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题
诚信,是做人之本;诚信,是社会发展之基。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知诚信是做人之本,是社会发展之基的深刻道理,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讲诚信,不做任何有失诚信的事的良好思想品德。
(2)知识目标:理解诚信的含义,把握讲诚信的价值和不讲诚信的危害,牢牢把握正确的表达诚信的方式方法。
(3)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对诚信内涵的正确理解,提高学生辨别“诚信”与“虚伪”的能力,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知诚信,了解诚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是教学重点;如何把诚信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正确理解“诚信”与“吃亏”的辩证关系是教学难点。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手段是案例教学和学习小组赛辩;教学方法是“学、启、练”六环节新课改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联想思维相结合的学习兴趣,积极打造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
五、教学过程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曾参杀猪取信”的故事
思考:(1)该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反应出一个什么深刻道理?对我们做人和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学习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小组内相互交流。
学生明确:
(1)该段文字讲述了曾参杀猪给儿子吃,兑现妻子对儿子的承诺。
(2)这个故事反应了一个人无论说话或做事要讲诚信,说到做到。
2.学生自学第二段文字
思考:怎样理解诚实守信的含义?诚实守信有何重要性?
学习形式: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明确:诚,就是要实事求是,不随意夸大或缩小;信,就是信用,说到做到,不朝秦暮楚,不朝令夕改。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它是立业之本,是做人之则。
3.学生自学该课剩下的文段
思考:(1)为什么说“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社会发展之基?
(2)“诚信”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体现出它真正的内涵?
(3)你还能列出一些有关诚信的格言或小故事吗?
(4)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学习形式:小组内探讨,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学生明确: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不作假秀才,宁为真白丁”;商鞅变法立木为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样的格言、典故不胜枚举。这些格言、典故正是对“诚信”内涵的诠释。无论一个企业,一个部门小至任何一个人,如果谎言连篇,说话不作数,不守信用,谁还会相信他?人们不妨会想起那小山头放羊的少年,当他一次一次高喊着“狼来了”;一次一次把山下劳动的农民骗上山时,千万没想到最终狼真的来了的悲惨结局。严格地讲,吃掉他和羊的并不是狼,而是他那不诚信,说谎话的品质。
《大学》里将“诚意”与修身、治国排列在一起列为八条目,可见人们对“诚信”的重视程度。如果把善良比喻成一株繁茂的大树,那么,诚信便是每日沐浴它茁壮成长的阳光;如果把善良比喻成一栋高大的房屋,那么,诚信便是支撑它屹立不倒的支柱;如果把善良比喻成一条流淌的小河,那么,诚信便是给与它生命活力的源头。诚信,是一切美德与品质的基础。只有拥有诚信的人,才能够拥有善良,只有拥有善良的人,才能够拥有受他人尊重的资本。
六、拓展延伸
“诚信”意味着要说真话,要讲实话,撒谎是一种不可原谅的劣性根。只有说真话,说实话,才能使我们的心胸坦荡,赢得别人对我们的尊敬,令事业伙伴与自己和谐相处,同时可获得朋友的信任。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说真话,说实话,做老实人往往吃亏。那么,吃亏全然归咎于诚信所致吗?吃亏就一定是坏事吗?
学习形式:就相关话题组织学生展开简短的辩赛。
辩赛结论:“吃亏”并非全然“诚信”所致。讲诚信,可以赢得别人尊重;赢得朋友信任和支持,它带给我们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当然,有时为了坚守诚信的承诺,也许会带来临时的、短暂的吃亏效应,但这也并非坏事。另有一种说法:“吃亏是福”。这确也有其道理的,因为“吃亏”是“诚信”折射出的一种高尚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它要求我们无论做任何事,要勇于去做,勇于担当,不斤斤计较,不讲价还钱,或者无论遇到什么事,要相互宽容,相互包容,相互谅解。人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眼前的“吃亏”给我们带来长久的,永恒的利益和好处,这何尝又不是一种“福”呢?当然,这样的宽容、包容、谅解是要具备相当独特的耐心、善心,还须具备相当的自我心理自控能力的。就要求我们多加强修身养性的培养,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
七、该章节教学得到的反思
(1)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层次差别较大。原因:一部分学生生活经历简单,理解问题的基础有些差,缺乏对“诚信”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他们涉及“诚信”问题,情绪容易波动,有时片面的顾及面子,导致在与朋友的承诺面前,不重视兑现,从而使自己逐步步入不诚信的行列,说假话,欺骗人,这样害己害人。
对策:这一问题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多多关心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启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勇于回答问题,注重他们在学习中的闪光点,表扬激励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追上班级学习潮流,变为勤思好学的学生。
(2)怎样才能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这一问题,许多学生只停留于问题的表面上,而没有从自己身边许多小事的观察来理解问题。 原因:初中学生知识比较单一,观察问题比较肤浅,他们所理解的“诚实守信”多是流行于口头上的大道理,没有从“诚实守信”的深层次去理解,去感受,没有从自己身边许多看似小事,却映射出传统美德的大问题的点滴去观察,去思考,去理解,因而对此类问题无法用实实在在的语言来表述。
对策: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多多从身边点滴小事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理解,感悟。避免对问题的阐释拘泥于口头的大道理上,这样的道理再好,也是空洞的,无任何实际意义的。
(3)讲“诚信”往往导致“吃亏”吗?“吃亏”一定是坏事吗?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虽然采用了辩赛的形式来分析,理解,虽然辩赛的同学都比较认真,很投入,气氛也很热烈,辩赛双方的道理也很适度,教师的点拨自己感觉也很到位,但仍有部分学生听得不够认真,心不在焉,或者沉默不语。课后与这些同学谈谈心,他们对“诚信”与“吃亏”的关系理解还较模糊,无法把握它们的共性与个性。
原因:一是,对“诚信”与“吃亏”因果关系缺乏辩证的理解,对“吃亏是福”观点还疑点重重,总觉得做“诚信”人容易,但做“吃亏”人就挺难的;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极大地丰富,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地位稳步上升。特别是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更是深入人心,这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副宏伟壮丽、繁荣昌盛的发展蓝图,作为一名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之振奋、自豪;无不激励着我们为之实现这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但目前,确也存在一些不诚信,不道德的社会风气,他们与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而不顾,他们说假话行骗,私自生产伪劣商品坑害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禁止此类事件,公安机关、工商主管部门等也加大惩处的力度,但仍有部分顽固分子我行我素,冒天下之大不韪,竭力干些伤天害理的虚假勾当,不仅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利益和人体上的伤害,给和谐的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给我们广大的未成年者的心灵蒙上一层消极的挥之不去的阴影。
对策: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一些社会现象,不能以点带面,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观察社会的主流,观察社会的光明面的习惯、能力和方法;平常多利用一些与“诚信”相悖的案例,指出这些案例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从而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良好的“诚实守信”道德观。
为此,作为一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特别是从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教师,就更加明确自己身上所承担的重任,要教育好祖国的下一代,使学生成为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合格接班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追逐者,我们广大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对青少年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何尝不任重而道远?
前路虽漫漫,求索永不止。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让我们所有辛勤耕耘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带领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扬起诚信的风帆,荡起诚信的双桨,高唱诚信的战歌,豪迈地步入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生之旅吧!
诚信,是做人之本;诚信,是社会发展之基。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知诚信是做人之本,是社会发展之基的深刻道理,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讲诚信,不做任何有失诚信的事的良好思想品德。
(2)知识目标:理解诚信的含义,把握讲诚信的价值和不讲诚信的危害,牢牢把握正确的表达诚信的方式方法。
(3)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对诚信内涵的正确理解,提高学生辨别“诚信”与“虚伪”的能力,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知诚信,了解诚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是教学重点;如何把诚信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正确理解“诚信”与“吃亏”的辩证关系是教学难点。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手段是案例教学和学习小组赛辩;教学方法是“学、启、练”六环节新课改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联想思维相结合的学习兴趣,积极打造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
五、教学过程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曾参杀猪取信”的故事
思考:(1)该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反应出一个什么深刻道理?对我们做人和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学习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小组内相互交流。
学生明确:
(1)该段文字讲述了曾参杀猪给儿子吃,兑现妻子对儿子的承诺。
(2)这个故事反应了一个人无论说话或做事要讲诚信,说到做到。
2.学生自学第二段文字
思考:怎样理解诚实守信的含义?诚实守信有何重要性?
学习形式: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明确:诚,就是要实事求是,不随意夸大或缩小;信,就是信用,说到做到,不朝秦暮楚,不朝令夕改。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它是立业之本,是做人之则。
3.学生自学该课剩下的文段
思考:(1)为什么说“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社会发展之基?
(2)“诚信”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体现出它真正的内涵?
(3)你还能列出一些有关诚信的格言或小故事吗?
(4)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学习形式:小组内探讨,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学生明确: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不作假秀才,宁为真白丁”;商鞅变法立木为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样的格言、典故不胜枚举。这些格言、典故正是对“诚信”内涵的诠释。无论一个企业,一个部门小至任何一个人,如果谎言连篇,说话不作数,不守信用,谁还会相信他?人们不妨会想起那小山头放羊的少年,当他一次一次高喊着“狼来了”;一次一次把山下劳动的农民骗上山时,千万没想到最终狼真的来了的悲惨结局。严格地讲,吃掉他和羊的并不是狼,而是他那不诚信,说谎话的品质。
《大学》里将“诚意”与修身、治国排列在一起列为八条目,可见人们对“诚信”的重视程度。如果把善良比喻成一株繁茂的大树,那么,诚信便是每日沐浴它茁壮成长的阳光;如果把善良比喻成一栋高大的房屋,那么,诚信便是支撑它屹立不倒的支柱;如果把善良比喻成一条流淌的小河,那么,诚信便是给与它生命活力的源头。诚信,是一切美德与品质的基础。只有拥有诚信的人,才能够拥有善良,只有拥有善良的人,才能够拥有受他人尊重的资本。
六、拓展延伸
“诚信”意味着要说真话,要讲实话,撒谎是一种不可原谅的劣性根。只有说真话,说实话,才能使我们的心胸坦荡,赢得别人对我们的尊敬,令事业伙伴与自己和谐相处,同时可获得朋友的信任。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说真话,说实话,做老实人往往吃亏。那么,吃亏全然归咎于诚信所致吗?吃亏就一定是坏事吗?
学习形式:就相关话题组织学生展开简短的辩赛。
辩赛结论:“吃亏”并非全然“诚信”所致。讲诚信,可以赢得别人尊重;赢得朋友信任和支持,它带给我们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当然,有时为了坚守诚信的承诺,也许会带来临时的、短暂的吃亏效应,但这也并非坏事。另有一种说法:“吃亏是福”。这确也有其道理的,因为“吃亏”是“诚信”折射出的一种高尚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它要求我们无论做任何事,要勇于去做,勇于担当,不斤斤计较,不讲价还钱,或者无论遇到什么事,要相互宽容,相互包容,相互谅解。人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眼前的“吃亏”给我们带来长久的,永恒的利益和好处,这何尝又不是一种“福”呢?当然,这样的宽容、包容、谅解是要具备相当独特的耐心、善心,还须具备相当的自我心理自控能力的。就要求我们多加强修身养性的培养,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
七、该章节教学得到的反思
(1)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层次差别较大。原因:一部分学生生活经历简单,理解问题的基础有些差,缺乏对“诚信”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他们涉及“诚信”问题,情绪容易波动,有时片面的顾及面子,导致在与朋友的承诺面前,不重视兑现,从而使自己逐步步入不诚信的行列,说假话,欺骗人,这样害己害人。
对策:这一问题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多多关心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启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勇于回答问题,注重他们在学习中的闪光点,表扬激励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追上班级学习潮流,变为勤思好学的学生。
(2)怎样才能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这一问题,许多学生只停留于问题的表面上,而没有从自己身边许多小事的观察来理解问题。 原因:初中学生知识比较单一,观察问题比较肤浅,他们所理解的“诚实守信”多是流行于口头上的大道理,没有从“诚实守信”的深层次去理解,去感受,没有从自己身边许多看似小事,却映射出传统美德的大问题的点滴去观察,去思考,去理解,因而对此类问题无法用实实在在的语言来表述。
对策: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多多从身边点滴小事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理解,感悟。避免对问题的阐释拘泥于口头的大道理上,这样的道理再好,也是空洞的,无任何实际意义的。
(3)讲“诚信”往往导致“吃亏”吗?“吃亏”一定是坏事吗?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虽然采用了辩赛的形式来分析,理解,虽然辩赛的同学都比较认真,很投入,气氛也很热烈,辩赛双方的道理也很适度,教师的点拨自己感觉也很到位,但仍有部分学生听得不够认真,心不在焉,或者沉默不语。课后与这些同学谈谈心,他们对“诚信”与“吃亏”的关系理解还较模糊,无法把握它们的共性与个性。
原因:一是,对“诚信”与“吃亏”因果关系缺乏辩证的理解,对“吃亏是福”观点还疑点重重,总觉得做“诚信”人容易,但做“吃亏”人就挺难的;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极大地丰富,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地位稳步上升。特别是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更是深入人心,这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副宏伟壮丽、繁荣昌盛的发展蓝图,作为一名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之振奋、自豪;无不激励着我们为之实现这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但目前,确也存在一些不诚信,不道德的社会风气,他们与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而不顾,他们说假话行骗,私自生产伪劣商品坑害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禁止此类事件,公安机关、工商主管部门等也加大惩处的力度,但仍有部分顽固分子我行我素,冒天下之大不韪,竭力干些伤天害理的虚假勾当,不仅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利益和人体上的伤害,给和谐的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给我们广大的未成年者的心灵蒙上一层消极的挥之不去的阴影。
对策: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一些社会现象,不能以点带面,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观察社会的主流,观察社会的光明面的习惯、能力和方法;平常多利用一些与“诚信”相悖的案例,指出这些案例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从而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良好的“诚实守信”道德观。
为此,作为一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特别是从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教师,就更加明确自己身上所承担的重任,要教育好祖国的下一代,使学生成为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合格接班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追逐者,我们广大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对青少年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何尝不任重而道远?
前路虽漫漫,求索永不止。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让我们所有辛勤耕耘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带领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扬起诚信的风帆,荡起诚信的双桨,高唱诚信的战歌,豪迈地步入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生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