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德育与美育相结合的历史发展和当今现代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这两大点是目前大学生德育和美育相结合的理论基础。本文重点探讨大学生德育和美育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美育;理论基础
1.历史发展
“礼仪之邦”的中国就把道德和审美的观点放在了人类思想的第一位。 “礼乐”文化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了,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经在《论语·八佾》中提出:“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他认为人类要想达到真正的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要将美和善完美的结合起来,《礼记·乐记》是我国最早的音乐专著,书中明确指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这句话其中包含了道德伦理的活动和审美性质的活动。从这本专著中可以看出,“礼乐”教育就是融汇道德与艺术于一体的教育模式。由此可见,道德与审美是共存的,所以说,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们诠释了美和道德的关系,为美育与德育相结合奠定了文化基础。
从我国近现代时期来看,梁启超、王国维等教育家提出教育救国的思想,从中明确指出在教育中德育和美育的作用和意义。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这部著作中指出:“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美学上最终目地,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蔡元培曾经说过 “以美育代宗教说”,他曾经认为,审美教育能使道德更自由更容易被人接受,“有礼则不可无乐。礼者,人定之法,节制其身心,消极者也。乐者以自然之美,化成其性灵。积极者也。礼之法方而智,乐之法圆而神。无礼之乐,或流于纵姿而无纪;无乐之礼,又涉于枯寂而无趣。”以上这些思想,紧贴时代潮流,使得道德思想和审美思想更好的结合为一体。
从西方的教育来看同样的问题,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也对德育与美育做出了深刻的探讨,爱美、追求美就已成为时尚。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苏格拉底以善论美,柏拉图把“道德与审美视为同一种价值”,这句话的含义就是美和善的价值是相同的,是相互统一的;亚里士多德对美育的理解是 “音乐应该学习,并不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他认为艺术可以陶冶学生情操,音乐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
在西方的近代时期,席勒首次提出了“美育”一词,并且充分强调了在提高人类的道德中美育起到的作用,就是说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才是最有道德的人。[23]他指出“美育”最初的思想是,通过美育来拯救整个社会,因为美育可以把扭曲的人性和思想片面发展的人挽救回来,使得整个世界向着完美的社会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西方近代对德育和美育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虽然不同,但在看待道德教育上有着相同的想法,既在德育中关注美育,让美育和德育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实现道德、伦理教育,促进人性的美好,道德高尚和人格的形成。所以通过以上分析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将德育和美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1) 人的素质结构
人类素质在自然生理、心里精神和社会文化中存在,也就是说,受这三方面的影响,所谓自然生理素质方面,包括个人生理机能,肌肉运动机能,自身体形和体质等素质;心里素质方面,包括自身智力和非智力层面的素质,即动机、情绪、性格等;社会文化素质方面,包括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素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素质方面,从而就形成了素质的有机整体。
由此可见,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素质教育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种教育的提高,就会带动其他教育的发展;相反一种教育的滑坡,同样会影响另外几种教育的前进。从而影响到整个人的素质水平。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我们必须重视各方面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素质。
(2) 素质教育应具备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就是指即要表现出形成性的要求,又要体现出功能性。要想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整体水平,就应该大力发展综合性教育,从而更好的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指现在所说的全面整体的基本素质,就是要让当代大学生知道“人”应该怎样做好,“事”应该怎样做棒。所以说,当代高校中提高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一项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制度,如果一味的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或是讲授培养能力的理论,光凭这些理论、知识是不会完整的使学生素质提高的。就应该从学生的自身的情感和对事无的认知进行立体式的教学,就是要书本上的理论结合现实实践,才能更好地提高综合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意识,只有这样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不断提高。
大学生们除了知道如何学习之外,还应该懂得怎样生活,这样的理论被当时法国的教育家提出。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美国的科学家、教育家提出大学生应该具有责任心和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指出沟通的重要性;在如何帮助让他人,怎样更好的相互合作理论中,指出协作的重要性;在公民责任承担的问题上,提出了公民性。教育只是单纯的被运用到市场经济和与军事抗衡的做法,体现出当时美国教育改革的不足,所以弗特莉尔全美教育协会主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批判教育。指出教育推动经济,但不能说经济推动教育。一个国家人文教育的尺度不能用生产总值衡量。内在价值被教育本身所追求,所以说教育就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思考复杂的问题等等。大学生道德思想滑坡、人格失调体现出我国教育中的不足,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综合素质教育。
教育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做好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等综合性素质的提高,这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同时又能够把社会的精神、物质财富不断创新和提高综合性人才,而不是单单只会教如何变成劳动机器的教育。所以说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即: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全面发展进步的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学说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德育、美育、智育等方面教育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所以在当前教育中,学校教育有时会注重某一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其他教育模式都是单独进行的。全面行要求把各教育结合联系起来,相互制约、共同发展,这是教育的特性。就是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好的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各教育之间被协调和谐,相互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美育;理论基础
1.历史发展
“礼仪之邦”的中国就把道德和审美的观点放在了人类思想的第一位。 “礼乐”文化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了,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经在《论语·八佾》中提出:“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他认为人类要想达到真正的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要将美和善完美的结合起来,《礼记·乐记》是我国最早的音乐专著,书中明确指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这句话其中包含了道德伦理的活动和审美性质的活动。从这本专著中可以看出,“礼乐”教育就是融汇道德与艺术于一体的教育模式。由此可见,道德与审美是共存的,所以说,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们诠释了美和道德的关系,为美育与德育相结合奠定了文化基础。
从我国近现代时期来看,梁启超、王国维等教育家提出教育救国的思想,从中明确指出在教育中德育和美育的作用和意义。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这部著作中指出:“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美学上最终目地,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蔡元培曾经说过 “以美育代宗教说”,他曾经认为,审美教育能使道德更自由更容易被人接受,“有礼则不可无乐。礼者,人定之法,节制其身心,消极者也。乐者以自然之美,化成其性灵。积极者也。礼之法方而智,乐之法圆而神。无礼之乐,或流于纵姿而无纪;无乐之礼,又涉于枯寂而无趣。”以上这些思想,紧贴时代潮流,使得道德思想和审美思想更好的结合为一体。
从西方的教育来看同样的问题,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也对德育与美育做出了深刻的探讨,爱美、追求美就已成为时尚。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苏格拉底以善论美,柏拉图把“道德与审美视为同一种价值”,这句话的含义就是美和善的价值是相同的,是相互统一的;亚里士多德对美育的理解是 “音乐应该学习,并不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他认为艺术可以陶冶学生情操,音乐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
在西方的近代时期,席勒首次提出了“美育”一词,并且充分强调了在提高人类的道德中美育起到的作用,就是说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才是最有道德的人。[23]他指出“美育”最初的思想是,通过美育来拯救整个社会,因为美育可以把扭曲的人性和思想片面发展的人挽救回来,使得整个世界向着完美的社会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西方近代对德育和美育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虽然不同,但在看待道德教育上有着相同的想法,既在德育中关注美育,让美育和德育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实现道德、伦理教育,促进人性的美好,道德高尚和人格的形成。所以通过以上分析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将德育和美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1) 人的素质结构
人类素质在自然生理、心里精神和社会文化中存在,也就是说,受这三方面的影响,所谓自然生理素质方面,包括个人生理机能,肌肉运动机能,自身体形和体质等素质;心里素质方面,包括自身智力和非智力层面的素质,即动机、情绪、性格等;社会文化素质方面,包括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素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素质方面,从而就形成了素质的有机整体。
由此可见,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素质教育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种教育的提高,就会带动其他教育的发展;相反一种教育的滑坡,同样会影响另外几种教育的前进。从而影响到整个人的素质水平。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我们必须重视各方面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素质。
(2) 素质教育应具备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就是指即要表现出形成性的要求,又要体现出功能性。要想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整体水平,就应该大力发展综合性教育,从而更好的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指现在所说的全面整体的基本素质,就是要让当代大学生知道“人”应该怎样做好,“事”应该怎样做棒。所以说,当代高校中提高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一项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制度,如果一味的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或是讲授培养能力的理论,光凭这些理论、知识是不会完整的使学生素质提高的。就应该从学生的自身的情感和对事无的认知进行立体式的教学,就是要书本上的理论结合现实实践,才能更好地提高综合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意识,只有这样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不断提高。
大学生们除了知道如何学习之外,还应该懂得怎样生活,这样的理论被当时法国的教育家提出。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美国的科学家、教育家提出大学生应该具有责任心和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指出沟通的重要性;在如何帮助让他人,怎样更好的相互合作理论中,指出协作的重要性;在公民责任承担的问题上,提出了公民性。教育只是单纯的被运用到市场经济和与军事抗衡的做法,体现出当时美国教育改革的不足,所以弗特莉尔全美教育协会主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批判教育。指出教育推动经济,但不能说经济推动教育。一个国家人文教育的尺度不能用生产总值衡量。内在价值被教育本身所追求,所以说教育就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思考复杂的问题等等。大学生道德思想滑坡、人格失调体现出我国教育中的不足,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综合素质教育。
教育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做好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等综合性素质的提高,这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同时又能够把社会的精神、物质财富不断创新和提高综合性人才,而不是单单只会教如何变成劳动机器的教育。所以说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即: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全面发展进步的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学说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德育、美育、智育等方面教育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所以在当前教育中,学校教育有时会注重某一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其他教育模式都是单独进行的。全面行要求把各教育结合联系起来,相互制约、共同发展,这是教育的特性。就是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好的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各教育之间被协调和谐,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