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里达说过:“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我不知道解构是否是某种东西,但如果它是某种东西,那它也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是对于形而上学的一种思考,因而表现为一种对存在的权威或本质的权威的讨论,而这样一种讨论或解释不可能简单地是一种否定性的破坏。”解构主义实际上就是对形而上学的消解,解构一个二元命题,诸如呈现/非现,言语/文字、中心/边缘等,以往人们总是给于前者优先性,解构不是摧毁前者,留下后者,而是取消对立,转移它的位置,模糊之间的差别。
关键词:Peter Eisenman;解构主义
1、Peter Eisenman的理论与作品
1.1思想源泉
1)Eisenman对于具有科学基础的自律性建筑语言的摸索,始于意大利唯理论者的作品,特别是吉乌塞伯·特拉格尼(Giuseppe Terragni)的杰作“Casa Del Fascio”。
Casa Del Fascio(法西斯馆)是意大利的现代建筑运动中最重要的外观样式。它是在一个正方形中进行设计,它的高度是16.6米,恰巧是宽度33.2米的一半。这个半立方体表现出非常理性的几何关系。经分割出的立面,窗户处理都是为了表现内部中庭,而且忠实的显示出建筑物结构系统(梁柱式构架)。窗户的分割亦与整体立面的对角线有着紧密的关联性。法西斯馆给人感受到非常理性的设计逻辑:平面和立面都反映出严格的几何关系;故意显现出的梁柱构架,也理性的强调楼层高度的关系;立面的窗户都在呈现内部中庭,功能性空间则围绕在中庭的两侧。
这一时期,Eisenman对于建筑的理性构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建筑可以由类似数学的,理性而严格的方法构成。
2)Eisenman是解构主义中的领袖人物,但他自己却否认解构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哲学的联系,他说:“解构只是一个赋予一些貌似相同的建筑作品的名字,和解构哲学毫无关系。” “蓝天合作社(Coop Himmelblau)的沃尔夫、普利克斯(W Prix),伯纳德·屈米,兰姆·库哈斯从来也没读过德里达……没准儿屈米是另外”。但他同时也说:“我们要做的是寻找建筑中类似的态度。不是画些看上去象解构的东西,而是在建筑中想解构,如果有兴趣的话。”
3)Eisenman的出发点是解构主义的态度,而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Deep Structure and Surface Structure)理论则深刻影响了其作品的生成方式。
这三套规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转换规则。转换是一种创新,它使语法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有生成无限可能句子的能力。
2、Eisenman的建筑理论
Eisenman受到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力图将建筑设计过程纳入一种生成过程的逻辑模式。
Eisenman曾说自己所致力的目标是:“要集中研讨和着手解决当前建筑设计和建筑发展中遇到的最典型、最重要和最广泛的冲突”。这些冲突为:
(1)公众兴趣与建筑师个人志趣之间的矛盾;(2)美学上的严格要求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异;(3)专业上的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的差异;(4)文化的进展与经济环境日益增长的紧张性之间的分歧;
(5)新建筑物与以存在的有价值的旧环境之间的矛盾;(6)技术能动力与文化渴望之间的矛盾;(7)思想理论与实践行动的不同。
所以Eisenman希望能找到一种解决方法,而解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法给了他解决之道,模糊建筑形式与功能、意义的关系,质疑他们的先验性,进而用转换生成语法的方法,进行推演并形式化。
Eisenman将他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语法学”。主要主张是:
1. 形式的生成
Eisenman力图将建筑设计过程纳入一种生成过程的逻辑模式,即形式的逻辑可以导致形式关系的诞生,这种关系可以对任何物质结构加以描述,所以这就比“功能需要的满足”或“美观的物体形态的创造”更为深刻。先产生形式,再由形式产生含义。Eisenman认为实现形式的途径是:“在抵制那种与功能有关的形式,并拒绝和含意相关的的形式的同时,去了解形式本身解构的特性。”
2. 深层结构
与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相似,Eisenman认为建筑中存在着一种潜在于现实环境中的,可被意识到的“深层结构”。
Eisenman认为深层结构是建筑体形环境在形式方面的固有本性,不能用功能/技术的观点去概括。“深层结构”可看作是一系列抽象的,并具普遍意义的形式规律,他存在于任何实际空间的概念中。深层结构这种形式规律,以最单纯的状态存在,因而它不能再进行简化。它在空间概念中象一切符号一样,以两项对立的形式存在:以实体与虚体,向心体与线列体,平面与容积等对立的形式普遍存在。
3、Eisenman的建筑实践
1. 早期实践
在《彼得·埃森曼的理论与作品中呈现的句法学与符号学特色》一文中,作者详细地解读了Eisenman的1号到11a号住宅,对其进行图解分析,可看出这一阶段的建筑实践是颠覆传统建筑理念,用生成语法进行建筑创作。Eisenman采用了三个步骤来实现他的意图:1、消解——减少、消解现实空间中形式要素通常的意义,将形式看作一套符号;2、重组——运用符号,在环境中构筑建筑。3、挖掘形式的深层结构,提供新的形式信息。
2. 中期实践
人们常认为,Eisenman在这一时期主要运用了隐喻等后现代主义手法,如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的断裂的塔楼隐喻场区内曾被梵毁的军火库碉堡,柏林IBA社会住宅立面上的十字形错位隐喻当时东、西德分裂。但Eisenman在不只一个场合否定了这个说法,对于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的断裂的塔楼,他认为那不是隐喻,其根据是,后现代的历史意象试图让新建筑成为历史建筑本身,而他试图让建筑与它的过去分离。Eisenman说:“那些城堡体形过去在那儿,并不是我编造的,所以它们不是我的表现手法,也不再是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仅是一个冷静的不带倾向性的姿态。如果我设计这些形象,那就不同了。但我没设计也永远不会这么干。我总是利用现存的形象……”在这些设计中,Eisenman表现了两个意图:
1、Eisenman将基地中的深层结构转换到表层结构,用建筑要素在建筑中表现出来,并引导人们去体味其的深层结构。
2、Eisenman的广义文脉主义,不同于传统文脉主义,Eisenman把地段看作是一张“羊皮纸”(Palimpsest),一个能写、能擦、能重写历史的地方。考虑建筑活动发生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其它和设计本身不同源的因素,如历史。如在IBA社会住宅立面上的十字形错位,表现了西柏林的历史和它的错乱了的地位;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对于格林维尔痕迹的暗示。
3. 近期实践
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及之后的实践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Eisenman用他的理论进行更大、更复杂的项目实践提供了帮助。Eisenman的句法结构越来越复杂,项目越来越大,可以说没有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句法结构想要在大型的、复杂的项目中展现出来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从Eisenman的作品分析图可以看出,他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利用计算机进行他的句法结构实践,利用计算机生成建筑的形式。
而且計算机软件的原理与Eisenman句法理论是高度相似的,都来源于乔姆斯基的2型文法,可以从基本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转换法则,并对其进行检出,生成新的形式。
结语
Eisenman和解构主义尽力想在建筑创作中,反对先验论,颠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但自己却给大众留下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也算是一种对解构主义的误读吧。
参考文献:
[1]《建筑与解构论稿》.吴涣加.《世界建筑》9601、9602
[2]《采访彼得.埃森曼》.张永和.《世界建筑》9102
[3]《解构不是一种风格》.周剑云.《世界建筑》9704
[4]《现代建筑流派》.刘先觉 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Peter Eisenman;解构主义
1、Peter Eisenman的理论与作品
1.1思想源泉
1)Eisenman对于具有科学基础的自律性建筑语言的摸索,始于意大利唯理论者的作品,特别是吉乌塞伯·特拉格尼(Giuseppe Terragni)的杰作“Casa Del Fascio”。
Casa Del Fascio(法西斯馆)是意大利的现代建筑运动中最重要的外观样式。它是在一个正方形中进行设计,它的高度是16.6米,恰巧是宽度33.2米的一半。这个半立方体表现出非常理性的几何关系。经分割出的立面,窗户处理都是为了表现内部中庭,而且忠实的显示出建筑物结构系统(梁柱式构架)。窗户的分割亦与整体立面的对角线有着紧密的关联性。法西斯馆给人感受到非常理性的设计逻辑:平面和立面都反映出严格的几何关系;故意显现出的梁柱构架,也理性的强调楼层高度的关系;立面的窗户都在呈现内部中庭,功能性空间则围绕在中庭的两侧。
这一时期,Eisenman对于建筑的理性构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建筑可以由类似数学的,理性而严格的方法构成。
2)Eisenman是解构主义中的领袖人物,但他自己却否认解构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哲学的联系,他说:“解构只是一个赋予一些貌似相同的建筑作品的名字,和解构哲学毫无关系。” “蓝天合作社(Coop Himmelblau)的沃尔夫、普利克斯(W Prix),伯纳德·屈米,兰姆·库哈斯从来也没读过德里达……没准儿屈米是另外”。但他同时也说:“我们要做的是寻找建筑中类似的态度。不是画些看上去象解构的东西,而是在建筑中想解构,如果有兴趣的话。”
3)Eisenman的出发点是解构主义的态度,而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Deep Structure and Surface Structure)理论则深刻影响了其作品的生成方式。
这三套规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转换规则。转换是一种创新,它使语法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有生成无限可能句子的能力。
2、Eisenman的建筑理论
Eisenman受到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力图将建筑设计过程纳入一种生成过程的逻辑模式。
Eisenman曾说自己所致力的目标是:“要集中研讨和着手解决当前建筑设计和建筑发展中遇到的最典型、最重要和最广泛的冲突”。这些冲突为:
(1)公众兴趣与建筑师个人志趣之间的矛盾;(2)美学上的严格要求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异;(3)专业上的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的差异;(4)文化的进展与经济环境日益增长的紧张性之间的分歧;
(5)新建筑物与以存在的有价值的旧环境之间的矛盾;(6)技术能动力与文化渴望之间的矛盾;(7)思想理论与实践行动的不同。
所以Eisenman希望能找到一种解决方法,而解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法给了他解决之道,模糊建筑形式与功能、意义的关系,质疑他们的先验性,进而用转换生成语法的方法,进行推演并形式化。
Eisenman将他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语法学”。主要主张是:
1. 形式的生成
Eisenman力图将建筑设计过程纳入一种生成过程的逻辑模式,即形式的逻辑可以导致形式关系的诞生,这种关系可以对任何物质结构加以描述,所以这就比“功能需要的满足”或“美观的物体形态的创造”更为深刻。先产生形式,再由形式产生含义。Eisenman认为实现形式的途径是:“在抵制那种与功能有关的形式,并拒绝和含意相关的的形式的同时,去了解形式本身解构的特性。”
2. 深层结构
与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相似,Eisenman认为建筑中存在着一种潜在于现实环境中的,可被意识到的“深层结构”。
Eisenman认为深层结构是建筑体形环境在形式方面的固有本性,不能用功能/技术的观点去概括。“深层结构”可看作是一系列抽象的,并具普遍意义的形式规律,他存在于任何实际空间的概念中。深层结构这种形式规律,以最单纯的状态存在,因而它不能再进行简化。它在空间概念中象一切符号一样,以两项对立的形式存在:以实体与虚体,向心体与线列体,平面与容积等对立的形式普遍存在。
3、Eisenman的建筑实践
1. 早期实践
在《彼得·埃森曼的理论与作品中呈现的句法学与符号学特色》一文中,作者详细地解读了Eisenman的1号到11a号住宅,对其进行图解分析,可看出这一阶段的建筑实践是颠覆传统建筑理念,用生成语法进行建筑创作。Eisenman采用了三个步骤来实现他的意图:1、消解——减少、消解现实空间中形式要素通常的意义,将形式看作一套符号;2、重组——运用符号,在环境中构筑建筑。3、挖掘形式的深层结构,提供新的形式信息。
2. 中期实践
人们常认为,Eisenman在这一时期主要运用了隐喻等后现代主义手法,如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的断裂的塔楼隐喻场区内曾被梵毁的军火库碉堡,柏林IBA社会住宅立面上的十字形错位隐喻当时东、西德分裂。但Eisenman在不只一个场合否定了这个说法,对于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的断裂的塔楼,他认为那不是隐喻,其根据是,后现代的历史意象试图让新建筑成为历史建筑本身,而他试图让建筑与它的过去分离。Eisenman说:“那些城堡体形过去在那儿,并不是我编造的,所以它们不是我的表现手法,也不再是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仅是一个冷静的不带倾向性的姿态。如果我设计这些形象,那就不同了。但我没设计也永远不会这么干。我总是利用现存的形象……”在这些设计中,Eisenman表现了两个意图:
1、Eisenman将基地中的深层结构转换到表层结构,用建筑要素在建筑中表现出来,并引导人们去体味其的深层结构。
2、Eisenman的广义文脉主义,不同于传统文脉主义,Eisenman把地段看作是一张“羊皮纸”(Palimpsest),一个能写、能擦、能重写历史的地方。考虑建筑活动发生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其它和设计本身不同源的因素,如历史。如在IBA社会住宅立面上的十字形错位,表现了西柏林的历史和它的错乱了的地位;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对于格林维尔痕迹的暗示。
3. 近期实践
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及之后的实践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Eisenman用他的理论进行更大、更复杂的项目实践提供了帮助。Eisenman的句法结构越来越复杂,项目越来越大,可以说没有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句法结构想要在大型的、复杂的项目中展现出来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从Eisenman的作品分析图可以看出,他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利用计算机进行他的句法结构实践,利用计算机生成建筑的形式。
而且計算机软件的原理与Eisenman句法理论是高度相似的,都来源于乔姆斯基的2型文法,可以从基本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转换法则,并对其进行检出,生成新的形式。
结语
Eisenman和解构主义尽力想在建筑创作中,反对先验论,颠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但自己却给大众留下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也算是一种对解构主义的误读吧。
参考文献:
[1]《建筑与解构论稿》.吴涣加.《世界建筑》9601、9602
[2]《采访彼得.埃森曼》.张永和.《世界建筑》9102
[3]《解构不是一种风格》.周剑云.《世界建筑》9704
[4]《现代建筑流派》.刘先觉 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