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不良贷款双升、余额持续反弹。本文以A省为例,分析此轮不良资产增加的原因,并从监管的视角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不良资产;农村金融机构;形成原因
从2016年3月开始,A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呈现出反弹态势,此后直至2018年6月不良贷款持续暴露,不良“双升”趋势明显。截至2018年6月末,A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777.04亿元,同比增加4.45亿元,不良贷款率4.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7个百分点。
一、新一轮不良资产特征
(一)各类型机构增减变化不一,农村机构普遍增长较快
截至2018年6月末,政策性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减少12.93亿元、61.95亿元和34.79亿元,同比减少3.05亿元。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增长较多,其中,城市商业银行2018年6月末不良贷款较年初增加23.6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5.12亿元,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上升1.1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上升1.20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2018年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4.73%;农村信用社和村鎮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加13.71亿元和1.28亿元,增幅分别为13.86%和30.05%。其他非银机构的不良贷款未出现明显增长。
(二)过剩行业不良暴露贷款较多,区域分布较为集中
资产质量风险继续在产能过剩行业暴露,不良贷款分布较多的行业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良贷款占比分别为39.51%、23.61%、10.02%、7.06%和2.06%。上述行业不良余额总计639.16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余额的82.26%。此外,不良贷款的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其中占比前四名的地级市不良贷款占比分别为37%、15%、14%和10%。
(三)非标资产逾期风险显现,个别风险形势严峻
近期,除不良贷款余额快速增长外,金融机构非标资产也面临巨大风险,部分非标业务已形成逾期或展期。由于现行监管体系下,并未将票据、担保以及其他类信贷资产计入不良核算,因此这些类信贷资产的风险无法准确计量。部分农村金融机构逾期金额较大、时间较长,资金回收情况存在不确定性,对金融机构经营指标影响较大。
二、新一轮不良资产形成原因
(一)宏观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拉低银行资产质量
当前,A省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经济增速放缓,既有经济增长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等原因,也有经济增速换挡呈现出的波动和回落。2016年2季度以来,A省GDP增速与银行不良贷款呈现出明显的反向波动关系。如图四所示,GDP增速与不良贷款均在2017年1季度出现拐点,此后,随着GDP增速进一步回落,不良贷款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如图1)。
图1 近两年GDP增速与不良贷款波动对比图
(二)银行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忽视信用风险管理
A省城商行、农商行由城信社、农信社重组或改制而来,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个别机构股权结构不合理,董事会权力弱化或定位不清,监事会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质作用。金融机构在发展初期信贷规模往往增长较快,但支持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技能、文化等基础建设工作相对落后,导致发展速度与质量失衡,突出表现在开展大量的异地客户授信、忽视经营成本和风险控制,信贷资产质量问题较为突出。
(三)农村金融机构偏离市场定位,开展大量非标业务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受地域与规模的限制,普遍存在存款较多而优质贷款客户较少的情况,特别是零售行业发展面临一定瓶颈。为保持利润增长,部分机构转向非标业务,跨区域开展同业、票据业务,甚至有个别农村机构违规开展同业投资业务,借助通道向异地企业融资,严重背离了“支农支小”的服务宗旨。
(四)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加速过剩行业市场出清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推进的过程中,原来被经济高速增长所掩盖、积累的风险将进一步暴露,银行业资产质量将经受较大考验。“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出台,加速过剩行业删除出清和僵尸企业破产重整,相关领域成为银行风险高发、不良贷款暴露的重点领域。截至2018年6月末,A省过剩行业企业形成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5.48亿元。随着改革有序推进,过剩产能将进一步市场出清,不良资产将进一步增加。
(五)强监管政策作用显现,加快信贷资产风险暴露
部分商业银行为了应付监管和保持利润增长,通过借新还旧、资产置换、借助通道等方式美化监管报表,掩盖不良资产的真实情况。2017年以来,银监部门严格要求法人金融机构核实并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为落实监管要求,金融机构逐步将隐性不良集中入账。以A省某银行为例,该行计划下半年将安排大量贷款下迁计入不良,将对其盈利能力、拨备覆盖率产生较大压力。
三、政策建议
(一)推动产能过剩企业重整,化解整体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要细化僵尸企业认定标准,加快相关企业处置进程。在处置过程中分类施策,对于钢铁、煤炭、水泥等产能过剩企业要积极推动兼并重组;对于高耗能、高污染且经营难以为继的企业,尽快制定并执行破产清算方案,实现市场出清;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机构调整政策、仍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给予转型资金,帮助企业实现重整、脱困、升级。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化解企业债务风险,从源头上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市场供给。
(二)强化资产质量真实性监管,建立科学评估机制
对于通过腾挪会计科目、借助通道等方式隐匿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要加大监管与处罚力度。对于不良资产的监管要延伸到对金融机构信贷政策的监管,对于行业集中度和区域集中度严重超标的机构,监管部门要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同时,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充分考虑隐性不良暴露与个体金融机构承受力的关系,避免微观层面的信用风险演变为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加快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维护银行合法债权
在暴露风险的同时要加快对存量风险的处置,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市场化化解手段。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快培育实力雄厚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通过批量转让、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处置。同时,要协调财政部门继续完善《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鼓励金融机构采取合法措施,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维护合法权益。
(四)培育良好风险管理文化,提升业务人员能力
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统一的风险文化,重视信贷风险文化建设。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大对各级员工的培训力度,如开展有针对性、案例式的培训,设置信贷人员上岗资格考试等,不断提升人员素质与业务发展的匹配程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与问责制度,对于“信贷三查”执行不严导致的风险事件要严肃追责并处理。
参考文献:
[1]向彦达.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6,(15).
[2]牛锡明.论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J].银行家,2016,(10).
[3]杨宇焰,雷翔,卢鹏宇.僵尸企业进入破产处置面临的问题、障碍及政策建议——来自企业与银行的经验证据[J].当代经济管理,2018,(05).
[4]罗玉辉,张志.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长效防控策略-基于金融监管的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 2018,(01):136-142.
[5]吴海洲,孔刘柳.财富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基于我国近年银行业不良资产状况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7,(11):35-39.
[6]吕慧,孙长敏.“新常态”下金融机构的挑战和机遇——基于不良资产管理的视角[J].新经济, 2016,(24):1-3.
作者简介:
赵雨丝(1989-),女,吉林省长春市,硕士,经济师,金融。
关键词:不良资产;农村金融机构;形成原因
从2016年3月开始,A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呈现出反弹态势,此后直至2018年6月不良贷款持续暴露,不良“双升”趋势明显。截至2018年6月末,A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777.04亿元,同比增加4.45亿元,不良贷款率4.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7个百分点。
一、新一轮不良资产特征
(一)各类型机构增减变化不一,农村机构普遍增长较快
截至2018年6月末,政策性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减少12.93亿元、61.95亿元和34.79亿元,同比减少3.05亿元。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增长较多,其中,城市商业银行2018年6月末不良贷款较年初增加23.6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5.12亿元,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上升1.1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上升1.20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2018年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4.73%;农村信用社和村鎮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加13.71亿元和1.28亿元,增幅分别为13.86%和30.05%。其他非银机构的不良贷款未出现明显增长。
(二)过剩行业不良暴露贷款较多,区域分布较为集中
资产质量风险继续在产能过剩行业暴露,不良贷款分布较多的行业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良贷款占比分别为39.51%、23.61%、10.02%、7.06%和2.06%。上述行业不良余额总计639.16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余额的82.26%。此外,不良贷款的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其中占比前四名的地级市不良贷款占比分别为37%、15%、14%和10%。
(三)非标资产逾期风险显现,个别风险形势严峻
近期,除不良贷款余额快速增长外,金融机构非标资产也面临巨大风险,部分非标业务已形成逾期或展期。由于现行监管体系下,并未将票据、担保以及其他类信贷资产计入不良核算,因此这些类信贷资产的风险无法准确计量。部分农村金融机构逾期金额较大、时间较长,资金回收情况存在不确定性,对金融机构经营指标影响较大。
二、新一轮不良资产形成原因
(一)宏观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拉低银行资产质量
当前,A省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经济增速放缓,既有经济增长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等原因,也有经济增速换挡呈现出的波动和回落。2016年2季度以来,A省GDP增速与银行不良贷款呈现出明显的反向波动关系。如图四所示,GDP增速与不良贷款均在2017年1季度出现拐点,此后,随着GDP增速进一步回落,不良贷款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如图1)。
图1 近两年GDP增速与不良贷款波动对比图
(二)银行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忽视信用风险管理
A省城商行、农商行由城信社、农信社重组或改制而来,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个别机构股权结构不合理,董事会权力弱化或定位不清,监事会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质作用。金融机构在发展初期信贷规模往往增长较快,但支持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技能、文化等基础建设工作相对落后,导致发展速度与质量失衡,突出表现在开展大量的异地客户授信、忽视经营成本和风险控制,信贷资产质量问题较为突出。
(三)农村金融机构偏离市场定位,开展大量非标业务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受地域与规模的限制,普遍存在存款较多而优质贷款客户较少的情况,特别是零售行业发展面临一定瓶颈。为保持利润增长,部分机构转向非标业务,跨区域开展同业、票据业务,甚至有个别农村机构违规开展同业投资业务,借助通道向异地企业融资,严重背离了“支农支小”的服务宗旨。
(四)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加速过剩行业市场出清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推进的过程中,原来被经济高速增长所掩盖、积累的风险将进一步暴露,银行业资产质量将经受较大考验。“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出台,加速过剩行业删除出清和僵尸企业破产重整,相关领域成为银行风险高发、不良贷款暴露的重点领域。截至2018年6月末,A省过剩行业企业形成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5.48亿元。随着改革有序推进,过剩产能将进一步市场出清,不良资产将进一步增加。
(五)强监管政策作用显现,加快信贷资产风险暴露
部分商业银行为了应付监管和保持利润增长,通过借新还旧、资产置换、借助通道等方式美化监管报表,掩盖不良资产的真实情况。2017年以来,银监部门严格要求法人金融机构核实并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为落实监管要求,金融机构逐步将隐性不良集中入账。以A省某银行为例,该行计划下半年将安排大量贷款下迁计入不良,将对其盈利能力、拨备覆盖率产生较大压力。
三、政策建议
(一)推动产能过剩企业重整,化解整体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要细化僵尸企业认定标准,加快相关企业处置进程。在处置过程中分类施策,对于钢铁、煤炭、水泥等产能过剩企业要积极推动兼并重组;对于高耗能、高污染且经营难以为继的企业,尽快制定并执行破产清算方案,实现市场出清;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机构调整政策、仍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给予转型资金,帮助企业实现重整、脱困、升级。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化解企业债务风险,从源头上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市场供给。
(二)强化资产质量真实性监管,建立科学评估机制
对于通过腾挪会计科目、借助通道等方式隐匿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要加大监管与处罚力度。对于不良资产的监管要延伸到对金融机构信贷政策的监管,对于行业集中度和区域集中度严重超标的机构,监管部门要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同时,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充分考虑隐性不良暴露与个体金融机构承受力的关系,避免微观层面的信用风险演变为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加快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维护银行合法债权
在暴露风险的同时要加快对存量风险的处置,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市场化化解手段。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快培育实力雄厚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通过批量转让、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处置。同时,要协调财政部门继续完善《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鼓励金融机构采取合法措施,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维护合法权益。
(四)培育良好风险管理文化,提升业务人员能力
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统一的风险文化,重视信贷风险文化建设。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大对各级员工的培训力度,如开展有针对性、案例式的培训,设置信贷人员上岗资格考试等,不断提升人员素质与业务发展的匹配程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与问责制度,对于“信贷三查”执行不严导致的风险事件要严肃追责并处理。
参考文献:
[1]向彦达.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6,(15).
[2]牛锡明.论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J].银行家,2016,(10).
[3]杨宇焰,雷翔,卢鹏宇.僵尸企业进入破产处置面临的问题、障碍及政策建议——来自企业与银行的经验证据[J].当代经济管理,2018,(05).
[4]罗玉辉,张志.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长效防控策略-基于金融监管的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 2018,(01):136-142.
[5]吴海洲,孔刘柳.财富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基于我国近年银行业不良资产状况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7,(11):35-39.
[6]吕慧,孙长敏.“新常态”下金融机构的挑战和机遇——基于不良资产管理的视角[J].新经济, 2016,(24):1-3.
作者简介:
赵雨丝(1989-),女,吉林省长春市,硕士,经济师,金融。