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痛苦是成长的必须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b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育儿一直是个争议话题,种种理论多如繁星,争奇斗艳。不过,所有育儿法的根本目的是一样的:将孩子培养为有生活能力的、幸福的成年人。我的父母希望我幸福,我祖父母也希望我父母幸福。
  不过,近年来似乎出现了一些变化,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和定义不同了:光是幸福还不够,你得更幸福。对幸福的追求已经从“追求一般意义上的满足”变异为“你必须任何时候、各个方面都幸福”。
  “我是幸福,”格雷琴·鲁宾在畅销书《幸福工程》中写道:“但我还应该更幸福。”那她到底应该幸福到什么程度?鲁宾也不确定。听上去她和我一些病人的情况完全一样:有很棒的父母,爱着“高大、黝黑、英俊”的丈夫,生了两个健康可爱的孩子,有一大帮朋友,在上东区(纽约)买了豪宅,拥有耶鲁大学法学学位和成功的事业……尽管如此,鲁宾仍不满意,“似乎缺了点什么”。为了消解“忧郁、不安、低落和游移不定的内疚”,她开始了一段“幸福旅程”:列行动清单,每周一买3本新杂志,不断收拾衣橱。在付出整整一年的努力之后,她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幸福反而减少了。”接着她揭示了所谓“成人的奥秘”:“幸福并不总让你感到幸福。”
  “幸福如果作为生活的副产品,是很棒的一个东西,”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学教授巴里·施瓦兹说,“但把幸福作为目标来追求,只会导致灾难。”现代很多父母正是不懈地追求着这个目标,我和同事由此开始怀疑:会不会是父母在孩子小时过于保护他们,避免让他们不幸福,才剥夺了他们成年后的幸福感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医生保罗·波恩说,答案可能是肯定的。在临床实践中,波恩发现很多父母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不适、焦虑或者失望。当孩子长大,面对正常的挫折,就以为事情严重出错了。他说:当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公园里被石头绊到,刚一倒地,一些父母就会飞扑过来,扶起孩子,开始安慰,而此时孩子还没来得及哭呢!这事实上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如果你不让孩子体验那刹那间的混乱,不给他一点时间,让他明白发生了什么(“噢,我跌倒了!”),不让他先跟那种挫折感搏斗,他就不会知道受挫是什么感觉,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心中也没有底。这些孩子上大学时,会因为很小的麻烦发短信给父母求救。波恩说,多数情况下,孩子会自己应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远不知道这一点,因为他们在孩子不需要保护时过早伸出了援手。
  这也让我想到了自己。儿子四岁时,我的一个朋友死于癌症,我当时的第一想法是:不能告诉儿子。毕竟孩子都不知道她病了。(有一次儿子注意到她总戴着顶头巾,问我她是不是犹太教徒,我胆怯地说:“不是,她就是喜欢头巾。”)我知道他可能会注意到我们不再去探望她了,但我读过的所有育儿书都说,得知亲友的死讯对于孩子来说太可怕了,所以,在不能撒谎的情况下,我只好给这个不幸的消息裹上一层保护衣,同时知道这层保护衣挡不住儿子那折磨人的“为什么”。
  最终,我把真相告诉了儿子。他问了很多问题,但并未因为震惊而昏倒。总之,用波恩的话说,我对儿子的信任会让他更加信任我,并最终更有安全感。通过告知他这件事,我传达了一个信息:我相信他可以忍受悲伤和焦虑,而我会站在一旁帮助他。如果不告诉他,则传达了另外一种信息:我不认为他可以处理这种不适感。而这正是很多成人每天以各种方式向孩子传达的信息。
  哈佛大学讲师、儿童心理学家丹·肯德隆表示,如果孩子不曾体验痛苦的感觉,就无法发展“心理上的免疫力”。“这就像身体免疫系统发育的过程,”他解释说,“你得让孩子接触病原体,不然身体不知如何对攻击作出反应。孩子也需要接触挫折、失败和斗争。所谓成长,就是学会适应不那么完美的情况,但父母常常代劳,剥夺了孩子对挫折作出即时反应的权利。”
  洛杉矶临床心理师温迪·莫吉尔是美国多所大学的顾问。她告诉我,现在“茶杯”式新生越来越多——他们是如此脆弱,稍稍碰壁,就有可能碎掉。“父母出于好意,在其童年时替他们消化掉了很多忧虑,”莫吉尔评论说,“结果他们长大后不知如何面对挫折。”
  “我们希望孩子过着我们心目中的幸福生活——做一个快乐的银行家,快乐的外科医生,”巴里·施瓦兹说。至少对于一部分父母来说,如果孩子在沃尔玛当收银员,他们不会那么高兴,“哪怕孩子脸上每天都挂着笑容”。“他们高兴,但我们不高兴。”施瓦兹说,“尽管我们常说我们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他们幸福,我们会竭尽所能帮他们获得幸福,但父母的幸福该终于何处,孩子的幸福该始于何处,我们并不清楚。”
  责编 林楠
其他文献
顶嘴  4岁的儿子能说会道,你说一句,他顶你十句,且振振有词。比如玩具不收好就去看电视,我说:“不收好不能看电视。”他就说:“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我气得关掉电视不让他看,他就叫起来:“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解密:孩子的话显然来自家人的版本。如果家庭崇尚民主,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民主的。例子中孩子的话,可以说“句句是真理”,且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利,话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欠缺了孩子对父母的尊
期刊
我孩子四岁一个月,他非常凶,也非常倔。他在外面和小朋友玩,如果是不认识的小朋友,他就非常凶,动一下他的东西,看一下他都不行;他想要的东西,也一定要拿到,否则就会用武力抢夺,最后都是以别的小朋友妥协或大哭而告终。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呢?  专家观点  虽然,“孩子的问题永远都是家长的问题”,但即使家长足够用心,有时还是会面临教育孩子方法不当或是束手无措的情况。下面的分析,也许对案例中提到的这类
期刊
作为家长,孩子哭是我们最常见的问题。小时候的哭可能是因为一块糖,因为受了别人的“欺负”,因为一不小心摔倒在地,或者因为受到了突然的惊吓等等。面对这些情形,孩子有时可能是默默流泪,有时可能是嚎啕大哭,有时可能是哭哭停停。孩子慢慢长大之后的哭已经不再因为少吃了一块糖,或一不小心摔倒在地那么简单了。此时的哭往往是痛心地哭,难过地哭,心灵受到刺激或者打击之后的哭。  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哭,该怎么办呢?是
期刊
家长的花钱方式以及对钱的谈论,可能在无意间决定了孩子对钱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在春节这个花钱的当口,家长朋友要注意了:不要让您的语言习惯给孩子造成“金钱误导”。  别轻易说:“我们买不起”  案例:一天,6岁的明明跟着妈妈去商店。在玩具柜台前,明明盯着橱窗里的那个变形金刚擎天柱停住了脚步。妈妈见状,就对明明说:“那么贵的玩具,我们家可买不起!”拉着明明就走。  专家解析:明明妈妈这句话的潜台词会让孩
期刊
新西兰人Bernny有两个孩子,儿子4岁半,女儿2岁。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Bernny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Bernny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Bernny认为,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如果孩
期刊
今年4岁的儿子对新版《水浒传》特别着迷,平时还爱模仿梁山好汉说话做事,像个小大人,闹了不少笑话,让我和妻子啼笑皆非。我总结了一下,儿子的“水浒情结”可概括为“豪”、“勇”两个字。  相当地豪  小家伙每天从幼儿园回来,把书包往沙发上一甩,装出瓮声瓮气的调子,对他奶奶喊:“小二,上10斤好酒,再来10斤卤牛肉。”我妈不识字,不熟水浒故事,乍一听孙儿没头没脑的这句话,紧张地上去摸他额头:“哎呀,这孩子
期刊
初学滑雪,除非家长有很好的体育基础,否则还是要请一个教练,从专业的角度教,这样能省时、省力,还省走弯路。给孩子选教练,首先要看这个人是否有爱心。这很重要,一个有爱心的人,会自然而然地考虑各方面的细节,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教会孩子如何滑雪。  当然还要选一个阳光不错的天气去滑雪,要知道雪场的温度还是很低的,防寒的装备也一定要有所考虑,尤其是孩子的穿戴方面。一到滑雪场,我们没有在雪具大厅里直接登记要教练
期刊
长幼有序的道德教育  金老师有一对子女,第一次见到他们是在一个饭局上。我认为自己年龄稍长,应该大方主动地和孩子们打招呼,以消除他们见到“外国人”的陌生感。谁知我的主动问好令两个小朋友顿时紧张起来,虽然年龄尚幼,但他们竟对我弯腰呈九十度鞠躬回礼,如此大礼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后来一起赴宴的韩国朋友告诉我,在韩国,孩子从小就进行长幼有序的道德教育,必须由晚辈先向长辈问好,表示尊敬。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两
期刊
安安小朋友:  你好!  新春将至,我谨代表鸟儿村全体村民热情邀请你来我村做客!  鸟儿村村长:蛇鸟  2011年12月30日  收到蛇鸟村长的来信,安安别提有多高兴了!安安心想:我一定要好好打扮一番,穿上我最喜欢的小皮靴,优雅、华丽地出现在鸟儿村!  到了鸟儿村,安安先来到了村长蛇鸟家。正好赶上开饭时间,蛇鸟村长说要去给安安捕条鱼。只见它在水下静静地潜泳,尖尖的长嘴巴随时做好了捕鱼的准备。当它神
期刊
春节期间带孩子出门原本是件开心快乐的事,但如果遇上突如其来的“状况”,可就大煞风景了。在此,我们和您一起防微杜渐,让您和孩子愉快过大年!  不到人多拥挤的地方  不论从身体健康还是人身安全考量,学龄前孩子不适合前往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专家提醒家长:人多时环境相对会吵杂,孩子易走失且不易被寻找,家长能不带学龄前孩子参与庙会等节庆活动场所最好。非得前往时,能抱、能背就不要放孩子自己走路。对于已健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