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做到 五个“让”。
1.教材让学生阅读
小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更多的时候是与书本交流。因此,让学生借助数学教材学会自学时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学中,我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学会看书边思考,学会边动脑边操作,并把自己所得信息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他们用自学这把钥匙去打开数学知识的大门。
如教学“小数除小数”时,要求学生默读课本例题并思考:
2.1 在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时,例题为什么采用扩大10倍、100倍这样的倍数。
2.2 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发?
2.3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般计算方法是什么?
2.4 列竖式计算时,应特别注意什么?
学生通过看、想、算、说及教师适时的点拨、不但将除数是小数的一般计算法则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独立思考后,理解了怎样应用“转化”来计算小数除法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
2.过程让学生参与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就不能产生好的效果。如教学圆柱体侧面积时,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课上让学生把长方形的纸粘成一个圆柱形纸筒,将平面由直变曲,提出问题:怎样计算圆柱形纸筒的侧面积呢?学生很快想到由曲变直,把纸筒侧面积展开,剪成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纸筒的底和高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习圆柱体积时,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通过实验,学生得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探求新知,成为学习的主人。
3.问题让学生提出
学起于思,源于疑。在教学中,不妨多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引导他们向老师提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释疑。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三个大小”不等的圆,滚动一周后,留下的轨迹成三条不等的线段,即为各自圆的周长。学生看着一个个圆滚后留下的痕迹,饶有兴趣,十分好奇。于是我适时提问:“看了刚才演示,你们想到哪些问题?”同学们纷纷提出了:“三条线段与三个圆有什么关系?它们为什么长短不一?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等等七、八个问题。由于学生对课件演示的动画画面注意力集中,又开动脑筋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问题,这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起了很好的作用。
4.规律让学生寻找
教学实验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的事物的属性和某种解题规律,印象最为深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提供概括事物共同属性和反映某种解题规律的材料。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分析,从而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某种见解题规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制作学具,自己动手操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 。然后把这些若干份再重新拼成已学过的图形,通过剪拼,得到:(1)分得的份数越少,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2)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然后教师加以引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学生很自然地推到出了,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用字母表示S=πr2,这样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实践得出的结果,效果好,记得牢,运用灵活。
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轻轻松松学到了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创新意识。
5.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
课堂小结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结,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完“圆的周长”后,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简单的一句话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此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圆的周长C=2πr”还有的说:“半径r=C÷2÷π。这样的小结紧扣教学内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还减轻老师的负担,并不比老师费尽全力,苦口婆心去小结效果差。
总之,数学教学中要实施素质,必须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才能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收稿日期:2013-02-04
1.教材让学生阅读
小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更多的时候是与书本交流。因此,让学生借助数学教材学会自学时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学中,我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学会看书边思考,学会边动脑边操作,并把自己所得信息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他们用自学这把钥匙去打开数学知识的大门。
如教学“小数除小数”时,要求学生默读课本例题并思考:
2.1 在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时,例题为什么采用扩大10倍、100倍这样的倍数。
2.2 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发?
2.3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般计算方法是什么?
2.4 列竖式计算时,应特别注意什么?
学生通过看、想、算、说及教师适时的点拨、不但将除数是小数的一般计算法则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独立思考后,理解了怎样应用“转化”来计算小数除法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
2.过程让学生参与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就不能产生好的效果。如教学圆柱体侧面积时,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课上让学生把长方形的纸粘成一个圆柱形纸筒,将平面由直变曲,提出问题:怎样计算圆柱形纸筒的侧面积呢?学生很快想到由曲变直,把纸筒侧面积展开,剪成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纸筒的底和高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习圆柱体积时,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通过实验,学生得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探求新知,成为学习的主人。
3.问题让学生提出
学起于思,源于疑。在教学中,不妨多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引导他们向老师提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释疑。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三个大小”不等的圆,滚动一周后,留下的轨迹成三条不等的线段,即为各自圆的周长。学生看着一个个圆滚后留下的痕迹,饶有兴趣,十分好奇。于是我适时提问:“看了刚才演示,你们想到哪些问题?”同学们纷纷提出了:“三条线段与三个圆有什么关系?它们为什么长短不一?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等等七、八个问题。由于学生对课件演示的动画画面注意力集中,又开动脑筋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问题,这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起了很好的作用。
4.规律让学生寻找
教学实验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的事物的属性和某种解题规律,印象最为深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提供概括事物共同属性和反映某种解题规律的材料。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分析,从而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某种见解题规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制作学具,自己动手操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 。然后把这些若干份再重新拼成已学过的图形,通过剪拼,得到:(1)分得的份数越少,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2)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然后教师加以引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学生很自然地推到出了,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用字母表示S=πr2,这样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实践得出的结果,效果好,记得牢,运用灵活。
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轻轻松松学到了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创新意识。
5.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
课堂小结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结,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完“圆的周长”后,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简单的一句话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此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圆的周长C=2πr”还有的说:“半径r=C÷2÷π。这样的小结紧扣教学内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还减轻老师的负担,并不比老师费尽全力,苦口婆心去小结效果差。
总之,数学教学中要实施素质,必须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才能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收稿日期:201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