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安乐的弘一法师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ezhent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夜翻阅李叔同史料,发现作为艺术家的他,年轻时极其自尊,甚至有些做法不近人情。他在东京发起春柳社,束腰悲忧状扮演茶花女后,某日约欧阳予倩早晨八点见面。欧阳住得远,赶车有些耽误,名片递进后,他打开楼窗说:“我和你约的是八点钟,可是已过了五分钟,我现在没有工夫了,我们改天再约吧。”说完一点头,关窗进去了。
  歐阳写此文时是一九三三年,李叔同成为弘一法师已经十五年了。出家后的他像换了个人,记得叶圣陶在上海写过一篇散文《两法师》。以当时文青的新奇,记录了在功德林由丰子恺引见弘一法师,并随后拜访印光法师的情景。他写得很细致,他说弘一法师决定不坐人力车步行而去。弘一法师赤脚穿一双布缕缠成的芒鞋快步走在前面,当寺役前去通报时,见他从包袱里取出一件大袖的僧衣,恭敬地穿上,眉宇间异样地静穆。推门见到躯体硕大刚洗完脸的印光法师,便跨门而入,屈膝跪拜起来。坐下后又三次合掌,一口一个“慈悲,慈悲”,恳请为诸位开示。辞别时,见他又一次拜伏点头受之的印光法师,郑重地关上门。随后脱下那件大袖的僧衣,方正平贴地折好放进包袱。
  事后才知他是印光法师唯一的皈依弟子,两位法师都以不当主持、不收徒弟著称。当年为修净土宗,在舟山拜师曾颇费周折。但窃以为,以弘一法师“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声望,要如此谦恭地当众跪拜,心里还是有点悒郁难纾的。
  让人揪心的是卒读他晚年在闽南的史料。翻开纸页发黄的《晚晴老人演讲录》,发现弘一法师持律甚严,过午不食,临终还存留一件亲手缝补、细数二百二十四块补丁衲衣的弘一法师,竟多次在公开场合忏悔不已:
  我常自己来想啊!我是一个禽兽吗? 好像不是,因为我尚有一线天良,常常想念自己的过失。我从小孩子起一直到现在都埋头造恶吗?好像也不是,因为我小孩子的时候,常行袁了凡的功德格,三十岁以后,很注意修养,初出家时,也不是没有道心。虽然如此,但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便大不相同了;因为出家以后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却与禽兽差不多。天良虽然没有完全丧尽,但是昏聩糊涂,一天比一天厉害,抑或与天良丧尽也差不多了。
  他这番话是在南普陀佛教养生院对同学说的。那一年他年近六旬,疾病缠身,在厦门、泉州、漳州等寺轮番挂单已十多年了。他为何要不断地责备自己呢:
  不只我自己看不过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说我以前如闲云野鹤,独往独来,随意栖止,何以近来竟大改常态,到处演讲,常常见客,时时宴会,简直变成一个应酬的和尚了,这是我的朋友所讲的。啊!应酬的和尚,这五个字,我想自己近来倒很有几分相像。


  书信是一个人的生活实录。为解这“应酬”之惑,我仔细查阅了林子青编的《弘一法师书信》,重点是这一时期他与诸法师和刘质平等友人的信札。当时厦门已被日军占领,物价奇涨,法师居无定所,体弱畏寒,一切缁素皆受仁者照拂。如某年在鼓浪屿闭关,告知刘质平刚经历九死一生的大病。他发热兼外症卧床三月之久,幸遇留日医学博士黄丙丁尽心救治,按例需付医药注射(每日电疗一次)费约五六百金,后因缘分文不收。他当时每月日用仅二三元,至多十元。如没这位人甚诚实,晤谈至为欢悦的黄博士施惠,也许只能去乞求各界的资助了。
  他因不做方丈主持,没有随从,至少每年辗转各寺讲经闭关的日常行程,以及旅资筹措等事需亲力亲为,书信落实。他看来很难做到六根清净,其中致南普陀性愿法师的信就多达六十五通。现转录一九三三年的一通信札,可见真实之行状:
  性公老法师慈鉴:
  昨奉惠书,敬悉一一。承介绍往草庵息暑,至用感谢!但学律诸师之意,谓有五六人(或不止此)随往者。草庵床具,斋粮或未能具备。诸师意欲往雪峰寺。但未知转解大和尚之意如何?拟请座下先为函询,俟得回信后乃能动身。倘雪峰寺不能容多众者,仍乞座下慈愍,代为设法介绍他处。因厦门气候较热,暑期三四月内不能讲律,虚度光阴。现欲觅山中凉爽之处,居住四个月以上,结“后安居”,继续讲律也。谨恳,顺请
  法安!
  末学演音稽首  四月十一日
  性愿法师小他九岁,而弘一法师身段放得很低,写信总以朽人、末学谦称。他一九二八年到厦门后,和性愿法师一见如故,前后数年受其照顾,通信也特别多。性愿法师是一九三七年赴菲出任信愿寺住持,为华僧在菲律宾弘法之先驱。抗战时,深受法师器重的广洽追随而去,之后才有了帮助丰子恺在港出版《护生画集》后三册的一段佳话。
  书信集还披露了当时向弘一法师求写对联及庙堂匾额碑文者甚众。书写后还需通信邮寄,实在耗费精力。他以一袭海青剃度后,散尽俗世牵挂,立志诸艺俱寂,专心礼佛。但一次在嘉兴精严寺,因相遇范古农而破例。范古农是民国著名佛学家,也是位列法师尊敬的印光法师、马一浮之后的精神导师。当时有士绅求字,范居士见他面露难色,犹豫不决,含笑开导道:
  法师如能以佛语书写,令人喜见,以种净因,又何必为难呢?
  丰子恺有人生需经历“物质、精神、灵魂”三层境界之说,法师闻言欢喜,从此精研华严三百联,将艺术与宗教合一,以佛书佛语佛偈与世结缘。他的书风早晚期之间变化很大,得者珍之,求者不绝。按时下说法,马一浮先生也曾为他站台吆喝:
  大师书法,得力于《张猛龙碑》。晚岁离尘,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在书家当为逸品。
  我最早被“弘一体”感动,是在虎跑法师的纪念室买到的一套书签。当晚就在日记写下:“华严家言,直指人心,内薰之力,精严净妙。”翌日,去买他手书的《华严集联三百》,发现他不像当代书家,简单一抄了之,而是以文艺大家兼高僧内力,重组澄明气象。他书写的华严经偈,分别出自晋译、唐译和唐贞元十四年三种版本,经他妙手集句,经句皆化为哲理性联偈。如“坚固无上慧,庄严功德华”。晋译原作是“无上慧坚固,功德华庄严”。一经重组,竟呈别样风貌。此种修为,真可谓空前绝后唯弘公也。   说到近距离体悟欣赏,还得感谢小友林可同先生。他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收藏了一批法师晚年真迹,正埋头编撰《弘一书法墨迹》。弘一法师曾为青年僧人讲过《写字的方法》,强调出家人要“以人证书,不可以书证人”。
  弘一法师书写之状极为虔诚。按刘质平的描摹是“聚精会神,落笔迟迟,一点一划,均全力以赴”。
  印光法师也曾提醒他体写经书,是以凡夫心转为如来智慧,不可以用行草。宜如新进士进殿写策,一笔不容苟简。我曾见过他早期因笔润写的对联,“雪夜千卷,华时一尊”,充溢着魏碑的雄健及名士的勃发意气。
  而他出家后早晚课诵,书风几乎数年一变。至一九三○年前后写《梵网经》时,字形各依章法,或长,或方,或扁;笔画或粗,或细,或短。以错落有致,呈现斑驳若离的金石韵味,与早年运笔的手法大为不同。如讲缺陷,因过于追求动感,略显稳重不足。但当书写《佛说阿弥陀经》时,将通篇十六屏二千字,写得不急不躁,笔笔藏锋,和缓冲逸犹如一次完成,静态之美由此发挥到了极致。
  晚年的弘一法师谦逊温良,脱尽火气,以写经为研律之余课。他的书风有晋人写经之意蕴。字形早期扁,中期方,后期长;笔法早期涩,中期润,后期劲;神趣亦早期拙,中期秀,后期清。
  令人扼腕的是在他临终前十日,还竭最后心力,擎一缕孤烛,为泉州一百多位普通的中学生,写下“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华严箴言。
  以今日之见,这真是一场奢华致极的精神“应酬”。
  我以为作为律宗高僧,他为往世继绝学的悲欣之旅,已陷孤寂之境。
  律宗在中国佛教史上虽有过兴盛,但研修者与禅、净两宗相去甚远。面临律幢唐兴宋湮的现状,弘一法师自五十岁起,放弃苦修十三年的《有部》律,改修南山《四分律》。这与他应是切肤之痛,痛在以他的学养见识,必须改弦易辙,重启律坛。一九三三年,他又一次撰联“弘护南山四分律教,久住神州”。
  他马上开始行动,先是集多年修为精研律典古义,最终完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这部修律必读要典。又在同年开办南山律学苑,他在讲课时告诫诸位:
  我虽然学律近二十年,今天看来仅略知门径,做好了学律之预备。如需稍有成绩,至少还要研究二十年。可惜我老了,恐不能久住人间。很盼望你们能发大智心,继我所竟之志,至可善矣。
  这真是一次绝学之旅,三年间,居然有三位法师相继辞世。其中两位二十七岁,一位三十七岁。面临突发之难,他不得已降低了期盼:
  甚愿有精通律义的比丘五位出现,能令正法住于世间,则余之宏律责任即竟。
  他的精神日趋衰退,已隐隐感觉归西大限迫近。他又一次率弟子撰联发愿:
  誓作地藏真子,愿为南山孤臣。
  以孤臣自许,愿力何等悲壮。而现实竟一语成谶,就在法师一九四二年圆寂后,他最为倚重的修律助手性常法师,又于来年谢世,年仅三十二岁。自此弟子星分云散,律宗之中兴,暂告落寞。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弘一法师人生多难,情感细微,日日自省。如果连动心起念都会惭愧,那只能时时忏悔了。写到这里,灵思幽显,忽然明白了他在《南闽十年之梦影》最后,无奈告白之心迹:
  因此近来我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二一老人”。什么叫“二一老人”呢?这有我自己的根据。记得古人有句诗:“一事无成人渐老。”清初吴梅村临终的绝命词有:“一钱不值何消说。”这两句诗的开头都是“一”字,所以我用来做自己的名字,叫作“二一老人”。因此我十年来在闽南所做的事,虽然不完满,而我也不怎样地去求它完满了!
  他接下去说的话,又倏闪当年李叔同式哀怨语调:
  诸位要晓得,我的性情是很特别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不完满,这才使我常常发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性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归善!
  弘一法师临终委托妙莲师父助念,所立遗嘱第二条:如见眼角流泪,是因悲欣交集所感,不可误会。
  我不知弘一法师是否流泪,只觉得这四字道尽他一世悲凉。


  弘一法师辞世后,丰子恺常被各界追问,期盼他用一句话概括弘一法师的精神。他踌躇良久,终于在老师生西五周年祭日写下:
  他是一个十分像人的人。
  之后朱光潜和俞平伯也同声应和:
  他是一个十分像和尚的和尚。
  丰子恺的解释读之动容、动心、动情,难以忘怀:
  凡做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必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所以使我十分崇仰。
  自李叔同至弘一法师,其中的精神求索,是需要我们深情体恤的。这种深情体恤还应该包括细心关注这代人关键时的至性流露。我至今难忘他一九一七年,资助刘质平留学日本的决绝。先列支告知:
  不佞现每月入薪水百零五元。
  出款:
  上海家用四十元(年节另加)
  天津家用廿五元(年节另加)
  自己食物十元
  自己零用五元
  自己應酬费买物添衣费五元
  如依是正确计算,严守此数,不再多费,每月可余廿元。
  他用这二十元资助刘质平,在信中君子约定,要求必须承认实行乃可。信尾写清此函阅后焚去:
  赠款事只有吾二人知,不可与第三人谈及。家族如追问,可云有人如此而已,万不可提出姓名。
  更为感人的是一九一八年三月二十五日,又一诺千金告知,不留退路:
  质平仁弟:   书悉。君所需至毕业为止之学费,约日金千余元。顷已设法借华金千元,以供此费。余虽修道念切,然决不忍致君事于度外。此款倘可借到,余再入山;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至君毕业时止。君以后可安心求学,勿再过虑。至要至要!即颂
  近佳!
  幸亏刘质平没有焚去此信,否则我们无法感受这种至爱至诚至真之深情。
  正好手边有一册弘一法师的《改过实验谈》,讲到改过要一学二省三改,沐手敬录与读者诸君共勉:
  一虚心。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
  二慎独。吾等凡有所作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三宽厚。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四吃亏。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五寡言。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六不说人过。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七不文己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八不覆己过。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承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逛自欺。
  九闻谤不辩。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十不瞋。瞋習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瞋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二○二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其他文献
如果把金融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业务是叶,管理是枝,体制是干,文化是根。  ——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上下求索》    在新近出版的文集《上下求索》和一些重要演讲中,唐双宁先生以充满殷忧的哲思,提出了一个“形而上”的金融文化之根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土壤日趋肥沃,中国金融这棵大树已渐呈叶茂、枝繁、干壮之势。但是,尽管如此,不可回避的是,中国金融业目前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促使我们不能不
期刊
一九八六年的一个周日,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来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MMA),该馆的远东艺术馆馆长请他来看一件“难以置信的东西”。那是一幅卷轴画,中国清朝画家王翚等人绘制的《康熙南巡图·第三卷》(“济南到泰安”,1698年)。像这样的中国画顶级藏品,常规的公共展出只可能看到某些局部,但霍克尼享有特权,这幅长度为13.93米的画作被慢慢展开,他跪在地上看画的这三个多小时,
期刊
即便不去远游,人们也经常可以在影视作品里看到诸多关于河流的意蕴,从密西西比河到伏尔加河,每条河都仿若拥有自己的性格。  剧集《罗马》第一季里,牧羊小孩望着有些异常的卢比孔河,很快,举着鹰旗的恺撒军团出现并渡河。当时共和国法律规定,驻守在外的将军如果带兵渡过卢比孔河,将被视为叛国。据说恺撒在渡不渡河时曾决虑良久。  两千多年过去了,在今天的意大利,由于河流改道等诸多原因,似已找不到当年恺撒渡过的那段
期刊
今天在日本东京,若谈起购买图书,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谈到神田一带的书肆街。岩波书店、三省堂书店、小学馆,以及与鲁迅颇有渊源的内山书店等国内外知名的书籍经营企业都在这里。每日,来自海内外的购书者在此川流不息,购买的书籍通过这里的邮局寄往世界各地。明治维新与神田的变革  神田位于日本江户城的外濠,从其所在的范围上来看,东启骏河台,西达九段坂,南抵皇居外濠,北至神田川的饭田桥、水道桥、御茶水桥直到昌平桥一
期刊
我读古典诗词,常常罔顾整体意境,而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心境,对其中的某一句产生共鸣,凝成独自的意象,断章而取义。比如对温庭筠的《望江南》,我可以不理会“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和“肠断白苹洲”的思妇情绪,仅就中间的一句“斜晖脉脉水悠悠”展开我的遐思:江水悠悠,时光悠悠,一切都悠闲而缓慢地流淌。这样的感触,并非无缘而发。  近日读张剑光教授的著作《唐代经济与社会研究》,书后作者附有一篇题为
期刊
翻译《狼蛛》(Tarantula),一度被视作无法完成的任务。它仿似梦呓,支离破碎,意象晦涩,各种剧场式的片段与细节拼凑。即使是原版,也是无人能懂的“天书”,何况脱离原有语境译成中文?原有的诗性,真的能在中文版中体现韵味吗?  但中文版《狼蛛》还是诞生了,成为另一个版本的“天书”。  如果只是单纯地阅读,其实很容易“出戏”,因为文字实在太零乱。反倒是大声朗读出来,能够感受到韵脚的存在。仅凭这一点,
期刊
一  清代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首篇便是张九龄的《感遇》二首,对此历来众说纷纭。或曰应循唐诗演进,选取初唐四杰开篇。又云编排既不按时序,何不径选唐诗巅峰李杜?若欲究源穷理,还得从编选者蘅塘退士说起。蘅塘退士孙洙,清康乾年间无锡人氏,平生三为县令,间又屡任学官,素以淳德教化为己任,平生夙愿为万千蒙童编选一部纯正唐诗读本。  自宋以来,长期存在唐宋诗之争,钱锺书先生曾有断语:“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
期刊
十九世纪末的法国文学舞台,浪漫主义已是强弩之末,取而代之的是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但一八九七年埃德蒙·罗斯丹(Edmond Rostand,1868-1918)的《大鼻子情圣》(Cyrano de Bergerac,也译作《西哈诺》)如一声春雷震响法国戏剧舞台,被誉为浪漫主义的最后佳作。  《大鼻子情圣》采用诗剧这一古典主义戏剧形式,不论是独白还是对话大多采用亚历山大体,每两行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期刊
利奥塔(Jean-Fran?ois Lyotard,又译“利奥塔尔”)的《后现代状态》(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是一部悖谬之书。这本书的主题乃是“元叙事”(Metanarrative)或“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全书可谓一种宏大叙事的谱系学和葬礼颂词,谈论宏大叙事的出生和死亡。之所以称之为谱系学,是因为
期刊
《洛阳伽蓝记》在四库全书中归入地理类著述,仅从书名看,很长时间没有激起我阅读的兴趣。某个契机之下翻阅,很是惊叹,该书不仅内容丰富广博,而且文笔极佳,摇曳多姿。人们常常会说起魏晋风度和一干魏晋人物,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或是《世说新语》中那些飘逸放浪的高人逸士。但罕有提及《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衒之和他的前辈郦道元。当然这两位已在魏晋之后,他们是北魏时期的官员和文人。他们在《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