的重要,用轻描淡写回避追问……等等。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也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语态来表达最佳效果。《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谈到听寿镜吾先生读书:“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并写出老师的动作,“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对语调及语态的描写都十分生动,这一幕给鲁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他“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老师的这一举动,虽非出自明确的教学目的,但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引起了学生对文章的猜测,当然也可以说是兴趣。这无疑给我们在语态语调的运用上以有益的启发。
例如:进行古诗词教学时的诵读,应很好地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及语调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以声传情;对教学过程中某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放慢速度加重语气,可无需重复表达,使语言精炼,并节省时间。语态的运用,就更加广泛,能使授课言简意丰,师生交流更加亲切自然。当学生回答问题或发表看法时,除口头表扬外,还可用赞许的眼神,翘大拇指等方式进行鼓励。笔者曾在一节阅读课上对一位同学十分出色的精辟发言赞叹不已,并走上前去与学生握手,以此举赞扬其独到的认识以及准确条理的表达,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有时,语态的运用还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笔者有一次听程翔老师的公开课《庖丁解牛》,在谈到庖丁讲述自己解牛结束,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时,右手做拿刀状,缓慢而悠闲地在左袖上蹭了两下,十足表现出了庖丁的神态,令学生与听课老师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语态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有这样两条:“能耐心专注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语言、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表达时“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学生日常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学校,进行交流的多数时间在课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举动,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常说,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学生身上有老师的影子,不无道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语态的恰当运用,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环境,可供其无意模仿,否则,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一定会有负面影响。
笔者曾听过一节口语交际训练公开课,课题恰巧是说话要讲究语调和语态,授课内容编排很好:故事引入,分角色对话,小品演出。十分丰富,确实使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但授课教师的表现却令人遗憾:语速过快,语气平淡,表情平静近于严肃,右手不停挥舞。教师本人的语调语态运用很不恰当,听课老师议论纷纷,认为学生这节课仅仅是学习了一些知识而已,尽管老师说过学过的知识应该运用在生活中,但学生并没有从老师身上获得生活中怎样运用这些知识的信息,虽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收效并不太好。笔者由于平时对教师语态运用的问题有过相当的关注,所以,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总是很注意发挥语态的辅助作用,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多是和师生平时言行有关的故事等,模拟场景,分角色表演也多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校生活(当然也有校外生活),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等于一次总结和回顾,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所以,学生很容易接受并能在以后的交际中更加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
三、注重语态运用,使教学锦上添花
终上所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恰当使用语态,尽量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态系统,使之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使语文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笔者对教态的运用有相当的关注,虽也深感此中奥妙无穷,还无法形成一套十分完整,屡试不爽的系统,但在语态运用的实际中总结了几条必须遵守的原则。
1、宜使用有度,忌喧宾夺主
语文课不是表演课,要突出语与文的地位,即使是语文活动课,也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且不可张牙舞爪,把辅助二字忘诸脑后,过多使用肢体语言,喧宾夺主。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现代文阅读《背影》,授课教师肢体语言十分丰富,而且动作幅度很大,特别是买橘子一段,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又是讲又是演,十分热闹,但却把学生的想象破坏殆尽。妨碍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感悟,并不足取。
2、宜丰富灵活,忌单调呆板
语态的运用要灵活,不能一成不变,单调呆板。有些老师不重视语态的运用,而是将生活中的习惯动作带入课堂,不断重复,结果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时还会令人生厌,课堂表达效果可想而知,如上文提到的上课“右手不停挥动”,即是一例。
3、宜因课制宜,忌生搬硬套
语态的运用,最终的落脚点是融洽,不能为使用语态而使用语态,应该根据课的特点,当用则用,合适则用,否则,宁可不用。如文言阅读课,文学欣赏课,应巧妙利用语调,传情达意;知识类文章的阅读教学则语态要少,用一些对学生理解知识有帮助的手势即可,而活动课则可综合调语态的运用。
总之,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语态,可以使教学锦上添花,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