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教学法在突破教学重难点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具有很好的功效,它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极地地区这一节教学重难点涉及的面广、难度大,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要求较高。因此,采用情境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课例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情境教学法功能
1.有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重、难点问题
“教学重、难点问题”主要是从学习的角度来定义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只要能激发和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去探究学习,重难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情境教学法最大优势在于能把课堂中学生的身份,实现由“你”到“我”的转变,通过情境创设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参与课堂的机会、搭建一个表达自己观点和表现自我的平台。同时,教学中所选用或创造的情境,全部来源于生活,甚至要高于生活,而生活化的东西最能让学生喜闻乐见。并且,这些情境往往具有趣味性、悬疑性、故事性、探究性等特点,能很大程度的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因此,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问题。
2.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
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关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無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
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从而为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一个关键性作用。
二、“极地地区”教学难点分析
1.极地地区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里使用的行为动词为:“说出”和“认识”,其中“认识”的要求层次更高,但是两者都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知识基础或者生活阅历作为前提条件,否则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大部分同学对于极地的知识储备仅仅停留在“企鹅”、“北极熊”、“极光”和“冰山”这些简单的认知层面,而要他们去说出这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特”在哪里?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要”在什么地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要求同学们去实地考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如何创造一种情境,缩短“我”与地球两极的距离,把学生带入遥远美丽的地球两极,就显得十分必要!
2.本章教学内容比较简明,根据课标的相关要求,教材安排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一个递进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的认识极地地区,教材编写的落脚点是在:“极地地区环境保护”。课标中针对本节内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了突出位置,而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达成。
三、“极地地区”教学课例展示
根据“极地地区”教学重难点情况和情境教学的特点,我选取“2013年12月25日5时50分,正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雪龙’号收到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电话:‘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附近海域被浮冰困住,情况危急,希望“雪龙”号前往遇险地点施救。”新闻事件为背景,以“‘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雪龙号前去营救——两船均被困——两船成功脱险”故事为主线,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过程:
四、教学效果评析
本节课教学以营救“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为主线,把教材中“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块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了,很好的体现了课堂的整体性,同时,采用这种故事情境的方式,把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故事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地球仪上标点”、“模拟参加南极科考”、“参与极地环境保护”等活动平台,让同学们真正的参与了课堂,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许多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都在活动中逐一解决。
故事情境蕴含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答疑解惑本身就是我们教学一项重要任务,我们所说的体验式教学就是基于问题情境,只有有了体验才会有情感的产生。课后有专家说:“本节课同学们所流露出对极地环境保护的关注与重视,是真情实感!”
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會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课例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情境教学法功能
1.有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重、难点问题
“教学重、难点问题”主要是从学习的角度来定义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只要能激发和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去探究学习,重难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情境教学法最大优势在于能把课堂中学生的身份,实现由“你”到“我”的转变,通过情境创设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参与课堂的机会、搭建一个表达自己观点和表现自我的平台。同时,教学中所选用或创造的情境,全部来源于生活,甚至要高于生活,而生活化的东西最能让学生喜闻乐见。并且,这些情境往往具有趣味性、悬疑性、故事性、探究性等特点,能很大程度的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因此,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问题。
2.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
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关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無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
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从而为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一个关键性作用。
二、“极地地区”教学难点分析
1.极地地区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里使用的行为动词为:“说出”和“认识”,其中“认识”的要求层次更高,但是两者都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知识基础或者生活阅历作为前提条件,否则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大部分同学对于极地的知识储备仅仅停留在“企鹅”、“北极熊”、“极光”和“冰山”这些简单的认知层面,而要他们去说出这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特”在哪里?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要”在什么地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要求同学们去实地考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如何创造一种情境,缩短“我”与地球两极的距离,把学生带入遥远美丽的地球两极,就显得十分必要!
2.本章教学内容比较简明,根据课标的相关要求,教材安排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一个递进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的认识极地地区,教材编写的落脚点是在:“极地地区环境保护”。课标中针对本节内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了突出位置,而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达成。
三、“极地地区”教学课例展示
根据“极地地区”教学重难点情况和情境教学的特点,我选取“2013年12月25日5时50分,正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雪龙’号收到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电话:‘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附近海域被浮冰困住,情况危急,希望“雪龙”号前往遇险地点施救。”新闻事件为背景,以“‘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雪龙号前去营救——两船均被困——两船成功脱险”故事为主线,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过程:
四、教学效果评析
本节课教学以营救“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为主线,把教材中“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块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了,很好的体现了课堂的整体性,同时,采用这种故事情境的方式,把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故事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地球仪上标点”、“模拟参加南极科考”、“参与极地环境保护”等活动平台,让同学们真正的参与了课堂,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许多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都在活动中逐一解决。
故事情境蕴含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答疑解惑本身就是我们教学一项重要任务,我们所说的体验式教学就是基于问题情境,只有有了体验才会有情感的产生。课后有专家说:“本节课同学们所流露出对极地环境保护的关注与重视,是真情实感!”
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會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