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校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的时期,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发展。为此,高校必须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根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地;并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社会价值多元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道德教育
当前高校发展正处于思想大解放、观念大碰撞的时期,各种社会思想同时并存,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如果没有一种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统一在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将引起人们思想的无序和混乱,影响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甚至影响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道德教育发展,合乎时代发展要求且意义重大。
社会价值多元化下的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变迁的加剧,我国经济基础和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与变化,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
价值选择更重个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他们往往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价值。首先,价值主体性意识增强,能动性提高。强调自我价值,崇尚独立自主,弘扬个性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鲜明特征,个体价值意识、价值主体意识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次,评价标准个体化、个性化。大学生更容易从个人、从个体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价值评价活动,在评价标准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个性化的选择。①
功利主义色彩越来越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上既有正面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也有低级的反思潮,而大学生本身即身处社会大潮,对物质利益有迫切的追求,这使得他们很容易衍化成“现实型”的物质追求个体。导致他们从价值目标选择、价值评价标准到价值实现手段都表现出短期化和急功近利的特征。价值目标上会由过去的政治理想化更多向多样化和务实性方向转变,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注重眼前利益,由注重义转向注重利;在价值评价标准上更突出个体价值,否定或忽视社会价值,把能否满足自身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多少作为最优化选择;在价值实现手段上,部分大学生采取功利化和庸俗化的方法,企图通过各种非正常的途径实现自我人生价值。②
多元化现象与主流价值观形成冲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与外部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价值观领域的激烈冲突。有些人往往过于关注自己的事情,为了物质利益和个人美好生活,他们可以不惜一切,而对祖国赋予的历史重任感受不深,对个人人生理想和追求也缺乏考虑。不少人变得过于追求个人自由,变得功利和世俗,忘记了更为重要的对人生崇高意义的追寻和向往,忘记了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目标。③在与西方文明碰撞过程中,使许多人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盲目崇尚西方文明,严重的甚至否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容易堕落成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价值观,从而使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发生剧烈的冲突和碰撞,极大地影响个人价值判断。
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要性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增进融合的作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德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关键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高校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若能不断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通过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所有思想文化领域建设,这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高校道德建设提供重要推力。正因为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他们的头脑。广大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是重要领地,要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予以指导,让课堂真正成为向大学生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有效载体,并通过不断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其为之不懈奋斗的常态信念,使他们认识到只有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证。校园文化也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力量,是学校育人的第二课堂。丰富的校园物质文化和各种制度规范,能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师生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诸多方面都受到积极影响。但是,目前许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大于内容。若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改变当前校园文化境况,而且可以通过融入新的文化建设形式,在循序渐进中影响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维和观念,使其成为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依据。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需要有一整套符合社会规范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来规范人们的思想,以更好地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高校尤其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塑造,而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荣辱观,体现之一就是“八荣八耻”。从现实表现看,它很好地体现了高校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特点,对高校营造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和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应该确立起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底线。我们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统一社会思想,才能从差异中寻找共识,形成思想兼容,不断打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较好地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指引。
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德育工作
不断夯实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根基。高校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首要的就是紧紧抓住并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探讨通过多种不同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同时,学会不断打破传统灌输的方式,更多通过教育导引的作用,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双向互动的关系,并给学生主体以更多道德选择的空间,让他们在多元文化影响下对各种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独立思考,通过学生自身自觉完成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不断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道德不是一种教化而是一种感染。要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校园文化中,一要自觉加强校园自然环境。要通过自然环境的美化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打造优美的育人环境。二是要大力弘扬和不断发展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弘扬校史,宣传校情,通过丰富的文化生活形成学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用校园精神凝聚人心。三要用发挥校园制度规范作用。要用各项完备的制度文化来规范师生言行,形成自觉守规、言行一致的良好习惯。四要强化校园行为文化。要使校园师生逐渐形成热爱生活、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言行规范并相互影响。学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将思政工作、德育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是实践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终落脚点也应该体现在行为上。因此,要积极鼓励当代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现实社会的大潮中检验其价值观的科学性。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或者“三下乡”等类似活动参与一些群体性活动,通过活动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
总而言之,高校要学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学生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注释
①温成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的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第12期。
②赵金亮,焦安勤:“改革开放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探微”,《学理论》,2009年第15期。
③杨琳:“论当代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缺失及其体系构建”,《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3期。
④朱瑞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时代教育》,2008年第11~12期。
【关键词】社会价值多元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道德教育
当前高校发展正处于思想大解放、观念大碰撞的时期,各种社会思想同时并存,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如果没有一种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统一在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将引起人们思想的无序和混乱,影响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甚至影响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道德教育发展,合乎时代发展要求且意义重大。
社会价值多元化下的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变迁的加剧,我国经济基础和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与变化,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
价值选择更重个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他们往往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价值。首先,价值主体性意识增强,能动性提高。强调自我价值,崇尚独立自主,弘扬个性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鲜明特征,个体价值意识、价值主体意识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次,评价标准个体化、个性化。大学生更容易从个人、从个体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价值评价活动,在评价标准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个性化的选择。①
功利主义色彩越来越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上既有正面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也有低级的反思潮,而大学生本身即身处社会大潮,对物质利益有迫切的追求,这使得他们很容易衍化成“现实型”的物质追求个体。导致他们从价值目标选择、价值评价标准到价值实现手段都表现出短期化和急功近利的特征。价值目标上会由过去的政治理想化更多向多样化和务实性方向转变,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注重眼前利益,由注重义转向注重利;在价值评价标准上更突出个体价值,否定或忽视社会价值,把能否满足自身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多少作为最优化选择;在价值实现手段上,部分大学生采取功利化和庸俗化的方法,企图通过各种非正常的途径实现自我人生价值。②
多元化现象与主流价值观形成冲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与外部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价值观领域的激烈冲突。有些人往往过于关注自己的事情,为了物质利益和个人美好生活,他们可以不惜一切,而对祖国赋予的历史重任感受不深,对个人人生理想和追求也缺乏考虑。不少人变得过于追求个人自由,变得功利和世俗,忘记了更为重要的对人生崇高意义的追寻和向往,忘记了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目标。③在与西方文明碰撞过程中,使许多人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盲目崇尚西方文明,严重的甚至否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容易堕落成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价值观,从而使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发生剧烈的冲突和碰撞,极大地影响个人价值判断。
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要性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增进融合的作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德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关键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高校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若能不断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通过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所有思想文化领域建设,这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高校道德建设提供重要推力。正因为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他们的头脑。广大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是重要领地,要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予以指导,让课堂真正成为向大学生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有效载体,并通过不断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其为之不懈奋斗的常态信念,使他们认识到只有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证。校园文化也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力量,是学校育人的第二课堂。丰富的校园物质文化和各种制度规范,能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师生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诸多方面都受到积极影响。但是,目前许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大于内容。若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改变当前校园文化境况,而且可以通过融入新的文化建设形式,在循序渐进中影响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维和观念,使其成为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依据。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需要有一整套符合社会规范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来规范人们的思想,以更好地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高校尤其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塑造,而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荣辱观,体现之一就是“八荣八耻”。从现实表现看,它很好地体现了高校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特点,对高校营造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和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应该确立起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底线。我们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统一社会思想,才能从差异中寻找共识,形成思想兼容,不断打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较好地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指引。
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德育工作
不断夯实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根基。高校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首要的就是紧紧抓住并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探讨通过多种不同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同时,学会不断打破传统灌输的方式,更多通过教育导引的作用,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双向互动的关系,并给学生主体以更多道德选择的空间,让他们在多元文化影响下对各种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独立思考,通过学生自身自觉完成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不断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道德不是一种教化而是一种感染。要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校园文化中,一要自觉加强校园自然环境。要通过自然环境的美化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打造优美的育人环境。二是要大力弘扬和不断发展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弘扬校史,宣传校情,通过丰富的文化生活形成学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用校园精神凝聚人心。三要用发挥校园制度规范作用。要用各项完备的制度文化来规范师生言行,形成自觉守规、言行一致的良好习惯。四要强化校园行为文化。要使校园师生逐渐形成热爱生活、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言行规范并相互影响。学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将思政工作、德育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是实践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终落脚点也应该体现在行为上。因此,要积极鼓励当代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现实社会的大潮中检验其价值观的科学性。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或者“三下乡”等类似活动参与一些群体性活动,通过活动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
总而言之,高校要学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学生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注释
①温成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的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第12期。
②赵金亮,焦安勤:“改革开放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探微”,《学理论》,2009年第15期。
③杨琳:“论当代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缺失及其体系构建”,《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3期。
④朱瑞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时代教育》,2008年第1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