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永,明正德年间(1506-1521)司礼监太监。一九四九年后,其墓志出土于海淀区甘家口谈判大楼院内。志、盖均长八十厘米,宽八十厘米,志底左右两侧有残,今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张永《明史》有传,现结合其墓志及文献试考如下。
一、墓志撰文书丹者
撰文人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知制诰经筵官石淙□□□。石淙□□□,后三字残缺,据志文所述应为杨一清(《明史》有传[1])。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原籍安宁(今云南安宁县),后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幼时以奇童被荐为翰林秀才,与李东阳先后受业黎淳门下。成化八年(1472)中进士,曾任中书舍人、南京太常寺卿等官职。弘治十五年(1502),以都察院副都御史职督理陕西马政,后总制三边军务,并进右都御史。正徳二年(1507),受刘瑾诬陷,下狱,经李东阳等人力救始得致仕,归京口闲住。正徳五年(1510),安化王朱寘鐇兵变。朝廷命一清总制军务,神英为总兵官,张永监军,前往镇压,但叛乱很快被当地将领仇钺、曹雄平息。一清奏请停发京军,与张永赴宁夏安抚军民。时刘瑾与张永争宠,一清建议张永揭露其罪行,致使刘瑾下狱。同年,得张永引荐,一清拜户部尚书,晋太子少保。张永因罪罢去,一清因江彬、钱宁用事,辞职回归京口。世宗即位,一清以少傅、太子太傅、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衔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后因张璁之故,被诬告受张永金玉以及受张永弟张容金钱,及为张永撰墓志铭等罪名,诏夺一清官职。未几病卒,年七十七。久之,复其官,追赠太保,谥文襄。
篆盖人为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侍经筵,奉敕提督十二团营军务嘉鱼李承勋。李承勋(《明史》有传[2])。李承勋,字立卿,嘉鱼人。承勋举弘治六年(1493)进士,由太湖知县迁南京刑部主事。历工部郎中,迁南昌知府。举治行卓异,迁浙江按察使。录功,进秩一等。三迁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改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專督团营。史评,承勋沉毅有大略。帝所信任,自辅臣外,独承勋与胡世宁,大事辄咨访。承勋卒,赠少保,谥康惠。
书丹人为奉敕提督神机营兼督十二团营诸军事总兵官,掌左军都督府印前节制陕西等处地方兵马太子太傅惠安伯永城张伟。张伟(《明史》有传[3]),高祖张麒,永城人,洪武二十年(1387)以女为燕世子妃。二子昶、昇并昭皇后兄也。昇,字叔晖。从成祖起兵,历官府军卫指挥佥事,宣徳时命掌都督府事。正统五年(1440),兄昶以前卒,太后念外氏惟昇一人,封惠安伯,予世袭,明年卒。子早亡,孙琮嗣。琮卒,弟瑛嗣。瑛卒,无子,庶兄瓒嗣。瓒卒,子伟嗣。弘治十二年(1499),张伟充陕西总兵官,镇守固原。十三年(1500)五月命提督神机营,御书敕以赐。正徳元年(1506)参与提督团营,三年(1508)加太子太保。嘉靖二年(1523)叙奉迎防守功,加太子太傅。十四年(1535)卒,赠太傅,谥康靖。
二、张永入宫
据志文,张永,字德廷,别号守庵,保定新城人,世居湖湘。洪武初年,曾祖胜,迁居新城。祖讳林,考讳友,子四人:长即富,次永,次容,次寰。
张永生于成化元年(1465)七月二十六日,十一岁时选入内廷,历升内官监右监丞。弘治九年(1496),简侍武庙于乾清宫。武宗登基后,改授御马监左监丞,进御用监太监。因极得皇帝信任,命统显武营兵马,提督三千、神机二营,兼十二团营,掌乾清宫及本监事等要职。正徳五年(1510)因劾刘瑾罪行,特命改司礼太监掌监事,诸所领监、局兼督如故。
三、平定“寘鐇之乱”与“计除刘瑾”
志文载,“正德五年夏四月,宁夏贼臣何锦挟宗室朱寘鐇反……命公总督军务,统京营兵三万,暨诸镇兵马,往征其罪……”
正德初,刘瑾专权,靠的是满足明武宗“好逸乐”的欲望,造成“饷用不足”。为满足武宗欲望,正德三年(1508)八月,刘瑾创立“罚米法”,十月又规定罢各边年例银两。自停发年例银两后,“边储日匮”。正德四年(1509)八月,刘瑾奏请派御史到各处清理屯田。派往宁夏的大理寺少卿周东尤为苛刻,“以五十亩为一顷,又亩敛银为谨贿,敲扑残酷,戍将卫卒皆愤怨”(《明史》卷117—《诸王传》[4]) ,这给安化王朱寘鐇发动叛乱提供了时机。
安化王的曾祖是庆靖王朱?,太祖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王,二十六年(1393)就藩宁夏。祖朱秩炵,庆靖王第四子,永乐十九年(1421)封安化王。父朱邃墁,封镇国将军,嗣王爵。弘治五年(1492),其子朱寘鐇亦嗣王爵。
安化王“素有逆谋”,正德五年(1510),会有边警,指挥周昂与千户何锦策划,杀总兵姜汉、大理寺少卿周东等人。朱寘鐇派人招降游击将军仇钺和副总兵杨英,又令孙景文作檄文,以讨伐刘瑾为由,起兵叛乱。
曹雄西安左卫人,正以属都督同知充总兵官镇守固原,“闻变,统兵压境上”[5]。游击将军仇钺闻信,计杀周昂,集壮士,奔安化府,擒拿朱寘鐇。寘鐇之乱,前后共十九天。
朝廷闻听叛乱之事,命杨一清总制军务,神英为总兵官,太监张永监军,前往镇压。大军未至,寘鐇已擒。杨一清奏请停发京军,并驰至宁夏,张永不久赶到,二人详谈,关系甚洽,一清设计欲除刘瑾。
回京后,张永“是夜独见,乃出一疏,称:刘瑾负恩怙势窃能威权,积衅酿患,以致大变,……武庙震怒,下谨诏狱……”“积衅酿患,以致大变”,即指刘瑾为敛银,所创“罚米法”“罢各边年例银两”及清理屯田一事。史载:杨一清“知永与谨有隙,乘间扼腕言曰……”[6]即杨一清假手张永而除掉刘瑾。
志文“复以枢机事重,特命改司礼太监掌监事诸所领监、局如故”。刘瑾被除后,张永因功升任司礼监太监掌监事。 四、协谋剿捕农民起义
志文“会山东、河南、北直隶寇盗充斥,公以为忧,内赞帷幄,遣将出帅,协谋剿捕,多出指画”。“寇盗充斥”,即正德五年(1510)十月,由文安人刘六、刘七在霸州举行的起义。《武宗正德实录·六十八》[7]载:刘七本名晨,与其党皆霸州、永清等地农家,与其兄协助官府捕盗,有功。刘七为刘瑾家人梁洪索货,不得,被诬为盗,乃相聚劫掠。这次起事持续了三年,纵横直隶、山东、河南等地。
五、解任与启用
志文“壬申(正徳七年,1512),力辞,解任”。《明史》载[8],张永欲身自封侯,内阁以非制格之,乃辞免恩泽,不久因坐库官盗库银,解任。
志文“越二年,乾清宫灾,仍起公掌御用监印……”。“越二年”即正徳九年(1514)。“乾清宫灾” 指宁王朱宸濠为取悦武宗,于正德九年,献新样四时灯数百,入宫悬挂,引起火灾,“自二漏至明,乾清宫以内”皆成灰烬。张永被命掌御用监印,内董大工,外督营务。
六、张永与钱宁、江彬
志文“嬖倖钱宁、江彬辈,招窃威权,诱乘舆亲督王师,远涉沙漠。公扈驾,日切忧惧,寝食不自安”。江彬(《明史》有传[9]),山西宣府人,初为蔚州卫指挥佥事。正德六年(1511),以大同游击随总兵官张俊至内地,经钱宁引荐,得见武宗,擢都指挥佥事,使之出入豹房。
“远涉沙漠”指江彬导帝出巡,自正德十二年(1517)至十三年(1518),武宗四次北巡。史载:武宗于正德十二年九月到达大同,后至阳和,闻听鞑靼兵将入寇,遂集大同等地军队,准备迎敌。十月明军与鞑靼兵战于应州,武宗帅太监张永、都督江彬等兵自阳和来援。苦战二日,鞑靼兵退走,武宗险些被俘。
志文“次年春,宫车晏驾,公以计擒彬……中外倚之而安”。武宗于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十四日,死于豹房。据《武宗正德实录卷》载,“是日传遗旨,令太监张永、武定候郭勋等人防守京城九门”。据载“皇太后下懿旨:下江彬、神周、李琮于狱。[10]”是日,坤宁宫安兽吻,遣江彬进宫行礼。祭毕彬欲出,张永设计留之。江彬察觉,疾行至北安门被执。世宗即位,磔于市。
七、“朱宸濠之乱”
志文“十四年(1519),宸濠反,诏督师亲征,公随行,命先往江西,覈勘反叛始末事情,至則开释胁从若干人。驾驻南都,留几一年”。
朱宸濠的高祖为太祖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王,正统十三年(1448)薨,其孙朱奠培嗣位。天顺年间因罪削去护卫,改南昌左卫。弘治四年(1491)薨,子朱觐均嗣位。弘治十年(1497)薨,子朱宸濠嗣位[11]。
宁王朱宸濠“素有异謀”,刘瑾专权时,通过向其行贿,得以恢复护卫。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十四日,起兵叛乱。汀、赣巡抚副督御史王守仁与吉安知府伍文定领兵会剿,攻克南昌,数败叛军,宁王被王守仁生擒。九月,王守仁至杭州,极言江西“不堪六师之扰”,将宁王交与张永,返回南昌。
武宗闻听“宸濠之乱”,于八月二十二日,出兵亲征。至涿州,生擒宁王捷报已至,但为其南巡,武宗秘而不宣,一路南行。十五年(1520)闰八月,在南京行受俘仪式。十月,武宗至通州,十二月处死宁王。
八、张永二次贬官与启用
志文“今上即嗣宸极,众方议其宜有褒奖,……始蒙召还”。《明史》载[12],“世宗立,御史肖淮奏谷大用等辈蛊惑先帝,并及永。诏永闲住。肖淮又复劾其在江西不法事,再降奉御,司香孝陵。”“司香孝陵”,即志文所载“劾之南去”。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陵墓,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之阳独龙阜玩珠峰下。
《明史》载[12]:“嘉靖八年(1529),大学士杨一清等言,永功大不可泯,乃起永掌御用监,提督团营。未几卒。”志文载:“嘉靖五年(1527)夏,上采公议,召前御用监太监张公永还京师,复其旧职……疾作,急归官寓而卒,七年冬十二月三十日也,得年六十有四。”据《明史》与志文所载,可知张永被复用和卒年时间不同。《明史》为清人所写,时间已相隔百年。志文为当朝大学士杨一清所撰,不应有误。据此志文可补《明史》之误。
张永墓志出土于甘家口谈判大楼,2003年8月,在甘家口五矿集团西侧施工时,发现明嘉靖司礼监太监高忠墓,两墓相距仅百米之遥。据周肇祥《琉璃厂杂记》载,周肇祥曾在此寻访双林寺,发现高忠之墓,而未记张永之墓,可见其墓民国前已毁。
墓志录文
【盖文】
明故司礼监太监张公墓志铭
【志文】
明故司礼□□
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知制诰经筵官石淙□□□撰
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侍经筵奉敕提督十二团营军务嘉鱼李承勋篆
奉敕提督神机营兼督十二团营诸军事总兵官掌左军都督府印前节制陕西等处地方兵马太子太傅惠安伯永城张伟书
嘉靖五年夏,上采公议,召前御用监太监张公永还京师,复其旧职,养疴私第。六年冬,上念团营戎务,督理非人,又纳廷臣奏,召公见,仍命掌御用监印,提督神机营并十二团营兵马,供事乾清宫,岁增禄米三十六石。公感恩遇,夙夜在公,经理庶务,出而阅武训戎,铲奸革弊,不遗余力。积劳既久,而疾乘之。方在内直,疾作,急归官寓而卒,七年冬十二月三十日也,得年六十有四。上闻之悼惜,谕祭三坛,予棺椁,命有司营葬事,建造享堂。又追录遗功,升其弟锦衣千户容为指挥佥事、本卫堂上管事官,其兄富为锦衣副千户,皆特恩也。容偕其诸昆弟,卜以卒之明年三月初七日,奉柩葬于阜城(成)门西香山乡祖茔,乃持太常卿魏君璄所述状,谒予请铭。公督师西征,予实与同事,请乌可辞。公生成化元年七月二十六日。十一年,选入内廷,宪庙简侍乾清宫,历升内官监右监丞。二十三年,龙驭上宾。孝庙命茂陵司香。弘治九年,简侍武庙于春宫。十八年,以登极恩,改授御马监左监丞,进御用监太监。赐蟒衣玉带,许乘马及肩舆禁中,岁给禄米十二石,命统显武营兵马。寻命提督三千、神机二营,兼十二团营,掌乾清宫及本监事,兼提督尚膳、尚衣、司设、内官诸监,整容、礼仪、甜食诸房,并豹房、浣衣局、混堂司、南海子事。政务填委,悉心综理,供应充牣,而不私毫末。武庙日见亲信,众亦倾心饮德,无间言。正德五年夏四月,宁夏贼臣何锦等挟宗室寘鐇反,戕杀镇巡重臣,传伪檄,召调各路兵马,伪铸印章,封拜其党,僭称大将军、都统、总管名秩,将渡河窥窃神器。守臣以闻,武庙下诏征讨,命公总督军务,统京营兵三万,暨诸镇军马,往正其罪,赐金关防,金瓜、钢剑,许便宜行事。驾亲出东安门送之。予时致仕,居江南,召起总制陕西各路军务,兼提督西征师旅,与公偕往。会边臣擒斩诸贼,道得报,公即谴京兵归朝,帅诸部曲,往抚其地。险不乘舆,暑不张盖,与士卒同甘苦,而申严纪律,所过秋毫无犯。凡有赏犒,或出家资佐之。夏人始共为乱者,逸未就法,心怀惧疑,构危言相恐喝,众兀兀不自保,裹粮出走,官司莫能制。公道闻之,出榜数百言,宣布德意,谕官兵农贾,各安职业。六月,至灵州,会予鞠诸逆犯,释其胁从,第列情罪,传之槛车。比入夏城,耕锄不废,市肆如故。公又谓手刃镇巡重臣者,造伪命伪符者,破人庐室、污人子女者曰:是不可赦。悉遣人掩捕之。其受贼赏赉、听指使者,悉置不问。自是帖帖,莫敢复有言者,而藩镇威令,渐复其旧矣。公又偕予奏言,庆王当变故时,给贼纛仗,虽出迫胁,顾尝率宗室行朝谒礼,事关名节,恐不可但已。朝廷乃革其护卫,削岁禄三之一。公又请改其侍卫百户所,备兴武营要害,禁诸王府交通宾客,及召诱邪术左道之人,并见采纳。献俘之日,武庙亲慰劳之。是夜独见,乃出一疏,称刘瑾负恩怙势,窃弄威权,积衅酿患,以致大变。幸赖天地宗庙之灵,悉底平定。而瑾包藏祸心,不亟诛戮,无以谢天下。因条列其十有七罪。又言寘鐇以讨瑾为名,伪出榜示,为边臣所缴奏者,瑾不以闻。武庙震怒,下瑾诏狱,命廷臣鞠之,具得其交结内外官,符同奏启,矫托诏令,紊乱祖宗成法,私制兵甲,伪造宝印,刻期为变,诸不法状,置诸极典,并诛其党数人,窜黜者数十人。凡诸司条令,为所纷更者,悉加厘正,再赦天下,廷臣皆上表称贺。诏录公功,赐金牌、银币,累岁禄至三百石,赐敕褒谕,至再至三。复以枢机事重,特命改司礼太监,掌监事,诸所领监、局兼督如故。公知无不言,仇怨有所不避,门无私谒,一切利弊,以次奏请罢行。会山东、河南、北直隶寇盗充斥,公以为忧。内赞帷幄,遣将出师,协谋剿捕,多出指画。他如录遗才、省浮税、谨出纳诸奏,皆关大政。又奉敕会三法司录囚,原情议法,所活若干人。节被宝镪、羊酒之赐。时近倖多怙宠干纪,公多所匡谏,不复顾忌。群小共媒蘖之,几中奇祸。壬申,力辞,解任。越二年,乾清宫灾,仍起公掌御用监印,内董大工,外督营务。宣大边报告急,命公与都御史丛公兰,总制诸路兵马,提督战守。兵势既扬,虏贼远遁,具奏班师。嬖倖钱宁、江彬辈,招窃威权,诱乘舆亲督王师,远涉沙漠。公扈驾,日切优惧,寝食不自安。十四年,宸濠反,诏督师亲征,公随行。命先往江西,核勘反叛始末事情。至,则开释胁从若干人。驾驻南都,留几一年。枭雄在内,逆犯泊江滨,众虑不测。公独任防卫之责。还至通州,逆彬握边镇重兵,留驻四十余日,召文武百官,胥来会集。贼濠尚在,人心惶惑,莫知所为。彬卒有所避,而不敢萌异志者,公之力也。次年春,宫车晏驾,公以计擒彬,督视京城九门,防奸制变,中外倚之而安。今上既嗣宸极,众方议其宜有褒赏,而其时权臣有忌嫉之者,嗾言官一二人,劾之南去,留滞五年,始蒙召还。上既谅其忠荩,眷注方隆,而造物者遂夺其年以殁。惜哉!公平生勋绩,可述者固多,而奏诛逆瑾之功为大。瑾之窃柄四五年间,中外士夫,侧目重足,噤不敢出一语。货贿公行,剥民膏脂殆尽。至其潜谋肘腋,祸且不测,公不动声色,一言悟主,消大变于呼吸间,复祖宗之旧章,脱斯民于水火,此岂寻常建立一事功,讨平一寇贼者之可比哉。公之信行历履,正德间馆阁名臣,多有纪述,予独识其大且重者云。公名永,姓张氏,字德延,别号守庵,保定新城人。其上世居湖湘,谱逸,无所于考。元有宽福者,习武尚义气,死事石岭关。曾祖胜,业举子,兼通六艺。国朝洪武初,来居新城。至宣德间,年八十六乃卒。祖讳林,以孝敬闻。考讳友,性谨信,爱人好施。子四人:长即富,次公,次即容,次寰。公笃于伦理,事亲曲尽孝诚,处兄弟真如手足,忧喜恒关情焉。正德间,尝论公勋绩,荫授富、容至伯爵,寰至右都督,今革于例,然亦非公之心也。又尝命兄之子连曰:“汝今嗣我,亦可伤其志矣。”铭曰:
有玉在璞,至和韫藏兮。追之琢之,亶珪璋兮。有木在山,饱风霜兮。匠石采之,以栋明堂兮。古有金台,今之甸服兮。千里之驹,匪伯乐其谁瞩兮。供事内庭,帝嘉其忠兮。以谏见斥,遑恤我躬兮。将命于外,奔奏御侮兮。以功见忌,匪臧仓莫我愬兮。晚际明皇,曰我事尔襄兮,诘我戎兵,我武其扬兮。能夺之人,不能夺之天兮。谓天难谌,理固有或然兮。阜城之西,山水秀明兮。□□□□,公之佳城兮。
作者简介
贾瑞宏,1962年11月生,男,汉族,北京人,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传八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4:5225.
[2]明史·卷一百九十九·列传八十七,5263.
[3]明史·卷三百·列传一百八十八,7665.
[4]明史·卷一百一十七,3590.
[5]明史·卷一百一十七,3591.
[6]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传八十六,5228.
[7](明)杨廷和等纂修.明武宗实录·卷六十八[D].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511.
[8]明史·卷三百四·列传一百九十二,779.
[9]明史·卷三百七·列传一百九十五,7785.
[10]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3681.
[11]明史·卷一一七,3591,3593,3596.
[12]明史·卷三百四·列传一百九十二,7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