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摄影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网络版,2016年5月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963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驻多哈的南非和波多黎各摄影组合“克里斯托和安德鲁”(Christto & Andrew),通过一个近期举办的展览《失调的情绪与欲望》(Parataxic Distortion),编织出当地人和海外人对于海湾国家的印象。
  克里斯托·桑兹(Christto Sanz)和安德鲁·韦尔(Andrew Weir)在2012年组建了自己的摄影组合,他们利用摄影、多媒体和电影进行创作。
  他们的系列作品《失调的情绪与欲望》是对于事情的主观狂想,是由于生活中的情感压力所产生的期望。这种主观狂想和期望导致了陈规的产生,因此导致个体会快速做出不准确的判断,造成对现实的扭曲。
  该摄影组合传递出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即挑战陈规。他们通过创作“照相写实主义系列”,来实现对陈规进行挑战。该系列经常大张旗鼓且华丽地使用肖像,幽默中带着尖酸。
  画廊的陈述如是:“随着产业中新工具和方法的出现,有关摄影的传统观念在持续不断地扩展。这种扩展包括广泛地使用挪用和表演。这使我们对于这种艺术形式的看法产生了剧烈变化。克里斯托和安德鲁置身于这场艺术运动之中,他们致力于推翻悠久的体制。”
  《碎片》(Fraction),网络杂志,2016年3月
  该杂志第20期主要刊登了2015年在“伦敦影展”上展出的主题为“摄影超物质性”(Hyper-materiality on Photo)中的作品,其中主推的摄影师包括Kazuhito Tanaka创作的《抽象影像(非)》、Kenta Cobayashi创作的《符号》和Ryo Fujimoto创作的《未被触碰的花朵》等,他们都来自日本。
  Kazuhito Tanaka的作品对于摄影、绘画和雕塑之间的关系提出质疑,同时探索了摄影媒介的新的抽象表现形式。每一幅作品都是基于一个概念,而这些概念之间又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这些概念形成了将摄影本体完全藏于作品之中的潜质。
  Kenta Cobayashi所有的照片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场合所拍摄,包括和朋友在一起拍摄的,和情人在一起拍摄的,还有旅行、展览开幕式上所拍摄的。Cobayashi使用图形软件的专用工具将影像进行部分放大,之后将各个部分及图层结合,转换成另外一幅影像。通过这种手法,照片就如同自然生命形式一样,发生了形体转变。
  Ryo Fujimoto认为我们在旅行之前,会在网上对目的地进行研究,如此我们对目的地就有了预期值。我们大脑中的预期影像与现实中的影像一定是相违的,有时,最糟糕的情况是现实破坏了我们美好的预期。
  “我在网络上随机购买了花朵,将花骨朵放在监视器前看它绽放。在河边我又随机地捡了一个树枝,用树枝去接触花朵。‘就像自动收费站那样,看它们是否能碰上。’我将自己的24寸电脑监视器当成一种装置,它反映出我对‘未曾接触的’彼岸或避难所的一种想象。”
  《镜头文化》(Lens Culture)网络杂志,2016年6月
  当今,我们处于一个重要的时代。人们不断提出尖锐问题,涉及到对于肤色和性别的待遇和刻画。本期《镜头文化》刊登了简约且有力的肖像系列,恰恰顺应了这些话题。这期专题介绍了出生在英国现居住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埃丽卡·迪曼(Erica Deeman)及其系列作品《侧影》(Silhouettes)。
  《侧影》包括了一系列的令人瞩目的非洲妇女肖像,对她们进行了强有力且直观的展示。埃丽卡?迪曼在拍摄手法上采用了彩色摄影,然后简化色彩,营造出经典黑白摄影的氛围。以此将非洲妇女的神韵转换成当今备受追崇的形象。她拍摄的肖像之所以受到推崇是因为作品向当今大气候下与日俱增的种族和社会矛盾宣战。埃丽卡?迪曼在自己的作品描述中说道:“在曝光方面,灯光布置采用传统方式,在不触发闪光时通过取景器看到的视觉效果完全不同于触发闪光的效果,因为它更具震撼力。”“我的拍摄动力来源于人物摄影,通过面孔来了解人的内心。
  《光圈》(Aperture),2016年夏季号
  在奥巴马时代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又一次掀起了探讨黑人问题的运动。围绕着这个话题,本期《光圈》杂志的主题为“憧憬与公正”(Vision & Justice),对于摄影在非洲裔美国人的经历上扮演的角色进行讨论。
  1864年,佛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发表了著名的“图片与进步”的演讲,呼吁人们关注图片演变力量对于美国改变所产生的影响。道格拉斯这位19世纪被拍摄最多的美国人认为,相互作战可能造成彻底的局部分裂,美国的进步需要图片,因为这些图片承载着人们的想象。本期选登了一些摄影师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论述摄影独特的校正力量和能力,从而形成国家新的憧憬。
其他文献
自两年前惠特尼美术馆迁出了位于75街与麦迪逊大道交叉处的展馆后,不远处第五大道1000号的大都会博物馆,便接管了这个散发着老钱气质的上东区展馆。  两年前,我在这栋由包豪斯大师马塞尔·布鲁尔(Marcel Breuer)设计的倒金字塔形状的建筑里,看了惠特尼美术馆的告别大展,不幸的是,他们展的是杰夫·昆斯(Jeff Koons),而幸运的是,那是作品总价加起来最昂贵的一次当代艺术展。这次进去,它早
期刊
该镜头目前有佳能单反和尼康单反两种接口版本,笔者此次是将其尼康卡口的镜头转接到索尼A7R Ⅱ全画幅微单相机上使用的。  蔡司Otus 28mm f/1.4延续了Otus 系列的外观,其扎实的做工毫不掩饰地宣告自己顶级镜头的身份。镜头对焦手感非常细腻,一个手指即可轻松拨动,但绝无松旷的感觉,阻尼调校完全达到电影镜头的水准,在这方面确实是作为电影镜头厂商蔡司的强项。这种阻尼性能可使摄影师几乎在任何温度
期刊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厂家看好无反相机的未来,但作为单反巨头的佳能公司却依然坚信单反相机的潜力,并在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发布了多款各种档次的数码单反相机,因此TIPA实验室近期的测试项目主要围绕佳能最新的单反相机展开。本期TIPA测试摘要,我们选登的是佳能两款APS-C画幅的相机—EOS 80D和EOS 1300D,前者是中端数码单反相机,后者是讲究性价比的入门级产品。  佳能EOS 80D  作为佳能EO
期刊
我是亮室摄影学社风光类摄影前期与后期技术方面的讲师,在圈内大家一直叫我“天香”,而我的真实姓名“闫飞”恐怕没有几个影友记得。  我从小就喜欢摆弄父亲的海鸥双镜头反光相机,那时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要拥有自己的一部相机,并且想去哪里拍照就去哪里。1993年,我工作后用自己近一年的工资买了一部135胶卷单反相机。开始的一年多时间,我用的胶卷不是柯达就是富士,冲洗照片都是拿到中国图片社。到后来因经济原因而
期刊
两位伟大的头脑相遇,不管做什么想必都会引起瞩目。近期,国内的文化艺术界就迎来这样一件好事。都为德国人的亚历山大?克鲁格(Alexander Kluge)和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一位是著名导演,电视制作人,德国文学最高奖获得者;另一位是当代最重要的画家,“最昂贵的在世艺术家”,两人以“书”的形式展开合作,里希特提供照片,克鲁格负责文字。2016年5月14日,北京人文艺术中
期刊
经过半年的精心筹划与准备,由《中国摄影》杂志社主办的“摄影译文研讨会”于2016年6月25日在北京中国摄影家协会召开,来自翻译界、摄影界及两界双跨的多位专家学者,以及近百位嘉宾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诚邀旧雨新朋,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摄影译界名宿新声,书写专业文章,争辩基本问题,清茶一杯道心曲”本着这样的初心,自2016年1月至研讨会举办,本刊工作人员与参会嘉宾反复沟通,就研讨的问题进行前期的交流讨
期刊
今年6月,曾在香港领一代风骚的摄影家何藩的离世,引起内地摄影界对他前所未有的关注。何藩以及他的作品,对于更多人来说,还是有着很多陌生。  1931年出生在上海的何藩,宿命般地在13岁那年得到了父亲送他的一台柯达 Brownie相机,这台相机决定了他未来生命的走向。少年何藩带着相机在黄浦江边散步,看到一艘小船,不经意地按下快门,父亲帮他到冲晒店把相片做好,家人都觉得照片好看,鼓励他拿去参加美术比赛,
期刊
柏拉图在2000多年前提出了 “洞穴比喻”:一群人生来就被捆绑而不能转身,只能看见身后的阳光和火炬投射到洞底的影子,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事物;假设有人挣脱枷锁,能够回头看到这些影子的源头—太阳,最初还会头晕目眩、痛苦不堪,还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个比喻往往被解释为柏拉图完成了两个世界的划分:文字所代表绝对、永恒的理念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日常所见的变动易逝的世界只是幻象,可感而不可知。这个歧义丛生的
期刊
问:我听过你在ICP做的演讲,当时你说对你的创作产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白鲸记(Moby-Dick)》,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可以讲一讲他们分别怎样影响了你的创作吗?  答:想要一次性把他们都说完话就太长了……简单来说的话,阅读《白鲸记》让我对19世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开始认真思考我自己的创作与这种媒
期刊
2016年6月10日,中国著名摄影家、西藏摄影的代表人物蓝志贵在成都去世,享年84岁。  1932年,蓝志贵出生于四川庆巴县白寺驿附近的一个村庄。1945年,经人介绍来到当时民国的陪都重庆最好的三家照相馆之一皇宫照相馆当学徒。1951年7月,蓝志贵以随军摄影记者身份随十八军入藏,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拍摄西藏的摄影师。他在西藏生活和拍摄了20年,留下数以千计高质量的照片,记录了自1950年至19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