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因此对于教学过程也提出了新要求。在互联网时代,在校教师运用互联网进行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标志,这将会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的整体教育素质和办学水平,笔者通过系统分析我国信息化教学的现状,总结互联网时代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以便进一步提升我国信息化教学,完善教育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信息化 教学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网络与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都在同时推动社会发生重要的改变,因此,在我国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在校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主动应对网络时代下的发展挑战,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教育界的整体综合实力,对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也显著提升。教师是师生教学过程中的领导者,是我国为了实现信息化教学的主力军。在我国政府部门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教育界应该重视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在十九大成功召开后,党和国家更加注重教育在信息化时代下的突出作用,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信息化教学和技术运用,在学校内揭开了新时期教学的改革序幕。
二、信息化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整体内涵理解偏差
在新时期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已经以一种普遍的事物进入了社会生活中,绝大部分教师都了解如何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新兴事物,但是笔者认为他们只是单纯地将信息化教学表面的理解为使用多媒体这一物质层面上,没有准确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内涵,这不能有效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与繁荣。教师们应该系统地、有針对性地理解信息化教学的实质性内容、准确把握现状,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改变,真正做到社会所提倡的信息化、科技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深入理解信息化教学。
2.学校主体对信息资源利用不足
信息化资源在网络时代作为重要的核心载体,是各个行业所必须掌握和利用的关键点。但是在我国校园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明显缺乏对于信息资源的有效掌握,不能有效的将信息资源系统的使用在教学过程,缺乏对于信息化资源的整体利用和总结。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通过对相关教材、图书、自己的教学经验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和课程理解,是被动的在教学过程里进行探讨和比较;在新时期的网络时代中,通过对计算机等多媒体的运用,教师能够主动地找寻相关资料,但是如何高效、科学地利用这些信息化资源,笔者认为教师仍然处在摸索的阶段,因此他们也就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化资源。
3.整体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的不恰当
教师作为有效沟通学生与教育之间的桥梁,学校对于教师队伍建设也都十分重视,它们通过举办访问交流、教育培训、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师的人才队伍建设。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把重点主要是放在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训上;而在新时期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对于网络时代中信息化的使用、推广、对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轨道。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队伍的人才队伍建设,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专业素质。
三、提升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1.确立信息化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界应该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明确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地位,制定、实施相关的政策来推动信息化教学;教师应提升自己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能够有效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来与学生进行课程互动,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与学校只有正确树立了信息化教学理念,正确贯通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促进信息化教学的迅速发展与提高。
2.高校教师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系统掌控
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有了更多的外化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向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使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借助形式各异的教学资源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课程,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双向互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对于信息资源的运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知识水平。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笔者通过分析我国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现状,系统分析教学过程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在全面理解信息化教学的整体内涵上,学校应实施相关的教育政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主动适应新时期发展的现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能够有效利用多样的信息化资源。通过实施这些措施,能够推动互联网时代下专业化的信息化教学,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为我国的教学体制做出重要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李玉龙.提升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效果的措施分析——以辽宁高校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6).
[2]张艳.高校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12.
[3]华子旭.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49-51.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信息化 教学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网络与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都在同时推动社会发生重要的改变,因此,在我国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在校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主动应对网络时代下的发展挑战,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教育界的整体综合实力,对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也显著提升。教师是师生教学过程中的领导者,是我国为了实现信息化教学的主力军。在我国政府部门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教育界应该重视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在十九大成功召开后,党和国家更加注重教育在信息化时代下的突出作用,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信息化教学和技术运用,在学校内揭开了新时期教学的改革序幕。
二、信息化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整体内涵理解偏差
在新时期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已经以一种普遍的事物进入了社会生活中,绝大部分教师都了解如何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新兴事物,但是笔者认为他们只是单纯地将信息化教学表面的理解为使用多媒体这一物质层面上,没有准确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内涵,这不能有效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与繁荣。教师们应该系统地、有針对性地理解信息化教学的实质性内容、准确把握现状,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改变,真正做到社会所提倡的信息化、科技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深入理解信息化教学。
2.学校主体对信息资源利用不足
信息化资源在网络时代作为重要的核心载体,是各个行业所必须掌握和利用的关键点。但是在我国校园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明显缺乏对于信息资源的有效掌握,不能有效的将信息资源系统的使用在教学过程,缺乏对于信息化资源的整体利用和总结。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通过对相关教材、图书、自己的教学经验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和课程理解,是被动的在教学过程里进行探讨和比较;在新时期的网络时代中,通过对计算机等多媒体的运用,教师能够主动地找寻相关资料,但是如何高效、科学地利用这些信息化资源,笔者认为教师仍然处在摸索的阶段,因此他们也就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化资源。
3.整体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的不恰当
教师作为有效沟通学生与教育之间的桥梁,学校对于教师队伍建设也都十分重视,它们通过举办访问交流、教育培训、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师的人才队伍建设。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把重点主要是放在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训上;而在新时期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对于网络时代中信息化的使用、推广、对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轨道。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队伍的人才队伍建设,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专业素质。
三、提升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1.确立信息化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界应该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明确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地位,制定、实施相关的政策来推动信息化教学;教师应提升自己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能够有效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来与学生进行课程互动,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与学校只有正确树立了信息化教学理念,正确贯通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促进信息化教学的迅速发展与提高。
2.高校教师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系统掌控
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有了更多的外化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向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使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借助形式各异的教学资源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课程,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双向互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对于信息资源的运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知识水平。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笔者通过分析我国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现状,系统分析教学过程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在全面理解信息化教学的整体内涵上,学校应实施相关的教育政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主动适应新时期发展的现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能够有效利用多样的信息化资源。通过实施这些措施,能够推动互联网时代下专业化的信息化教学,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为我国的教学体制做出重要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李玉龙.提升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效果的措施分析——以辽宁高校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6).
[2]张艳.高校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12.
[3]华子旭.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