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置物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种公共和私人空间里,我着迷于观察那些形形色色的绿色摆饰植物。出于人类的需求,绿色植物从原本生长的大自然中被抽离出来,变成盆栽,置放到人类活动的各种环境里,成为室内装饰的一部分。
  动物和植物都是起源于自然界的生命体。因为“同源”,作为最高等动物的人类和植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和依赖。但许多时候,这样的关系却又显得疏离——人们在享受着生活中绿色植物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也时常对它们的存在熟视无睹,甚至漠不关心。而仿真植物的使用,更明显地体现了人们功利性的本质——用最低限度的付出,来取得视觉上“舒适”,抑或是心理上的“安慰”。
  通过这组照片,我试图探讨这些室内摆饰植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和人类之间的这种既亲密又疏离的关系。
  问:你曾经学习过刑侦摄影,这是一个不怎么为其他人了解的领域。请简单介绍一下这段学习的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如何影响你的摄影。
  答:我于2001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法学院。刑侦摄影是大学里我所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时为一个学期(半年)。这门课其实就是一个职业培训,主要内容涵盖了从摄影的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摄影基础理论,相机操作,暗房操作)一直到偏重于职业应用的关于如何拍摄取证各类犯罪现场的各种痕迹。当时两个同学合用一个相机(记得是海鸥DF为主,还有零星几台尼康FM2),几个乐凯黑白胶卷。最后学期末有一个不算严格甚至还有点欢乐的考试:同学们自由组合成几人一组,拍摄一个自造的任意犯罪类型的案发现场,我记得当时和几个同学在学校外边的荒地里造了一个命案现场,一个同学演尸体蜷缩躺着,我们把周边弄成有点搏斗的杂乱痕迹。但是当时没条件做化妆。各组拍完了把照片冲印出来再印放出来展示。因为胶卷有剩余,我们还互相拍摄了一些生活留念照,也算是给不久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活留个念想。这门课是我记得的在法学院这个相对严肃刻板的环境里的一个比较轻松的课程,也是我在摄影这个领域里的最初启蒙。在这之前,我对于摄影是一张白纸。直到差不多十年后我接触了当代摄影的一些理论和不少的作品,也看到国外上世纪拍摄的刑事摄影照片现在看来也是那样的当代——尽管当时的初衷并非如此。但是最有感触的是某一天我在整理东西时候偶然看到了当时拍摄的那些粗粝的黑白作业以及同学的生活照,突然有一种相当朴素而真切的感情涌现出来,那一刻我觉得很多用力“造”出来的东西真的敌不过生活里最本真的部分,那部分才是真的谈得上“深刻”的东西。
  问:刑侦摄影在普通人看来,是通过对案件现场和现场物件的记录,拍摄,留下对事件的证据和思考证据的线索。《植物置物》其实是在通过“物”观看人活动的痕迹,来思考人与植物,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对物件观察,拍摄的习惯,是否对你这组作品的构思和拍摄有影响?
  答:如前所述,刑侦摄影只是在摄影启蒙上影响了我,但之后并没有和我的作品发生过关系。《植物置物》这组作品是我通过观察和思考得来的,其中的拍摄手法和刑侦摄影也几乎没有共同之处。类似新闻照片,刑侦摄影要求如实记录下犯罪现场勘察中发现的现状和各类痕迹。照片必须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并需要满足一些技术上的要素。我的确是想通过“物”观看和思考人类世界与植物的关系,至于客观记录与否并不在我的考量范围之内,况且也没有绝对的客观可言。事实上,在部分植物照片场景中我挪移过一些植物,使之能更符合我的想法。另外在《植物置物》中尽管我尽力去弱化自己的感性成分,但是整组片子还是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了我的一些主观感情色彩。
  问:曾有报道说,在拍摄《植物置物》之前,拍摄玛格南式的照片曾经是你的目标,从拍“人”到拍“物”这样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答:我大学毕业后有三年时间没有再接触摄影,直到2004年买了一部当时流行的万元级单反尼康D70才又开始回到摄影,成了一名发烧友,这之后经历过器材发烧路。到了2007年我想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状态,把关注重点放到片子上来。那个时候其实是很混沌的一个状态,说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但是很明白自己不要什么。2007年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北京的摄影师苏里,他是一个在那个阶段对我摄影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他本人在法国留学五年,对报道摄影也很有研究。后来的三四年里,对报道摄影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拍摄了“上海地下音乐”、“非典型矿工”、“喀什”等专题。顺理成章,作为报道摄影的殿堂级别的图片社,玛格南这个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努力的方向。那也是我那阶段对摄影核心价值的一种理解。
  到了2011年,随着在摄影中越陷越深,特别是接触了当代艺术之后,我又想在摄影上有一些新的改变,想更进一步探索自己的能力。正好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所在岗位不方便请长时间的假期,所以只能做一些在上海范围内,步伐所及的项目。相比以往,我的活动范围大大地受到了限制。所以我迫使自己观察生活,关注周围的情况。《植物置物》这组照片是这种观察的结果。植物这种被人为放置装点环境却又处于貌合神离的一种超现实状态令我找到了新的方向。我开始思索这背后的故事,就是这些室内摆设植物于人类而言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也是这组照片背后的中心观点,植物存在脱离原本生长语境,被人类“文明”化的现象,这有点像被裹了小脚的女人,都是为了要符合某种人类“文明”的需求而其原有生存方式被改变甚至扭曲的状态。我想通过这组照片来反思这些被人类城市化环境所定义的植物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就是我父亲是个业余的花草爱好者,他为了这个爱好还专门去考了个中级园艺师。我从小就看他伺弄花草,有时也会帮忙和他一起弄。可能这也是我做植物相关作品的潜在影响。
  最后,虽然近年来报道摄影和艺术摄影的界限开始模糊融合,但是这两者的本身就是不同的两个系统的东西,放在一起比较或许不怎么恰当。我只能做在某个阶段我的主观认知能够领悟到,并且和那时的客观条件能达到相互平衡统一的东西,不论是以前的报道摄影,还是现在的艺术摄影,或许以后的别的东西,只有在那样的一个平衡点上,我才可能做得舒服顺畅,才可能把作品做得到位。
  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植物置物》的拍摄?这个系列拍摄了多长时间?
  答: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拍摄,到2013年年底拍摄完成。
  问:关于“物”的拍摄还有新计划吗?
  答:植物主题的这一系列的第二部正在拍摄中,计划今年年底完成。
其他文献
对静物的凝视是摄影发明之初就有的摄影传统。这一方面源于西方静物画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静物是最方便长时间曝光和精细对焦的拍摄对象。对物件的质感、纹理、形状的视觉精准还原,使静物摄影成为呈现摄影技术特性的重要领域。同时还因为方便对拍摄对象摆布、控制,摄影者在拍过程中的坦然和从容,让被摄物件往往成为摄影者沉思的对象,从而使静物摄影成为摄影者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而物件一旦成为摄影的对象,其背后与观看者自
期刊
这些年,我有幸作为摄影辅导者与国内知名旅行社合作,带团先后旅拍尼泊尔及柬埔寨之吴哥窟等著名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国家。期间除当摄影指导外,我个人也在随走随拍,用心灵旅行并引导我发现和记录。  旅行类人文作品是我喜爱的题材,同时我也一直崇拜着美国国家地理摄影作品的风格和精神。希望自己的随拍也能充满人文关怀精神,除了照片表面的内容希望观者可以通过照片了解更多。这组儿童类人像也是我旅拍中的意外所得。虽然可以说
期刊
冷林:你的创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在这20多年当中你的成果相当丰富,其中转变的轨迹也非常清晰:从最初的作为一种想象国际关系的方式的《藏经》系列,到90年代中期,在一种寻找自我身份的冲动下、有意识地进行角色扮演的摄影系列,再到2001年开始刻意地收集,扫描身边的生活用品,直接表现这些器具的物理性,而消隐了自我意识的这种创作方式。这其中的转变非常有意思,是什么样的理由促成了
期刊
《观山海》的作者青花瓷,是一位喜欢使用胶片创作的摄影师,他惯用4×5和8×10英寸大片幅相机拍摄。多年前,当他第一次接触到胶片的时候,就被这种传统工艺之美打动,开始有瘾成癖地研究、拍摄。由于工作的限制,他只能利用周末假日等业余时间创作,但丝毫没有影响他摄影的热情。他对秋冬的北方情有所依,这苍凉萧瑟的季节就成了他创作的兴奋期与高峰期。在苦夏渐渐离开之后的每一个周末,他都无一例外地背着大机器跋涉在北方
期刊
也许每个决定拿起照相机做自我表达的人都会经历一次失明,事物的潮水经由这个狭小的取景框重新涌来时,变得更加广阔、对立和稍纵即逝,而你拍下了什么,就意味着什么构成了你自己。刺青、割脉所留下的伤痕、香烟的烫疤、脊背上的烙字……这是董文胜以照相机的眼睛看世界时看到的第一批东西,它们已然隐含了他的癖好和自我限定:趋于凝缩与静止的细节化表现,调子阴郁、虚幻,恍然被魔咒的力量所笼罩,但又保留了一些自然主义的痕迹
期刊
这个系列的照片希望表现关于“不存在事物的存在”。自从摄影诞生之日起它就被当作存在事物的证明。不同于绘画和其他艺术媒介,人们认为摄影是脱离于人们主观控制的,它是自然事物的精确复制。尽管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人们,已不像原来那样相信摄影的客观性,它仍然是视觉信息传达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方式。在一个图片爆炸的时代,人们被大量图片包围而逐渐忽略了思考图片的含义。所以我试图使用图片,一种传达信息的视觉方式,来表现去
期刊
Q =陈奇军A =梅生  Q:请问《冰与火的美丽》拍自哪里?  A:“冰”系列拍摄于南北极,“火”系列则拍摄于南太平洋上的瓦努阿图岛的火山。  Q:您为何将“冰”与“火”这两个不同出处的作品编辑成一个主题呢?  A:作为一名摄影师,面对冰川与火山时,会思考自然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命的意义。冰川与火山是地球一冷一热两种极端特征的显现,“冰”与“火”与地球有机生命的诞生与进化密切相关,将两者组合到一
期刊
千万不要嘲笑幼儿的姗姗学步,因为也许这个今天走路都不稳定的孩子的名字叫做博尔特。  记得一位摄影师在自己的书里说,昨天是一个过去的总和,因为把握了昨天才能使我们拥有今天。摄影使昨天成为可视的影像。而摄影器材则让这些可视的影像越发得精致与特殊。因为不同的摄影器材,会给我们以不同的视角,即便是同一位摄影师。  回顾摄影史,就必须回顾摄影器材的发展史,因为摄影器材的发展,我们才有了与昨日不同观看摄影历史
期刊
问:你在1980年中期就开始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界,而且你有西方绘画的科班背景,为什么你不同意用“极简”,而是用“素工”来概括明式家具的造型特点?  答:素工是一个中国传统家具的制作工艺术语,指的是那种没有任何雕饰的工艺。素工是明代家具的精神本质。  极简是指工业社会制造业所产生的形的纯粹性,工业制造生发出高效率,现代化。明式素工家具也被认为有现代感,我认为这是表象错觉,本质误解。我们对明式素工家具
期刊
一直以来,摄影作为对现实的瞬时捕捉,其存在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同某种社会环境或个人处境发生关系,作品仅有在自己的二维空间之外进行挖掘才能在社会、政治、历史、伦理、道德等维度上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而蒋鹏奕的作品则表现出一种全然的自足性,他在作品中不做任何指涉或隐喻,简单地将那些日常可见的寻常之物引入了创作,且不设定任何叙事的场景——楼宇、装饰物、家具、灯饰、烛台、布匹、瓷器、毛线、骨头、纸张、雪、雨、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